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培育路径
——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

2022-12-16

林区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滨州职业学院,山东 滨州 256603)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帜。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充分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重要贡献。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也是一个持续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紧随时代脚步,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以毛泽东思想引领中华民族站起来,以邓小平理论引领中华民族富起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中华民族强起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和人民提供了先进的思想武器。新时代的大学生是现代化强国建设的生力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骨干力量,他们的坚定信仰关乎国家前途、民族未来,因此加强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紧迫而又重要的时代任务。

一、加强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价值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信仰追求,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幸福的动力源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武器,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真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标志着人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认同以及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不懈追求。高职大学生是未来的高技能应用与创新型人才,而当前多数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理想信念易动摇,面对纷繁复杂的多元碎片化网络信息与价值冲突时难以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因此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民族复兴、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以及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价值。

(一)承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要求

从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领导中国人民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带领中华民族一步一步走向复兴。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抑或是改革开放时期,青年群体一直是其中的中坚力量。因此,新时代的高职大学生要抓稳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接力棒,立鸿鹄之志,担时代重任。

(二)加强国家意识形态建设的迫切需要

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方向的精神旗帜,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首要前提是维护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西方一些国家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地对我国进行舆论干扰和思想渗透,而高职大学生面对各种诱惑极易受到不良影响。高校意识形态教育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要手段,是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关键要素。因此筑牢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思想根基,坚定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是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需要。

(三)促进个体成长成才的现实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期望: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2]。双耳失聪但自学唇语考入清华大学的感动中国人物江梦南,将青春、生命献给脱贫攻坚事业的时代楷模黄文秀,疫情当前请战前线的大学生志愿者,为国争光的奥运健儿等等,无不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不仅仅需要专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高尚的思想道德和坚定的理想信念。高职大学生成长成才与祖国发展建设紧密相连,只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补足精神之“钙”,才有助于个人的成长和进步,更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二、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及困境分析——以滨州职业学院为例

为充分了解新时代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状况,笔者设计了“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调查问卷”,主要发放对象为滨州职业学院一至三年级各专业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89份,其中有效问卷578份,有效率96.3%。调查样本分布情况见图1。各年级人数:大一学生279人,占48.3%;大二学生198人,占34.3%;大三学生101人,占17.5%。性别分布:男生253人,占43.8%;女生325人,占56.2%。专业类别:文科类专业120人,占20.8%;理科类专业158人,占27.3%;医学类专业165人,占28.5%;军事类专业135人,占23.4%。政治面貌:中共党员(含预备党员)24人,占4.2%;共青团员282人,占48.8%;群众272人,占47.0%。

问卷主要采用线上发放方式,所有学生匿名作答,样本的结构分布基本符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所以本问卷调查可以作为本次研究的科学数据支撑。调查发现,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总体趋势积极稳定

问卷数据显示,大多数高职大学生能够意识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性,并且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动摇。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中,9.3%的学生表示很了解,54.5%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35.2%的学生表示了解很少,1.0%的学生表示完全不了解。

对马克思主义的兴趣调查中,17.8%的学生表示非常感兴趣,65.1%的学生表示比较有兴趣,15.7%的学生表示几乎没兴趣,1.4%的学生表示完全没兴趣。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影响调查中,84.0%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依然是影响大学生信仰的主导思想,有14.6%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易动摇,1.4%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和大学生普遍的信仰没有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和实际生活的联系调查中,32.7%的学生表示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惑时总是会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问题,58.0%的学生表示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偶尔会想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9.3%的学生表示基本不会用马克思主义原理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二)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功利化认知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获取信息渠道的增多,使大学生在遇到困难寻求帮助时,第一反应往往是求助于网络,而非马克思主义理论。另外,当今的高职大学生生长在我国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发展繁荣的美好时代,在多元、开放的现代化生活中,相比国家大事,他们更关注个人的职业前景和物质生活。在对马克思主义的看法和动机调查中,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真理存在片面化及功利化的认知。

