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历史性突破*

2022-12-17卢成观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卢成观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在革命、建设和改革风雨兼程的一百年里,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结合我国民族工作的具体实际,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全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甘共苦、团结和睦、砥砺奋进,谱写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绚丽华章。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的召开,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描绘了蓝图、吹响了号角。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①正是对这条正确道路始终如一的坚守,中国共产党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地贯彻了在奠基立业的百年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从而不断巩固和发展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最终有力地激发了我国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工作也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既面临新情况、迎接新挑战,也赢得新机遇、迈向新发展。如何做好做细做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是党和国家必须重点推进和着力解决的重大时代课题。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个基本国情,围绕我国客观实际、民族主要问题以及民族重要工作,开创性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指导和基本实践纲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深刻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②当前,如何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政策,推动党的民族工作迈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获得新成就,是学术界和理论界需要深入探讨的重要理论命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阶段性目标、根本遵循、基本任务和主题主线,从而开辟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新境界。

一、由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突破

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民族工作首先要面对的是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稳定发展。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解决这些问题已刻不容缓。1950年6月,毛泽东同志在《不要四面出击》一文中明确指出:“团结少数民族很重要……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改革,是一件很重大的事情,必须谨慎对待。”③基于此,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积极制定并执行符合各少数民族地区实际的有力政策和举措,顺利完成了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和“三大改造”的艰巨任务,以此为基础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地区各项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改革开放以来,以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认真总结党的民族工作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准确研判民族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的指引下,致力于全面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成功地将党的民族工作全面地推向21世纪。1987年6月,邓小平同志明确强调:“不仅西藏,其他少数民族地区也一样。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把这些地区发展起来。”④在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更是提出要将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作为20世纪90年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⑤2010年5月,在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同志也强调要加快经济发展步伐,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⑥由此可知,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所有工作都是向着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持久发力。

我国各民族始终紧密地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拼搏、砥砺奋斗,民族地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飞跃,创造了中华民族彪炳史册的伟大功绩。在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历史性飞跃的同时,我国也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期,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面临新的困境和挑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⑦唯物史观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两面性。各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既需要继续加大力度实现转型升级,也需要有效应对由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超凡的政治智慧和敏锐的政治眼光,多次强调要“全面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⑧,以此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因此,在继续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关注民族地区的社会治理问题,这意味着全面推进社会治理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多个方面强调要全面推进民族地区的治理工作,这也说明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正在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推进社会治理突破。

(一)加强民族地区事务治理⑨

民族地区事务涉及民族地区群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事务处理得好就有助于民族和睦相处,处理得不好就有可能激发民族矛盾、制造民族隔阂和产生民族冲突。因此,推进新时代民族地区事务治理显得极为重要,考验着各级领导干部对民族地区事务的治理能力。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过程中依法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在顺应历史趋势中“把推进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做深做实”⑩,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妥善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案事件,从而确保民族事务治理在法治轨道上运行,最终有效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二) 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立足继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现实需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并强调这是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最终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新时代推进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根本理论指导与重要方法指南。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加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工作,多次强调要不惜一切代价保护和修复民族地区生态环境。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生态保护第一,采取综合举措,加大对青藏高原空气污染源、土地荒漠化的控制和治理”;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重点做好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考察时强调:“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强调:“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等等。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非常重视,其论述的力度之大、频次之多和范围之广前所未有。

(三)加强民族地区扶贫领域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打好扶贫攻坚战,民族地区是主战场”。从全国范围来看,西部地区,特别是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老少边区的贫困程度最深、贫困范围最广、扶贫成本最高、脱贫难度最大、返贫因素最多,是全国脱贫攻坚的最大短板和软肋。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战中,各级党组织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摸清底数、精准施策、靶向发力,全国所有贫困县终于在2020年4月实现了全部摘帽,开创了人类减贫史上空前绝后的巨大成就。取得全国脱贫攻坚战丰功伟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特别重视民族地区扶贫领域的治理,他指出:“要建立长效机制,对脱贫领域的突出问题,一经举报,要追查到底。”2018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两会”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加强扶贫资金管理,对挪用、贪污扶贫款项的行为严惩不贷。”对民族地区扶贫领域的专项治理,是民族地区实现打赢全国脱贫攻坚战目标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由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突破

