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地区黄瓜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绿色防控技术

2022-12-17何永红

现代农业科技 2022年21期
关键词:保护地病斑病菌

何永红

(铜陵市农业技术管理服务中心,安徽铜陵 244000)

黄瓜是铜陵地区主要蔬菜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00 hm2。由于连年种植,加之多为设施栽培,黄瓜病虫害逐年加重,已严重影响黄瓜的产量和品质。笔者在多年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铜陵地区黄瓜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绿色防控技术,以期为当地黄瓜主要病虫害防治提供参考。

1 发生特点

1.1 霜霉病

霜霉病是黄瓜生产上常见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一般保护地栽培霜霉病发生程度重于露地栽培,轻则减产10%~20%,重则减产50%以上,甚至绝收。

1.1.1 危害症状。霜霉病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在叶片背面产生1个至多个水渍状斑点,3~5 d后病斑逐渐变为淡黄色,后变为淡褐色干枯状。病斑一般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向上部叶片蔓延,发病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片,全叶变为黄褐色,干枯、收缩而枯死[1]。

1.1.2 发生特点。霜霉病为真菌类病害,病菌在土壤或病残体上越冬或越夏,随风雨传播,从叶片表皮直接侵入,引起初侵染,以后借助气流和雨水传播,进行再侵染,开花至结瓜期发病较重。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叶面有水滴或水膜时病菌易侵入和萌发。春季多雨、多雾、多露,该病可迅速发生流行,3~5 d可以造成大量叶片干枯死亡。

1.2 细菌性角斑病

1.2.1 危害症状。细菌性角斑病是黄瓜中后期主要的病害,开花坐果期至采收期易发生,主要危害叶片。成株期叶片染病,初生几十个针头大小的水渍状小斑点,后逐渐扩大后呈淡黄色或灰白色,受叶脉限制,病斑呈多角形,潮湿时叶片背面出现白色菌脓,干燥时穿孔。瓜条及茎上发病时,初呈水渍状圆斑,空气湿度大时出现白色菌脓,并呈湿腐状,或纵向开裂呈水渍状腐烂。

1.2.2 发生特点。细菌性角斑病为细菌类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或附在种子表面越冬。病菌在种子上可存活2年,种子萌发时直接侵染子叶;土壤中病菌随雨水溅至茎叶上引起初侵染,潮湿条件下病斑上的菌脓借风雨、昆虫和田间作业等途径传播,从气孔、水孔及伤口侵入寄主,反复进行再侵染。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最适发病温度为18~28℃,最适相对湿度在80%以上。

1.3 疫病

1.3.1 危害症状。保护地栽培的黄瓜疫病发生重,重发时可导致成片死秧或烂瓜。疫病主要危害叶片、茎及果实。成株期叶片染病,初呈暗绿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圆形或不规则大斑,边缘不明显;潮湿时整片叶片迅速腐烂下垂,天气干燥时呈青灰色,干枯后易破裂。茎染病,多在近地面处或嫩茎节部发生,发病初期产生水渍状病斑,扩大后绕茎一周,病部缢缩,造成上部植株萎蔫、枯死。瓜条染病,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凹陷病斑,整个瓜条很快软腐并有强烈的腥臭味,潮湿时长出灰白霉层。

1.3.2 发生特点。疫病为真菌类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通过风雨传播。植株发病后,在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和游动孢子,借助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疫病最适发病温度28~30℃,若遇多雨,则发病重,大雨后骤晴最易诱发此病。

1.4 蔓枯病

1.4.1 危害症状。蔓枯病主要危害茎蔓,发病初期产生油浸状小病斑,扩大后围绕茎蔓半周至一周,纵向长达20 cm,病部密生黑点,后期病斑变黄褐色。田间湿度大时,病部常流出琥珀色胶质物,干燥后纵裂,造成病部以上茎、叶枯萎。病部有小黑点是蔓枯病的主要识别特征,茎部发病后表皮易撕裂,引起病部以上茎、叶枯死,维管束不变色,也不危害根部,以此与枯萎病相区别。

