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院准备度在肠套叠患儿专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2022-12-16盛友爱张凤于婉婉

锦州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肠套叠出院家属

盛友爱,张凤,于婉婉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小儿外科,安徽 芜湖 241001)

肠套叠是临床常见的婴幼儿时期急腹症,据统计,全球范围内每年小儿肠套叠的发病率约为(50~250)/10万人[1]。肠套叠多为继发性、顺行性套叠,胃肠道任何部位都可能发生,由某段肠管及其系膜随着肠蠕动不断进入临近肠管引起,肠管痉挛,肠腔狭窄,内容物通过障碍。患儿多表现为阵发性腹痛、呕吐、便血、面色苍白、食欲欠佳、腹部肿块等典型症状[2]。若不及时治疗可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发生肠穿孔导致急性腹膜炎[3]。合理、系统化的护理围绕患者疾病康复进程开展,能够与临床专科管理经验和患者及家属的实际需求相结合。考虑到肠套叠患儿出院后仍然有再复套的疾病特点,故除了应积极开展在院治疗护理,同时也要积极主动开展出院后的延续性护理模式,而家长是患儿的照护者,也是开展延续性护理的主要主体对象。出院准备度是对患者及家属离开医学专业照护的评估和预判,能够了解患者是否做好出院准备。出院准备度的评估内容不仅包括患者的生理稳定性,还包括患者的心理因素及社会方面因素,良好的住院准备对患者的安全、疾病康复与转归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出院准备度关系到出院决策,可以帮助护士改善出院计划,能够用来评价患者离院回归社会后进一步康复的能力,并通过评估患者与家属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健康水平预测患者出院后过渡期安全,出院准备度越高则再入院的风险越低[4]。本研究探索了肠套叠患儿出院准备度护理在提升家属依从性和管理效能中的作用,旨在为探寻合理而有效的肠套叠护理模式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期间,在弋矶山医院收治的80例肠套叠患者中,符合《实用儿科学》[5]里关于急性肠套叠的诊断标准的,且经超声检查确诊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年龄≤8岁;(2)首次发病;(3)发病时间<48 h;(4)经X射线空气灌肠复位或彩超引导水压灌肠复位治疗。患儿及家长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休克、高热、肠坏死、腹膜炎、肠穿孔、酸中毒等症状的患儿;(2)排除合并先天性心脏病、颅内高压及其他严重系统疾病不能耐受灌肠复位治疗的患者。

在计算本研究所需样本量时,根据既往研究结果,找出拟比较的TOPSE总均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两组。应用PASS 15.0软件进行样本量的计算,检验水准α=0.05(双侧),检验效能1-β=0.900,两组总均分设置为7.5、6.5,两总体标准差的估计值σ=0.5~1.5,用样本量计算公式计算本研究在均数标准差为1.0时每组所需要的样本量为23。按照随机原则,本研究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40例,实际入组病例数大于最小样本量。对照组男、女分别为25例、15例;年龄范围3个月至8岁,平均年龄(4.5±2.2)岁;平均发病时间(25.5±10.6)h;病情严重程度均为中度(全身状况稳定,但伴有肠缺血的症状和体征);患儿家长25~39岁;平均年龄(31.5±9.2)岁;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9名,专科17名,本科及以上14名。观察组男、女分别为24例、16例;年龄范围3个月至8岁,平均年龄(4.7±2.5)岁;平均发病时间(24.2±10.1)h;病情严重程度均为中度;患儿家长24~40岁;平均年龄(32.2±8.5)岁;教育程度为中学及以下10名,专科18名,本科及以上12名。两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常规护理

