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策略探析
2022-12-16易元斌
易元斌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新疆 奎屯 833200
就业问题是人民群众长期关注的一大焦点,该问题的解决效果与维护社会环境稳定、维持百姓生活安康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关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教育改革以来,全国范围内每年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2021年毕业的高校学生约为909万人次,预计到2022年毕业生人次会上涨至1076万。随着就业竞争的不断加剧,高职院校毕业生们由于学习技能知识相对特殊,在求职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满意的工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也不断走低。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也为高校学生们带来了全新的就业选择,成为高职院校毕业生们面临的崭新机遇与挑战。本文探索了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策略,以期能对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职业竞争力,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最终提升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的课程教学目标[1]。
一、“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课程改革
(一)“互联网+”概念简介
“互联网+”指的是在数字时代技术革新的引领下,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发展形成的社会经济新业态,其核心内涵就是“互联网+传统行业”。我国各行各业的工作者们可利用互联网打在信息交互的新平台,进而将传统行业生产、销售等的各个环节与互联网平台融合,运用互联网技术改善传统行业中存在的问题,为传统行业探寻崭新的发展方向。“互联网+”概念下形成的行业新形态是对传统行业的优化改革,让传统行业更加符合时代特色,满足市场需求,实现传统行业经济价值,最终推动我国社会总体经济水平的上升。
(二)“互联网+”与课程改革的关联
“互联网+”的概念在我国不仅被广泛利用于企业改革,还被利用在如媒体行业等其他行业中。“互联网+”概念对我国经济领域的改革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一概念在教育领域的影响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互联网+”概念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地区学生间的广泛传播,引导了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在全国范围内的不断扩大,提高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最终成效,为提升我国高等人才培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互联网+”概念下的新型教育模式将改变我国目前高等教育的格局,形成崭新的教育模式、理念,打造更加符合我国教育行业现状的新型教学平台与课程评价体系,为学生设置更多更好的课程方案。“互联网+”概念让我国的课程的教学主体发生了转变,由原来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课程的上课形式也由原本教师一味灌输学生单纯接收,变成了师生间互动交流体验更好的上课形式;“互联网+”还使得我国的课程体系进入“线上授课”时代,课程评价体系也转变为更加公平客观的社会第三方评价。乘着“互联网+”的骀荡东风,我国课程改革风生水起,方兴未艾[2]。
二、我国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开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重视理论,忽略实践
就业指导课程是针对高校毕业生职业知识学习的一门综合性课程,这门课程的内容包含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理念,相对于其他课程而言对课程知识的时效性及课程内容实践性都有着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教师们在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授课时,需要保证课程内容的实时更新,根据当下我国社会环境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同时,教师们还需要拥有深度的专业知识与广泛的社会学科知识,并具有一定的实际职场工作经验,这样才能保障课程的实用性,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职业竞争力。但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就业指导课程目前大多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中教师集中于讲解就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就业观培养、就业形势及政策的讲解、求职简历制作方式与求职技巧的教授等,相关就业内容的教学停留在表层。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在就业指导课程中的重要作用。这导致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学生们大多缺乏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热情,对就业指导不够重视,进而使得就业指导课程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
(二)重视形式,忽略真实
我国发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高校给予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应保证至少38学时。然而,我国高职院校中就业指导课程能够满足38学时要求的学校仅仅只有三分之一,甚至有部分院校直接取消了教学计划中的就业指导课程安排。目前我国院校大多采用分散授课的形式进行就业指导课程的授课,即在学生大一的上学期为学生提供职业规划讲解的课程,待到大三上学期为学生再次提供就业指导课。部分高职院校为减少就业指导课程所需消耗的人力、物力资源,仅仅只为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安排几次职业相关讲座。由此可见,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为了符合国家要求与标准,将就业指导课程安排为学生的公共必选课程,但实际上对就业指导课程并不重视,只注重教学形式上的完善,缺乏对学生的真实就业教育。
(三)重视共性,忽略个性
我国目前高职院校中的教育模式大多为具有统一标准的公式化的共性教育,这是我国在长期教育中总结出来的适宜我国国情的教育模式。其中就业指导课程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教育中必备的一环,该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方案设置等同样具备高共性的特点。高校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授课的方式使得就业指导课程只能够符合大部分学生的需求,缺乏个性化课程设置。然而,每个学生个体都有着自己独有的思考方式、概念想法、人生追求等,每个人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中缺乏对如何将兴趣爱好或特长与职业结合的内容,以及专业相关职业的社会需求内容,显然是无法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需要的。与此同时,在高职院校的学生群体中还存在着部分特殊情况的学生,如残疾、患有抑郁症、家庭经济困难等。这些学生的个人情况相对于普通学生来说更复杂,对职业规划与普通学生也存在极大差异,当下的就业指导课程对他们而言教导意义较少。
(四)重视就业,忽略创新
