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训机构与家校社融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探索研究
——基于广州富力青训精英学堂的案例

2022-12-16曹田夫罗宇彬

中国体育科技 2022年9期
关键词:青训学堂后备

曹田夫,罗宇彬,梁 伟*

近年来,随着中国职业足球青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中国足球后备人才数量和质量逐渐提升,但是部分俱乐部与《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提出的改进足球专业人才培养发展方式的要求尚有一定距离。对于儿童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养,还需要进一步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以下简称《体育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章节中的有关规定。各类专业足球学校(以下简称“足校”)学员是职业俱乐部梯队的主要来源。大部分足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9~12岁儿童,因此低龄生源较多。同时,足校的封闭管理模式造成学员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隔离,一定程度上缺失家庭和社会教育。虽然足校通过合作使用周边中小学校资源等措施保障适龄学员接受文化教育,但仍存在“学训结合”效果不佳、对育人层面重视不够等问题。足校模式有助于提升青训体系质量,但是并不足以给予学员全面的人格培育、思想品德和文化教育。此外,中小学校的校园足球难以满足打造职业足球竞技基础的需要(谢松林等,2018)。当前无论是足校还是校园足球,都无法单独承担培养“有道德、有文化的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任务。因此,如何在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中融合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对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对《体育法》的法律实践。

据欧洲足球俱乐部协会(European Club Association,ECA)调查显示,8~19岁的人才培养普遍采用俱乐部足球学院模式,其实质是实行“走训制”为主的培训机构,不为15、16岁以下学员安排寄宿,不承担文化教育职能,但是会规制学员的学习成绩和社会行为(European Club Association,2012)。因此,对于足球后备人才的培养,欧洲职业俱乐部足球学院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充分协同合作,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走训制”管理模式。在日本,职业足球俱乐部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密切联系对后备人才进行培养教育,但由于教育传统等历史与社会因素,日本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为不脱离学校,职业足球俱乐部通过与学校合作建设其人才培养体系。此外,日本足球协会将拥有社区基础作为职业联赛准入要求(Dolles et al.,2005)。由此,日本足球人才培养是依附在家庭、学校、社会三重空间内且受到来自3个方面的叠加影响。鉴于中国现状及他国经验,同时依据《体育法》将青少年和学校体育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提出“国家实行青少年和学校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健全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工作制度”的相关规定,本研究通过广州富力青训精英学堂(以下简称“精英学堂”)的案例分析,总结青训机构与家-校-社融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经验和问题,分析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利用家庭、学校和社会资源的探索。

1 精英学堂培养足球后备人才实践探索经验分析

2015年,广州城足球俱乐部把培养高质量后备人才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部分,但是当时中国足球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缺乏可借鉴经验,因此俱乐部同时采用新型足校、地方各级足协共建梯队和精英学堂3种培养方式,探索适合俱乐部发展的后备人才培养模式。其中,精英学堂实行“不脱离家庭、不脱离学校、不脱离社会”的全面“走训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强调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融合。2016年,精英学堂组建时设置了U13和U14年龄段梯队,学员主要来自于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和广州市玉岩中学,平时在校内训练,周末进行合练。此后,面对梯队数量增多等问题,精英学堂将学员分散至更多的俱乐部合作学校,训练场地扩展到拾号体育场(U10~U13)、广东财经大学基地、燕子岗体育场、广州市第八十九中学(U14~U15)以及明大足球基地(U16~U17)。虽然存在梯队数量较多、训练场地与合作学校地理位置分散等制约因素,但是精英学堂坚持全面“走训制”。

1.1 探索足球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连接

家庭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进程中最早的教育形式。王建熙(2010)研究认为,运动员过早离开家庭容易导致情感缺失、亲情缺失;陈祥岩(2012)研究认为,运动员过早离开家庭会使其个人社会化的过程异于常态。但“不脱离家庭”只是家庭教育的前提,部分精英学堂学员家长对儿童青少年足球的培养目标与内容尚未形成客观的态度。对此,精英学堂提出的“不脱离家庭”是对“走训制”的坚持,也是对足球教育和家庭教育间连接的积极探索。足球教育与家庭教育的连接是家庭和精英学堂以足球活动为平台,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相互配合的双向互动。例如,精英学堂定期向家长汇报学员的身心健康和技术发展情况;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精英学堂通过教练组录制标准训练示范视频和发放训练指引的方式与家长配合督促学员按要求完成训练课。上述措施不仅提高了家长对足球青训的认知程度,也搭建起家庭教育与足球教育融合的平台。

