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栽培方式对太湖莼菜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2017-07-14张朝阳严吴炜李浩宇杨大强张忠
张朝阳+严吴炜+李浩宇++杨大强++张忠新++万本茂++江解增
摘要 以太湖莼菜为试验材料,采用设施、露地栽培模式,对太湖莼菜生长、品质及产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露地栽培模式相比,设施栽培显著提高了太湖莼菜的可溶性糖含量、抗氧化性及除精氨酸外的其余15种氨基酸含量,显著降低了太湖莼菜干物率、NO3--N含量以及黄酮、总酚含量,其VC、可溶性蛋白、粗纤维含量与露地栽培莼菜无差异;较露地栽培增产2 290 kg/hm2,增幅13%,前景广阔。
关键词 太湖莼菜;设施栽培;露地栽培;产量;品质;影响
中图分类号 S641.2 文獻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11-0073-02
Effects of Different Cultivation Methods on Quality and Yield of Taihu 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
ZHANG Chao-yang 1 YAN Wu-wei 2 LI Hao-yu 1 YANG Da-qiang 1 ZHANG Zhong-xin 1 WAN Ben-mao 1
JIANG Jie-zeng 2 *
(1 Dongshan Tow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Service Station of Wuzhong District in Suzhou City of Jiangsu Province,Suzhou Jiangsu 215107; 2 Institute of Aquatic Vegetable Research,Yangzhou University)
Abstract Taking Taihu 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 as experimental material,using the model of open cultivation with protected cultivation,the growth,quality and the yield of the Taihu 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 were stud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open cultivation,the protected cultivatio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ontent of soluble sugar,oxidation resistance and all of the 15 amino acids except arginine,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content of dry matter,NO3--N,flavonoids and total phenols.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content of Vc,soluble protein and crude fiber.compared with open cultivation,the yield increased by 2 290 kg/hm2(13%),it have broad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Key words Taihu 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protected cultivation;open cultivation;yield;quality;effect
莼菜(Brasenia schreberi J.F.Gmel)原产中国,已有1 500多年的栽培历史,江苏省太湖地区、浙江省西湖地区、重庆市石柱县、湖北省利川地区是我国的莼菜主要产区[1]。莼菜食用嫩梢和初生卷叶,其富含蛋白质、可溶性糖、VC等营养物质,有清热、利尿、消肿和解毒等功效。近几十年来,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的生境破坏和过度开发利用,莼菜的群落面积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已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濒危野生植物[2]。
太湖莼菜是苏州地区特有的水生蔬菜品种,随着观光农业的发展,太湖莼菜设施面积日益增加。通过在莼菜塘架设大棚开展设施栽培,春季3月中旬即可采收,使得早春到达乡村旅游的观光客就能品尝到鲜美的太湖莼菜,既增加了农民的收益、提高了种植莼菜的积极性,又提升了太湖周边乡村旅游景点的声誉和热度,促进了太湖莼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对太湖莼菜设施栽培与露地栽培产量与品质进行比较,旨在为发展太湖莼菜设施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概况
本试验于2014年2—5月在苏州东山东湖莼菜厂莼菜种植基地进行。供试莼菜品种为太湖红叶莼。
1.2 试验方法
