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大麦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2022-12-17李锦秀张炳英杨金华段江华于亚雄王志龙
李锦秀 张炳英 杨金华 段江华 于亚雄 程 耿 王志龙*
(1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鹤庆 671500;2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云南昆明 650205)
鹤庆县地处云南省西北部,海拔为1 162.0~3 958.4 m,是典型的立体农业县。大麦是鹤庆县传统的优势粮食作物,在全县各乡镇均有分布,其产量、效益均居全县粮食作物首位。大麦在鹤庆县主要作为粮食、饲料和酿酒原料。近年来,鹤庆县粮食生产普遍面临生产成本持续攀升、经营规模偏小、地区发展不平衡、种植面积减少等多重挑战,大麦产业难以做强做大。本文针对鹤庆县大麦种植效益低而种植面积逐步减少,导致酿酒产业原料紧缺,以及全县养殖业迅速发展饲料需求急增的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以期为鹤庆县大麦生产提供参考。
1 大麦在鹤庆县农业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1.1 大麦在鹤庆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麦是鹤庆县第三大粮食作物,是小春第一大粮食作物。大麦具有耐旱、耐贫瘠和适应性强等优良特性,可在干旱山地和水浇地等广泛种植。2015年全县大麦种植面积0.77万hm2左右,占全县小春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7.8%,产量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35%左右。
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麦种植面积逐渐减少,在2021年降到0.42万hm2,仍占全县小春农作物种植面积(1.16万hm2)的36.2%,依然是小春第一大作物。同时,大麦生育期短,可保证烤烟正常移栽,是烤烟最佳的前作[1],可有效解决了大、小春茬口矛盾,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全县大麦种植面积。
1.2 大麦在鹤庆养殖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鹤庆县一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重点发展的生猪养殖大县,也是滇西北重要的生猪生产及交易中心[2],是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2020年,全县生猪出栏79.32万头,年末生猪存栏41.32万头,能繁母猪存栏50.79万头。同时,鹤庆县把乳业作为鹤庆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和“一县一业”重点主导产业来培植,奶牛养殖业发展迅猛,2020年全县奶牛存栏量1.06万头,对粗饲料的需求逐渐增加。大麦籽粒蛋白质、粗脂肪和粗淀粉等营养含量远高于玉米[3],是生产瘦肉型猪的理想饲料[4],是高档肉牛最佳的能量饲料[5-6],也是畜牧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饲料来源。在鹤庆县大麦主要是成熟后收获,单收籽粒或籽粒与秸秆混收粉碎用作饲料。大麦一直是鹤庆县传统的饲用作物,在鹤庆县养殖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1.3 大麦在鹤庆酿酒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大麦一直是鹤庆乾酒和大麦酒的主要原料,鹤庆乾酒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在云南小曲酒中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全县年产白酒0.8万t,需大麦原料2万t以上。近年来,随着政府对白酒产业的支持,酿酒设备的引入和更新换代,酿酒业所需大麦原料亦呈逐年上升趋势,大麦原料短缺将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2 大麦生产现状
2.1 种植面积
大麦是鹤庆县小春第一主要粮食作物。鹤庆县大麦自1997年开始引进新品种扩大面积种植,在2015年种植面积达到0.77万hm2,占全县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1.34万hm2)的57.5%,是小春第一大粮食作物。自2018年起,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和大蒜种植面积的突增[7],大麦种植面积有所减少,2021年仅有0.42万hm2,虽然降低到全县小春农作物播种面积(1.16万hm2)的36.2%,但是依然是小春第一大作物。
2.2 主栽品种
自1997年开始,鹤庆县开始引进V06、V24、V43和S500等引自国际玉米小麦改良中心(CIMMYT)的品系作为鹤庆县主栽品种,由于种植年代久远,面临品种退化等问题。后来引进凤大麦6号、凤大麦7号、云大麦2号、云大麦10号和云大麦12号等云南省内各单位自育的抗病、高产品种[8-10],实现了品种第一次更新换代,种植面积逐渐增大,但V43第一主栽品种的地位仍然无法撼动。近几年,为了选育适宜鹤庆县种植的品种,促进品种更新换代,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积极承担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大理州农业科学院品种(系)鉴定和品比试验等,逐步合作开展了一系列大麦新品种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
2.3 主要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
根据鹤庆县播种节令和灌溉条件,可分为地麦和田麦[11]。地麦一般种植于山地,无灌溉条件[12],于10月中旬开始抢墒播种,翌年4月中下旬成熟;田麦一般种植于前作为水稻的田块或有浇水条件的田地[11],于10月中下旬至11月初播种,翌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成熟。鹤庆县大麦轮作模式主要有大麦与水稻或烤烟轮作,坝区采用稻茬免耕种植,半山区和低热河谷区采用旋耕种植。主要采取种子处理、开墒播种(坝区采用免耕法人工播种,其他地区采用机械旋耕播种)、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科学灌水、合理施肥、适时收获等良种良法配套实施,促进大麦生产快速发展。全县大面积推广配方施肥技术、病虫草害绿色综合防控技术等,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
3 大麦生产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3.1 机械化程度低
鹤庆县作为典型的立体农业县,大麦种植区域土地面积小且零星分散,存在山地、梯田多及田间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农田基础设施功能弱化,不便于机械耕作,人工投入较大,成本较高。
