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滨海等苏北四县盐碱土综合治理概述

2022-12-15朱玉娟

档案与建设 2022年11期
关键词:盐碱土低产苏北

张 涛 朱玉娟

(1.江苏省档案馆,江苏南京,210019;2.南京江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江苏南京,211100)

新中国成立后,因种种条件限制,直至1964年,苏北灌溉总渠以北的徐州、淮阴、盐城等地近3000万亩盐碱土未能得到有效治理,上述地区的低产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人民生活难以为继,只能靠政府救济粮救济款度日。[1]青黄不接的季节,部分群众甚至举家外出,逃荒讨饭。1965年起,中共江苏省委、省政府开始对滨海、阜宁、涟水、灌南[2](下文简称“苏北四县”)的盐碱土进行综合治理,取得了良好成效,直接改变了苏北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

一、 苏北四县的自然地理及农业生产情况

苏北四县地处淮河和沂沭河下游,属黄淮冲积平原。境内地势高低起伏,相差较大,以废黄河沿岸为最高,向南北两侧倾斜,最高处达10米以上,最低处只有1至2米。土壤系黄淮冲积的沙、碱、淤土和滨海盐土,淤土占37.5%,壤土占8.5%,沙土占54%。常年雨量约900毫米,最大年雨量达1400毫米,但分布不均,往往冬春易旱,夏秋易涝。[3]

苏北四县拥有815万亩土地,是历史上的黄泛区,占徐州、淮阴、盐城低产区(苏北灌溉总渠以北22个县市)的四分之一,农业生产上的共同特点是:“耕作粗,产量低,土地多,潜力大”[4],农业生产很不稳定,是全国突出的低产地区。

据档案记载,至1965年,苏北四县所辖行政区域内,共有81个 公 社,1915个 大 队,15074个生产队,259万多人口,整半劳力87万个,可耕地面积544万亩,人均2.1亩。四县地区土地总面积707万亩,平均每人2.73亩,计约160多万亩没有耕作利用。[5]

在滨海、阜宁、涟水、灌南盐碱土地区农业生产座谈会上,江苏省委书记陈光动情地说:“滨、阜、涟、灌(南)是革命老根据地,那里的面貌一天不改变,老百姓一天不过上好日子,我的心情就一天不能平静。”[6]

积极探寻治理盐碱土低产顽疾之策,彻底改变盐碱土低产面貌,解决人民的温饱,既是人民的迫切期盼,更是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紧迫的经济任务、重要的政治任务。

《省委批转〈滨、阜、涟、灌(南)四县盐碱土地区农业生产座谈会纪要〉》,现藏于江苏省档案馆

二、 盐碱土综合治理工作的启动

1965年初,江苏省委召开常委会,要求苏北四县盐碱土综合治理要遵循“制定规划,不能有框框,要从实践中规划,从发展中规划,从历史经验中规划”的原则,成立滨、阜、涟、灌(南)盐碱土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陈光任组长,王一众、梁公甫、钱万新、苏农、沈梓培(土壤专家)等及滨、阜、涟、灌(南)四县县委书记任组员,具体领导盐碱土综合治理工作。会后,陈光书记组织省、专、县50多人,在地方党委统一领导下,从抓好当前生产入手,通过蹲点、跑点,亲临滨、阜、涟、灌(南)59个典型社队,实地调研生产情况,总结历史和现实中生产活动经验和教训,结合各县具体实际,集思广益,确定“从点做起,逐步积累,逐步推开”的指导思想,制定出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滨海、阜宁、涟水、灌南地区农业翻身规划意见》。[7]

1965年3月11日至15日,江苏省委关于滨海、阜宁、涟水、灌南盐碱土地区农业生产座谈会在盐城召开,陈光主持,正在盐城地区蹲点的农业部副部长程照轩,徐州、淮阴、盐城地委和滨海、阜宁、涟水、灌南县委负责同志,省委办公厅、省农办、财办、计委、农林厅、水利厅的负责同志,包括部分农业科研人员参加会议。盐城专区农科所新洋试验站和东台县三仓公社新五大队,分别在会议上重点介绍了改造盐碱土、变低产为高产的成功经验。[8]

会议最终提出把“以水肥林为核心、种管等各项措施跟上,全面发展,综合治理”的科学治碱经验在面上进行推广,作为苏北四县盐碱土治理的有力武器。该经验是新洋试验站和三仓公社新五大队根据9年的探索实践,又在充分比较历史做法、总结高产经验基础上,全面、客观、深入、细致地分析当时苏北四县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后,总结提炼出来的综合治理方法。其主要内容为:兴修水利,除涝防渍,淋盐爽碱,种植绿肥,改良土壤,培养地力;植树造林(包括沟边栽柴),防风防滥,抑制土地返盐;实行因地种植和加强耕作管理,促使水利、绿肥、林带这些带有根本性质的治理措施更好地发挥作用。[9]“开河爽碱”“大种绿肥”“旱地改水”是治碱经验的精髓,被誉为江苏大寨经验。

江苏省委计划用3至5年时间打赢改变滨海县张集、黄圩、六套、运河、界牌及灌南县周集、百禄、响水8个公社所辖区域约80万亩盐碱地低产面貌的样板攻坚战,摸索和总结在一个公社、一片地区改造万亩乃至几十万亩盐碱土的成功经验,进而带动苏北四县改变低产面貌的歼灭战,最终推动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广大盐碱土地低产状况的根本改变。

