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单式管理在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2-12-16黄丽萍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44期
关键词:危重重症研究组

黄丽萍

[江阴市人民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医院)城中ICU,江苏 江阴 214400]

0 引言

体外膜肺氧合为临床新型心肺替代手段,借助体外循环技术,针对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为其抢救争取有效时间,有效避免患者发生循环衰竭、呼吸衰竭[1]。体外膜肺氧合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于院内转运期间易导致病情恶化,患者就诊过程中,约45%患者需经历3次以上院内转运,为确保患者院内转运期间生命体征平稳,缩短转运时长,开展有效管理对策尤为重要[2]。清单式管理模式通过对既往管理工作中风险因素开展针对性管理,有效防控风险事件,确保医疗管理开展安全性;针对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开展针对性干预,拟定转运清单,缩短院内转运时间[3]。现研究笔者特针对清单式管理模式对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管理有效性进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体外膜肺氧合患者为探查对象,共48例,将患者按照重症医学科收诊时间分组各24例,参考组组内男性13例,女性11例,原发疾病包括重症肺炎6例,急性心肌梗死4例,肺纤维化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9例,其他1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58.72±1.44)岁,经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平均值(13.61±1.05)分;研究组组内男性12例,女性12例,原发疾病包括重症肺炎7例,急性心肌梗死2例,肺纤维化4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0例,其他1例,年龄41-76岁,平均年龄(58.66±1.52)岁,经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平均值(13.57±1.09)分;两组体外膜肺氧合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后文计算,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1)48例患者均遵医嘱接受体外膜肺氧合治疗,于重症监护室治疗期间院内转运2次及以上;(2)48例患者及其监护人均对本研究项目知情,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3)48例患者院内转运期间生命体征平稳,意识良好。

排除标准:(1)因病情危重意识模糊,不满足研究开展指征患者;(2)拒绝参与研究;(3)并发其他危重疾病患者。

1.2 方法

参考组给予传统管理模式,明确患者转运目的,检查转运所需器械,核对器械参数,检查通道是否通畅,妥善固定外部导管,按照转运流程进行[4]。

研究组给予清单式管理:(1)组建院内转运管理小组,包括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主管护师等,针对既往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转运常见不良事件发生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明确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开展针对性岗位内教育,旨在提高护理队伍综合素质[5]。明确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院内急救措施、病情危重前兆及应急预案等相关内容,完善院内转运流程,明确重症患者院内转运注意事项,规范自身操作,开展双向防护,明确清单式管理模式、开展内容,为优质管理奠定基础[6]。(2)院内转运核查清单:由主管护士针对不同患者机体状况,组织小组成员进行病案讨论,结合临床常用核查清单,制定契合患者机体所需的转运核查清单,主要包括患者核查转运前准备、转运途中、转运后处理及不良事件等维度,监测患者转运途中生命体征,评估患者护理配合度、预见性评估转运风险,开展安全管理对策[7];转运之前逐条核对清单,要求及时检出清单中不足之处,完善管理对策;针对已完成条目,可通过打钩等方式确认已执行,有效明确管理内容。详细记录转运时间、交接时间、交接资料,针对转运过程中发生的不良事件,及时开展应急预案[8]。(3)规范清单核查制度:要求责任护士在接收转运通知后,借助自身专业知识,评估患者转运风险,待满足转运要求后,通知相关护理团队,依据患者机体状况及转运手续,明确转运清单,针对该例患者风险情况,制定针对性防护措施,有效避免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于转运前、中、后,均由责任护士对清单内容进行逐一核对,避免遗漏,规范清单填写,记录各环节所需时间,便于计算转运耗时,若转运过程中发生不良事件,及时开展针对性管理措施;院内转运由3名护理人员及1名主治医师共同开展[9,10]。

1.3 评价标准

(1)对比体外膜肺氧合患者在不同管理模式下院内转运不良事件,常见不良事件包括仪器异常、非计划性脱管、资料遗漏、患者病情恶化等。

(2)对比两组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转运准备时间、途中时间、交接时间、转运总时。

