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地区枇杷设施栽培技术
2022-12-17张彦苹郑俊华尤伟忠
张彦苹 郑俊华 周 青 尤伟忠
(1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 215008;2江苏省太湖常绿果树技术推广中心,江苏苏州 215107;3苏州市吴中区东山多种经营服务公司,江苏苏州 215100)
苏州是全国枇杷四大优势产区之一,主栽品种类型为白沙枇杷。白沙枇杷具有肉质细腻、酸甜适中、入口即化等特点,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果品结构调整政策的推动,苏州市枇杷产业得到较快发展。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市枇杷栽植面积达2 333.33 hm2左右,产量约8 500 t,产值近4.3亿元。2020年4月,苏州市“东山白沙枇杷”获农业农村部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
白沙枇杷是我国的特色水果,其传统栽培区域为江浙一带。苏州地区是枇杷露地栽培的北缘地带,此地区枇杷花期正值低温、霜冻及多雨的冬季,露地栽培的枇杷花穗及幼果极易遭受冻害,进而造成枇杷产量“大小年”现象严重,年度收益差异大,低温冻害成为影响枇杷产量的主要限制因子。另外,白肉枇杷皮薄肉嫩,露地栽培在果实膨大期遇晴雨交替的异常气候易导致裂果,严重年份无避雨措施或不套袋果园裂果率可高达50%以上[1]。采用设施栽培不仅可以减轻或避免露地栽培中遇到的冻害难题,同时还可以提高果实品质,减少鸟害、日灼、栓皮等损失,并且可使枇杷成熟期提早15 d左右,增加枇杷种植效益。因此,设施栽培是苏州地区未来枇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1 设施栽培品种的选择与定植
1.1 品种的选择
20世纪70—80年代,苏州地区主栽枇杷品种主要为早黄、照种、富阳种和霸红等老品种。随着枇杷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目前栽培的主要为白玉、冠玉、青种和丰玉等白沙枇杷品种。设施栽培应选择树势中庸、果形中大、着色均匀、锈斑较少的早中熟枇杷品种。目前,苏州地区常用的设施枇杷品种为白玉、青种、冠玉等。
1.2 苗木栽植
选择品种纯正、生长健壮、根系发达、无检疫性病虫害、粗度0.8 cm以上、高度50 cm以上的嫁接苗,在9—10月秋梢老熟后或翌年2—3月春梢抽生前栽植。栽植株行距一般为3 m×4 m。
2 枇杷设施栽培关键技术
2.1 设施覆膜时间
设施栽培枇杷一般在进入结果期后开始覆盖棚膜。未结果幼树不宜覆膜,以免枝条徒长造成生长不充实而下垂,影响树势[2]。设施栽培枇杷具体覆膜时间视天气情况而定,一般要在第一次低温来临前进行,以确保第一批花所结幼果不受冻。苏州地区一般在12月上旬前后枇杷盛花期覆盖棚膜。
此外,枇杷设施栽培时可根据实际生产情况在树行内加铺银色反光地膜,可显著降低裂果率,同时可显著提高果实的可食率、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改善果皮着色情况等[3]。
2.2 树体整形与修剪
2.2.1 整形。从产量与抗逆角度考虑,枇杷设施栽培树形以双层圆头形和低干矮冠形为宜[4]。
(1)双层圆头形。该树形树高2.5 m左右,主干高60 cm,两层间距60~80 cm。在主干高度60 cm处,选留3~4个在主干四周分布均匀、生长健壮的枝条作为第一层主枝。在距第一层主枝60~80 cm处,选留与第一层主枝上下角度错开的3~4个枝条培养成第二主枝群。之后根据实际生长情况,再通过拉枝等技术培养成适宜的树形。
(2)低干矮冠形。该树形树高控制在2 m左右,较矮化紧凑,设施生产上便于管理操作。枇杷苗定植后,在距地面30~40 cm以上的主干部位,选留4~5个生长健壮、分布均匀的新梢作为以后的主枝或备用主枝,然后去掉中心枝。如果第一次未选留到3个主枝,则应先保留中心枝,待第二次发枝后再进行选留。同时,在主枝上选配适宜的枝条作为副主枝。选留枝条过程中,对于生长势较旺的主枝,要注意开张角度,缓和其生长势;对于生长势较弱的主枝,应适当缩小开张角度,促进其生长发育。