我国当前的高职院校将毕业生的就业率看作评价就业指导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教师在进行授课时也更加注重课程中的就业相关知识,院校为提升就业率还会为学生们开展求职相关的活动,如职业讲座、职业规划大赛等。在此情况下的就业指导课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们的就业率,但过于注重就业也导致了学生们在创新上的不足。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规划大多还局限于求职就业,对创新创业的概念与计划等都还并不清晰,对于职业的了解也相对片面。近年来,我国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越来越大,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已无法满足高职院校学生们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学习需求。
三、“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改革策略
互联网技术引领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改革应主动顺应时代潮流,向信息化、数字化道路发展。
(一)“互联网+”引导体验化就业指导课程
传统就业指导课程中,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注重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导致最终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体验化教学”指的是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情况与进度,通过联系实际社会情景,对教学内容进行再还原的教学方式,目前大多教师会在课堂中设置一个较为新奇有趣的场景,引导学生以体验的方式解决场景中出现的问题,进而让学生能够在体验实践中真正理解学习到的知识并加以利用。在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学生们能够进行学习的平台更多,学习方式更加多样化,高校学生们的视野也逐渐放眼于全球。因此,在“互联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应积极利用互联网技术,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应用体验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课堂中通过体验了解学习就业知识,自主思考职业规划。在实际课堂中,首先由教师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相关资料,设定课堂中假设的企业背景、招聘要求、职业信息等,并安排学生自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进行课前准备;其次,在正式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后,安排学生自行进行课堂分享与展示,并设置情景面试或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锻炼学生能力;最后,对课程情况进行记录,并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感受与意见。这一环节是体验化教学中最为关键的一环,教师应通过这一环节及时帮助学生调整个人职业规划和求职方向,让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具有更加清晰的认识[3]。
(二)“互联网+”引导真实化就业指导课程
高职院校也应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发挥领导作用。首先,在进行获得规划时,高职院校应积极举办职业面试大赛等能够切实让学生体验求职过程的活动,发挥高职院校毕业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其次,在学生寒暑假期间,高职院校应为学生安排在假期进行网络职业调查的任务,并尽量为有意愿的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际实习中了解目前该职业的就业情况、工作内容等,辅助学生找寻毕业后的求职目标。
(三)“互联网+”引导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
个性化教育是新时代学生为实现个人志向的需求,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具有个性化特征的就业指导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路。互联网引导下,新时代的教育行业新产物之一就是“智慧教育”,这种教育产品是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与信息技术引导教育模式更新和优化,进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形式。“智慧教育”的特点是信息开放、资源互享、师生互动、校企协作。这种学习形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可以感知的知识相关学习场景,并能够在长期使用中总结学习习惯与特点,对学生学习期间的测试与过程、作业等进行记录,进而为学生提供根据个人特色的学习资源与方法,促进学生高效学习的同时兼顾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因此,“智慧教育”是构建个性化就业指导课程的最佳渠道之一。为实现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个性化改革,应将“智慧教育”理念引入高校就业指导课程,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在课程中添加兴趣爱好、特长与职业相结合的内容,教导学生了解专业相应职业信息与社会需求量。教师可通过互联网技术查阅资料文献,为学生提供可靠的具有专业性的职业倾向测评平台,让学生根据个人个性、爱好等对自身的职业倾向进行预估,为毕业后的职业选择提供参考;
2.辅助学生制定个人职业规划,帮助学生设置职业目标。教师可通过网络资料搜集等方式了解各行各业当下的职业需求率、职业工作内容等职业相关信息,同时通过多方面了解社会经济形式与社会实况对就业形势进行预估,并将这些内容在就业指导课中向学生进行全面的讲解,帮助学生能了解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从而引导学生针对目标职业制定职业规划,培养职业能力,提高职业竞争力;
3.引导学生独立进行思考,帮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的优良习惯。在高职院校教学共性较强的情况下,毕业生们只一味听从老师、家长的意见,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但互联网时代下,网络上的信息参差不齐,大量思想与观点未经筛选就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较弱,则容易被信息的表面现象迷惑,做出错误的选择或判断。因此,教师应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辅助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就业观,以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四)“互联网+”引导创新化就业指导课程
在我国愈发重视创新性的背景下,就业指导课程不仅要积极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率,还应提高毕业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引导学生积极加入创新创业大潮。因此,在“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课程应添加适当的创新创业知识讲解,为学生在毕业后的创业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互联网+”概念引领着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向着全新的方向改革。尽管新教学模式的诞生势必会对传统教育造成影响,但新教学模式能为学生们带来更高的教学品质与更好的教学内容。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开展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是提高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提升我国毕业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一大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