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逻辑论析*

2022-12-17崔艳龙邹红军

新疆社科论坛 2022年2期
关键词:劳动育人时代

崔艳龙 邹红军

党的十九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和“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①的重要论断。新方位就有新使命,新时代必有新气象,新青年得有新素质。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期的中国,亟须培育合乎时代潮流、顺应历史趋势、践行使命担当、贡献知识智慧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②以全局性战略视野擘画了人才培养的宏伟蓝图。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凝练了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内涵丰富,并鲜明标识了新时代青年素质构成,意蕴深远。精准把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生成逻辑和时代意蕴,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聚同化异、凝魂聚气,塑造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大有裨益。

一、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逻辑理据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传承于马克思主义劳动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是其生成的理论逻辑;立足于现实的人的片面发展现状,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其生成的价值逻辑;着眼于清醒认识国际国内各种不利因素的长期性、复杂性,妥善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局面的准备,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其生成的实践逻辑。

(一)理论逻辑: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

1.劳动是个体自我存在获得意义感的确证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劳动史观是在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会史的锁钥的新派别。”③个体以劳动为载体同客观物质世界发生对象性关系,在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双向互动过程中不断提升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劳动使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从自在之物转变为自为之物,按照自我意识改造客观世界,从而确证了自我存在的价值。马克思认为,“感性劳动和生产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基础。”④“整个所谓的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⑤“劳动创造了人本身”⑥,劳动赋予人以“类”的形式改变世界,从而产生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关系形态,确立了人存在的价值理性。“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身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⑦劳动是人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又融注于自然之中,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彰显的主要途径。“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他的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手段。”⑧劳动是人所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人存在之前提,发展之根本。倘若劳动缺失,人不仅难以同自然发生关系确证自身存在,维系自身发展,而且也缺乏确证自身本质力量、反观自我能力的载体。

2.劳动是个体社会关系得以丰富和发展的根本前提

“人既是个人的存在,又是社会存在物。”⑨人不仅凭借劳动同自然发生关系确证自我存在的价值,更是人与人之间形成社会关系的重要条件,“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⑩一切社会关系产生的前提基础是物质生产活动,只有在劳动中,人才能彰显自身的本质力量,促进社会关系不断发展。所属类的人与所属种的动物的根本区别是劳动,正是通过劳动人才能成之为人,具有与动物所属种的尺度不同的类特性。劳动也是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的桥梁,正是通过劳动,人同他人才能进行交往,从而形成社会关系,彰显人的本质的社会属性。劳动价值的彰显是人的本质体现。“为了进行生产,人们便发生一定的联系或关系,只有在这些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的范围内,才会有他们对自然界的关系,才会有生产。”劳动不仅是人与自然发生对象性关系的手段,而且也是个体自在与他人共在发生社会关系的根本途径。一定程度上,劳动领域的广度和劳动范围的深度决定了人们社会关系的丰富程度。“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我的劳动满足了人的需要,从而物化了人的本质,又创造了与另一个人的本质的需要相符合的物品。”劳动使人的本质物化、外化,人们通过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满足自身与他人的生存需求,从而在此过程中与他人发生社会关系。个体社会关系不断丰富和本质力量不断升华取决于劳动能力的不断提升。

3.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

“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劳动本质上是人自由自觉的类特性活动,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使人获取自由的价值理性被资本逻辑宰制的工具理性所遮掩,劳动发生异化,成为奴役人的链条枷锁。而在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中,劳动是人摆脱资本逻辑钳制、解放自身获得自由从而全面发展的物质利器。马克思认为,“劳动的终极价值取向是为了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未来社会将是一个把每一个人都有完全的自由发展作为根本原则的高级社会形态。”劳动不仅使个体获得自我存在的价值感和意义感,丰富社会关系,其在终极指向上使人同自然对象化的过程中不断同一,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在人与人之间融洽共处的过程中不断充盈社会关系,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状态。如何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明确指出,“在于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综上所述,劳动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的显著标志,是人所独有的社会活动和存在方式。劳动既是人与自然之间对象性关系得以生成之前提,又是人与人之间社会性关系得以提升之条件,更是个体得以自由全面发展之根本。劳动与人类和人类社会相伴相生,劳动发展史与人类社会发展史有机统一。从价值论视角看劳动,劳动内蕴的主客体矛盾的辩证本性是一切社会冲突产生的根源,劳动是解密人类社会发展历史的密钥。

