APP下载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探究

2022-12-17陈万勤

中小学电教 2022年8期
关键词:习题课信息技术数学

陈万勤

(金塔县第三中学,甘肃 酒泉 735000)

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都代表了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在该模式下,教学结构从“教师-学生相互动”变迁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形态。这种变迁是系统性的,它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关系,即在不涉及信息技术、资源、工具等利用价值的前提下,整体教学结构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是单一且稳定的,可概括为由教师输出知识经验、学生反馈问题建议。而教学结构变迁为“主导-主体相结合”的形态后,“教与学”不再单纯是教师、学生的本位属性,即“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均围绕着信息技术展开,在这种情况下,课程本身成为主导、信息技术成为承载知识内容的主体。换言之,“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满足了去中心化需求,它能够很好消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话语权,提高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下文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是对课外世界的抽象概括,抽象性是该学科的主要特点,也是造成学习困难的主要诱因。信息技术在提供支持价值时,应侧重于发挥直观表述、具象展示、动态演绎等功能,以消除数学知识抽象性带来的困境。

一、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实现机制

(一)明确数学课程的属性

常规情况下,初中数学课程主要包括“新授课、实践课、习题课”三类,不同课程属性下,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出发点也是不同的。例如,在初中数学新授课程中,主要教学内容为新概念、公式、定理等,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这种情况下与信息技术展开整合,重点要突出信息技术的立体具象、动态演绎等优势,将抽象性强的知识点转化成直观的形态。而对于实践课(或称之为“数学活动课”)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探究、自主、合作学习,利用信息技术的价值在于构建一个“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空间。概括地说,事先明确数学课程的属性,是为了界定“与哪些信息技术进行整合”。

(二)界定信息技术整合点

如前文所述,信息技术是一种服务、支持初中数学教学的手段,它不能完全取代教师、教材、实体教具等,更不能凌驾于数学教学工作本身。试想,如果一节数学课程的开展,完全依赖信息技术驱动,这种整合相当于剥夺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基本价值,演化成“基于信息技术进行的单一向度数学知识传递”机制。

因此,在实施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并不需要处处彰显,应选择合适的“整合点”,以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数学问题难点、重点教学环节,利用微课短小精悍、价值浓缩的优势进行讲解,有利于学生快速梳理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掌握公式定理等应用方法,但不能在整节课中都利用微课教学,否则教师的职能就会被架空。概括地说,“整合点”可由教师主观界定,界定的标准是常规教学手段或教学方式存在明显缺陷,而利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改善教学质量及学生接收效果,它一般位于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关键步骤或衔接环节。例如,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多边形与圆的初步认识”教学构成中,涉及多边形、正多边形、对角线、圆心等概念讲解时,利用多媒体设备演示的方式,远比传统言说方法更有效、更直观,这就可以视为一个“整合点”。

(三)设计关键的操作流程

在“明确数学课程属性”与“整合点”的基础上,初中数学教师应进一步设计关键的操作流程。例如,在新授课中,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位于概念讲解上,那么比较适合采用“贯穿式”的整合策略,即信息技术全程体现。从一开始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到利用信息技术具象化概念要素特征,再到利用信息技术总结知识运用规律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操作闭环。而在实践课中,不涉及大量基础知识的教授讲解,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应该放在“呈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上,那么比较适合采用“项目式”的整合策略,即学生在学校机房环境动手操作(如网络画板工具),旨在促进初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活动。同理,在习题课中,主要工作是通过数学题目夯实知识基础、提高解答能力、培养发散思维等,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点”可放在图形演示、数形结合等方面,那么比较适合采用“碎片化”的整合策略,即围绕着一个具体数学习题、提前准备信息技术资源(如几何动画)。

二、初中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探究

(一)初中数学新授课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

结合北师大版初中数学教材(7~9 年级)分析,数学新授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学概念、数学定理、数学公式、数学原理等,整体上数学知识呈螺旋式编排,注重与生活应用的关联。但北师大版教材在新授课程内容的陈述上,明显存在推理论证不足的问题,如八年级(上)第178 页描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教材一开始就抛出“我们知道,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的结论,随后给出的证明过程基本没有应用到数学(几何)知识,而是让学生通过“剪掉三角形两个角拼接成180°平角”的方式,后续虽然给出了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与同位角相等”及“等量代换”的论证过程,但这一定理的合理性不免遭到质疑,似乎是“为了证明正确而证明”。基于此,初中数学新授课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应跳出教材内容的局限性、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能动性,采取“贯穿式”的整合方式,详细为学生展现各种定理、定义、概念等形成的过程,把整个逻辑推理细节还原出来。

以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下)“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新授课为例,该节课的教学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圆与圆位置关系中的数量关系”,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画板工具,将影响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要素(圆的半径、圆心距等)展现出来,直观地说明彼此之间的数量关系,该节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全过程可划分为三个步骤:首先,让学生回忆之前学习过的“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学过程,先在脑海中建构“位置关系”的印象,在利用微课视频播放“日全食”的整个过程,让学生注意观察两个圆(太阳、月亮)的位置变化。再次,从视频中截取位置不同的静态图像,用网络画板工具进一步简化成几何圆形进行演示,如果条件许可,可以在机房环境中利用电脑、Flash 交互动画等,更详细地展现两个圆的位置变化。在这一过程中,基本就能够确定下内切、外切、内含、外离、相交五种关系。再次,教师可以利用几何画板、电子尺等工具,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进行解构,转化成“圆心距大小问题”展开更深入的探讨,进一步建立不同圆位置关系与圆心距、半径大小等对应关系。

