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任务群理念在单篇教学中的实践
——以二上《曹冲称象》为例
2022-12-16汤文文
文| 汤文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在“课程理念”中新增了“学习任务群”理念。关于这一概念,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的黄伟老师、梅培军老师是这样解释的:“学习”从关注教转向关注学,“任务”指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开展学习活动,“群”则是综合性、关联性、情境性的强调。总的来说,就是希望学生能够自主、主动地进行语文学习。而学习任务群就是一个通过设置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效能,既达到语文学科的听说读写联动,也能在生活中实践语文,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最优途径。
在二上《曹冲称象》一课的教学中,笔者基于学习任务群理念,通过不同难度的学习任务驱动,让学生在情境任务中主动开展学习实践活动。
一、把握双线目标,落实基础任务
《曹冲称象》所在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儿童生活”,语文要素有两条,分别是“借助词句,尝试讲述课文内容”以及“阅读课文,能说出自己的感受或想法”。这两条分别属于“语言运用”和“审美创造”两方面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紧抓课后习题内容,设计有层次的学习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完成基础学习目标。
本课课后习题第一题是将曹冲和大臣们称象的方法做比较,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说说曹冲的方法好的原因;第二题重点落在课文第4 自然段,让学生通过文本给的抓手,理解并尝试讲述曹冲称象的过程;第三题则是关注了文本语言的细节,引导学生发现关键词句对语句表达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分析,本课教学做如下安排。
1.巧设情境,解决“问题”。
《曹冲称象》全文围绕“称象”二字展开,涉及到的主人公是历史上非常聪明的儿童曹冲。课前,笔者创设情境:今天我们要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认识一位与我们同龄的小朋友,他的名字就叫——曹冲。自然引入课题,走进文本。同龄人的故事一下子就能拉近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让学生针对课题提出自己的疑问。尚未有缜密逻辑的低年级学生对课题的质疑往往不会按照既定的“为什么、怎么做、结果如何”来提问,但是没关系,要的就是学生原始的疑问,越跳跃的疑问往往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让他们能够主动积极地去解决疑问。
针对课题,学生的问题有:曹冲是谁?曹冲为什么要称象?曹冲是怎么称象的?曹冲称的为什么是象而不是其他动物?曹冲称出来象的重量了吗?这个时候教师出示任务表格,并发布第一个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尝试在文本中寻找答案,解决问题。
表1
学生在带着疑问去找答案的过程中,如果找到答案,可以简略地把答案写在表格里。当然,如果还有不一样的疑问,也可以写进表格中最后交流。
考虑到低年级学生的学情,他们还不能做到中高年级学生课堂的自主学习,所以小组讨论结束后,由教师按照表格中的问题请学生发言,并依次学习相关段落内容。其中,“曹冲是谁”“为什么要称象”“为什么称的是象”这三个问题都能在文本第1~3 自然段得到解决。因而在解决这三个问题时,教师就可以相机完成这三个自然段的教学。
2.重点突破,对比感悟。
很明显,“曹冲是怎么称象的”这个问题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不仅要通过比较方法的不同来感受曹冲的聪明机智,还要通过文本理解曹冲称象的方法流程。在突破重点时,可以发布第二个学习任务:既然要称出大象的重量,那在场的大臣们和曹冲都提出了自己的想法,他们是怎么说的?曹操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再让学生根据表格去文章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
表2
通过表格的提醒,学生很容易就能在文本中定位:大臣们的方法在文章的第3 自然段,曹操的反应是“直摇头”;曹冲的方法在文章的第4 自然段,曹操的反应是“微笑着点了点头”。很明显,曹冲的方法获得了曹操的赞赏。
教师请学生朗读相关文本,引导学生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来理解两种方法,并在理解过程中相机落实字词教学。学生在两种方法的对比学习中能够清楚了解官员们的方法是简单地想用一杆大秤来称重,而曹冲却更深入地思考了称象可能遇到的困难,再进行了合理的置换。
这一环节的重中之重应该是对曹冲称象方法的逻辑顺序的梳理。教师可以提供关联词抓手,引导学生先整理出曹冲称象的几个步骤,再通过关联词连接起来,由此达到课后习题第二题的目标,攻克难关。
3.思维进阶,阐述思考。
理清了大臣们和曹冲的方法步骤后,接下来教师可以创设“辩论赛”情境,给学生辩题方向:我认为曹冲的方法比大臣们的好/我认为大臣们的方法比曹冲的好。让学生自由选择辩题方向,进行1对1 的辩论比拼。在实际操作中,大部分学生选择的都是曹冲的方法比大臣们的好,这一点很正常。所以这种情况下老师可以站在反方,与学生们共同探讨辩论,在思辨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
经过这样的情境任务,学生一方面理解了曹冲称象的思维过程,另一方面在探求曹冲称象过程中提升了发散多维思维能力。
二、深入语言文字,进阶提升任务
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语文课还需要关注语言文字的深意。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课后习题第三题,讨论这两个加点词语的深意,并引导学生再去文章中找一找,是否还有这样的词语。学生开展寻找“金钥匙”的活动,会更主动地去探索语言文字中的奥秘,自然而然地体会到人物的智慧。
表3
三、拓展故事内容,延伸发展任务
《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作为一个历史故事,与学生的生活相距甚远。文章运用渲染烘托、映衬对比的方法记述了称象的全过程,表现了曹冲的聪明才智,给人以深刻的启迪。作者精心构思,按照“遇难题”“议方法”“点结果”的思路展开,非常有逻辑性,也非常适合教师设计一些文本上的续写、改编或是语言上的讲述、演绎等任务,以此来巩固文本的学习,拓展故事类文本的仿写表达。
例如设计课本剧的展演。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还原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以表演的形式细化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等,既能刺激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能进一步巩固文本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准备课本剧时其实是对故事进行逻辑上的整理,同时也是对复述的巩固,以及对语言文字的深入探讨。
通过各组课本剧的展演进行比拼,设立不同的奖项,让学生自评、互评,不记名投票,这样的方式也是对本课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让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学生说一说参与的感言,收获了什么,可以是对剧本把握的经验分享,也可以是人物情感的揣摩上的体会,等等。通过这样的情境模拟,学生真正体会到语文与生活关联,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核心素养。
当然,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还有很多这样的故事,它们饱含深意,它们引领文化。教师可以以一带多,通过举办类似的故事分享会,让学生主动了解类似的故事,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这样的延展任务可以放长时间,等到几周后大家准备充分了,再找一个时间聚在一起,开展“围炉分享会”,分享类似的故事。分享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课内所学的关联词;回忆课本剧中的表演,揣摩人物心理,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人物语言……以这样的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言语实践,真正做到课内向课外的延展,给本课学习画上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