2.2.2 修剪。成龄枇杷树的修剪主要是为了维持树体结构,保证树体通风透光条件良好。依据修剪时间不同,枇杷修剪可分为夏季修剪和春季修剪。夏季修剪通常在果实采收后进行,此时主要是针对树体中的过密枝、光腿枝等进行回缩、疏除或短截,对生长势较旺的枝条进行拉枝以缓和其生长势,对结果较多的衰弱枝、细弱枝进行回缩或短截更新,以为来年结果打下基础。春季修剪一般在树体萌芽前进行,主要是疏除过密的大枝以及对衰弱枝进行更新复壮修剪。
此外,设施栽培条件下生长环境较为适宜,枇杷树容易发生营养生长过旺、枝条徒长的情况。因此,对于树体结构较好的枇杷树,修剪首先应以疏除过密枝为主,以保证树体通风透光良好。对于不同类型的枝条,可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侧生枝有3个以上时,只留1~2个强壮枝,删除多余枝;对于交叉枝和并生枝,选留其中1个枝,其余的枝短截或剪除;徒长枝一般全部剪除,如有位置适当的,可短截后使其基部再萌发形成枝群;结果母枝一般不进行修剪,但如果生长势衰弱或密生,应进行删疏;对过密的结果枝,在春季修剪时选择部分衰弱枝删除;对采果后衰弱的结果枝,从基部剪除;对于健壮的结果枝,可留基部数叶短截,促生新梢。总之,设施枇杷成龄树修剪应以“短截为主,删疏为辅,外删内促,上重下轻”为原则。
2.3 花果管理
在自然生长状态下,枇杷树花量较大,一个花穗上小花蕾多达100~200朵,且结实率高。因此,生产中需要进行疏花疏果,以促进果实增大,提高品质,同时克服“大小年”结果现象。具体可分为疏花和疏果2个环节。
2.3.1 疏花。疏花可以分为疏花穗和疏花蕾。在枇杷花穗刚抽出,用肉眼能分辨主轴和支轴,小花梗尚未分离时,先进行疏花穗最好。苏州地区一般在9月底至10月初疏花穗,正常成年树以全树枝梢总数约70%带有花穗为宜,多余的尽早疏除。此后待花穗支轴分离后,苏州地区一般在10月中下旬进行疏蕾,即留下的结果花穗剪除顶部和基部发育不好的支轴,留中下部3个不同方向、发育良好的支轴。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疏花较费人工,通常在开花后一次完成。
2.3.2 疏果。苏州地区设施枇杷最适宜的疏果时期在3月中下旬。根据品种果个大小,一般每穗留2~5个果。叶数多且叶片大的结果枝要多留果,反之要少留或不留果,通常大果型品种每穗留2~3个果,中小果型品种每穗留3~5个果。另外,疏果时还要考虑果穗上的坐果位置,果与果之间不宜拥挤,也不能与枝梢相碰,尽量留位于叶丛中的果实。
2.4 温湿度管理
设施覆膜后,内部温湿度与露地栽培相比存在较大差异。设施内湿度要远高于露地,一般晚上高出10~20个百分点,白天高出20~40个百分点。因此,覆膜后白天需要及时进行卷膜通风,否则湿度过大将导致花期授粉受精不良、病害严重等情况发生。根据枇杷不同的生长发育时期,应进行合理的温湿度管理。
枇杷花期设施内温度应控制在白天15~25℃、夜间10~15℃,空气相对湿度应严格控制在50%~60%,以防棚内湿度过高,造成授粉受精不良、花穗腐烂严重以及其他病害高发。枇杷幼果缓慢发育期为果实细胞分裂期,此时外界温度较低,设施内应注意防止温度突升或骤降,白天温度宜控制在10~20℃,最高温度不超过25℃,夜间最低温度保持在5℃以上,空气相对湿度要求为70%~80%。苏州地区幼果快速发育期一般为3—4月,此时外界日照逐渐强烈,白天气温较高,需要对设施进行通风换气;夜间气温变幅大,如遇倒春寒天气,幼果极易受冻。因此,此时期要特别注意设施夜间保温,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5℃以上,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0℃,夜间温度在7~10℃;空气相对湿度前期为80%~85%,后期应为65%~70%,否则后期湿度大会影响果实着色。果实成熟期,白天要注意控制设施内温度,防止温度过高果实发生日灼,夜间要注意保温。具体为设施内白天温度应控制在25~30℃,最高温度不能超过35℃,夜间温度在10~15℃,空气相对湿度维持在70%~75%。夏季设施内温度达到40℃以上时,需要将设施顶膜打开通风或采取其他措施进行降温,以防止叶片发生日灼现象。
