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通“五育”之魂 塑造学科之基
——浅析“五育”思想与高中历史课程的融合

2022-12-16魏茜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

教书育人 2022年31期
关键词:五育高中历史劳动

魏茜 (甘肃省武威第六中学)

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对教育工作提出的总的发展方向和指导方针。新时代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同时也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结构需求的转变,教育方针与时俱进。《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设定当代教育发展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五育”并举教育方针成为新时代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导向。本文将对“五育”并举的本质内涵和“五育”融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实践进行分析。

一、“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本质内涵及时代意义

(一)“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本质内涵

如何界定“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的本质内涵?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认为“五育”并举是理论层面对教育目标的界定,而“五育”融合则是实践层面的具体表现,后者是一种“育人假设”“育人实践”“育人理念”“育人思维”“育人挑战”,是更具体的要求。据此可以做出如下理解:

首先,“五育”融合是基于“五育”并举层面的再发展,“五育”并举是政策高度的指导性原则,“五育”融合是对教学操作的具体要求。后者的目标是在学校教育中做到德智体美劳之间的良性互动、渗透,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其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要求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综合性考量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不是孤立的对某一方面做出强调,教育教学中要找到“五育”之间的衔接点和连接点,这是未来中国基础教育学段发展的基本理念。

最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对课堂教学的新挑战。“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从本质上说其实是理论与实践、外在的量化指标与内在的质变之间的综合要求。如何在以理论教学见长的学校教育中做好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外在的量化指标与内在质变的融通,需要一套完整的操作流程。这就意味着从管理层面的课程设置和课程定位,到操作层面的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都需要全新的变革。

(二)“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时代意义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强调的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教育的理想价值与现实价值有机统一。“五育”并举、“五育”融合的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首先,“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继承发展。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首次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学说,该学说立足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探讨社会变革与人的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系统地阐述人全面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确立教育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我们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前进,每个人要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均衡发展”;“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开始,之后这一理论贯穿新中国不同时期教育方针。从20世纪50年代教育事业起步,到新时期一系列教育方针政策,不同层面地涉及“五育”。如: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人民和青年,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国家更是从立法的高度对“五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做出明确的要求。其中,宪法提出“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之后的教育法也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再之后的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党的十七大报告、党的十八大报告等重要教育决策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五育”要求。 由此可见,“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思想既是新时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需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理论中国化的再发展。

其次,“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思想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教育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出台。这个总体方案最大的亮点在于要求破除长期以来形成的“五唯”标准,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唯分数”长期以来作为学校、社会对学生学业水品和能力水平的评价标准,刻板地将学生的成长与分数挂钩,忽视了学生思想品德,审美意识、实操能力的培养。体育固然纳入了升学的量化考核,但是其出发点仍然是在于提升学生分数的砝码,忽视了体育精神的塑造。在分数至上的评价标准下,必然形成对学校、对人才、对教师刻板僵化的评判标准。“五育”失衡,重智育、轻德育、弱体育、失美育、缺劳育成为了“顽瘴痼疾”。基础教育的目的在于健全人的品格、心智、体魄,在于成就一个完整的人。“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落实《总体方案》的抓手,也是落实教育现代化“更加注重以德为先,更加注重全面发展,更加注重面向人人,更加注重终身学习,更加注重因材施教,更加注重知行合一,更加注重融合发展,更加注重共建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

最后,“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提升历史学科品质的有效途径。从学科属性的角度来看,历史学科是最好的践行“五育”融合思想的学科。长期以来,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很多人认为只要会阅读就能学好历史,只要阅读即可提升自身的历史素养,导致历史学科品质长期得不到提升,历史学科教学存在边缘化的趋势。如何突破人们的定势思维,提升学科品质,成为历史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思想的发展,为高中历史课程观念、课程内容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契机。高中历史课程中恰当地融合德智体美劳,这不仅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学科品质提升的有效途径。

二、“五育”与高中历史课程融合的途径

(一)“五育”融合,立德为本——准确定位课程目标,德育引领历史课程教学

历史学科设立的目的是什么?历史教师的职责又是什么?1941年,钱穆先生在《历史教育几点流行的误解》中曾这样说:“要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我想惟一的起码条件,他应该诚心爱护中国。这不是空空洞洞的爱,他应该对中国国家民族传统精神传统文化有所认识了解。譬如儿子爱父母,必先对其父母认识了解。这便是史地教育最大的任务。”“我们应该设法叫中国人知道真正的中国史,好让他们由真正的知道,而发生真正的情感。这样才配算是一个真正的中国人。这一个责任,自然要落在史地教育者的身上。”“由此言之,今日史地教育更重要的责任,却不尽在于国史知识之推广与普及,而尤要的则更在与国史知识之提高与加深。”钱穆先生发表这些言论的时候,正值中华民族生死危亡的关头,先生寄希望于通过历史教育来培植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增强中国人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钱穆先生这些观点既是时代的回响也是今天我们历史教育追求的目标。历史课程要坚持立德树人,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深入挖掘教材内容,通过典型事例、典型人物的引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渗透家国情怀。“知责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责任者,大丈夫之终也。”我们要把爱国、奉献、担当作为精神品质细化在每节课中,“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二)“五育”融合,智育为体——巧妙设置课程内容,准确传承历史演变

学校教育的主体活动仍然是知识的习得,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达成最终还是要落在学生知识体系建立的基础上。历史课要讲什么?历史知识怎样讲?历史课要讲人类文明演变中一切公平、正义、理性、美好、进步的内容;历史课要讲人类社会演进的客观规律,“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在知识教学中,历史教师要把历史知识准确、简洁、通俗、生动地表达出来,使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知其然”,教师要帮助学生理清知识思路,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形成基本的时空观念;“知其所以然”,教师要引导学生准确地解读史料,树立论从史出的史学思维,准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最终内化为对历史的理性认知。