从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革命、建设和改革史来看,加强民族团结始终是党的重要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非常注重在维护民族平等的同时加强民族团结,号召各族群众携起手来共同反抗民族压迫、谋求民族解放和实现民族振兴。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团结更是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非常重要的事业来抓。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强调,要在搞好民族关系中巩固各民族团结,没有各民族团结社会主义建设就无法顺利进行。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对我国的民族关系进行总结,指出我国的民族关系是“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新型民族关系”,强调我国各民族大团结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得到了有效巩固。在1992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特别强调在边疆民族地区中要注意加强军队同少数民族的团结。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了加强各民族的大团结是56个民族共同的神圣职责,对待各民族干部群众要予以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对待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要予以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为了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胡锦涛同志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要高度重视和慎重对待影响民族团结的问题,并将其作为一项政治性和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加以妥善处理。可见,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始终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也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的事业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上,动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努力奋斗,是新时代党和国家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深入到云南、贵州、广西、西藏、新疆、内蒙古、甘肃、青海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实地考察调研,不断思考如何更好地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如何才能全面增强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在内的亿万全国人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不断打牢民族团结的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实践指南,他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于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此后,在全国民族进步表彰大会、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等场合,习近平总书记反复重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大意义。基于此,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学术话语阐释和学术话语建构在学术界引起热烈反响,在学界同仁的共同努力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研究成果不胜枚举。2021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新的征程上,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依靠全体中华儿女共同奋斗,坚持大团结大联合,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广泛凝聚中华民族一切智慧和力量,形成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万众一心、共襄民族复兴伟业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相关重要论述从多个角度深刻阐发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新时代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价值,并从多个维度系统阐述了如何才能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在历史多方互动和各民族深入交流的过程中,中华民族大家庭逐渐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这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发展的产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作用不可小觑,它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因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他还指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切工作要向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之所以如此重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巨大作用,就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及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紧扣这条主线,才能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深深融入各族人民的心中,从而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

(二) 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

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实现创新发展和有效突破,就是要坚持正确的、合理的,调整过时的、滞后的,这样才能更好地保障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为了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处理好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和各民族具体利益,做到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和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两不误、双提升,在此基础上,任何民族的意识都不能超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是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大局,最终在正确把握双方关系中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认为,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就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为重要目的,全面赋予民族地区所有改革发展都能彰显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改善民生和凝聚人心中的积极意义。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目的就是要稳妥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从而有利于各民族大团结。

(三)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离不开精神信仰支撑;社会发展、人民幸福有赖于价值罗盘导航。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精神家园是建立在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基础上的精神文化和价值体系,其核心是共同理想和信念。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中华儿女安身立命的思想基础、奋发进取的动力源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性,要求“要把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作为战略任务来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华儿女的行动向导,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决定着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发展方向。所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从根本上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引领。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创新载体和方式,在各民族中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线上”和“线下”相结合,“让互联网成为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在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的过程中推动“形成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牢固精神纽带”。由此可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而加强各民族大团结的重要途径。

(四) 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过程中形成的多元一体中华民族格局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边疆各民族始终与伟大祖国心连心、血交融、互往来、同呼吸和共命运,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和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也成了历朝历代中加强边疆治理和维护边疆稳定的强大精神力量。毫无疑问,“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促进民族团结、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巩固各民族大团结。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