2.5 肥水管理
与露地栽培相比,设施栽培枇杷生长环境相对更适宜,树体容易营养生长过旺。为防止树体枝梢徒长,全年氮肥施用量应比露地栽培减少1/4。此外,设施内枇杷施肥应根据土壤情况将无机肥和有机肥结合施用。肥力水平以树势衡量,看树施肥,施肥量要求以施用后枇杷树势强健、枝梢粗壮、叶幕层厚为标准[2]。水分管理方面,盖膜后设施内不宜过多灌水,灌水宜采用软管滴灌或膜下灌溉等方法进行,以防水分蒸发造成空气相对湿度过大。另外,果实采收前应注意保持土壤适度干燥,以免土壤过湿导致果实糖度下降、酸度上升,进而降低果实品质,影响经济效益。
2.6 病虫害防治
因设施内温湿度较高,要重点做好果实日灼、灰霉病、细菌性褐斑病及花腐病的防治。一是农业防治。结合树体修剪,及时清除设施内的病叶、病枝和病果,进行集中烧毁或深埋。二是药剂防治。灰霉病在中温高湿的设施环境条件下易于流行危害,可在花蕾显露前用80%代森锰锌800~1 000倍液加50%扑海因1 000倍液喷防1次;在开花期用50%扑海因1 000倍液,或50%速克灵2 000倍液,或70%百菌清800~1 000倍液喷防 1~2次,每隔 10 d喷药 1次[3-4]。细菌性褐斑病可在枇杷青果期、果实未膨大前用72%农用链霉素1 000倍液,或70%可杀得800倍液,或80%大生800倍液防治。花腐病可在花蕾期、盛花期及谢花后长期阴雨天气结束后及时进行化学防治,药剂可选择50%多菌灵800倍液、爱苗30%苯甲丙环唑 5 000~6 000倍液、80%大生 800~1 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甲基硫菌灵)1 000 倍液等[2,5]。
3 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设施枇杷生产虽然可达到避雨防冻、增产、提早成熟以及防治部分病虫害的目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一是设施设备不完善。部分设施中升温与降温设备设计不理想,导致设施内温湿度管理出现问题。如冬季遇较长时间的0℃以下低温时,若设施内湿度无法及时降低,水汽会在幼果表面发生凝霜,引起果实表面细胞坏死进而造成栓皮现象,形成栓皮果[3];果实成熟期,若设施内温度过高会导致果实日灼与皱果;设施内湿度过高时枇杷叶片蒸腾作用降低,会影响树体养分输导,造成果实糖度低、着色差、易感染病害等[6]。二是缺少枇杷设施栽培专用品种。目前,苏州地区枇杷设施栽培所用品种与露地栽培品种基本一致,缺少适宜设施高湿高温环境栽培的专用品种。三是栽培管理不够规范。如部分设施栽培枇杷树形结构设置不合理,易导致冻害、日灼等情况发生,影响枇杷产量和品质;部分果农栽培管理技术水平不高,修剪时短截修剪过多,导致树体夏梢抽生较迟,进而导致花期延迟影响产量;设施果园肥水管理不良,导致树势衰弱;设施内光照不强,树体枝条容易生长细弱,影响枇杷花的发育及开放,影响树体抗性,进而影响产量和经济效益。四是病虫害管理方面缺少针对性预防技术。一些由于设施内高温高湿引起的病害发生较严重,如细菌性褐斑病、花腐病等,如防治不及时会严重影响设施枇杷的商品性,目前生产中还缺少针对性的有效防治技术。
苏州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展带,周边经济消费水平较高,枇杷鲜果市场供不应求,经济效益较高,枇杷已成为苏州地区果树产业结构调整优选树种之一,得到了较快发展。除传统的东西山栽培区域外,苏州市张家港、常熟、昆山及相城区等地也开始逐步发展枇杷产业。但由于苏州地区地处枇杷露地栽培的北缘地带,冬季低温冻害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苏州地区枇杷产业的发展。枇杷设施栽培是抵抗灾害性天气对枇杷生产影响的有效途径之一。设施栽培不仅可以减轻或避免枇杷冻害难题,还可以提高果实品质,减少鸟害、日灼、栓皮等损失,并且可以提早成熟期,增加枇杷种植效益。因此,苏州市应探索优化枇杷设施栽培技术、培育设施专用枇杷品种,促进枇杷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