对照组患儿治疗后均接受常规护理方式,加强营养支持,观察腹痛是否缓解,腹部包块是否消失,患儿是否安静,肠蠕动功能是否正常等症状体征。如患儿表现为烦躁不安,阵发性呕吐、哭闹,腹部触及包块,可能套叠未复位或又复发,需通知医师处理。灌肠复位治疗后24~48 h内遵医嘱禁食禁水,肠道功能恢复,肠蠕动恢复及排气后,待大便颜色转为正常,可给患儿少量饮水;若无不适,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以后渐渐过渡到普食循序渐进,少量多餐的进食方式,进行饮食管理。针对生活、饮食等方面进行健康宣教,避免过冷食物及多种食物对肠道的刺激。避免感冒、腹泻及剧烈活动等,以防复发;若患儿出现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等状况及时就诊。

1.2.2 出院准备度护理

观察组患儿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应用出院准备度护理方案。对患儿家属的出院准备度采用出院准备度量表(RHDS)中文版[6]评价。该量表对受试者的疾病知识、身心状况、疼痛状态、其他需要支持情况进行了评价。该量表包括3个维度(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共12个条目,采用0~10分评分方法,总分0~120分。得分高表明受试者的出院准备度越好。由表1中的RHDS评分结果可知,患儿家属的总体出院准备度情况一般,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及RHDS量表总分的实际得分均显著低于预期得分(P<0.05)。说明有必要针对患儿家属开展出院准备度相关的健康教育。

表1 观察组患儿家属RHDS评价结果分析分,n=40)

根据该量表的评价结果,我们了解到了患儿家属的照护能力。据此,为提前做好出院后的护理照护能力培养的准备,面向患儿家属,针对肠套叠该疾病进行了系统科学细致的健康教育,指导患儿家长提高就医复诊意识,提高患儿家属在出院后居家期间的照护能力,提高对健康宣教内容的理解和执行程度,若患儿出现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相关症状体征必须尽早去医院进行必要的干预,从而减少肠套叠复套的几率。

1.3 观察指标

1.3.1 家长育儿自我效能评价

分别于护理干预前(出院前)、护理干预后(出院后2 w)应用育儿自我效能感测量工具(TOPSE)[7]对家长的育儿自我效能情况进行评价。共包括8个维度:情感、玩耍、共情、控制力、自律/规则制定、压力、自我接纳、学习。用李克特11级评分方法,每项0~10分。该项分值越高则患儿家长自我效能感越好。该问卷在评价受试者育儿自我效能方面的适用性较高,Chronbach’s α系数为0.881,内容效度指数>0.78,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为显著(χ2=165.32,P<0.001)。

1.3.2 患儿家长治疗依从性评价

护理干预后(患儿出院后2 w),责任护士以电话或微信随访的方式回访,比较两组患儿家属依从性,具体评价指标为:两组患儿出院后复诊率,因发热、腹泻等其他原因及时就诊情况,自行购药、自行使用药物、自行停药情况。

1.3.3 患儿康复情况评价

护理干预后(患儿出院后2 w),责任护士以电话或微信随访的方式了解患儿体重、消化功能、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2.0软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5 质量控制

负责资料收集的人员由研究者本人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研究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测量工具、使用说明、数据的保存方式等。为保证整理、分析数据的准确性,资料的回收经严格检查,采用双录入形式。

2 结 果

2.1 两组患儿家长TOPSE评分干预前后比较

护理干预前,两组患儿家长TOPSE各项目评分及总均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各项目评分及总均分干预后均高于干预前(P<0.05)。并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干预前后两组患儿家长TOPSE评分比较分,n=40)

2.2 两组患儿家长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患儿家长在出院后复诊率,因患儿发热、腹泻等原因就诊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自行购药,自行给患儿使用药物的患儿家长比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自行停药比率比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家长治疗依从性情况比较[n=40,n(%)]

2.3 两组患儿康复情况比较

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出现体重减轻1例(2.25%),消化功能异常2例(5%)。对照组出现体重减轻6例(15%),消化功能异常5例(12.5%)。经统计观察组体重减轻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消化功能异常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复发5例(8%),观察组复发1例(2.25%),复发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3 讨 论

