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高热混感疾病发病原因及诊治
2022-12-16盛文学
盛文学
(山东省烟台市莱阳市万第畜牧兽医站 ,山东 莱阳 130000)
0 引言
猪高热混感疾病又称为无名高热综合症,常流行于规模化生猪养殖领域。很多生猪养殖户仅仅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工作经验,或者使用常用的治疗发热类的药物进行治疗,由于缺乏针对性,常常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间,造成大量生猪患病死亡。猪高热混感疾病在防控期间除了要不断总结治疗工作经验外,还需从该种疾病的发病机理、防控措施等几个方面入手,深入认识猪高热混感疾病是一种多病原共同感染引发的综合症,单一的治疗手段难以达到标本兼治的效果,应对传统的防治手段、治疗方案做出动态调整,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高热混感疾病的不良影响,将养殖场的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
1 发病原因
猪高热混感疾病是一种多种病原混合感染的综合传染性疾病,其中以病毒感染为主,常见的病原主要包括猪瘟、猪圆环病毒、猪尾狂犬病毒、猪繁殖与呼吸道障碍综合症病毒。其中很多病毒都属于免疫抑制性疾病的范畴,生猪感染后虽然死亡率相对较低,但是会造成猪免疫功能显著下降,很容易遭受各类细菌病毒的侵染,表现为混合感染、并发感染。很多集约化规模养殖场或中小规模养殖户由于养殖环境控制不到位,圈舍规划不合理,养殖场的废物清理不及时,处置不到位,不注重做好环境的卫生消毒工作,饲料营养价值相对较差,造成猪免疫能力显著下降,极容易引发高热疾病的发生。气候突然变化,频繁的转群,外界应激因素较多,严重的应激反应,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等,都加重高热混感疾病的发病率。
2 临床表现
猪高热混感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发病急的特点,并且发生流行不受年龄品种的限制,常呈爆发流行、地方性流行,其中以集约化规模养殖场的发病率相对较低,中小规模养殖户发病率较高。生猪感染高热混感疾病后,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采食量逐渐下降,体温显著升高,不同年龄的猪体温升高存在一定差异性,通常为41~43 ℃,患病猪短时间内就会出现呼吸困难,耳朵皮肤发绀,体表皮肤发红,呈现潮红色,四肢、腹部皮肤表面会出现紫红色的斑块[1]。部分患病猪还会出现腹泻、咳嗽症状,从鼻腔中流出脓性鼻液。哺乳阶段的仔猪感染高热混感疾病后,发病过程短,48 h内死亡。断奶仔猪、育成猪、青年猪感染高热混感疾病后,往往表现为体温升高到42 ℃,出现严重的呼吸道症状,生长发育不良,3~5 d窒息死亡。妊娠阶段的母猪感染高热混感疾病后,主要表现为突然流产,产下死胎、僵尸胎、弱胎,胎儿不能正常成活,生产后的繁殖母猪表现严重的生殖障碍,不能正常发情,发情无规律或多次配种不能正常受胎。
3 病理特征
不同猪龄、不同病原侵染所表现的病理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病变部位主要集中在肺脏组织,大多数病死病例都会出现弥漫性间质性肺炎,肺脏显著肿大,肺部存在淤血点或出血现象。部分患病猪的肺间叶、心叶和隔叶都存在肉样病变[2],有的病死猪肺脏组织呈现大理石纹路病变,气管和支气管中蓄积大量的脓性分泌物,呈泡沫状。个别病死猪的肝脏显著肿大,颜色变淡,质地变脆,有的病死猪肝脏呈土黄色[3]。胆囊中蓄积大量浓稠的胆汁,胆囊显著肿大,脾脏肿大,表面存在点状出血。肾脏颜色呈苍白色或灰白色,质地变脆,表面存在大量出血点,胃底粘膜存在出血和溃疡病变,全身淋巴结尤其是腹股沟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肿大出血最为明显。
4 科学治疗
临床上猪高热混感疾病属于多种病原混合感染所引发的一种综合性传染性疾病,应该构建综合性的治疗方案。首先在治疗前,应对养殖场的患病病例做有效的分群,对于发病较急或处于发病末期的患病猪通常不能治疗,直接淘汰处理。临床上主要采用中西药结合治疗手段,西药主要采用抗菌消炎、抗病毒、细胞因子靶向治疗。患病猪可以肌肉注射高热混感针(主要成分为盐酸林可霉素盐酸大观霉素黄芪多糖注射液),使用剂量为0.2 mL/kg体重。同时使用头孢噻呋钠肌肉注射,剂量为10 mg/kg体重,上述药物使用1次/d。另外选择使用菲疫肽(有效成分为干扰素白介素),剂量为1 mL/kg体重,使用1次/d,连续用药5 d。如果猪存在弓形体混合感染,需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30%的磺胺间甲氧密定钠肌肉注射治疗,剂量为0.1 mg/kg体重,1次/d,连续使用3 d为一个疗程。中成药主要以提高身体抵抗能力、缓解呼吸系统炎症为原则,由赤芍20 g,丹皮20 g,水牛角20 g,黄连20 g,银花30 g,紫花地丁30 g,炒薏苡仁30 g,连翘30 g,栀子30 g,黄芩30 g,生地45 g,芒硝50 g,淡竹叶50 g,生石膏90 g组成,水煎药液30 min去除药渣,温度适宜后灌服,使用1次/d,连续使用4 d。一般按照上述治疗方案进行为期5~6 d的治疗,病情能得到有效控制。
5 预防措施
制定封闭化的养殖管理模式,避免随意从外地引进猪,外来车辆和人员不能随意进出入生产区域。进入养殖场的人员和车辆一定要做好严格的登记工作。在养殖场的进出入口设置消毒设施,坚持科学消毒的原则。保证饲料营养价值,全面禁止向猪投喂发霉变质的饲料,确保饲料能满足猪的生长发育所需,增强猪身体抵抗能力。严格控制圈舍的温度和湿度,强化通风换气,及时将圈舍当中的高温高湿气体排出。保证猪舍的防寒保暖性能,防范细菌的滋生蔓延。注重建立妥善的免疫接种制度,对免疫接种程序做出动态化的调整,保证免疫接种的科学合理。
6 结束语
猪高热混感疾病具有较强的季节性,每年5—9月高发,其中8—9月是该疾病发生流行的高峰期,常呈爆发流行、地方性流行。为有效防控该种疾病的发生流行,在日常养殖管理期间,应该树立科学的防控意识,除要加强专业知识学习外,做好生猪养殖场的针对性管理工作,如加强环境的清洗和卫生消毒,妥善配比饲料,做好生猪检疫申报和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养殖场出现患病病例后,应落实严格的封锁隔离和疫情上报制度,对具体的发病原因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掌握养殖场的不同致病因素,以此为出发点,构建完善的治疗方案,真正做到对症用药,确保治疗效果,防止疾病进一步扩大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