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论析*
2022-12-17韩立娟
邢 亮 韩立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做好党的民族工作、巩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然要求。高校培养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自身履行基本职责、落实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勠力同心、赓续奋斗的客观要求。思政课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和关键课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如何融入思政课教学,是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大学生增强“五个认同”、凝心聚力为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不懈奋斗的重要课题。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必要性
(一)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发挥独特作用
[作者简介]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以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独特作用。高校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与责任,从我国高校学生的生源地和就业去向来看,部属高校可以从全国范围内招生,省属高校通过生源交换也可以从全国招生;大学生就业实行的是市场化配置机制,除个别定向招生、定向就业外,大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就业市场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就业或创业,可谓生源来自五湖四海、就业去向四面八方。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必须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高校党组织应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列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贯彻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的重大举措,是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实际行动,是高校办学治校、立德树人的应有之义。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让各民族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拧成一股绳,最大限度地汇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进步。
高校的基本职能是多维度的,除了人才培养,还承担着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社会服务以及国际交流合作等职能。在科学研究方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理论课题,也是实践课题。高校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和实践过程中,有条件、有能力进行相应的理论研究,以高质量研究促进高水平实践。在文化传承创新方面,高校作为各族师生的共同聚居之地、工作学习之所,在开展既有中华文化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校园文化活动和进行民族文化创新研究方面,应该大有可为、有所作为。在服务社会方面,高校可以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经验、实践创新和理论成果,为地方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相应的理论指导并与地方进行实践共建。在国际交流方面,高校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在党和国家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通过国际交流发出中国声音、提供中国方案、展示中国智慧,使党和国家更好地在国际社会上掌握处理民族事务、解决民族问题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综上可以看出,高校在推动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不可或缺、不能替代。
(二)思政课是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事关国家统一大业、民族团结进步、经济稳中求进、社会稳定和谐的政治问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建立在学理清晰、道理明白基础上的认识自觉与行动自觉的教育与实践过程。高校思政课是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阵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思想性、政治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辩证统一的公共必修课,其课程内容具有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课程定位是为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保驾护航,课程特点是知识的系统性、讲授的理论性、要求的实践性较强,有利于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升教育质效。
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是全社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政治要求。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视角来看,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具有全员性、系统性、常态化等特点。全员性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涵盖全校各族师生的全局要求;系统性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包括理论与政策、历史与文化、学习与行动等全方位的教育与实践;常态化是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长远大计、战略决策。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思政课教学与实践要做到全员性、系统性、常态化的有机统一,必须发挥高校思政课主阵地、主渠道的关键性作用。从高校思政课的视角看,思政课教学具有教育对象全覆盖、教学内容系统化、教学渠道正规化等特点。第一,思政课是全体大学生必须修读的公共课,具有规定的学时、学分要求;思政课教师还承担着全校党员干部、普通教师思想政治理论专题教育的部分任务。第二,思政课一般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五门课程,每门课程都具有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第三,作为高校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政课教学具有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等特点。高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可以实现教育与实践对象的全员覆盖,又可以达到教育与实践内容的全部涵盖,借力完善的教学实施体系可以做到教育与实践的常态化、规范化、科学化。综上可以看出,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和发挥好思政课的特点与优势,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的质效得到全方位保障。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可行性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也具有充分的现实可行性。主要体现在借力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实现有机融入,借力思政课的教学体系可以达到系统融入,借力思政课的师资队伍可以做到有效融入,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体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机融入
高校本专科教育阶段中的五门思政课不同程度地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从“什么是”“为什么”“怎样做”三个维度充分理解和践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我们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夯实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增强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踔厉奋斗、笃行不怠的历史自觉。“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涉及理想信念、“三观”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等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与民族、公民与法治、中华民族共同体等观念和意识,并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自觉。“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内容,有利于帮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新成果与动态,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与时俱进、守正创新。为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开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等思政课程的教学内容,站在新时代的高度,以全球化的视野,深入学习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事务治理和民族团结进步等方面的创新成果,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习、实践与研究的质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实践的内容丰富,既有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方面的系统教育,也有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各民族实现共同富裕、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等方面的具体工作。
