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概念统摄下的 道德与法治单元建构与教学

2022-12-15徐诞

中小学班主任 2022年22期
关键词:大概念单元教学道德与法治

徐诞

[摘要] 运用“大概念”的理念,依托单元教学重组道德与法治教材,实现学科内容结构化已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研究建构单元教学的基本模型,分析阐释教学中应具备的任务群、情境域与问题链等基本要素,并以“我在这里长大”单元为例,建议在教学中生成认知模块,通达思维突触,搭建实践支架。

[关键词] 大概念;道德与法治;单元教学

综观目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仍然存在“就课论课”的程式化、割裂化倾向。尝试运用“大概念”,依托单元教学,统整学科知识,实现学科内容从碎片化走向结构化,将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建构、思维能力培养和道德情操内化。学科大概念是基于核心,能够体现学科本质,具有普遍解释力和适用性的思想、原理及方法。本文特指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领域中能够前后贯穿、上下联通的主干知识,对建立学科独特话语体系,呈现出迁移性、结构性、持久性等特征;对形成独立完整人格具有关键意义和重要影响。

运用大概念统整、规划单元教学,发现单元教学与大概念存在必然契合:一是外在目标的统一性,突破知识本位和课时本位,打破原有框架和壁垒,围绕某一主题、项目或关键词,进行核心类选取和重组,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完善。二是内在逻辑的一致性,都具有完整的逻辑性和循序的进阶性,教师需要上联下结,在结构化、网络化教学中实现学生道德主体培育。

一、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模型建构

大概念是单元教学的灵魂,而单元则是大概念的载体。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由大概念统领大单元,以此统率大任务、大情境、大问题,并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大”不是无所不包的广而泛,而是着眼于大格局、立足于大思维、实现大贯通。“大”是核心、中央,是靶心,既有辐射,又有凝聚;既能定位,又能校准。以大概念为核心,由此生发单元教学,自上而下,宗旨既定;同时大任务、大情境、大问题都紧紧围绕大概念展开,自下而上,目标一致。两者结合,为大概念单元教学提供范式。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我在这里长大”围绕“社区与家乡”这一主题,安排了《我的家在这里》《我家的好邻居》《请到我的家乡来》三课内容,从地理位置及空间中的人、事、物的角度了解社区和家乡,引导学生为社区和家乡做力所能及的事。

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首先从确定大概念开始。大概念从哪里来?不妨关注以下方面:从课标中寻找,课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句、观点等;从学科本质中出发,体现学科本质特点的要素、理论、理念等;从教材结构中探寻,在教材中处于关键或核心地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内容、文本等。如在这一单元中,关注“社区与家乡”这一高频词,重点关注新课标提出的核心素养“道德修养”“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维度,围绕懂得邻里之间要和睦相处、懂得个人成长离不开社会与他人的支持与帮助、了解自然与我们生活的共同家园等年段目标,结合本学科大概念——构建有意义的生活观和生活方式,从而确立本单元大概念——丰富学生社区和家乡的生活经验与能力。

大概念如何分层落实?各级大概念间的上下层级关系,由学科大概念到单元大概念,到本课大概念,最后确定课时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是上位概念,是“思想核”,高度抽象而概括,在具体教学时有待细化为层级概念,以单元大概念为中心,直至落地为课时大概念,这是日常教学的抓手。基于教材特点,本单元的课时大概念梳理为“感受社区生活、维护社区利益”“学会邻里和谐交往方式”“树立家乡观、激发家乡情”。三个概念层层递进,先让学生从情感上接纳,再从认知上引导,最后落实于价值观;先让学生认识了解人、事、物,再亲身经历,融入互动,最后建言献策,鼓励学生不仅成为社区、家乡生活的参与者,更成为服务者、建设者。

