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书店90年:邹韬奋的媒介素养思想与社会实践
2022-12-16方堃周玲
方堃 周玲
摘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对我国著名报人、出版家、生活书店创始人邹韬奋的相关著作等史料进行反复阅读和分析,旨在考察邹韬奋在多年的报刊写作和出版活动中表现出的媒介素养。分析发现,一方面,邹韬奋作为专业新闻人,准确认识国内外报刊,清晰评估自身报刊的发展状况。他长于经营之道,利用报刊宣扬社会改造和革命、服务抗日救亡运动。另一方面,作为读者的朋友,邹韬奋十分注重培养读者的媒介素养。他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看待西方新闻理念和国内舆论环境,鼓励读者利用报刊传播信息、展开讨论。在生活书店成立90年之际,重新学习邹韬奋丰富、独特的媒介素养思想对当今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媒介素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仍具有重要启发与借鉴意义。
关键词:邹韬奋;媒介素养;生活书店;办报活动;借鉴意义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20-005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博士引入计划“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疆图书阅读史研究”成果,项目编号:TCBS202106;新疆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校内培育项目“新时代背景下用学术话语讲好新疆故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500122008076
1932年,面对国土沦丧、民生凋敝的急迫情况,邹韬奋与胡愈之、徐伯昕在《生活》周刊的基础上,创办了致力于推动抗日救亡、促进民族解放的生活书店。2022年是生活书店成立90周年。90年间,生活书店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高扬爱国救亡的旗帜、忠实记录社会变迁。作为生活书店创办者、著名记者和出版家的邹韬奋,其在多年的报刊写作和出版活动中表现出极高的媒介素养。他的媒介素养思想内涵丰富,教育实践方式独特,对当今新闻学界和业界依旧有启发和教育意义。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1]。回溯历史,中国新闻界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就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意义。一些新闻学者和新聞记者的某些讨论和实践活动已经包含了以受众为主体的媒介素养教育的部分内容。但是根据媒介素养的定义,媒介素养的主体是各种形式的媒介使用者。因此,新闻工作者的媒介素养也应当受到关注。
此外,以前的媒介素养教育研究更多从理论角度切入,对新闻工作者如何通过媒介活动对受众进行媒介教育的关注较少。因此,笔者尝试基于邹韬奋所著文章及生活书店相关文献,还原邹韬奋作为专业报人和读者之友的媒介素养思想和实践。
一、认识与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
邹韬奋的媒介素养首先表现在他对国内外新闻界及自身报刊发展的深入认识上。他曾多次在《生活》周刊上发表文章批评国内报刊的营利性倾向和错误写作逻辑。在流亡国外期间,邹韬奋关注国外各类新闻媒体和著名报人,批判国外报刊的帝国主义倾向。同时,邹韬奋对其创办及主编的《生活》周刊、《大众生活》、《生活日报》等刊物的宗旨、任务和方针有准确的认识。
(一)批评国内报刊的营利性和写作逻辑
邹韬奋十分关注国内报刊,特别是上海一些知名报刊所刊载的新闻、评论与广告,对某些新闻乱象进行猛烈抨击。
作为专业报人,邹韬奋认为报刊应当遵守其报道宗旨、成为民众喉舌,不能为了商业利益违背自身宗旨。他抨击《申报》过于重视广告忽略社会影响的错误思想。面对上海报界的小报热潮,他发表《大报与小报》一文,指出了大报发展的错误趋势,分析了大报销量下降的原因,并从新闻职业道德的角度指出大报过于营业化、过分重视广告的问题及危害。
1932年7月6日,《新闻报》发布了一条战事消息。邹韬奋指出其中的逻辑漏洞,认为新闻写作应专业准确、逻辑严密。在《编辑先生的逻辑》一文中,他讽刺该文,“我看了这一段奇文,最初以为我的眼睛出了毛病,仔细再读一遍,才知道报纸上确是这样印着,并未看错。……这虽是素以‘死硬之西报所想不出的因果关系,而《新闻报》竟能独出心裁,可谓富有创造力矣”[2]。
(二)认清黄色新闻的本质与新闻客观主义的虚假性
1933至1934年邹韬奋流亡国外期间,考察了英、法、德、苏、美等国的新闻事业,发表了不少批判国外媒体的言论,批判地认识西方各类报纸、报人和新闻理念。
在考察美国报界时,邹韬奋批判性地认识美国报业大王赫斯特,指出“黄色新闻”对社会的危害,区分报刊的通俗性与媚俗性。他看清了资本主义报刊“大众化”的实质,将“黄色新闻”代表人物赫斯特称为“公敌第一号”,认为“这位报业大王第一号是美国压迫劳工、阻碍革命运动最反动的一个角色”[3]。