(二)价值逻辑: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马克思认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根本在于劳动与教育二者密切结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逻辑。习近平总书记历览前贤,继承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立足于当下时代发展对劳动者提出的具体要求,着眼于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素质现状,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和“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明确了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育人体系的重要一环,肯定其内具的价值意蕴对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劳动是立德树人之基,全面育人之本,创新发展之源。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呈现出当代性升华和时代性坚守的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劳动思想在新时代的鲜明表述,体现了从古到今的思想传承,从知到行的价值创造,从内到外的意义生成。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和教育的早期结合是改造现代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继承性地发展了这一观点,创造性地将劳动融入教育体系中,期冀达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相互融通、“五育并举”的协同育人效果。新时代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一个相互联结、有机统一的内在整体,不可唯一,不可割裂,更不可偏废。针对当下大中小学育人系统中学生劳动认识不足、劳动体验不够、劳动技能不及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需求以及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精准定位劳动地位,精心设计劳育体系,精细实施育人方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以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科学论断使劳动价值观念在全社会确立,劳动行为取向在全员中定型,从而在全社会中产生劳动思想共识、劳动情感共鸣、劳动行为共振的以劳育人氛围。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

(三)实践逻辑: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形成的实践逻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无数中华儿女夙兴夜寐的崇高理想和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实现亟须一批适应时代发展、合乎世界潮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逐梦圆梦的主体力量。而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全面发展是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支撑,劳动则是建设者和接班人全面发展的关键环节。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以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思维厘清历史逻辑,洞察时代困境,把握发展大势。从人的能力提升点、高校育人着力点、社会协同共识点出发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重要性的新思想新论断。诸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中华民族是脚踏实地、勤于劳动、埋头苦干、善于创造的民族,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辉煌。”“劳动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因此,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重要讲话中可以看出,劳动是人民幸福之本、民族振兴之源、国家富强之基。“当前, 全国各族人民正满怀信心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实现我们确立的奋斗目标, 归根到底要靠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科学劳动。”我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历史跃迁,都是党团结带领亿万人民群众通过辛勤劳动、艰苦奋斗创造出来的。“人世间的美好梦想,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 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发展史,以光辉的范例和丰富的实践生动诠释了劳动实现繁荣富强、劳动成就伟大事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劳动助力伟大梦想的深刻道理。新时代传承劳动强国理念,加强大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前提之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应有之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纵向把握了劳动思想的发展进路,横向辨识了劳动形态的现实表现,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坚守之中、立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审思之中、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之中、检验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践之中,彰显了历史逻辑和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

二、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逻辑理路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内容丰富、意蕴深远,既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层次,又有系统而完整的逻辑结构,涵盖劳动实践观、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等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将以劳立人与以教化人相结合,把劳动教育提高到“以立德树人”为育人旨归的“五育并举”地位,与其他“四育”形成环环相扣、逻辑严密的育人体系。提纲挈领地从人的全面发展整体性视域出发,指出劳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价值性作用和基础性地位。从“五育并举”协同育人的视域出发阐释其劳动教育思想形成的逻辑理路,即以劳树德培育劳动态度,以劳增智强化劳动知识,以劳强体提升劳动精神,以劳育美涵养劳动情感。