历史课要如何讲?首先,历史课要讲出重点,历史学科的讲解不需要教师面面俱到,历史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对教材的理解确定好教学重难点,有针对性地讲,讲学生不理解的知识,讲学生无法独立获取的知识;其次,理想状态的历史教学,都是建立在一定历史学科情景下,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历史文献、影音资料、时政热点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最后,历史课程的呈现方式也很重要,现代教育学非常重视课堂的呈现方式,问题探究式、情境模拟式、文本研读式都是很好的课堂呈现方式。

(三)“五育”融合,体育为形——多元化开展体育教育,切身体会历史传承

历史课堂如何体现体育教育?这在许多人看来是一个悖论问题,作为学术类学科,历史课并不能直接进行体育教育,历史课中融入体育教育不当可能沦为形式主义。那么历史课是否能融入体育教育呢?首先,必须明确体育教育的本质目的,“体育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体育活动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同时通过体育运动锤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强调了人外在躯体的塑造和内在精神的成长,历史课程体育教育的融入其功能就在于助推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塑造。其次,历史课堂体育教育的开展,主要是通过介绍中外体育发展史和体育人物的奋斗历程,弥补高中阶段体育专业课程重实践轻视体育文化的不足。比如通过介绍古希腊体育运动的开展和中国古代体育运动的开展,让学生理解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不同;通过杰出体育人物的介绍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感受他们顽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内化于行在学生生活实践中筑起牢固的意志城墙。最后,多元化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将知识学习与体能训练相结合。历史课的体育教育要凸显“动”,这里的动不一定是专业的运动比赛,只要学生动起来方式可以是灵活多样的。比如组织学生徒步到附近的博物馆参观,一方面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历史,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行走中提升体能,动静结合。

(四)“五育”融合,美育为翼——精心设计课堂,提升历史课堂学术之美

伊·安·凯洛夫曾说:“美育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自然和社会的美,理解人与人的相互关系的美,在于以艺术眼光来认识周围现实,也在于培养艺术上的美的创造力。”德国著名的历史学家约翰·古斯塔夫·德罗伊森也说“历史学是唯一的具有双重命运的科学,它同时又必需是艺术”。由此可见,历史学科的发展是与美育相伴随的。高中历史课程应该着重于学生美感的培养。首先,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感知能力。感知自然界的奇趣生动之美,感知社会生活的世俗烟火之美,感知文学艺术精神的激荡之美。比如通过中国古代历史专题学习,引领学生认识政治文明的创造力、经济文明的繁盛、思想文学艺术的光辉灿烂、古代科技的卓绝,让学生感受人类智慧之美。其次,培养学生正确欣赏和认识美的知识与能力,塑造学生对美和艺术的爱好。艺术之美亦有优劣善恶,正确地认识艺术之美,不盲从、不媚俗、不做作,热爱那些积极向上的、有助于自身健康成长的艺术作品应该是当代中国青年的选择。最后,要培养学生创造美的热情。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和劳动中按照美的标准开展活动,将美的思想内化于行。高中历史课程可以组织社会实践,带领学生到所在地区的博物馆、艺术馆切身领略艺术之美。还可以组织学生亲自创作书法美术作品、演奏音乐曲目、制作历史图文册作为教学素材在课堂进行展示,提升了课堂品质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美的追求。

(五)“五育”融合,劳育为旨——落实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劳动者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哲学手稿》中说:“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能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可见“改造对象世界”的实践是人的本质,而劳动是体现人类实践的重要手段。强调劳动教育是对人的本质体现,是对人社会主体地位的强调,劳动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认同自我。高中历史课程要充分渗透劳动教育,学生价值观的塑造和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精神形成都源于劳动教育。

首先,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劳动和劳动者。劳动与人的成长息息相关,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孟子·告子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当代青年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承担者,青年学生的成长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信念,这是高中历史教育的重点与方向。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实践体会劳动之美,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其次,在历史课堂教育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历史教育要使学生认识到生活的真正幸福在于劳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水平的提升,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社会上滋生出一些错误的劳动价值观,如追逐享乐、好逸恶劳,寄希望于一夜暴富的不劳而获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学校、社会组织有意识地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我们要强调诚实劳动的必要性,务实肯干、坚持不懈、踏实工作、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是我们要传承的正确劳动精神。高中历史劳动教育,重在突出诚信品质的培养。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学生践行诚实劳动,树立以实干实现自身价值的意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法治社会下诚实劳动是劳动者的义务与使命。

最后,在历史课堂教育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引导学生成为有创造力的劳动者。新时代,面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求。创新驱动发展,充分推动科学与经济发展结合势在必行。时代发展需要敢为人先、开拓进取的创造性劳动精神;建设现代化强国,需要一批有知识技能和创造力的新型劳动者。这是对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高中历史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中,要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通过讲述古代劳动人民通过创造改变社会的故事,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通过典型历史事件的讲述,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体现个人人生意义的重要途径。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是当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总方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积极推进“五育”融合是历史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高中历史教学要结合学科特点,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史料实证、历史典故的育人作用,同时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内在知识、品德、美商和外在体魄、实践能力的塑造,“五育”融合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五育高中历史劳动
青岛市城阳区礼德小学 “五育并举”,让校园充满活力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课程思政引领“五育并举”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
坚持五育并举,引领学校未来发展
五育并举 德润童心
谈高中历史教学情境的创设
图像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新课改下高中历史史料教学探析
遵循记忆规律 提升高中历史学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