针对西方媒体所谓“镜子式”的新闻客观主义理念,邹韬奋从新闻选择和新闻写作两方面揭露了其虚假性,认为英国新闻事业的涉华报道缺乏客观公正。他阅读英国著名报纸《泰晤士报》后发现该报“对中日事件的新闻,多登些有利日本的新闻,多登些有害于中国的新闻,在分配上仍然可含有厚彼薄此的作用”[4]。
(三)正确评估自身报刊的发展状况、坚持服务人民的大方向
邹韬奋一生中创办、主编的六刊一报都发挥了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这离不开邹韬奋对报刊定位、发展状况等的准确认识,离不开他确定的坚持服务人民、与时俱进的方向。
在办什么报、如何办好报、报纸办得好不好等问题上,邹韬奋有正确认识,并在报刊和出版实践中逐渐形成较为系统的新闻思想。他认为报刊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应该成为实现民族解放、大众解放大目标的工具;报刊要有创造精神,形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文风要“明显畅快”;新闻工作者应“视事业如生命”,有高尚的人格和真才实学[5]。在《生活》周刊中,他多次论述该刊的思想与宗旨。邹韬奋曾发表《我们要怎样办〈生活日报〉》系列文章[6],从多方面论述《生活日报》的创办方针。纵观相关论述,其大方向始终是服务人民,而小方向则根据不同的背景而调整。
二、经营报刊、利用报刊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
邹韬奋的媒介素养还体现在他经营管理报刊的能力以及利用报刊服务社会发展的能力上。他重视人才和社会信用、善于结合时代背景制定经营策略。他充分利用报刊宣扬社会改造、传播革命思想,推动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一)多方位经营管理、提升报刊实力
邹韬奋在生活书店的内部管理业务上表现出出色的才干。他重视人才、注重团结作者队伍;他与时俱进地制定经营策略促进报刊的长远发展;他正确处理报刊及书店事业性与商业性的关系。
善于选用人才、团结作者队伍是邹韬奋的一大才能。在选用人才时,他注重真才实学;他关心职工生活,珍重同人情谊,组织座谈、开展讨论。此外,邹韬奋创办报刊时注重团结作者队伍、集思广益。
20世纪30年代,国统区的进步文化出版工作受到了政治、经济两方面的压制。邹韬奋结合时代背景,与胡愈之共同商定了生活书店的经营策略,以求书店的长足发展。面对商业性新闻与广告、经营管理与社会信用的关系,邹韬奋表示,“我们的事业性和商业性是兼顾而不应该是对立的”[7]。邹韬奋十分重视报刊登载的广告。他阐明了出版事业的两重性及其相互关系,构成了生活书店及其创办报刊的经营指导思想。
(二)运用报刊宣扬社会改造、传播革命思想
邹韬奋翻译了大量西方关于社会改造的著作,认为青年读者选择职业时应当考虑职业与社会改造的关系。他将报刊作为重要言论阵地,发表多篇文章传播革命思想,高呼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
在接办《生活》周刊生活初期,邹韬奋揭示了人生职业与社会改造的关系,鼓励年轻人在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促进社会发展。1926年,邹韬奋以“暗示人生修养,唤起服务精神和利谋社会改造”作为《生活》周刊的宗旨,希望通过报刊实现政治清明和实业振兴。
九一八事变后,邹韬奋走出改良主义幻想的圈子,迅速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他运用报刊传播革命思想,高声疾呼抗日救亡与民族解放。在《大众生活》创刊词、《生活日报》的发刊词中,邹韬奋都将民族解放和抗日救亡作为报刊的主要目标。
(三)运用报刊支持抗日救亡运动
邹韬奋充分利用报刊支持抗日救亡运动。他通过报刊声援学生运动,组织慰劳前方战士。邹韬奋还在全国各地创办生活书店分店和各类报刊,旨在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抗战期间,邹韬奋通过报刊组织慰劳前方战士、创办伤兵医院。他前往伤兵医院慰劳士兵,采写通讯,将医院和前方战士的真实情况告诉读者。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邹韬奋积极支持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1932年,邹韬奋与胡愈之、徐伯昕等人创办生活书店,开始利用报刊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基于生活书店,他們组织发行大量进步的社会科学和文艺书籍,并在重庆、西安、桂林、香港等地建立分店,形成覆盖全国的发行网,扩大书刊的影响范围。邹韬奋还创办《大众生活》《生活星期刊》《抗战》等报刊,积极宣传抗战。
三、具有受众意识,培养读者媒介素养
邹韬奋的媒介素养还体现在他对读者进行的媒介素养教育上,这也是其媒介素养思想与实践的独特之处。他极具受众意识,注重培养读者认识、理解及利用媒介的能力。
(一)培养公众正确认识和理解媒介信息的能力
20世纪30年代,如新闻客观主义、言论自由、舆论等一些西方新闻理念传入中国,在我国新闻业界、学界及民众间备受推崇。邹韬奋经常发表文章介绍国外新闻界的情况,帮助公众认识西方新闻观念的局限性和虚伪性,厘清事实、言论与舆论的关系。