(一)以劳树德培育劳动态度

品行天下,德润人心,德是“五育”之首,是人性之魂。“人与人之间之所以能够组成一个共同生活的社会,就在于人与人在交往中遵从共同的规则,这一规则就是社会伦理。社会伦理内化在个体中,就是道德。”德育是社会主体有目的、有计划地将社会要求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转换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品德的育人活动。劳育与德育相互融通,有机契合。

1.以德育促进劳育,端正劳动态度

劳动态度是劳动者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和长期的劳动情感体验基础上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对待劳动的心理倾向。劳动教育同体力劳动不同,不是单纯的劳动技能培训和劳动本领传授,关键是通过德育培养个体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劳动态度。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大中小学应通过德育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引导学生认识到劳动的重要价值,使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爱护劳动的劳动态度。

2.以劳育促进德育,强化德育效果

劳动教育首先解决的是学生愿不愿意劳动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劳动养成明国家繁荣富强来之不易之大德、守社会和谐安稳勤劳致富之公德、严个人热爱劳动崇尚劳动之私德的德性。值得注意的是,劳动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让学生干活,劳动教育的形式也不囿于公益服务、体力劳动和日常清扫,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劳动态度,形成良好的劳动品德,即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在辛勤劳动、深耕细作的过程中形成积极劳动不偷懒、崇尚劳动不享乐、热爱劳动不抱怨的劳动品德。使学生感知到劳动人民最伟大、最美丽的道理,从而热衷劳动事业、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人民。形成实践出真知、劳动筑美梦的认识,体会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建设的艰辛不易,坚定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

(二)以劳增智强化劳动知识

智者利仁,启发人心,智育是“五育”之关键。智育是学校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以理论传授、情景探讨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丰富学生的知识世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劳动知识是劳动者从事特定劳动必须具备的科学文化知识。随着大数据、5G、云计算的发展,知识型社会渐趋成型,要求劳动者必须掌握必要的劳动知识、扎实的劳动技能、高超的劳动能力满足信息社会提出的更高要求,从而科学劳动,提高劳动效率。智育与劳育融洽契合,有机衔接。

1.以智育促进劳育,深化劳动知识

智育能够使学生丰富改造世界的劳动知识和掌握改造世界的劳动本领。在知识习得过程中,才能打好劳动理论基础,明白知识对于劳动的指导作用,使以学增智的思想成为全体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以智促劳的认识成为学生日用而不觉的生活准则。

2.以劳育促进智育,提升智力水平

以劳增智解决的是如何能够更好地劳动的问题,倘若没有足够的科学系统的劳动知识指导,劳动者就不知从何下手,劳动结果差强人意。科技迅猛发展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要求其不仅具备高超的劳动技术,还需具有与时俱进的劳动知识。劳动是智慧的源泉,劳动能够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掌握知识。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手脑并用,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具体操作中,促进智力发展、增强创新意识、提升创造能力。劳动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发展人,智力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塑造人。通过劳动教育与智力教育的贯通融合,引导青少年在劳动实践中巩固课堂知识以促进智力发展,在理论教授中灌输劳动知识以促进劳育提升。

(三)以劳强体提升劳动精神

体者立人,以劳强体,体育是“五育”之支撑。体育主要是通过学习了解体育强身健体的作用,掌握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通过体育课程加强体育锻炼,提升劳动精神。培育学生迎难而上、奋进拼搏、自尊自信的体育品格,使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劳动精神是劳动状态的体现,是个体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积极向上、诚信踏实、创新创造的劳动品质。劳育与体育相互促进,相互发展。

1.以体育促进劳育,锻造强健体魄

只有体力充沛、身强体壮才能保证学生以永不懈怠和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中。一方面,体育能够培养学生劳动所必需的忍耐力和协调力,打好生理基础;另一方面,体育中所蕴含的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等品质可以促进劳动者心理健康发展,形成较强的抵御挫折的能力。