落实大概念教学需要明确大单元。在本册教材中,这一单元是上一单元的“我和我的同伴”的必然提升与延展,也是之后两个单元“我们的公共生活”“多样的交通和通信”的必要铺垫与过渡。作为小学中年段教材,“社区与家乡”这一主题首次出现,而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让生活多一些绿色”、四年级下册“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都有涉及,同时兼顾这一主题在低、高年段的呈现。教材面对“成长中的儿童”,从“自我”开始,以“成长中的我”为原点,以“成长中的我”与外界的关系为逻辑线索,学段衔接、循序渐进设计课程内容。这体现了大单元聚焦学生学习活动,指向问题域的螺旋上升的教材架构,具有教育的价值导向。

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要素分析

新课标指出,要坚持目标、问题、创新导向,强化课程一体化设计,强化学科实践。围绕大概念的大任务、大情境和大问题,是同一核心下的不同维度的层层分化的框架式教学要素。三者都基于学生“学”的立场,指向学习真实发生。

(一)大任务即组建目标明确的“任务群”

首先是关注大概念下的目标引领,任务群目标一致,紧紧围绕核心,是目标达成的首要因素;其次任务群之间有集聚效应,围绕多个角度展开,最终在多次、多维的反复中形成对大概念的强化;再次是在单元领域的具体演化,但仍具概括性,需要进一步落地。如本单元的“我在这里长大”中,围绕大概念,组建任务一:了解并参与社区生活,培养社区归属感;任務二:培养社区邻里和谐交往,体会邻里生活温暖;任务三:了解家乡自然环境与生活特点,树立家乡观;任务四:感受家乡人文情怀,激发家乡情。围绕大概念的任务群设计,让学生分层、分步深入认识社区和家乡对自己成长的重要性,激发积极参与公共生活的意愿。

(二)大情境即创设自主探究的“情境域”

大情境重在场域性,是一体性的,又是弥散性的,要摒弃过多的场景拼凑与切换,整体创设贯穿大概念教学。如第二单元《我的家在这里》这一课,围绕“家”创设这样的情境:蓝天是白云的家,树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读一读诗歌,猜一猜题目,想一想:我们的家呢?引发学生思考:你觉得家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你认为什么是家呢?师生归纳“家——我居住、生活、成长的地方”,比如我们所在的小小的社区(村),她承载着我们的回忆,见证着我们的成长,这就是我们温馨而美好的家!今天我们就围绕“家”来聊一聊。本单元中,家的概念由原本的家庭,拓展为社区、家乡,以“家”为核心串起本单元的情境场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归属感和自主感。

(三)大问题即设计层递推进的“问题链”

大问题来源于教师对教材整体把握和自主理解后的有效归纳,体现学生现实和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着力于学生思维的拓展与深入。本单元围绕大概念,分成三个单元逻辑“社区生活人、事、物”“社区邻里交往”“家乡景、人、物”,由此设计以下问题:围绕社区、家乡生活,你最熟悉的是什么?最难忘的是什么?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接着,对应设计子问题:(1)如果你是有心人,在熟悉中也会有一些不熟悉,发现了什么?

(2)想想在某些特殊(如疫情、节日等)时期,身边有一些重要的人或事,感动到你了吗?(3)尽管我们生活在这里,熟悉这里,但也有一些令人困惑的地方,如为什么我们村(社区)都是相同姓氏?为什么我们社区(家乡)叫这个名字?大问题之间可采用多维并列式、递进式或螺旋上升式,按需设计不同内在逻辑的问题,各具价值。同时,也可以结合具体学情、班情,在大问题下适时提出子问题,为学生的道德成长提供铺垫、过渡。

从大概念的建立到大单元的构成,都是建立在明确定向、统一诊断和全面把握之上的,而大任务、大情境、大问题的依次展开为大概念的真正落实提供可能,学生在大概念逐层、逐次明晰中完成思维进阶,大概念形成过程本身就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过程。

三、基于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路径实施

新课标明确了道德与法治学科以社会发展和学生生活为基础,构建综合性课程,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和学生生活相结合。因此,实施大概念统领下的单元教学,需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深度学习,都是基于对课程的深刻领悟,对学科的深度解读,对文本的深层挖掘,对教学的深耕细作。二是精准凝练,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达抽象的大概念,同时直指事物本质,揭示事物规律。三是严密逻辑,始终围绕中心设计教学,以单元为切入口,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外在浑然一体,内在逻辑自洽。