1.4.2 发生特点。蔓枯病属于真菌类病害,病菌随病残体在土壤中越冬,翌春条件适宜时,病菌从水孔、气孔、伤口等处侵入,引起发病。病菌喜温暖、高湿的环境,保护地栽培通风不及时、种植密度过大、光照不足、空气湿度过高时发病重;露地栽培主要在夏秋雨季发生,雨日多或忽晴忽雨、天气闷热等气候条件下易流行。铜陵地区蔓枯病发生盛期为5—6月和9—10月。

1.5 枯萎病

1.5.1 危害症状。枯萎病是一种维管束系统病害,一旦发生较难防治,易造成较大损失。黄瓜幼苗至成株期均可染病,植株染病后主要表现为瓜株萎蔫、枯死。幼苗发病后,子叶发黄、枯萎,茎基缢缩,变褐腐烂,瓜苗倒伏枯死。成株期根部染病后,生长点失水,无法萌发新根,导致根部腐烂;茎部染病,茎蔓软化稍缢缩、纵裂,有时病部溢出琥珀色胶色状物,高湿条件下节部常产生粉红色霉层,纵切病茎,可见茎蔓维管束变褐。受害植株最初表现为中午部分叶片萎蔫、下垂,早晨和傍晚恢复,以后萎蔫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增多,持续一段时间后,全株萎蔫枯死[2]。

1.5.2 发生特点。枯萎病由真菌侵染引起,病菌主要在土壤中的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借助雨水、灌溉水等传播,从根部伤口、自然裂口或根毛细胞侵入,也可从茎基部的裂口侵入,最后进入维管束发育,堵塞导管,造成叶片萎蔫。此病是一种土传病害,病菌可在土壤中存活5~6年。病菌喜温暖、潮湿的环境,空气湿度超过90%时易发病。长年连作、土壤湿度大、地下害虫多的田块发病重,时晴时雨或连续阴雨后骤晴,病害易流行。黄瓜感病敏感生育期为开花期至坐果期,铜陵地区黄瓜保护地栽培发病盛期为5—6月,秋季露地栽培发病盛期为9—10月。

1.6 灰霉病

1.6.1 危害症状。灰霉病是黄瓜保护地栽培易发生的病害,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发病程度逐年加重。花器、瓜条染病,病菌先从开败的雌花侵入,起初在花蒂部位产生水渍状病斑,后逐渐长出灰褐色霉层,造成花器发软,慢慢萎缩、腐烂,再向幼瓜发展,导致瓜条发病,瓜条先变黄,后产生白霉并逐渐变为浅灰色,瓜条生长停止,发软、萎缩,最后腐烂脱落。叶片发病,初为水渍状,后变为不规则病斑,病斑淡褐色,边缘明显。湿度较大时,病部长出灰褐色霉层。高湿时病斑迅速扩大,形成直径15~20 cm的大斑。茎蔓发病,茎部变软腐烂,长出灰褐色霉层,瓜蔓折断。产生灰褐色霉层是该病识别的主要症状。

1.6.2 发生特点。灰霉病由半知菌亚门灰葡萄孢菌侵染引起,病菌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翌年春季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借助气流、雨水、露水等传播。低温、阴雨、寡照天气条件下,若通风不及时易发病。铜陵地区黄瓜发病盛期为4—5月。

1.7 美洲斑潜蝇

1.7.1 危害特点。美洲斑潜蝇属双翅目潜蝇科,是铜陵黄瓜上主要害虫之一。成、幼虫均可危害,以幼虫危害为主,幼虫潜入叶片,产生不规则蛇形白色虫道,破坏叶绿素,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受害重时叶片脱落。

1.7.2 形态特征。成虫小,体长1.3~2.3 mm,浅灰黑色,雌虫较雄虫大。幼虫蛆状,初无色,后变为浅橙色至橙黄色,长3 mm。蛹椭圆形,橙黄色,腹面稍扁,大小(1.70~2.30)mm×(0.50~0.75)mm。