2.以劳育促体育,提升劳动精神

劳动是健全心灵、强健体魄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自我发展和创设美好生活的途径之一。将劳动锻炼作为体育中的关键要素,取决于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身体机能的充分发育。在体育课程中,通过劳动磨炼学生意志、增强抵御挫折的能力,使其人格更加健全、身心更加健康。帮助学生形成热爱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崇高精神,“树立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理念……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要教育孩子们从小热爱劳动、热爱创造, 通过劳动和创造播种希望、收获果实, 也通过劳动和创造磨炼意志、提高自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体结合育人的重要作用,即通过体育和劳育的有机统一,使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深知劳动意义、提升劳动精神,以健全的身心投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进程中。

(四)以劳育美涵养劳动情感

以美养人,美育是“五育”之要津。美育主要通过学校设置的美育课程和实施的美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素养,陶冶道德情操,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一方面,美育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另一方面,美育能够培养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美育与劳育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1.以美育促进劳育,培育审美观念

美育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发现事物美的构造,具备欣赏劳动美、表达劳动美和创造劳动美的能力,从而遵循美育规律,创造出美的劳动作品和美的意义世界。美育彰显劳动内蕴的自由和谐之美,美育不仅能够提升学生高尚的审美情操,而且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深厚的劳动情感。劳动情感是在劳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和他人的劳动成果持高度肯定的稳定心理特征或情感倾向。

2.以劳育促进美育,提升劳动情感

劳动本身也是遵照人的审美意识创造美的活动,具有创造美的功能,按照美的意识和美的规律建构意义世界,创建美好生活。劳动中蕴含着美的因素,展示着美的力量。劳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体会到劳动是美的,劳动者也是美的。劳动教育包含着志愿服务、日常劳动、传统工艺、基层服务等形式,蕴含着诚实、勤劳、创造、进取等劳动精神。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劳动最崇高、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的劳动价值观,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体验美、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产生崇尚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劳动情感。

三、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逻辑原则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突显了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的辩证统一,既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坚守,体现了全面育人之智,又立足于民族复兴的践行指向,彰显了统筹兼顾之谋。习近平总书记深谙以劳育人的道理,指出劳动对于建设伟大工程、实现伟大梦想的价值意义。将劳动纳入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构成之中,把劳动教育纳入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里,体现了坚持守与变结合,恪守刚与柔并济,密切内与外联动,增强点与面共振的逻辑原则。

(一)坚持守与变结合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坚持守与变结合的逻辑原则。

“守”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为理论根基,传承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劳动推动经济社会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重要作用的科学论述。认识到劳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人的存在方式,也是人类历史赓续绵延的根本动力。传承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劳动同教育相结合造就人全面发展的理论观点,从而为新时代提出全面育人的教育体系提供了价值遵循。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以理论系统性和逻辑严密性对“以劳育人”的重要地位进行深刻阐述,与前贤智者关于劳动育人作用的重要论述一脉相承。将劳动摆在育人的基础性地位以及关键性节点,以大局意识和战略思维从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梦想所需的人才素质出发进行科学理性审视。坚守高校教育的政治立场,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谋篇布局,“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既以理服人以坚定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又以劳立人以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变”指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始终紧随时代发展和紧贴中国具体实际,做到劳动教育因时而进、因事而化、因势而新。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将“劳”列入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和育人体系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中强调端正劳动态度、掌握劳动知识、练就劳动技能对青少年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范畴基础上,立足人才培育现状,提出全社会齐心协力为祖国培育勤于劳动、善于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的高素质劳动人才。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服务劳动、诚实劳动、创造劳动等概念,以及大中小学要建构家庭、学校、社会上下有序、横向协同、内外衔接的协同育人机制。这些重要论述坚持和发展了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和时代引领性。