调查显示,63.7%的学生表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高尚的信仰,33.1%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带来物质性收益,有3.2%的学生认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形式主义。

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动机调查中,50.9%的学生是为了个人兴趣学习马克思主义;28.8%的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入党;16.4%的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为了提高考试成绩;3.9的学生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而学习马克思主义。

(三)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不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论上清醒,政治上才能坚定。”[3]当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够坚定、不能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存在片面化及功利化趋势的主要原因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不透彻、认识不深刻、应用不灵活。只有对马克思主义有深入的了解,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有清晰的认知,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深刻的认同,才能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

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了解程度调查中,9.3%的学生表示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很熟悉,54.4%的学生表示基本了解,35.2%的学生表示了解很少,有1.1%的学生表示完全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马克思主义相关著作阅读的调查中,35.6%的学生表示看过并且有思想感悟,35.9%的学生表示虽然看过马克思主义著作但读不懂,24.9%的学生表示想看但完全不知道看哪些,3.6%的学生表示不想看。

在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等内容时,29.9%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59.1%的学生表示有所了解,11.0%的学生表示不太了解。

由此可见,高职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知之甚少,因此有针对性地加强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尤为重要。

(四)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单一

在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主要渠道的调查中,82.5%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思政课学习,6.1%的学生表示是受家庭或同学的影响,6.1%的学生表示通过团学组织的活动,5.3%的学生表示是通过新闻媒体的宣传。

对当前学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评价调查中,51.9%的学生表示评价形式多样;45.3%的学生表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很丰富,但形式比较枯燥;2.8%的学生反映内容与自身需要存在偏差。

由此可见,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最普遍的途径依然是学校思政课堂。党的十八大以来,思政课日益受到重视,各高校也狠抓思政课建设,但仍存在对思政教育、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认识程度不深、落实不到位等问题,部分活动流于表面和形式化,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另外,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要传播者,其理论水平和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但思政课教师的扩充使思政教师队伍素养参差不齐,老教师虽然教学经验丰富,但教学手段和形式不能贴近思维活跃的现代大学生,无法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新教师大都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马克思主义原理也无法深刻理解,课堂讲授避重就轻,重活动轻理论。因此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加强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

(一)创新思政课堂,夯实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实践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而且可以带给学生方法论。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时代精华入脑入心,才能增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而思政课堂是高职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渠道,必须守好思政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

1.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与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4]提升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关键在思政课教师,这也是党和人民对新时代思政课教师的新要求。因此,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有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才能将这种信仰通过理论知识、情感熏陶传递给每一位大学生。近几年,国家对学校思政课教师的数量配备提出了新要求,有些学校为了达到配备标准,大量招聘思政教师,使思政教师队伍的质量参差不齐。有些学校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包括思政专职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等,虽有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但具体到每节课却因师而异。绝大多数教师认为深奥的马克思主义不好讲、难理解,因此避重就轻,一带而过,着重讲自己擅长的、学生爱听的,影响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质量的提升。

首先,要不断提高思政课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通过阅读经典原著、体悟原理真谛、聆听专家讲授等方式,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和时代精髓,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并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帮助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人生困惑和思想迷茫,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次,要提升思政课教师的道德水平和政治素养,使其坚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思政课堂是传递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和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必须严守政治底线,坚固信仰根基,提升政治站位,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说服学生,用生动的教学方式感染学生,从而筑牢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2.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

高职大学生普遍理论基础弱、自制能力不强,因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传统的教学方式理解难、兴趣低,因此需要思政课教师充分把握学情,用学生喜闻乐见、润物无声的现代教学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递给学生,让原本枯燥的理论生动化、形象化。理论与形式相结合,方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阅读经典原著,感悟思想魅力。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5]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但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是只有逐字解读翻译这一种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现代化多媒体等手段,将其深奥的理论生活化、形象化。有些高职院校没有开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门思政公共必修课,因此就要在思政课堂中穿插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比如可以利用课前解析朗读、课中案例探索、课后拓展内容等方式将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精髓传递给学生。还可以通过观看影片、介绍时代背景和写作趣闻逸事、经典朗诵、知识竞赛、编排剧本等形式引导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原理的精髓。