1.2 强化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与校园足球的合作力度

精英学堂重视与校园足球的合作。1)立足广州市、面向广东省,依托校园建立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自广州城足球俱乐部成立以来,在按照中国足球协会超级联赛准入要求成立5级梯队的同时也融入校园足球体系,切实落实《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的要求。截至2018年底,精英学堂与广州市11所中小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精英学堂选派外籍教练团队进驻合作学校,并将具备发展潜力的学生纳入富力足球俱乐部青少年发展计划进行重点培养。除广州市以外,2012—2018年精英学堂在广东省多个市县(区)以中小学校为依托,建立了若干个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并通过其辐射该地区其他学校,未来计划在广东省及周边省份继续通过依托校园的方式扩展训练基地。2)下沉梯队建设年龄段,补齐校园足球体系短板。精英学堂主动将梯队建设下沉至U8~U10年龄段,通过合作小学推荐、富力“晨星杯”足球赛等途径挑选人才,形成U10梯队预备队。该预备队分为名单不固定的A、B队统一进行体系化训练,A、B队名单选拔调整依据学员在校学习情况、场上表现和训练态度等指标,A队队员可以获得作为俱乐部U10队伍代表参加高水平比赛的资格,并在未来根据学员实际情况推荐入读俱乐部合作中学。

1.3 创新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与社会足球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

在依托校园足球选拔、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同时,精英学堂通过“育苗计划”创新与社会足球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建立足球后备人才供给生态系统。“育苗计划”以精英学堂为主要阵地,与广州市6家社会足球培训机构(以下简称“合作机构”)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由其按照俱乐部足球理念培育5~10岁球员(李俊杰,2020)。既解决了学员集中训练而影响休息和学习时间的问题,也有利于将选材面扩大到佛山、东莞地区,避免学员由于距离因素而退出。“育苗计划”的合作内容包括:1)合作机构按照“基本技术扎实、重视地面传控”的足球理念在5~6、7~8、9~10岁年龄段各建立1支精英队。2)精英学堂每月为合作机构各梯队组织1次锦标赛和集训。同时,俱乐部青训负责人及其团队定期对合作机构的所有队员进行考察,记录其体能、技术特点、心理状态等数据,依据数据分析结果提供个性化的技术提高指导。3)依靠俱乐部的教练团队和社会资源,为合作机构定期提供专业的教练员培训,解决当前基层训练理念水平与时代脱节、缺乏基层教练员等后备人才培养中的重点问题。同时,加强资金投入以减轻合作机构的生存发展压力。4)运用集训、竞赛以及数据分析等方式,从合作机构的队伍中挑选11~12岁的优秀人才进入精英学堂,并纳入到俱乐部梯队中。从初期的课后集中训练到优质的青训资源直接进入合作学校,再到与合作机构共同打造“育苗计划”,精英学堂不断优化完善其与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培养足球人才的理念和方法,为参训的儿童青少年营造良好的足球氛围。

1.4 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力量

为保障学员的身心健康,精英学堂充分利用高校科研力量提供科技服务,主要聚焦于科技助力饮食营养搭配、伤病预防、心理疏导等领域。同时,俱乐部认识到针对U5~U11年龄段的幼儿、少儿足球培训是其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因此依据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6部门印发《关于加快发展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实施意见》,将幼儿、少儿足球培训提升到促进少年儿童健康的层面上。基于此,精英学堂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将精英学堂及其合作机构开展的U5~U11年龄段足球培训活动纳入到广州市体育公共服务范畴中,通过政府相关部门购买公共服务渠道获取资金支持,减免培训场地使用所需要的部分费用,降低运营成本。

因此,立足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的任何一种教育形态都不能单独完成现代教育的理念认识(张洪华,2009)。从青训机构与家-校-社融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分析框架出发,本研究归纳出精英学堂的4个关键行动:探索足球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的连接、深化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与校园足球的合作力度、创新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与社会足球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利用高校资源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力量促进精英学堂发展。本研究表明,精英学堂与家-校-社融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遵循“家庭—校园足球—社会足球培训机构—高校、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路径,整合各方利益相关者。1)通过实施“走训制”使学员“不脱离家庭、不脱离学校、不脱离社会”、引入日本青训体系、解决家长关心的痛点问题等措施,提升服务质量以沉淀学员用户。2)基于广州市及周边地区校园足球的良好发展态势,将青训体系与校园足球集成,激发中小学校与精英学堂合作的动力。3)开放俱乐部自身青训体系,与社会足球培训机构合作,构建广州富力足球青训生态系统。此外,精英学堂还加强对系统的控制,以促进合作机构的相互补充和创新。4)通过接入高校科技资源、政府相关部门行政资源,激活并提升精英学堂的服务能力上限与外部环境,促使精英学堂在体教融合趋势下开辟新的发展道路,切实落实《体育法》有关于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新要求。