(二)恪守刚与柔并济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恪守刚与柔并济的逻辑原则。

“刚”指的是刚性规约,制度层面的问题,是最高要求和最低要求的有机统一。“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一方面,只有将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以硬性制度确立下来,才能保证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落实落细、落地生根,保证劳动不失教育本色,不违育人初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同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明确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育体系,同其他“四育”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环节,以纲领性文件确立,以制度性规约奠定劳动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中的基础地位和重要价值。将劳动教育作为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这是最高要求的体现。另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大中小学具体实施劳动教育方案时,将劳动教育体现在校风校训、课程设置、实施保障、评价体系中,建构一套长期运行、科学权威、灵活多变的劳动教育保障体系,推动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有序化,这是劳动教育根本要求的彰显。

“柔”指的是软性纾解,即劳动教育不可高高在上,束之高阁,权威性地位也要以榜样示范、主题活动、说服教育等形式进行,从而达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行动人的育人效果。首先,将劳动教育从硬性指标化为具体的、丰富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从做中悟、从劳中学。其次,劳动教育要因人而异、因校施策、顺势而为、因势利导。劳动教育的纲领性文件保障了劳动教育的根本性地位,但各校落实劳育政策时不可“一刀切”,在具体实践中要深层化扩展劳动课程形式、系统化设计劳动课程内容、综合化健全劳动课程渠道。根据本地区本学校的教育实际,结合当地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条件充分挖掘高职院校、政府企业的劳育资源,形成既统一规划又具有鲜明特色的育人体系。

(三)密切内与外联动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密切内与外联动的逻辑原则。观念的形成离不开现实的基础,“我们的策略不是凭空臆造的,而是根据经常变化的条件制定的。”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的形成既受国内大发展大变革的历史语境影响,又受国际复杂环境的波及。不仅立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期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期的时空境遇,还站在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领域纷然杂陈、综合国力竞争激烈的国际视角审视新时代劳动的重要价值和新方位对于劳动者提出的素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治党治国治军、发展改革稳定、内政外交国防等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伟大成就、斩获了一系列伟大成果。随着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以及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变革,社会转型时期国内劳动关系发生了新变化,部分产业结构升级,结构性失业问题显现,知识型社会要求劳动者素质不断提升。另一方面,人民劳动观念发生了变化,之前勤劳致富、埋头苦干的优良传统如今被“一夜暴富、网红明星”的价值观念冲击震荡。国际上,经济全球化浪潮持续勃兴,国家之间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劳动国际化趋势明显加强,劳动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快速,劳动者素质要求不断提高。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劳动者作为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无疑是推动科技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只有不断提升劳动者素质,培养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高水平劳动者,才能抢占人才资源制高点。习近平总书记立足国内社会现状和国际劳动要求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

(四)增强点与面共振

习近平新时代劳动观坚持增强点与面共振的逻辑原则,形成了点面共振的育人效应,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之域出发深刻阐述了新时代劳动思想。劳动教育是具有全局性、关涉未来性、聚焦本质性的极具时代鲜明特色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核心问题。

微观领域里,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中对劳动的重要作用以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发表讲话,形成了一系列关于劳动教育的新思想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劳模代表座谈会上提出“劳动四最”,即劳动最崇高、最光荣、最伟大、最美丽;在参加2014年植树节活动时对少先队员提出要树立劳动意识、劳动观念,形成劳动习惯的要求;在2015年劳动节中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在2018年国际劳动节上号召“全社会都应该尊重劳动模范、弘扬劳模精神”的劳动理念。这些重要论述突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劳动地位的重视,形成劳动教育的一个点。

中观领域里,习近平总书记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出发,将劳动教育涵盖大中小学各学段,入学毕业各阶段,贯通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使家庭劳动教育日常化、学校劳动教育规范化、社会劳动教育多样化,形成劳动教育的一条线。

宏观领域中,习近平总书记重视劳动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创新”等综合育人价值,首次将劳动教育纳入全面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提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论断。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总体布局,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价值导向,形成劳动教育的一个面。

注 释:

③《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1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57页。

⑤⑥⑦《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196页,第550页,第519页。

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19页。

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35页。

猜你喜欢

劳动育人时代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我们都是CEO”育人模式简介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e时代
e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