1.7.3 生活习性。雌成虫把卵产在部分伤孔表皮下,卵经2~5 d孵化,幼虫期4~7 d,末龄幼虫咬破表皮,在叶片表面或土表下化蛹,蛹经7~14 d羽化为成虫。每个世代的历期夏季2~4周、冬季6~8周。铜陵地区美洲斑潜蝇危害盛期为8—10月,可周年发生。

1.8 烟粉虱

1.8.1 危害特点。烟粉虱俗称小白蛾,属同翅目粉虱科,繁殖速度快,一旦条件适宜,极易暴发成灾。烟粉虱以成、若虫刺吸黄瓜叶片汁液,叶片正面出现黄色小点,虫口密度大时出现成片黄斑,消耗黄瓜养分,导致植株长势衰弱,重发时常造成叶片皱缩、脱落。成、若虫还可分泌蜜露,诱发煤污病,影响光合作用。此外,烟粉虱可传播多种病毒病,对黄瓜生产影响较大。

1.8.2 形态特征。成虫体型小,体长1 mm,全身白色,翅透明,有白色细小粉状物。若虫共3龄,长椭圆形,老熟若虫黄褐色,体长约0.5 mm,体背有长短不一的蜡丝,身体侧面有刺。

1.8.3 生活习性。自然条件下,以成虫或卵在杂草上越冬,保护地栽培各虫态均可越冬,世代重叠。成虫有趋黄性,卵多产于植株中部幼嫩叶片上。高温干旱天气对其发生有利,暴雨对其发生有抑制作用。

2 绿色防控技术

2.1 农业防治

一是选用抗(耐)病品种。选用适合本地种植、产量高、抗(耐)病强的优质品种,如津优系列、荷兰黄瓜等。二是清洁田园。及时摘除植株的病叶、老叶、黄叶和病瓜,拔除病株,装在塑料袋中带出田外集中销毁;收获后及时清洁田园,清理病残体,带出田外集中处理。三是实行轮作。与非瓜类蔬菜轮作2年以上,并采用深沟高畦栽培。四是加强肥水管理。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作底肥,增施磷、钾肥,避免偏施氮肥。黄瓜整个生长期需水量较大,要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合理浇水,提倡使用滴灌、小水沟灌,避免大水漫灌,浇水应在晴天上午进行。保护地栽培要及时通风,降低棚内湿度,防止叶片结露。

2.2 种子处理

播种前于晴天晒种2~3 d,再选用药剂处理。预防真菌类病害,可选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按药∶种=1∶300的比例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预防细菌性角斑病等细菌类病害,可选用100万U新植霉素或农用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3~5 h,用清水冲洗后播种[3]。

2.3 生态调控

2.3.1 合理密植。采用南北向大小行栽培,大行距为90~110 cm,小行距 50~70 cm,株距30~35 cm,栽植密度3.3万~3.6万株/hm2,避免密度过大影响通风透光,诱发病害发生。

2.3.2 调节温湿度。保护地栽培每天上午要及时通风换气,降低棚内湿度,视情况通风30~60 min,再根据天气情况进行棚室开、关闭管理,晴天封闭棚室,使温度上升至32~35℃,然后在下风口适度放风,尽可能维持并延长温度为32℃左右的时间;当棚室内温度低于25℃时,应及时通风降温、降湿,低于18℃时再适度关棚(当外界最低气温高于15℃时,可不封闭棚室,留下放风口),尽量避免棚室内温度在20~28℃之间(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阴天通风后可以不关闭棚室,以免叶片积露,诱发病害。