2 精英学堂实践探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1 引导家长正确支持和建立人才识别模型,应对精英学堂学员的家庭期望偏差问题

学员的家庭期望偏差影响精英学堂足球教育的成效。在精英学堂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家庭对精英学堂足球训练赋予过高的期望值。精英学堂通过与专业机构合作,定期进行心理辅导工作,防止家长的期望偏差导致学员承受较大压力。对此,精英学堂在针对性加强学员和家长心理辅导基础上,还需将现有人才识别方式从基本依靠教练员经验选材提升到依靠高科技设备评测、大数据体系构建人才识别数据模型,对参训学员的发展潜力进行科学评估(黎涌明等,2018)。基于此,建议家长调整期望值,并且较早筛选出有发展空间的人才,为有潜力的学员制定合理的发展目标,为教练员对球员位置的选择指导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2.2 将促进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协同合作的重点,应对精英学堂与校园足球融合深度与广度不足问题

喻和文等(2019)研究认为,近年来多个地区开展校园足球的中小学校和职业俱乐部的合作未能常态化和深度化,主要体现在中小学校要求拥有本校学籍的职业俱乐部梯队队员必须参加校园足球竞赛,以此作为给予学籍的条件。这种看似“共赢”的模式,却导致学生球员为参加两种体系的赛事而压缩学习和生活时间,不利于身心健康,增添家庭压力等问题。具体到落实层面,精英学堂需要重新思考与中小学校的关系,即从聚焦于对足球人才的挖掘转移到协助合作学校培养校园足球、健康和体育文化氛围,将促进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精英学堂与校园足球的合作重点,扩大对足球感兴趣的儿童青少年人口基数。例如,针对当前我国儿童青少年普遍身体素质较低,摄入较多高热量食物和碳酸饮料等不良生活习惯(武俸羽等,2017),可以通过著名球员讲座、科研服务等方式提升学生健康意识。针对儿童青少年的性格特点,可以将职业足球训练纪律文化植入学校体育课和校队训练中,提升学生的纪律精神。此外,精英学堂与校园足球的合作不仅是让学生认识足球,还要让学生及其家庭了解与地域文化一脉相承的俱乐部足球文化,使学生潜移默化地从俱乐部足球技战术风格的传统中认知到本地足球文化渊源和传承,建立地域文化、足球文化、美育环境之间的联系,不断通过精英学堂传播思想和理念,深化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

2.3 将德育评价纳入“育苗计划”合作机构和梯队评价体系,应对精英学堂球员德育教育重视程度不足问题

当前,中国儿童青少年足球培训机构普遍存在资质复杂和急功近利等问题。部分机构的基层教练员和部分足校、俱乐部梯队的教练员对立德树人教育重视程度不足,导致儿童青少年球员养成不良心态和习惯。因此,精英学堂应将德育评价纳入对“育苗计划”合作机构以及梯队教练员、队员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由家庭、学校和社会德育理念衍生的针对于青训教练员和队员的德育评价体系和机制。如对教练员和队员训练竞赛时的言语行为、队员基本生活习惯等进行科学评估,也可以将家长陪伴训练竞赛时的语言和行为纳入评价体系,作为评定选拔后备人才的指标。

本研究归纳精英学堂的问题主要包括:1)在培养目标上,偏向于重成才、重特长,对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考虑不足;2)在价值问题上,无论是精英学堂、家长还是中小学校,将足球人才带来的实际效益置于重要位置;3)在具体行为上,强调结果而忽视过程,将运动水平、比赛成绩作为首要评价标准。对此,本研究建议,调节球员家庭的期望偏差、科技助力选材、强调德育评价以及将促进儿童青少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作为协同合作重点。