(3)使用自拟管理模式满意度调研表,了解患者对院内转运管理模式满意情况,得分与满意程度呈正相关,自拟调研表Cronbach’s α=0.73,可信度高。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统计

研究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仪器异常、非计划性脱管、资料遗漏、患者病情恶化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做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统计(n/%)

2.2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统计

研究组患者转运准备时间、途中时间、交接时间、转运总时均短于参考组,做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统计±s/min)

表2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时间统计±s/min)

组别 例数 准备时间 途中时间 交接时间 转运总时参考组 24 21.03±2.36 8.84±1.16 10.61±1.22 40.57±3.22研究组 24 16.52±2.17 7.13±1.17 8.22±1.19 32.07±3.07 t 6.892 5.085 6.870 9.360 P 0.000 0.000 0.000 0.000

2.3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管理满意度调研结果

经自拟满意度调研表整体评分可知,研究组满意度均分高于参考组,做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管理满意度调研结果(s/分)

表3 两组患者院内转运管理满意度调研结果(s/分)

组别 例数 0-60分 61-85分 86-100分 均分参考组 24 6 10 8 80.42±7.16研究组 24 1 8 15 91.44±8.65 t 4.808 P 0.000

3 讨论

体外膜肺氧合借助体外循环技术,以部分代替或完全代替心肺功能,为患者疾病治疗争取时间,为心肺功能不全危重疾病患者常用辅助治疗手段,可有效预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衰竭[11-13]。基于新冠疫情常态化,体外膜肺氧合辅助治疗增多,因患者病情较为危重,于ICU收治期间,需外出接受特殊检查及治疗,在院内转运过程中,因体外膜肺氧合治疗特殊性,转运不良事件较多,极易出现设备、物品、药品不良事件,影响体外膜肺氧合治疗效果,导致患者病情恶化,潜在危害较大,于患者院内转运期间,辅以有效管理措施尤为重要[14,15]。

清单式管理针对院内转运患者,明确转运过程中所需的仪器、物品、药品,并通过预先制定清单,便于转运前、中、后进行清单核对,确保患者身份资料齐全,避免物品遗漏,转运过程中,加强对患者生命体征的监测,有效预防各类不良事件,提高院内转运安全性[16,17]。清单式管理模式的开展,有赖于高素质管理人员,加强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专业技能培训,加强岗位内再教育,了解体外膜肺氧合患者转运期间常见不良事件、急抢救对策等,提高护理人员案例解决能力,明确院内转运流程;配合清单式管理模式,可通过对患者机体状况预先评估风险因素,准备转运器械,有效应对转运过程中不可控风险因素,在转运前、中、后通过核查清单,迅速准确地掌握转运前物品准备情况,有效避免遗漏,以免耽误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清单式管理模式的开展可有效优化院内转运流程,明确院内转运目的,尽快处理转运后患者,保障转运过程中与患者、家属、转运科室之间的衔接沟通,有效避免时间浪费,提高院内转运效率[18,19]。研究对比数据显示,研究组患者院内转运期间仪器异常、非计划性脱管、资料遗漏、患者病情恶化等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考组,做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单式管理模式将转运过程中所需工作进行条例化管理,明确转运流程,便于医护人员核对清单,有效避免不良事件发生。经两组患者转运时间比对可知,研究组患者转运准备时间、途中时间、交接时间、转运总时均短于参考组,做统计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清单式管理模式可有效缩短转运时间,提高转运效率,患者满意认可度较高,可作为急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首选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体外膜肺氧合患者配合清单式管理模式,可降低院内转运不良事件,缩短转运时间,患者对管理满意度高,具有可行性。

猜你喜欢

危重重症研究组
脐静脉置管在危重新生儿救治中的应用
俯卧位通气对36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影响
上海此轮疫情为何重症少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
圆锥曲线解答题训练
舌重症多形性红斑1例报道
床旁介入超声在老年危重患者中的初步应用
147例危重新生儿转运的临床分析
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