(一)生成大概念的单元认知模块

建立结构化的理论知识体系,这是大概念教学的基本前提。单元认知模块的设计为单元教学厘清了思路和方向。围绕本单元大概念“丰富学生社区和家乡的生活经验与能力”,要形成认知模块,必须课课定位,层层分解。如本单元中《我的家在这里》一课,重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区(村)公共生活,培养他们为社区(村)尽心尽责的意识与能力。围绕大概念,本课模块定位:一是做社区事,有责任。现状探讨:我们热爱这里,希望这里变得更美好。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你能做点什么呢?案例分析:面对小区高空抛物、楼道没有电梯等问题,一起来想想解决的方法吧!二是成社区人,有爱心。我们不仅要关注小区的事,更要关心小区的人。换位思考:你觉得社区中哪些人最需要关注?我们能做些什么?三是暖社区情,有创意。要让小区人生活得好,就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学生创想:如果你是居(村)委会主任,你想为社区(村)设计什么样的活动呢?请用满满的创意,让小区人们活出热腾腾的小区生活。通过以上三维立体建构,强化学生的社区生活认知与践行。

(二)通达大概念的单元思维突触

单元思维突触是指向大概念的逻辑思维方式,具有全方位、多角度、密集性的特点,每一个细小的设计犹如触手般延伸,又与核心粘连。如本单元中《请到我的家乡来》一课,重在了解家乡独特的风光,感知家乡的美。在“我是家乡小导游”环节中,除了常规介绍家乡名胜古迹、历史传说等,特意设计了一个思维突触:先看看家乡景点门票的变迁,纸质门票、游园一卡通、网上电子票、云端游等,你发现了什么?再展示无锡马拉松纪念牌:2017年樱花粉,代表江南春韵;2018年玉飞凤,代表文化传承;2019年阳光火炬,代表城市精神。从中你感受到什么?由此体悟:小小的门票、小小的徽章,大大的梦想,这就是城市名片。基于大概念的“突触”不断激发学生思维热度,将单元教学与学生思维发展建立联结,最终指向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为单元教学的实现提供了无限可能。

(三)搭建大概念的单元实践支架

搭建单元实践支架是大概念教学的重要方法。支架思想来源于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在学生既有知识与新构建的学习课题之间搭起脚手架,为学生积极学习确立固定支点。如本单元中《我家的好邻居》,围绕自己在邻里生活中的言行礼仪,体会邻里生活中互帮互助的温情。本课教学设计分三个环节:好邻居、天天见,学会主动交往;好邻居、串串门,关注文明言行;好邻居、暖暖心,做到邻里互助。其中,活动二设计支架如下:支架一,到邻居家玩耍在串门前、串门时、串门后,分别要注意什么,感受串门学问。支架二,如果小伙伴到你家来玩,作为主人,你该怎么做呢?在交流中学生明确:作为小客人,应该文明做客,言行有礼;成为小主人,应该礼貌待客、热情周到。在活动三中,設计了以下支架:第一步,走出房门,敞开心门;第二步,互谦互让,互帮互助;第三步,众志成城,共克时艰。可见,单元教学注重整体性,更需要多样、丰富的支架让教学呈现出梯度和节奏,促进学生进阶式学习,最终达成大概念教学。

[参考文献]

[1]刘喜如.基于政治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设计[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0(04):84-87.

[2]顿继安,何彩霞.大概念统摄下的单元教学设计[J].基础教育课程,2019(18):6-11.

[3]冯建军.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6).

[4]孙阳菊.基于大概念的项目式教学设计:以“戏剧节项目式学习”为例[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21,22(01):55-59.

[5]孙彩平.怎样上好小学道德与法治[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猜你喜欢

大概念单元教学道德与法治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运用分析、比较策略设计单元语言实践活动
初中语文单元教学现状与对策初探
“学讲方式”在语文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数学整体感知策略在单元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