3 启示

3.1 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需要有效推进学训结合

近年来,随着足校改革、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优化、校园足球的蓬勃开展,促使体育和教育相关部门深度融合。因此,如何在体教结合基础上做好学训结合,实现通过高质量教育获得良好前途是培养高水平足球后备人才所面临的挑战。学训结合主要强调两个方面:1)强调时间维度的结合,即合理安排学习和训练竞赛的时间。阿贾克斯足球俱乐部等10家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的数据显示,12岁及以下球员每周训练3~4次,13岁以上球员每周训练4~5次,各年龄段的平均训练时间为1.5~2.0 h(European Club Association,2012)。说明应在提升训练质量的同时减少训练时间。Haugaasen等(2014)通过对挪威718名13~21岁业余和职业球员的分析发现,相对于训练时长,足球专项训练内容设计对青少年球员技术、体能水平的成型与提升影响更大。因此,可以针对足球的专项特点开展针对性训练,在固定的训练时间框架内实现更好的训练效果。此外,还可以引入国外职业体育俱乐部广泛应用的运动员跟踪定位技术、AMISCO比赛分析软件等技术手段,结合混合线性模型、社交网络模型等数据模型对青少年球员进行个体分析(刘鸿优等,2016),使其能够在有限时间内高效提升技战术水平。2)强调文化知识学习与足球技能学习的结合。本研究发现,家长和学生都认为文化学习和足球训练竞赛存在相互影响关系。因此,无论是俱乐部梯队的临时性文化课学习还是寄宿制足校的文化课程模式,都可以尝试在教学内容和方式上与足球领域实际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借鉴“STEM教育+体育”模式,即将数学、科学、技术、工程学课程内容与体育项目的训练竞赛知识相结合。

3.2 培养足球后备人才需要青训机构与家-校-社协同合作

自《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实施以来,特别是《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的印发,体教融合虽然加快了发展步伐,但新的体育育人理念、模式在与学校整体育人过程对接时,资源、成果和技术缺少良好的渠道。同时,部分社会体育俱乐部、专业人员无法与校园体育发展的需求相对接。另外,家长对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强调体教融合是否理解和支持,社会、市场各主体对于体教融合认知是否正确,是落实文件精神的重要影响因素。对此,精英学堂与家-校-社融合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探索,既是体教融合的开放协作创新模式,也符合《体育法》的相关规定。

基于这种开放式协作创新模式,学生、学校、家长、社会足球培训机构等利益主体将在3个方面获得助力:1)拓展视野,通过精英学堂国际化的训练指导理念和技术方案,各利益主体在交流互动中,为实现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和加强足球后备人才培养奠定基础。2)引入社会投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青训机构作为企业法人可以直接投资或吸引其他社会资本加入。通过资本运作经验及优势资源,为足球项目儿童青少年体育培训行业提供更多机会,实现成果孵化并且广泛应用,从而助推激活体育培训产业链及行业的升级变革。3)创新体育专业人员进校园的方式,通过类似于精英学堂的体教融合开放式协作创新模式,可以利用社会和市场资源,吸引专业人员进校园。

3.3 将发展校园足球的正确逻辑关系作为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重要指引

不同于强调教育和普及的校园足球体系,职业俱乐部梯队体系以及足校秉承“以竞赛成绩为重心、以输送高水平球员为核心、以提升比赛能力为中心”的培养理念,其目标是为职业足球提供高水平人才,俱乐部梯队和足校应认识到大部分的队员或学员年龄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未来只有少数队员或者学员能成为职业足球运动员;足球青训的本质是对未成年人的教育,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健康、有文化、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应以发展校园足球的正确逻辑关系作为指引,在立德树人、身心健康的基础上培养足球后备人才,既是对“足球,首先是一个育人的工具”理论指向的阐释,也贯彻落实《体育法》规定的“国家优先发展青少年和学校体育,坚持体育和教育融合,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体魄与人格并重,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此项基本原则。

4 结论

精英学堂值得借鉴的经验主要在于:1)搭建家庭教育与足球教育融合的平台;2)强化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与校园足球的合作力度;3)创新职业足球青训体系与社会足球培训机构的合作方式;4)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和政府相关部门的力量促进自身发展。精英学堂需要改进之处在于:1)正确引导家庭的期望偏差;2)正确对待与校园足球甚至学校体育教育之间的关系;3)将德育评价纳入青训培养质量评估体系。培养足球后备人才的3点启示:1)需要有效推进学训结合;2)需要青训机构与家-校-社协同合作;3)将发展校园足球的正确逻辑关系作为重要指引。

猜你喜欢

青训学堂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短道速滑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分析
森林学堂
宝宝国学堂
宝宝国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