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背景下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提升策略
2022-12-16秦雨炀
◇秦雨炀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标志的信息技术革命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发展,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普类信息传播的重要性。科普类信息传播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够将科学技术知识转化为生产力,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统计,截至2021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3%。大众对科学知识重视程度与渴求度的不断提升以及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信息爆炸式增长,使得大众对科学知识的认知和获取渠道不再仅限于科学著作和专家解释。
科普带有显著的主观目的性,是面向广大公众的社会性活动,所以,科普对象公众人群基数较大且背景复杂的问题不容忽视。而数字化媒介则凭借着其自身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走进千家万户,这便使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中的力量越来越受重视。在科普类信息传播模式上,数字技术为形式生动活泼的社会力量提供了一个开放的窗口,将传统的线性单项传播转变为网状的互联传播模式。但数字技术的发展并非百利无一害,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科普类信息传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数字化背景下做好大众化科普类信息传播,对实现科普知识共享、提升社会大众科学知识水平,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数字化概述
数字化贯穿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所谓数字化,是指将许多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再以这些数字、数据建立起适当的数字化模型,把它们转变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内部,进行统一处理。
在本文中,我们简单地把数字化理解为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技术上的,通过互联网渠道实现移动设备终端全面互联的数字制式。在数字化信息时代,数字技术统一了不同内容信息的格式,使得不同媒体内容信息都以数字化的格式在移动终端进行呈现,模糊了内容形态和媒体形态之间的界限。
二、科普类信息概述
(一)科普的概念
科学普及简称科普,又称大众科学或者普及科学,是指利用各种传媒以浅显的、通俗易懂的方式,让公众接受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应用科学技术,采用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的活动。科学普及是一种社会教育,是以在全社会倡导科学文化、提高群众基础科学素养为目的的知识信息的展示。通俗来讲,科普是把人类已经掌握的科学知识和社会技能,通过公共的各种媒介和载体进行传播和转化,为大众所了解和掌握,培养大众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过程。
(二)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发展现状
科普类信息的传播是指包含科学技术知识的各类信息,在社会大众中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跨越时空的传递、交流与交换,并通过这一过程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各个群体、各个组织以及构成群体组织的成员个体之间实现信息共享的过程。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一般具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个是表面功能,另一个则是附加功能。表面的功能通常被理解为科普类信息传播通过视觉设计使简单的信息易接受、复杂的信息精简化、分散的信息集中化,而附加功能则是蕴含在科普类信息背后的理论方法、进步思想和探究精神。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科普工作仍是一项以政府为主导、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公共事业,无论是从科普类信息内容上还是传播方式上,都呈现着金字塔型的结构。这种传播路径使得核心的信息高度一元化,在一定程度上不能很好地达到信息时代对于科普类信息传播的要求,更是与网络社会结构不相适应。
三、数字化背景下信息传播特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逐渐意识到信息的视觉设计在使用范围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于是传播的概念被引入。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信息时代对信息的载体实现了完全统一,数字技术逐渐成为信息视觉设计中传播发展的技术基础。数字化的发展使信息本身与信息接收者之间的时间和空间存在感弱化,实现了信息设计人员、设计物与受众三者之间的信息交换。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升级和普及,信息的覆盖面变得更广,信息传播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领域,并且传播速度更快。
(一)信息传播模式不断创新
凭借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格局的单向化和俯视化逐渐被打破,转而呈现双向的信息传播方式。数字技术在传播媒介中的应用使得受众不再是科普类信息的“单一接受者”,转而成为整个科普活动的主导者和践行者,在传播过程中占主体地位。在传统的传播模式中,人们对科普类信息的消费主要体现在对某种具体物质载体的消费,进而形成间接的受众反馈,属于自上而下的单向反馈。而在移动设备全面互联的今天,灵活的网络结构使媒介的权利多元化,受众成为主体使得传播的过程更加强调互动性和实时性,信息输出者可根据信息与受众的互动,对科普内容进行实时调整,从而获得较为良好的科普效果。