不难看出,在以上案例中,信息技术几乎全方位、全过程地整合到初中数学新授课中,这有助于将一些抽象概念(如圆心距、两圆半径的数量关系)具象化,便于学生观察因变量、自变量之间的关联,是增强学生数学逻辑推理能力的有效做法。

(二)初中数学实践课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实践课的价值,在于进一步巩固数学基础知识、提高实际运用能力,《标准》对此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学习中所需数学知识与技能,并且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但客观地说,初中数学实践课程在教学中所占比例较低,因为绝大部分教学活动是发生在教室场景中的,并不具备学生自主利用信息技术探索的条件。基于此,教师可以提前开展数学小组定期走进机房实践,以“项目化”方式展开研究。

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下)“不等关系”学习完毕后,教师可以围绕着不等关系设计如下数学研究项目:在一场短跑比赛中,对方派出的队员按实力划分,分别是5 分、5 分、3 分、2 分、1 分,而我方5 名队员的实力分别是4 分、4 分、4 分、1 分、1 分,采取两人对战回合制的方式,最终以“五局三胜”的方式决定胜负,如何安排队员才能取胜、如何安排才能打平、如何安排才会失败。将现实问题转化成数学项目,需要学生充分理解在不等式关系的基础上,才有能力展开相关探索。首先,教师可以在学生探索之前,用微课视频、Flash 动画等方式,演绎“田忌赛马”的故事、解释其中的数学原理,为学生提供一些启示。其次,利用Excel、Scratch 或思维导图工具,指导学生应用“穷举法”,把能够想到的回合制组合都列举出来。最后,根据三种比赛结果,利用表格工具总结符合要求的安排方式,并计算获胜、打平、失败的概率。

在整个实践过程中,教师只负责指导、不参与学生的数学项目研究过程,最大限度地保障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这样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初中学生形成数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认知习惯。

(三)初中数学习题课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策略

“习题课”是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教学策略却相对简单,一般采取“碎片化”的整合形式即可。例如,传统形势下的习题课程,常规操作是教师筛选具有代表性的数学问题,指导学生推敲、作图、计算等,整个过程涉及的互动较少,整体上可以划分成题目准备、题目讲解、题目评价三个部分。基于此,初中数学习题课与信息技术采取“碎片化”整合方式,就是在不同部分提供合适的信息技术、资源、工具等。例如,在题目准备部分,在没有信息技术支持的情况下,需要教师在黑板上誊抄、画图,这无疑会消耗掉大量的时间,直接压缩了习题讲解、评价的时长,在信息技术整合背景下,只需要提前准备好PPT课件、用几何画板给出图形。同理,在题目讲解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疑惑较多、理解难度较大的部分,灵活运用信息技术详细演示。至于题目评价部分,实质上是对题目的思路、解法、特点、规律等总结,也可以提前准备好。事实上,初中数学习题课与信息技术整合,还具备一个传统习题课程教学不存在的优势,那就是更好地进行难度分层,在信息技术强大的表现力、生动的演绎效果下,同一问题设计成“基础性”“提高性”“拓展性”等不同分层。

例如,在“圆和圆的位置关系”习题课上,基础性问题基本不需要信息技术的介入,“如果两个圆没有公共点,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可能是______,如果有一个公共点,这两个圆的关系可能是______,如果有两个公共点,这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可能是______。”这样的基础性问题,本身就是对圆与圆的五种关系的转述,学生可以很快判断出来。而在提高性问题方面,就需要利用信息技术演示,以便让学生获得更直观的体验,确保逻辑推理不出现方向性的错误。如“如果两圆外切,圆心距为16,两个圆的半径长比为5∶3,则两个半径的长度分别为____”,这样的问题在缺乏直观形象引导下,一些数学困难生会混淆圆心距线段、半径线段的关系。通过简单的绘图演释,帮助学生理解圆心距长度等于两半径之和,剩余的计算工作由学生自己完成即可。同理,在拓展性问题方面,信息技术整合的力度更强,如:“定圆O半径为6,动圆P 的半径为1,若圆O 和圆P 是外切关系,求OP 的长度,说明P 点的运动轨迹。”这样的拓展性问题,只在纸上作图或脑中联想是很难讲解清楚的,但利用微课视频、Flash 动画等信息技术手段,却可以轻松地表现出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以“主导-主体相结合”教学结构为出发点,阐明了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教学实现机制,首先,要确定“主导要素”,即定位数学课程属于哪一种类型(新授课、实践课、习题课)后,明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流程、教学任务等。其次,根据“主导因素”选择合理、适用的“主体要素”,主体要素包括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构成部分,如云课堂(系统)、数字化课件(资源)、网络画板(工具)等。最后,精准把握数学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内部关系,无论信息技术如何先进、具备何种优势,都不是渗透得越多越好、利用频度越高越好,需要要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更好遵循“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的原则。

猜你喜欢

习题课信息技术数学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信息技术在幼儿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巧用一题多变提高地理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
如何上好化学习题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