三、由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突破

贫困问题始终是一个世界性难题,是困扰人类社会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是古今中外治国安邦之大事。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史就是一部不断与贫困作斗争的卓绝奋斗史。中国共产党恢宏壮阔的百年历史,也是一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不断摆脱和战胜贫困的历史。“每一代人的活动都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回首百年艰难的反贫困历程,中国共产党始终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作为自身扶贫济困的基本指导思想,先后经历了“革命式”全域扶贫(1921~1948年)、“输血式”救济扶贫(1949~1977年)、“造血式”改革扶贫(1978~2012年)、“科学式”精准扶贫(2012~2020年)等四个重要的历史时期,终于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孜孜以求的全面消除绝对贫困的宏伟夙愿,以中国成功之经验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 在深刻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和基于反贫困实践的基础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贫穷和落后都不是社会主义”的著名论断,强调要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消除贫困的根本途径,推动中国扶贫开发事业迈上了一个新台阶。1999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一个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兼具的扶贫攻坚任务,郑重强调要抓住重要历史机遇推进西部大开发这个重大战略任务的实施。2001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扶贫开发所取得的成就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和保持边疆安定的有益贡献,强调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主要力量应该放在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重要区域。2010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西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继续把西藏作为集中连片贫困区域”,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事业,大力保障和改善民族地区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可见,党和国家充分认识到民族地区扶贫攻坚的重要意义,始终重视民族地区的扶贫开发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习近平总书记以精准扶贫为号角全面打响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着力解决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等突出问题,取得了人类反贫困事业史上永载史册的人间奇迹。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以保障和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回答了“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等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系统阐发了富有规律性的扶贫理念、科学性的理论成果和成效性的基本经验,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反贫困理论,折射出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鲜明的政治性、人民性、历史性与时代性特征。从全国范围内的扶贫工作现状来看,西部地区、民族地区以及边疆地区等一直都属于集中连片特困区,是全国脱贫攻坚战中最难啃的硬骨头。为了把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扶到点上、扶到根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是打好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战”,“要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力度,重点向农牧区、边境地区、特困人群倾斜,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要发挥好中央、发达地区、民族地区三个积极性……搞好扶贫开发,重点抓好特困地区和特困群体脱贫”。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一以贯之地推进中国共产党百年来要改变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的伟大实践。正当包括各民族地区在内的全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最终胜利,在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享受巨大成就和庆祝伟大荣光的光辉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以战略家的高瞻远瞩、以政治家的深谋远略,作出了要在巩固全国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决策。2020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新疆、西藏以及广西等少数民族自治区的现实状况,明确要求:“要在巩固脱贫成果方面下更大功夫、想更多办法、给予更多后续帮扶支持,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确保脱贫后能发展、可持续”,“要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辩证地把握党的第一个百年民族工作历史经验和第二个百年民族工作时代机遇的基础上所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际上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被称为现代化,其终极目标和最终归宿是现代性。不同的社会制度和统治阶级完成现代化的方式不同、结果也不同,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世界”,但是这个世界暴露出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的重重弊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此进行了深入批判,全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现代化内蕴的矛盾、表现的冲突和潜藏的悖论。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现代化思想,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新道路,以全面、协调、整体、可持续的显著优势彻底超越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局限性。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这一概念。在此前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民族地区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要“努力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广西篇章”,等等。特别是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充分说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是真正落实“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庄严承诺的有力见证。但各民族要共同走向现代化绝非易事,没有乡村振兴作为前提和基础,各民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会成为空头支票。因而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支持民族地区实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支持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各民族共同走向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党和国家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之后的伟大创举。

(二) 推动各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上下同欲者胜,风雨同舟者兴”。党的十九大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因此,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铺好路、开好局和起好步的重大战略安排,高质量发展将全方位内嵌于国家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广西以及西藏等少数民族自治区考察时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把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工作内容,明确指出“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要深刻认识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原则要求……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显而易见,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从根本上就是服务和服从于“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加强顶层设计,提出“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又指出“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而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然指向包括各民族地区在内,以实现高质量发展为终极目的。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抓手。

(三)推动各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是要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目标,坚定人民立场,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致力于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中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在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紧要关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不能画句号,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特别是面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等重点区域,必须加大力度鼓足干劲、乘势而上、再接再厉、接续奋斗,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如何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着力解决包括民族地区在内的重点区域存在的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等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伟大构想,以此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接续奋斗。但要完成这个艰巨的历史任务,需要拿出比打赢脱贫攻坚战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勇气。基于此,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时特别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决不能有任何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由此可见,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推动民族地区群众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途径来狠抓落实。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奋斗前仆后继,百年初心历久弥新,百年使命矢志不渝。中国共产党恢宏壮阔的百年史诗雄辩地证明,中国56个民族始终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我们要用历史映照现实、远观未来,从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中看清楚过去我们为什么能够成功、弄明白未来我们怎样才能继续成功,从而在新的征程上更加坚定、更加自觉地牢记初心使命、开创美好未来。”回首过去,中国共产党灿烂辉煌的百年民族工作史,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历史。展望未来,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相结合,不断在解决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使中华民族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同心同德朝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团结奋斗,奋力开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崭新格局。

注 释:

③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六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75页。

④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47页。

⑥胡锦涛:《胡锦涛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76页,第232页。

⑦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第51页。

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7页。

⑨卢成观,代金平:《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理论主题与发展道路》[J],《广西民族研究》2021年第4期,第75页。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总书记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论守初心
努力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