(二)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
相较于以往,科普类信息在数字化背景下的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化,以数字技术为基础的传播载体陆续呈现在受众面前。同样内容的科普类信息,在传统媒介上的传播多以文字和静态图像呈现,而在数字媒介的发展下,信息的传播手段丰富多元,能够以电子杂志、动态图片、视频、音频等方式进行传播,同时传播载体也拓宽到了以网络技术为手段的网站、自媒体平台等。虽然传播渠道的多样化真正实现了传播手段的高度自由,但同时也会产生网络信息过剩和有效信息相对稀缺的问题。
(三)伪科学信息传播版图扩大
伪科学信息一般被认为是宣称事实或宣称得到科学支持,但实际上经不起科学方法验证的信息。数字技术的发展打破了科普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界限,增强了人们获取科普类信息的主动性,但也使得科学教育和专业基础不再是科普类信息传播的必要前提,赋予了个人生产信息和传播信息的权利。数字化较低的准入门槛和快捷的传播途径使得一些不实信息也随之进入受众的信息获取范围,导致科普类信息的质量有所下降,官方信息受到一定冲击。
四、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提升策略
(一)创新传播模式,突出受众的主体性地位
目前社会传播已逐渐形成了传播系统开放、传播形式多元、传播主体自由的新模式。在信息时代,科普类信息传播多是传播者将信息进行视觉设计,通过相应的媒体传达给接受者,并获取微弱传播效果的过程。这种机制下的传播模式投入高,回报率低,很难达到预期成果,无法全面推进科普类信息推广。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带给人更大的解放,分散了传播权利,改变了信息传播的社会秩序,但同时也造成了传播主体过于细碎、科普类信息公信力缺失的问题。在此背景下,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应凸显受众的主体地位,以受众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文化结构为基础,最大限度地实现科普类信息的表面功能,减少因领域不同所产生的理解困难。同时,关注信息传播中视觉设计所传输的思维逻辑和意识形态,与受众的主体地位相协同,可基于受众自身需求来选是否接受信息作为终极目标,同时展示科普类信息本身所具有的附加功能。
(二)丰富表现形式,增强信息多感官视觉复合性
人类在认知上存在着天生缺陷,在面对未知的领域和问题时,往往更加倾向于具体的表达方式,同时,视觉设计的表现手法与传播媒介都朝着更为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信息视觉设计的表现形式在传播中的地位相当重要。席涛在《信息视觉设计》一书中提到:感知学习最常见的三种风格是视觉型、听觉语言型和动觉(触觉)型。视觉型受众偏爱从图像中接受新信息,听觉语言型受众偏爱以书写文字和口头语言的形式体验新信息,动觉型受众通过身体力行获取信息。随着学习能力的提升,绝大部分的人会融合多种学习风格,综合信息的多层次、多层面内容,为自己打造更丰富多元的信息体验。
在科普类信息传播的视觉设计上,应以视觉生理和视觉心理为机能,以图形符号、色彩、版式为主要视觉元素,以二维、三维和多维等形态为载体进行多感官视觉复合性设计,以此提高传播过程中信息的表述、处理、识别、传达和活动的全过程能力。数字技术的发展为信息传播视觉语言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无论是设计手段还是传播媒介,都能将抽象的科普类信息本身进行扩展,同时压缩信息传播过程中的时间和空间距离,建立效果更佳的传播路径。
(三)完善视觉语言,提高信息内容设计精确度
习惯性信息只能代表过去的经验和总结,其带给受众的有效反馈并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所以视觉语言设计的呈现需要完善和准确。进入信息时代后,信息的爆炸式增长与受众对信息的精确性要求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视觉语言作为人们传递信息的“天然工具”,在传播中虽赋予了信息强大的生命力,但也造成了信息的分散。
科普类信息的有效内容在传播过程中可以轻松地被扭曲,这是因为受众认知水平不同。因此,对于科普类信息传播的视觉设计的评估,往往根据信息的表现力和有效性两个方面。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同时也建立在其表现力的基础上,因此,科普类信息的视觉语言需在提升表现力的基础上注重信息内容的针对性,在视觉层面上明晰信息内容的层次架构,这样一来才能同时保证信息传播的表现力和有效性,提升科普类信息传播的视觉设计效果。
(四)简化表达流程,便于受众理解与接受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迈入一个崭新的时代,技术加持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获取和交流的可能,但同时也对信息传播的视觉设计提出挑战。信息视觉内容的组织结构会直接影响受众感知信息和阅读信息的能力,如果所提供的视觉呈现结构组织混乱,内容繁复晦涩,那么受众将会在信息传播完成之前就已经失去了对信息的解读能力。同时,最小努力原则表示:不论个体有怎样的经历和专业技能,使用者都会倾向于使用熟悉和易用的工具,即使由此产生的使用效果并不理想。这一理论直接诠释了受众在接收信息过程中倾向于使用简单易用、熟知舒适工具的本能偏好。
在受众接收信息的生理和心理共性特质上,特别要注意的就是受众的注意力有限性和边缘路径依赖性。注意力的有限性主要是针对信息内容总量的多少来讲的,而边缘路径的依赖性则是指受众在处理日常信息时通常会选择简单粗略的方法。因此,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的传达应清晰简洁,这里所针对的简化表达流程是指视觉信息要素的层级处理,是运用更加容易被受众接受的信息表达轨迹进行内容传达。科普类信息表达流程的简化能够很大程度地加速信息的传播,促进受众对关键信息的解读。
现代科普类信息的传播作为一种社会性的互动行为,倡导以人为本。在计算机和互联网普及的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新阶段。文章通过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应用现状研究和科普类信息传播特征分析,从传播主体、信息表现手段和形式、信息设计流程等方面进行综合梳理,得出数字化背景下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的提升策略。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数字技术下的科普类信息传播视觉设计策略还需更大广度和深度地满足受众的需求,实现科普类信息的高质量生产和高效率传播,满足受众多方位心理需求,为公共信息的普及和传播提供可参考的视觉设计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