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学理论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提升策略

2022-12-16甘肃董顺生

语文教学之友 2022年11期
关键词:阿长语篇建构

◎甘肃/董顺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综合性、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性。”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有效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进行有效表达。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一线语文教师越来越注重文本细读以及课堂实践活动,但是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重文本细读,轻语言建构。受到丰富繁杂的信息影响,教师在课前大量地预设,缺少对文本的整体语言建构,致使文本被肢解、被分离,过度细微化。(2)重活动,轻语言积累。部编版语文教材注重大单元的主题设计,设置了“活动·探究”单元,旨在提升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是部分教师在实施过程中会本末倒置,注重活动,轻视文本语言鉴赏。(3)重技巧,轻语言运用。语文学习必须回归以语言品味、鉴赏、运用为基点,将静态的语文知识转化为动态的语言运用。有的一线教师受到中考的影响,过度地进行阅读技巧的讲解,致使学生阅读的语言思维难以形成。基于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整合学习资源,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促使其阅读思维不断提升。笔者结合教学实践,从语篇、语境、语用三个方面,具体阐释落实“语言建构与运用”核心素养的策略。

一、培养语篇意识,积累语言

语言建构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围绕一定的要求,按照语言内部系统建构语言体系;二是在自己的言语经验下,建构个性化的言语体系。前者指向词汇、篇章的组成,后者指向语言的表达。在阅读中,语篇意识是语言建构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理解语言、解决问题的关键。

首先,关注“语篇类型”,进行语言的有效积累。所谓“语篇类型”就是指文本的文体。每一种文体在语言表达上都有其独特性,表达的效果都不相同。比如,在进行《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的时候,教师可抓住整部作品内容,结合散文集的特点,确定学习内容。笔者执教时,抓住文中“教育成长和典型化”两个隐含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研讨。基于此,在课堂上,笔者聚焦《朝花夕拾》中有关儿童教育的话题,设置以下学习任务:(1)梳理《朝花夕拾》中体现作者的儿童教育理念的相关篇章,列出具体的观点,并制作思维导图;(2)联系自己亲身经历,写一封信与鲁迅先生交流有关儿童教育方面的观点。由此,围绕这两个学习任务,学生对文本进行梳理、归类、整合,并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与作者展开时空对话。

其次,关注语篇语言特点,建构有效语言。经典的文本其语言表达有着自己的特点。如散文在含蓄的语言表达中表达真实的情感;小说往往运用一定的叙事方式展现客观真实的世界;诗歌则是在凝练含蓄的语言中表达深邃的情感。基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紧扣语篇的特点设计阅读鉴赏活动,让学生体悟每一篇文本的独特性。比如,在《朝花夕拾》中,无论是童年的鲁迅,亦或是异地求学的青年鲁迅,还是成年的鲁迅,不同的作品中都以“我”的身份出现。在执教时,教师可以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细读每一篇作品,深挖作品的意蕴。比如,学习《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笔者要求学生概述阿长的故事,朗读具体抒情的语段,感受不同视角下作者情感的变化。学生会发现:鲁迅以儿童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描写阿长各种粗俗的行为,表现出“儿时的我”对阿长的厌烦和反感;而回忆阿长妈妈送给我的《山海经》这一事件,表现出作者对阿长的敬意和怀念。由此,学生感知到了叙事散文抒情上的“疏间离”。作者往往将“成年之我”与“过去的我”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对原初的事件的再经历,表达自己对过去的关照、反思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二、培养语境意识,建构语言

首先,运用互文,关注时间语境,进行语言建构。经典的文学作品中一个词、一句话往往都凝聚着作者的深厚情感。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巧设互文性文本,引导学生关联语境,从具象化的思维逐步走向理性化思维,促进学生掌握文本语言表达的规律。比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学生往往不能体会出作者对父亲的愧疚、自责,仅仅停留在一般的亲情层面。为了避免学生的思维在浅表层滑行,笔者执教时补充了《朱自清年谱》以及《儿女》中相关的片段,从而让学生体悟“背影”背后的深意。学生发现朱自清笔下具象化的“背影”蕴含着多重的情感和思想。具体为:“背影”是一个知识分子的自我反思,一个处于艰难、不易之中的儿子多年之后触目伤怀,情不能自已的真实表达。

其次,关联文本前后语境,探究深意。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扫清语理、语感层面的阅读障碍。通过关注前后文本的语境,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情感的特殊性。比如,在学习《秋天的怀念》一文时,为了感受作品的多层情感,笔者要求学生对以下语句进行朗读,要求读出其中的情感。具体为: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由此,学生会关注到本段中的“望着望着”“听着听着”两个叠词给人一种持续、漫长、入神的状态。而“突然”一词将情感从平缓代入到了高潮,带着强烈的不稳定性。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探讨这种“暴躁”“不稳定”的缘由,体悟母亲看到儿子这种状态的无助、痛苦。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文字的具体环境,紧扣文句进行品味、理解、鉴赏,进而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阅读体验。

三、培养语用意识,运用语言

人们交流思考的重要工具即是语言。实践活动可以让人们的语言能力得以充分发展和提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创设真实的语言情境,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引导学生规范地使用语言文字。

设置有效语用情境,让学生真实表达。切合生活实际的情境,打破读者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屏障,激发学生阅读的情感。比如,部编版语文八年级第二单元选取了《藤野先生》《回忆我的母亲》《列夫·托尔斯泰》《美丽的颜色》四篇文本,旨在让学生体悟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典型性格特征。在执教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这四篇文本共性的写作特色以及本单元“学写传记”的写作训练,设计以下学习情境:

一年一度的读书汇报会到来了,学校要求各个社团结合自身阅读实际举办一场“经典作品 经典人物”展。八年级(1)班刚刚学过第二单元四篇经典的文本,请你依据这四篇文本内容,设计活动方案。

该学习情境有效地将阅读与活动实践结合在一起,打破了传统的枯燥单一的阅读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巧设语用型任务,训练学生语言运用能力。比如,笔者在执教的时候,要求学生选取作品中的一位经典人物,完成一篇800字左右的人物小传。在任务实施过程中,教师进一步细化学习任务,让学生从文本中来,到生活中去,有效感知语言,进行语言实践。

总而言之,在阅读教学中,“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也应该成为每一位语文教师孜孜不倦的追求。

猜你喜欢

阿长语篇建构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阿长最看重的是“福”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阿长与沙县小吃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阿长买《山海经》
阿长买《山海经》
建构游戏玩不够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