(二)高校思政课完善的教学体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融入
高校思政课具有完善的教学体系,保证了思政课教学的系统实施。在教材使用方面,高校各门思政课均有专门教材,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写、国家教材委员会审核认定,集中全国专家组织编写、修订,纵向持续改进,横向形成体系,体现国家意志,内容质量较高。在课程讲授方面,高校围绕培养目标,对思政课教师有明确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教学方案等标准与要求,保障了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科学转化、有效转化,保证了思政课程育人的系统实施、优质优效。在实践教学方面,思政课是理论教化与实践深化紧密结合的课程,规定有专门的实践教学学时、学分,形成了“一课一品”的实践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用所学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深度掌握理论,最终成为所学理论的认同者、传播者与实践者。在课程评价方面,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思政课已经形成了课堂与课后、平常与期末、理论与实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科学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教师全面、及时、科学地掌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做到成效巩固、问题导向、持续改进、提质增效。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系统性工程,既有教育内容,也有教育实施;既要铸牢意识,更要落实行动;既要致力推进,更要注重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的完善性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性要求提供了融合条件,借助思政课完善的教学体系,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系统融入、整体推进、实践转化和实效评价,形成全方位的教育合力,取得综合性的教育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优良的师资队伍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有效融入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③在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的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发挥关键性的作用。第一,高校思政课教师政治素质优良,堪担育人大任。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要”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④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新入职的思政课教师原则上是中国共产党党员。⑤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践行“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要求⑥,把立德树人的政治责任落实到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顺利成才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第二,高校思政课教师总体上学位学历较高,学科专业结构良好。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懂马列的人讲马列”的要求⑦,他们的政治素养高、知识功底厚、教育技能强,能够承担起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思想政治理论保障的重任。第三,高校思政课教师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教师头脑、更新知识体系。我国高度重视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形成了国家示范培训、省(市)集中培训和高校集体备课三级培养培训体系。新时代,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践行“四个统一”的要求⑧,担负起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重任。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对教育者的综合素质与施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政课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要结合高校办学特点和思政课优势,在加强学科建设、找准内容切入点、提高师资水平、加强专项研究等方面鼎力创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内容支撑、师资支撑和学术支撑。
(一)建设民族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
高质量的思政课需要高水平的学科支撑。学科建设包括学科定位、目标、队伍、育人、科研、基地和管理等方面,学科建设的水平将影响课程教学的质量。精准科学的学科定位、学科目标将有利于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高水平的学科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基地和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将为高质量的课程教学提供优质师资、优质课程、优秀成果和优质服务,为教书育人、课程育人、立德树人提供有力的学科支撑。注重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教育教学实践和规律,必然会涉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观点的研究,涉及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历史与文化等的教学与研究,“在功能上,直接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供学科支撑。”⑨
高校根据自身条件和办学水平建设民族学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将为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在学科建设上,一是“引育”学科带头人,建设学科团队。学科建设中,学科带头人是关键,学科团队是根本。学科带头人在指导学科规划、领导学科团队、领军学科研究、规划学科建设等方面发挥关键性的作用,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可以引领一个学科、带动一个团队、支撑一个学科专业发展。学科团队建设可以增强合作意识、建设合作机制、优化团队结构、凝聚团队力量、产出重大成果、形成重大影响。如果说学科带头人的水平是学科建设的高度,那么学科团队的质量就是学科建设的厚度。学科带头人和学科团队建设主要通过培养和引进双管齐下,把教学与科研水平相较最高的教师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在条件支持、经费保障、培养措施、目标任务等方面舍得投入、科学规划,按专业背景、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发展潜力等全方位考虑打造学科团队。二是利用雄厚的学科建设师资对思政课全体教师进行专题培训。思政课是我国高校普遍开设的公共必修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思政课教师的能力有着必然要求。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民族学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雄厚师资优势,为全体思政课教师提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党的民族工作理论与政策等方面的专题培训。根据我国学科设置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普遍设置在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师资是马克思主义学院师资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师资队伍支撑。
(二)探索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切入点,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核心是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主要包括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从思政课的设置看,高校普遍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五门思政课。根据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民族地区和民族高校可以同时增开“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公共必修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根据各门思政课内容体系的框架结构和专题章节,精准寻找切入点,切入相关内容,融入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和实践环节,做到有机融入、有效融入,春风化雨、浑然天成。
首先,在融入教材体系方面,普通高校的思政课教材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编统审通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在教材编审过程中,根据高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思政课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内容纳入教材体系,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依据和载体。民族地区和民族高校“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教材由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统筹负责,重在加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课程的改革创新。在教育内容上,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为指导,把新时代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的最新成果纳入课程内容;在教育方法上,实行开放式、沉浸式、互动式教学,引导各族大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中更加生动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教育对象上,根据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较高、民族成分众多的情况,充分考虑各民族文化特点,增强授课的针对性、有效性。