三、 综合治理的具体措施

(一)领导支持,典型示范。苏北四县各级领导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一切从自身实际出发,要求县、社、大队三级普遍树起“学新五”样板,以点带面推广“新五经验”。一方面从县到队组成了一个样板网;另一方面,大力组织相互挂钩,进行“传帮带”工作,通过组织挂钩赛、对口赛、连环赛来营造“比学赶超”的氛围、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斗志。通过举办“新五经验”训练班、展览馆、农业中学、红专学校等方式学习、传授“新五经验”,培养推广技术人才;春播、三夏、秋收、秋播等几个关键时期组织到新五大队现场见学;安排新五大队农技骨干到当地巡回考察指导。

(二)广泛宣传,主动发力。全省上下大力宣扬“新五经验”,要求基层党员带头组织讨论;有计划、分批次组织生产队以上干部有计划地到两个示范单位实地参观见学;把两个单位的经验材料印刷成册,发至生产队学习、交流;对于不识字的农民,充分利用空闲时间,安排下乡劳动的知识青年,对农民进行讲解;制作连环画册、配文字说明的宣传画,广泛而普遍地进行宣传;充分发挥报刊的传播力,着力宣传治碱经验,在全省干部和群众思想上扎根。

(三)思想革命,解疑释惑。苏北四县在推广新五大队治碱经验时也遇到一些诸如对新经验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县领导带领干部群众层层了解并总结经验教训,召开了农业先进单位代表和贫下中农代表会,围绕“学新五、赶新五”的问题,进一步教育干部、群众,树立中产变高产的雄心壮志,推动“学新五、赶新五、超新五”的活动更加蓬勃地开展起来。

(四)兴修水利,大种绿肥。在治理盐碱土的具体实施上,苏北四县人民鼓足干劲,社队全员出动,掀起了兴修水利、大种绿肥的热潮。仅1965年,四县共做水利土方6000多万立方米,灌南县一年所做的水利土方相当于过去七年的40%,滨海县一年所做的土方相当于过去两年的总和。[10]

四、 盐碱土综合治理的显著变化

自1965年起,按照省委改造盐碱土的指导方针,苏北四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开河爽碱、巧种绿肥、套种轮作,盐碱土治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出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一是生产面貌焕然一新。过去苏北四县土地瘦、涝害重、碱性强,耕作粗,许多地方“大雨成灾,中雨受涝,小雨光长猴子毛”[11],经过治理,四县农田收成大大增长。截至1965年底,仅涟水县一年建设稳产保收的农田就达18万亩,四县许多盐碱地更是长起了田菁和苕子。灌南县新集公社菊花大队过去是“春天白茫茫,夏天水汪汪”的死碱洼,粮食产量很低,艰苦奋战3个冬春,开垦荒地590亩,改造盐碱地850亩,大搞农田水利建设,彻底解决排灌问题,1969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00万斤,相当于1965年前正常年产量的6倍,成为淮阴专区学大寨的典型。[12]

二是自力更生,改变等靠旧貌。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曾先后拨给苏北四县几亿斤粮食、上亿元救济款和贷款。[13]过去当地群众种田只图“种得上”“地不荒”,现在争取几年“小翻身”“超纲要”。1965年苏北四县虽然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困难较多,但部分地区粮食产量仍然有所增长,如阜宁县羊寨公社孙河七队,1965年全年农副业总产值比1964年增长了三成多,完成了征购任务,留足了生产资金,社员平均每人分配纯收入134元多,比1964年增长两成多。社员们非常感慨:“自力更生是个宝,灾年无灾收入高。”[14]

正是因为盐碱地治理有成效,生产水平得到提升,经济大为发展,所以四县群众逐渐摆脱了多年以来一直单纯依赖国家的“等”“靠”“要”思想,精神面貌也得到了极大改变,涌现了许多巧干苦干、自力更生的先进单位。往年秋播,许多社队都打报告要拖拉机代耕,要机耕费贷款,1965年涟水县提出了“不等支持、不等拖拉机”的口号,灌南县百䘵公社1964年秋耕时贷了10000元机耕费,1965年一分钱也没要,田也耕完了。在滨海和灌南交界处,1965年春天开挖的黄响河,是这个地区最先竣工的一条河道,长达25千米,挑挖了250多万土方,国家只投资了60万元。[15]

五、 结语

正是由于卓有成效的盐碱地治理,曾经的低产“盐碱窝”改造成为高产“粮棉仓”,昔日缺粮县实现了粮食自给,并向国家出售余粮、棉花和油料,集体经济不断巩固和壮大。苏北革命老区人民终于彻底结束祖祖辈辈温饱无着,嚼糠、咽菜、啃山芋的历史,彻底终结靠国家救济粮救济款度日的历史。同时,也为当时全国范围内未开垦的2亿多亩盐碱土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开创了新中国农村扶贫脱困的先河。

猜你喜欢

盐碱土低产苏北
玉米秸秆和Al2(SO4)3对苏打盐碱土 主要盐碱化指标的影响
新型复合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土的改良效果研究
低产枣园如何改造
吉林省黑土与盐碱土中氮形态及含量预测方法
CSAMT在苏北月亮湾地热勘查中的应用
喊一声苏北大平原
晚秋黄梨低产果园改造技术
浅谈苏北地区香樟树黄化病的防治
成龄低产梨园改造丰产栽培技术
适龄不结果板栗低产园改造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