丰富教学案例,注重情感熏陶。在不同教学主题中融入马克思主义相关案例是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方式。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仅仅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一生的奋斗历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革命友谊、马克思与燕妮的革命爱情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带给我们生活的巨变,都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素材来源。马克思17岁曾立志为人类而工作可以启发当代大学生的职业选择,马克思一生颠沛流离仍不忘革命可以重塑大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马克思与燕妮纯粹而高尚的爱情可以启发大学生思考爱情的真谛。全球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不同国家抗疫的鲜明对比可以让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的中国共产党百年风雨征程可以让大学生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只有情感上认同,才能在实践中信仰,将这些丰富的案例融入日常思政课专题教学中,不仅可以让学生理解课本上的文字与原理,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在情感升华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丰富实践活动,力促知行统一

理论只有应用于生活实践才能凸显理论的价值。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在丰富的社会实践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与信仰,并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生活实践,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困惑,实现学以致用,知行统一。

思政课教师应与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发力,制定实践教育实施方案及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规划,设置严格的实践教育考核评价细则,确保实践教育的完备性与有效性。学校应与当地政府、社区等合作,丰富实践资源,拓展实践基地。在校园内可以通过影片赏析、知识竞赛、辩论赛、演讲等实践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对国家大事的关注,提升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在校外通过志愿服务感悟为人民服务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体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在红色基地、革命纪念馆,重温革命历史,领会革命烈士为了共产主义信仰抛头颅洒热血视死如归的革命情怀,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在与历史对话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拓宽培育渠道,多元协同育人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必须多管齐下、多方协调,形成合力,方能达到教育目的。可以通过“青马工程”培育、校园文化优化、网络环境净化等方式拓宽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渠道,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依托“青马工程”,发挥模范带动作用。“青马工程”是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育工程的简称。2007年,团中央启动“青马工程”,旨在为党培养信仰坚定、能力突出、素质优良、作风过硬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者。2020年6月,共青团中央、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入实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的意见》,对新时代深入实施“青马工程”作出部署。历经十余载,各级“青马工程”已累计培育近二百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加强新时代青年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各高等院校基本都有“青马工程”培育班,遴选道德素质高、学习能力强、理想信念坚定的优秀大学生骨干,通过理论学习、实践教育等方式,培育他们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使其成为优秀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好“青马工程”,将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落到实处,发挥优秀大学生的榜样带头作用,在宿舍、在班级形成示范联动,由点及面宣传马克思主义,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

优化校园文化,创设良好氛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精神风貌的展现,大学生随时随地都在耳濡目染校园文化教育。高职院校要充分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春风化雨般地培育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比如:开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阅读室、有关马克思主义的影片放映室,定期举办专家教育讲座、时政论坛等校园文化活动,丰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形式;通过校园之声、公众号推广、社团活动、标语横幅等载体健全马克思主义传播渠道;通过举办合唱比赛、诗朗诵、辩论赛、微电影大赛等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浸润马克思主义信仰。

净化网络环境,传播优质资源。高职大学生搜索信息和资源的主要途径来源于网络,面对多样化、碎片化、良莠不齐的网络资源,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难免会受到冲击。学校相关部门要严格监督校园网络安全,加强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增强其信息筛选与辨析的能力。相关教师要精选教育资源,借助微信公众号、校园广播、自媒体等校园平台,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多维互动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立体格局。

四、结语

加强高职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新时代迫切而又重要的任务,需要教师、学校、社会形成合力,守好思政课堂主阵地,拓宽教育渠道,创新教育方式、方法,促进高职大学生自觉理解、认同、践行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猜你喜欢

信仰马克思主义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思政课“需求侧”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