1.2.1 设施搭建。在总面积6.7 hm2的莼菜塘内北侧搭建跨度6 m、长37 m标准钢管大棚,在拱杆插入位置按40 cm深度埋入宽40 cm、厚5 cm的水泥地砖,大棚安装顶纵拉杆1道、肩纵拉杆2道、底部纵拉杆2道,裙膜基部压入塘底泥中、压实、隔断低温季节的内外水流,两端设门、底框距离土表30 cm,用压膜卡槽固定顶膜。
1.2.2 管理方法。大棚于2月20日覆盖塑料薄膜,棚内气温达35 ℃以上后揭膜通风降温,其余管理措施与露地栽培相同。大棚内莼菜于3月19日开始采收,露地栽培莼菜于4月5日开始采收。
1.2.3 产量测定方法。随机选取3个大棚,以露地栽培莼菜作对照组,面积均为0.067 hm2,从设施栽培及露地栽培莼菜采收期起,每天记录莼菜产量,计算设施栽培和露地栽培莼菜春茬(3月、4月、5月、6月)总产量。
1.2.4 营养成分测定方法。2014年3月19日随机选取3个大棚,按五点取样法在棚内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5个试验小区采收莼菜,每个试验小区为边长1 m的正方形,同时以莼菜塘内取样大棚南面露地栽培的莼菜产品为对照,按同样的方法于4月5日取样。取样后分别测定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VC、NO3--N及16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以及粗纤维、总黄酮、总酚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每个指标重复测定3次。
1.3 数据处理
采用Excel 2007和DPS 7.05软件进行数据整理与分析。结果以平均数±SE表示,并用平均数进行显著性检验(LSD 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效益比较
由表1可以看出,2014年设施栽培莼菜开采期在3月19日,露地莼菜开采期在4月5日,设施栽培莼菜春茬总产量为19 875 kg/hm2,较露地栽培莼菜的17 585 kg/hm2增产13%。2014年3月莼菜平均单价为40元/kg,4月大量上市后,平均单价为26元/kg,设施栽培莼菜较露地栽培莼菜增收85 790元/hm2,设施投入约11.25万元/hm2,使用期约为5 年,1.5年即可收回成本。
2.2 成分比较
由表2可以看出,设施栽培莼菜的干物率显著低于露地栽培,主要是由于设施内温度较高、莼菜生长速度较快所致。设施栽培的莼菜可溶性糖含量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莼菜,可能是由于设施内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所致;VC含量总体较低且设施与露地栽培间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与莼菜叶片尚未展开且包裹较多胶质相关,也说明设施栽培并未明显影响叶片VC的合成;设施栽培莼菜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与露地栽培相比稍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NO3--N含量均非常低,但设施栽培莼菜的含量显著低于露地栽培,这可能是由于设施内温度较高,莼菜生长较快,NO3--N含量积累较少。由表3可以看出,设施栽培莼菜与露地栽培莼菜的粗纤维含量总体较低且无差异,这与莼菜产品属于幼嫩叶片的特性相关;设施栽培莼菜总黄酮和总酚含量显著低于露地栽培莼菜,但DPPH自由基清除率稍高于露地栽培莼菜,差异不显著说明设施栽培莼菜的总体抗氧化性能力并未下降。
由表4可以看出,在测定的16种游离氨基酸中,除了精氨酸外,设施栽培的莼菜氨基酸含量都显著高于露地栽培莼菜,可能是由于早春条件下设施环境内温度相对较高且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合成。16种游离氨基酸的总含量接近1%,证实了作为特色蔬菜的莼菜以含有较多游离氨基酸而知名[3]。
3 结论与讨论
在莼菜塘中架设大棚开展莼菜设施栽培,可使莼菜采收期提前15 d至3月中旬末[4-5],是太湖流域特色农产品中最早上市的种类,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对当地农民发展太湖莼菜产业,保护太湖莼菜种质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设施栽培莼菜的多个品质指标与露地栽培莼菜相比总体差异不明显,关键品质指标游离氨基酸含量甚至优于露地栽培产品,产量较露地种植增加2 290 kg/hm2,增幅13%,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6]。
4 参考文献
[1] 刘美玉,习向银,罗丽娟,等.莼菜资源利用研究综述及展望[J].长江蔬菜,2011(10):7-10.
[2] 高邦权,张光富,陈会艳.不同生境下莼菜群落的物種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7(2):283-287.
[3] 黄艳.常见果蔬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088-4089.
[4] 张雷,王凌云,陈淑玲.蔬菜的特征特性及栽培管理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5(12):101-102.
[5] 李浩宇,杨大强,张忠新,等.太湖莼菜设施早熟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7):73-74.
[6] 沈珉,黄炳元.太湖莼菜无公害栽培技术[J].中国蔬菜,2006(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