2.3.3 高温闷棚。在黄瓜生长旺盛期,若霜霉病等病害发生重,保护地栽培可采用高温闷棚法控制病害发生。根据天气预报,一般选择气温较高的晴天进行。在闷棚的前一天,给黄瓜浇水1次,增加棚内湿度,次日中午封闭棚室升温,分别在棚室前部、中部、后部黄瓜生长点高度各挂1支温度计,待棚内温度急剧上升后,每隔15 min左右观察1次温度。当温度达到45℃后开始计时,通过调节风口控制温度,保持45℃,最高温度不超过47℃,连续2 h后,慢慢加大放风口,使温度缓慢下降,逐渐恢复到正常温度。若病害发生重,可间隔4~5 d再闷棚1次[4]。高温闷棚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连续低温阴雨骤晴后不能进行;二是闷棚前必须浇水;三是闷棚前不能喷施杀虫剂、杀菌剂等药剂,防止产生药害;四是闷棚后,放风要缓慢进行,切忌过速,避免造成叶片损伤。

2.4 理化诱控

美洲斑潜蝇、烟粉虱常年发生偏重的地区,可利用黄板诱杀成虫,选用规格为20 cm×30 cm的黄色粘虫板(放置密度300块/hm2),悬挂在植株中上部诱杀烟粉虱、美洲斑潜蝇等害虫[5]。

2.5 药剂防治

根据黄瓜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动态,适时开展药剂防控。病害重在预防,早防早治;虫害要抓住关键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环境友好型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防治,注意农药轮换使用和安全间隔期。

2.5.1 霜霉病。发病前进行预防,每隔7~10 d预防1次,药剂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发病初期,选用20%二氯异氰尿酸钠可溶粉剂200倍液,或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或72.2%霜霉威盐酸盐水剂800倍液,或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 d防治1次,连防3~4次。保护地栽培还可使用45%百菌清烟雾剂进行烟熏。

2.5.2 细菌性角斑病。发病初期,可选用20%噻菌铜悬浮剂500~700倍液,或77%氢氧化铜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春雷霉素水剂600倍液,或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4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5~7 d防治1次,连防3~4次。

2.5.3 疫病。发病初期,可选用18.7%烯酰·吡唑酯水分散粒剂500倍液,或80%烯酰吗啉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72.2%霜霉威水剂800倍液等喷雾防治,每隔7~10 d防治1次,连防2~3次。

2.5.4 蔓枯病。发病初期,选用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32.5%苯甲·嘧菌酯悬乳剂1 500倍液,或25%苯醚·溴菌腈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重点喷施中下部茎叶和地面,每隔7~10 d防治1次,连防2~3次。此外,也可选用43%戊唑醇悬乳剂500倍液涂抹病部。

2.5.5 枯萎病。发病初期,可选用80%噁霉·福美双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者30%甲霜·噁霉灵水剂1 500倍液,或30%乙蒜素乳油2 000倍液等灌根处理,每穴灌250 mL,隔7~10 d灌1次,连防2~3次。

2.5.6 灰霉病。发病初期,选用80%嘧霉胺水分散粒剂2 000倍液,或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或50%啶酰菌胺1 500倍液等药剂喷雾防治,每隔7~10 d防治1次,连防2~3次。保护地栽培可选用10%腐霉利烟雾剂或20%腐霉·百菌清烟雾剂等烟熏防治。

2.5.7 美洲斑潜蝇。在幼虫2龄前(虫道长0.5 cm),于上午露水干后防治。可用80%灭蝇胺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或33%阿维·灭蝇胺悬浮剂2 000倍液,或25%乙基多杀菌素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等喷雾防治。

2.5.8 烟粉虱。该虫应早防早治,在发生早期及时施药防治,可选用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 000倍液,或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4 000倍液,或40%啶虫脒水分散粒剂3 000倍液等,重点喷洒叶背面。保护地栽培还可选用15%啶虫脒烟雾剂进行烟熏防治。

猜你喜欢

保护地病斑病菌
潍坊市自然保护地现状及整合优化对策
近50年自然保护地旅游研究进展与启示
湖南省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特征及其重叠关系分析
基于OTSU算法的苹果果实病斑图像分割方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冬天用围巾包住口鼻为什么不好
苍蝇为何不会被病毒感染?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病菌的克星
Trouble in Disneyla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