3.2 部分地区农民科技意识淡薄
农技部门推广的高产栽培技术措施“选用早熟、耐寒、抗病、优质、高产良种,结合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综合”等技术的示范推广[8],为促进鹤庆县大麦持续稳步增产做出很大贡献,但各地区种植习惯差异明显,部分山区农民科技意识淡薄,依赖思想较重,导致技术推广率偏低、规范化程度较差、技术未做到综合配套运用,影响了大麦产量水平的提高。
3.3 传统农业产业低效性突显,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与种植经济作物、林果、蔬菜相比,大麦经济效益低,产业优势逐渐减弱,加之近年来随着洱海流域综合治理实施[7],洱海周边作物种植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大蒜种植向周边县扩展,导致鹤庆县大蒜种植面积由2017年的0.13万hm2增加到2020年的0.38万hm2[13]。因大蒜与大麦抢占田地,直接导致大麦种植面积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大麦相关产业发展。
3.4 养殖业恢复性增长,饲料需求量增大与大麦总产量减少的矛盾突出
随着鹤庆县把乳畜业确定为八大高原特色农业产业之一和“一县一业”重点主导产业[14]以及欧亚牛奶产业园落户鹤庆县,县内奶牛养殖产业发展迅猛,奶牛存栏数量剧增。同时,传统养殖业恢复性增长势头良好,肉牛、生猪养殖呈现规模化、专业合作化趋势,饲料需求量增长明显,进一步凸显出粗饲料的短缺,大麦产业现状与全县产业结构调整提质增效的矛盾突出。
4 发展思路
依托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业推广队伍和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依据该县大麦产业需求,加强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和大理州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开展品种(系)选择、鉴定、比较等相关试验,筛选出适宜本地种植的高产优质大麦新品种。同时,结合大麦苗期可以刈割作青饲料,在灌浆期至乳熟期可作为青贮饲料或晒干作饲草等特性,积极开展青贮大麦等相关研究和推广。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立“专业队伍+企业+基地带农户”的大麦产业化发展模式。加大扶持力度,推广“增施有机肥、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控等”绿色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最大限度减少农药和化肥的施用量,使大麦生产朝着绿色优质方向发展;引入机械化技术,减少人工投入,节约成本;为满足现代农业产业对优质高效产品的需求,积极探索饲料深加工及副产物高效利用模式,努力提高大麦产业在养殖业中的基础性地位并稳步提高经济效益,缩小大麦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效益差距,确保全县大麦相关产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
5 发展对策
5.1 加强大麦良种选育试验示范工作
联合省(市)大麦育种优势科研单位,联合开展新品种多点鉴定、选择、示范推广,筛选出适宜鹤庆县产业发展的抗寒、早熟、高产、优质、大小春茬口矛盾小的大麦新品种进行推广种植。积极开展新选育的凤啤麦3号、云啤麦510、云啤麦511、云饲麦406和云青606等新品种的高产示范推广工作,推进品种更新换代。
5.2 组装配套先进栽培技术
依据本地气候特色和种植习惯,开展鹤庆县大麦绿色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的研究。积极推广切实可行的“选用早熟、耐寒、抗病、优质、高产良种,结合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绿色防控”大麦栽培技术,并将该栽培技术落实到农户、田间地头,真正做到良种良法配套。
5.3 发展青贮、酿酒和食品专用大麦种植,充分发挥大麦功效
针对饲料需求,在发展传统籽粒和秸秆喂养的基础上,根据大麦在乳熟期至蜡熟早期收割可发酵的特性,把大麦用作青贮饲料,能有效解决冬春季节青饲料不足的问题,因而应积极开展青贮大麦的相关研究和示范。近2年,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已经以选育的青贮专用品系鹤青贮麦-1、云青贮麦-1及云大麦12号等品种为材料开展了青贮饲料饲喂奶牛的相关试验。结果表明,大麦青贮饲料养殖效果较好,养殖户满意,农户种植大麦的意愿强烈。今后,将加大推广青贮大麦种植及饲喂技术的力度,增加饲料品种类型,为鹤庆县养殖业健康发展做出贡献。针对酿酒需要高淀粉含量品种的需求,加强高淀粉大麦新品种的选育、引进及示范推广。经检测,鹤庆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与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大麦新品种云饲麦406淀粉含量高达52.22%。同时,云饲麦406品种还具有产量高、抗病性强、株高适中等优点,通过加大该品种的示范推广来解决酿酒原料不足的问题,提高酒厂的出酒率,进而增加企业经济效益。针对人们对大麦功能食品的逐步认可,应加大对云大麦12号、云青602、云青604和云青606等新品种的推广力度,以满足人们对健康、多样化食品的需求。
5.4 推进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种植,增加大麦种植面积
积极推动土地流转,提高规模化种植水平。通过培肥地力、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机械化程度等方法,把可以利用的闲田充分利用起来种植大麦,集约经营,提高效益。
5.5 强化培训,狠抓示范
采用室内授课、田间现场演示、解答疑问等方式,开展示范区农户技术培训活动,使各项实用技术在示范区家喻户晓。
5.6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及配套产业服务,降低生产成本
整合资源,加大设施投资,提高土壤肥力及改善灌溉条件,提高产业应对灾害能力。同时,在各个生产环节,积极推广规模化配套产业服务、病虫害机械统防统治、机耕机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业比较效益。
5.7 树立多产业综合发展思维,提高产品综合利用水平
积极探索“种植户+加工专业户+养殖业(专业合作社)”运营模式,实现资源跨产业综合高效利用。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单纯农业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降低是一种趋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大局思维,特别是多产业综合发展,积极整合产业间各种资源配套,努力提高主产品及副产品利用效率,以综合性、规模化、精细化加工和配给为出发点,改变养殖业过程中的粗放化、低效率运营模式,通过提高初级产品综合转化利用率,继而提高大麦产业及养殖业的综合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