肠套叠多发于婴幼儿,是常见腹部急症,没有明确的发病原因,有学者指出,其与饮食的改变、病毒感染、肠道自主功能失调、肠道生理解剖因素(回盲瓣处鱼唇样结构,小儿肠系带发育未完善,系带柔软,肠管活动度较大)、季节变化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8]。小儿肠套叠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及手术治疗,患儿出院后应关注饮食调养,科学合理喂养,避免因饮食不当引起腹胀、腹泻、呕吐、便秘等消化系统症状。应积极监测体重变化,密切观察患儿的饮食和排便情况以及精神状态等。应关注季节变化和衣着增减,积极预防呼吸道、消化道感染。如何提升家长的疾病认知水平和管理效能,是疾病康复良好、预防复发的关键。近年来,出院准备度的相关研究逐渐受到关注,实践证明,其在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精神疾病、肿瘤疾病等患者的出院后管理中体现了明显的应用价值[9-15]。主要体现在通过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出院准备度情况并给予相关干预,能够提升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的质量,进一步完善出院准备服务,优化预后。

出院准备度的概念由Fenwick于1979年提出,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少,并且多为各类疾病病人出院准备度现状的综述和及影响因素研究。儿科患者年龄较小,患儿家属作为照顾者,对其开展出院准备度的相关评价并以此为依据开展健康教育十分必要。考虑到肠套叠疾病的发病因素以及患儿的生理特点,通过积极提升患儿家长(照护者)的出院准备度水平来优化延续性护理质量是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患儿出院前,应用权威的RHDS量表对患儿照护者的出院准备度情况进行了评价,以此了解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和主要影响因素、康复阶段的注意事项等的掌握情况,以及患者自身的心理状态和需求。本研究中的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患儿家属的总体出院准备度情况一般,个人状态、适应能力、预期性支持及RHDS量表总分的实际得分均显著低于预期得分(P<0.05)。可见,出院前患儿家属在以上方面的准备情况与理想预期得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也说明有必要针对患儿家属开展出院准备度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从而提升患儿家属出院后对患儿的照护能力。本研究统计数据显示,经过出院准备度护理方式干预后,患儿家属的TOPSE评分明显高于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的对照组;且观察组患儿家长在患儿因发热、腹泻等原因及时就诊、出院后复诊、合理用药比率均较高。说明以患儿家属的出院准备度情况为依据开展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的放矢,实现重点突出的疾病健康教育,患儿家属的管理效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后续的患儿康复情况也显示,观察组患儿在维持正常体重,维持正常消化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尽管本研究中两组比较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但组间无明显差异,考虑为纳入病例数有限的原因,在后续的研究中将增加样本例数后再进一步分析。说明在常规护理方案的基础上,肠套叠患儿家属接受出院准备度管理后,伴随家属护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有效改善了患儿的预后质量,其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

综上所述,延续性护理是未来我国小儿疾病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而出院准备度干预是延续性护理质量提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采用合理、实用的出院准备度干预手段提升延续性护理质量是儿科管理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小儿肠套叠患者年龄小,生理心理均发育未完全,出院后家长作为患儿的照护者应积极参与到延续性护理的工作中。出院准备度是理想的评价患儿家属疾病感知的工具,能够直观的了解到家长的需求和疾病管理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和患儿出院后健康指导工作,有助于提升家长对于疾病护理的管理效能水平和依从性,是理想的护理模式。

猜你喜欢

肠套叠出院家属
挡风玻璃爆裂致人死亡,家属诉至法院获赔偿
54例COVID-19患者出院1个月后复诊结果分析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出院患者的疗效观察
河北乡村端午文艺活动慰问农民工家属
一例空气灌肠法治疗犬肠套叠
全内脏反位合并直肠癌肠套叠1例
第五回 痊愈出院
302例军人伤病员出院跟踪随访的报告
P物质测定在小儿原发性肠套叠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