其次,在融入教学体系方面,普通高校要根据各门思政课知识体系和理论专题,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相关内容。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可以根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有机融入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意义的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以根据不同时期党的创新理论的丰富内涵,有机融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要义的内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脉络,有机融入各族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的伟大贡献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过程的内容;“思想道德与法治”课可以根据理想信念、爱国主义、道德法治等丰富内容,有机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实践和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相关内容;“形势与政策”课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时代性、政策性和针对性强的特点,有机融入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实践的内容。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可以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选修课程,作为思政课程体系的必要补充。
最后,在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方面,高校根据思政课教学专题和教学进度,采取组织参观、社会调查、文化交流等形式的实践教学环节,增强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体验和实践体悟。如组织大学生参观反映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华民族共同体等方面内容的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组织大学生开展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中华民族发展等方面的社会调查等,组织大学生编演反映中华民族风俗文化、命运与共的话剧、小品、红歌、朗诵等形式的交流演出等,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效果。
(三)开展思政课教师专题培训,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师资支撑
高校思政课教师承担着培根铸魂、增智启慧的使命责任,其素质与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关系到高校能否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思政课教师大多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的专业背景,政治意识、理论素养、学识水平和教学能力较高,仍需有针对性地对其加强专题培养培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知识储备、主动意识和教学能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有力的师资支撑。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专题培训,主要通过纳入三级培训体系、集体备课针对性讲授、经验交流提升质效等途径实施。在培训体系上,我国基本形成了教育部研修基地示范培训、各省教育行政部门集中培训和学校分批培养培训等国家、省级和高校三级培训体系与机制。各级培训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重要专题纳入培训计划,提出授课要求。在集体备课上,主要有教育部“同上一堂课”示范、各省(市)“同城大课堂”引领、各高校集体备课强化等形式。“同上一堂课”“同城大课堂”要邀请马克思义理论与政策的专家主讲,开展专题教学观摩活动,采取“线下”与“线上”相结合的方式,现场活动增强授课活动效果,“线上”活动扩大受益覆盖面;各高校思政课教师可采取教研室集体备课的方式进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怎样融入思政课、融入哪些内容、融入资源共享等进行广泛的交流切磋,达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各高校可以根据思政课建设的总体规划,采取邀请校外专家进校宣讲、校内同行展示交流、到教学基地开展专题研修等形式,做到有目标追求、有计划推进、有效果评价。在经验交流上,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各类思政课教学协会、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学术会议,要根据思政课教学需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作为学术会议的主题或议题之一。通过交流探讨开阔视野、丰富思路、改进教学、提升效果,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的典型经验得到宣传、有效做法得到推广、教学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培训、备课、交流,使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认同者、真正实践者、合格教育者。
(四)加强思政课教学专题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提供学术支撑
科学研究是高校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高校的职能特点和比较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实践课题,也是理论课题,实践提出问题,理论指导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的提出经历了从牢固树立、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再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党的民族工作等提法表述上的变化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将经过实践探索、理论研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更加成熟的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推进高质量的教学实践。
高校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要遵循科研规律,为研究人员提供科研条件。一是成立研究机构进行专题研究。采取校地结合的方式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专门研究机构,发挥地方拥有实践经验、经费充足、工作需求的优势,以及高校拥有科研队伍、教研结合、能出成果的优势,开展专门研究,产出理论成果,服务地方实践。二是设立专项课题推进研究。国家、省(市)民政、统战部门在设置科研项目选题方面,可以安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提供经费,揭榜领题,推进产出重大理论成果、重要实践创新。三是开展学术交流深化研究。学术交流是学术进步的平台,也是成果应用的助推器。国家、省(市)相关职能部门以及民族地区高校、相关研究机构和协会,要定期举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为主题或融入思政课教学专题的学术交流研讨会,交流教学经验、探讨研究问题、共享科研成果,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形成有效机制和成熟模式。四是主动服务地方促进研究。科研课题来源于实践,科研成果服务于实践。高校应加强与地方民族事务管理服务部门的校地合作,主动承担地方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研究课题,在提高服务地方能力和水平的同时,把来源于实践并深度研究的成果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中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中去。五是开展教学研究反哺教学。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既有内容体系的要求,也有方式方法的探索。高校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思政课教学列入教学研究的规划与计划,鼓励支持思政课教师申报教学研究课题,开展专题教学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和展示观摩,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研究与实践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注 释:
①③④《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11页,第330页,第330页。
②《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N],《人民日报》,2021年4月23日,第4版。
⑤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2021年本)》(教社科〔2021〕2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13/moe_772/202112/t20211214_587183.html.
⑥冯刚:《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把握新时代思政课建设规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年,第17页。
⑦邢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探究》[J],《思想政治课研究》2021年第6期,第92页。
⑧《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79页。
⑨王秀阁,杨仁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前沿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第44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