邹韬奋揭露了所谓“言论自由”的虚伪性,帮助读者认识新闻背后反映出的政治权力问题。他认为一些报刊打着“言论自由”的旗号,“实际只替少数特权的阶层说话”,大多数报刊“在大多数人方面看来固然是绝对没有言论自由,即替少数特权阶层作传声筒的人们也说不上有什么言论自由”[8]。对于《江声日报》经理刘煜生被枪杀一案,邹韬奋在评论中说道:“此事是非所在,不仅是刘君一人的冤死问题,也不仅是《江声日报》一个报馆的存亡问题,也不仅是新闻界的言论自由问题,是和中山先生所揭橥的‘民权问题有直接的联系。”[9]在长期的新闻出版工作中,邹韬奋形成了对事实、言论与舆论三者关系的正确认识,并在各类评论、随笔及读者回信中详细论述,帮助读者正确认识三者的关系。
(二)鼓励读者利用报刊发表观点、展开讨论
邹韬奋有极强的受众意识。他真诚地做读者的朋友,鼓励读者利用报刊传播信息、发表观点,与其他读者和编辑就各类话题展开讨论。
在《大家送稿子来》一文中,邹韬奋明确说道:“这么一来,我们极需要:各社会层,各职业圈的人将现实生活写给我们,将私人生活和生活抗争的实况报告我们。这里发生了什么问题,你对某一件事,某一个问题,有什么意见,提出来和我们讨论。”[10]邹韬奋鼓励读者参与报刊的写作、发表意见。他认为报刊需要的稿件应该是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应当是从社会实践中生发出的实感、事实和建议,并且在形式上也应当是大众的。
作为读者的朋友,邹韬奋开辟“读者信箱”专栏以文会友。他遵循了报刊公共性、读者理性参与、公众议论公共政治问题等原则。邹韬奋认真回复读者来信,鼓励读者就求学、职业、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某些社会现象展开理性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四、结语
在舆论主体更加多样、舆论环境更加复杂的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工作者作为重要的舆论主体,应当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如何通过媒介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邹韬奋的媒介素养思想和实践对当下新闻工作者提升媒介素养、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有重要启发意义。一方面,邹韬奋作为专业报人所体现出的媒介素养对当下的新闻工作者仍有启发意义。新闻工作者要以专业的态度看待各种传播主体,分辨各类信息,清晰认识自身媒体的发展状况。同时,新闻工作者应结合宏观社会背景与自身实际情况,开辟媒介融合的新路径,提升媒体机构的综合实力。新闻工作者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的主要任务,紧密关注各类社会热点,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充分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另一方面,邹韬奋具有极强的受众意识。如今,新闻工作者应当有意识地培养用户思维,更多考虑受众的喜好需求和更为深刻长远的社会意义。此外,新闻工作者还应当思考如何对受众进行媒介素养教育,帮助受众正确认识各类媒体和信息、合理使用媒介,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题: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11-13.
[2] 邹韬奋.编辑先生的逻辑[M]//韬奋全集(增补本)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480-481.
[3] 邹韬奋.“公敌第一号”[M]//萍踪忆语.上海:生活书店出版社,1937:197.
[4] 邹韬奋.谈《泰晤士报》[M]//萍踪寄语(初集、二集).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8:194.
[5]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M]. 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20.
[6] 邹韬奋.我们要怎样办《生活日报》[M]//韬奋全集(增补本)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478-483.
[7] 生活书店史稿编辑委员会.生活书店史稿[M].北京:生活书店出版有限公司,2013:63.
[8] 邹韬奋.言论自由的问题[M].韬奋全集(增补本)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180.
[9] 邹韬奋.《江声日报》经理刘煜生被枪决案[M]//韬奋全集(增补本)5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551.
[10] 邹韬奋.大家送稿子来[M]//韬奋全集(增补本)6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73.
作者简介 方堃,传播学博士,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编辑出版学。 周玲,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