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难点及应对措施研究
2022-12-15杨博
杨博
(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太原 030000)
1 工程案例
某商业区建筑工程项目建筑面积共1×105m2,其中,4#办公楼地上共11层,整体采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将预制叠合做法运用到楼板与梁结构中,即预制混凝土板、梁及上部现浇层组成叠合板与叠合梁。项目预制3~10层楼梯、4~11层预制叠合梁与叠合板,单体预制率达到37%,符合实际要求。同时,在预制板及梁内桁架钢筋时,应确保整体刚度,以提高构件在截面剪切方向抵抗变形的能力。该工程构件预制范围见表1,构件种类见表2。
表1 构件预制范围一览表
表2 构件种类一览表种
2 装配式建筑工程的优势
2.1 成本低、消耗少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有利于节约材料资源,降低施工成本。装配式建筑施工是采用集中化加工的方式进行构件预制,材料耗用量相对较少;施工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减少,垃圾处理费用降低,混凝土施工中产生的废水、废渣有害物质减少,有效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另外,装配式建筑有利于对材料的循环利用,提高了混凝土、木材等材料的利用率。例如,该工程中所采用的叠合板阳台能减少木材及钢材消耗量,材料节约率可达到40%。
2.2 工期短、效率高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是采取预制外墙板构件的方式展开预留管理,当主体结构封顶之后,可以不间断地实施外围封闭,缩短了施工工期。使用传统的施工技术在主体建筑封顶后需要进行副框收口、窗洞剔凿等施工,往往要花费两个多月时间,外墙装修、抹抗裂砂浆等要花费大约3个月时间,而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则无须耗费这5个月的时间,在预制外墙及飘窗的同时就可以开展建筑外墙保温装饰,使整体施工工期大幅缩短。除此之外,装配式建筑通常采用工厂化模式进行装配构件制造,具备较强的装配性能与应用价值,并且使施工效率有效提升。
2.3 质量可靠
装配式建筑施工预制构件需要对钢筋、砂石、混凝土等材料进行科学把控,通过集约化制作精准的建筑构件,然后进行现场装配,为组装安全打下基础。预制构件制作需要具有较高的精准度,构件截面尺寸的误差可控制在0.3 cm之内,钢筋位置偏差不超过0.2 cm,构件安装误差水平位置保持在0.3 cm以内,可确保装配式建筑结构更加安全、稳定,避免出现建筑质量问题。
3 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难点分析
3.1 施工流程
与传统现浇建筑方式不同,装配式建筑施工对各个工序作业都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安排,可以确保做到不窝工、不拖延施工进度。施工设计图纸一旦制作完成,施工方就要对构建生产厂家进行科学选择,以保证构件的制作周期、机械设备安装、预制构件进场顺序等符合实际需求,从而发挥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价值。本文引用的工程案例采用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具体施工流程包括:竖向现浇结构施工→结构标高、定位线复核→独立支撑架搭设→梁、板结构吊装→平台钢筋绑扎、管线敷设→叠合层现浇混凝土施工→楼梯安装→转向下一层重复工序[1]。
3.2 施工技术难点
3.2.1 预制构件的运输与堆放
预制构件的生产场地到实际施工地点具有一定的距离,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发生损耗,严重时甚至可能出现结构裂缝,给施工埋下安全隐患。此外,由于施工场地具有范围限制,要结合现场施工安装、吊装方案,确定构件的堆放与装车顺序。如果构件没有按照实际吊装时间进场或装车顺序出现错误,会影响现场施工的连续性,从而拖慢整体施工进度。
3.2.2 构件安装、吊装精度高,校正难度高
一般来说,建筑结构轴距决定了预制梁、板具有大体积、大自重的特点,导致构件吊装安装过程存在比较大的操作难度。如果在构件安装过程中出现偏差,需要耗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进行调整,而一旦预制构件与现浇结构装配成整体后发生偏差,则无法再进行调整,所以,在构件安装之前以及安装的过程中必须做到精益求精、精准无误,校验、核实轴线定位及标高,并在安装后实施多次复核,增强构件安装、吊装的精准度[2]。
3.2.3 施工工序衔接紧密,协调难度较大
装配式建筑施工需要做好全方位的规划,从预制构件的加工、装车、进场顺序再到起重设备与吊具的选择、安装的周期、管线的敷设、外架防护体系等,保证施工过程高效有序,做到全盘考虑。如果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施工造成影响。在紧张、繁杂、施工过程中,工程施工协调难度增大,建设质量及施工安全难度加大。
4 针对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难点的措施
4.1 重视工程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
工程施工前期,加强与图纸设计单位及构件预制厂的沟通交流,熟悉设计图并对构件进行拆分,精准绘制构件图,划分吊装区域,结合构件的实际生产能力及吊装计划,科学制订构件及模具加工计划,合理安排预制构件的装车顺序、运输顺序及进场顺序。对预制构件的型号、尺寸、外观及质量进行进场前检查,确保符合实际施工需求。并在构件上标注构件所属的吊装区域与吊装顺序编号,将构件堆放到位,以方便吊装工实际操作,降低误吊率。
4.2 构件的运输
构件的运输与堆放是装配式建筑施工准备期间的一大难点。为了保证构件在运输过程中免受损坏,应根据构件的安装需求及受力特点,采取相应的运输对策。通过计算确定预制构件在装车过程中的堆放层数,选择适当的专用运输架,利用钢丝带以及紧固器绑紧固定,保证预制构件在运输过程中保持稳定。预制构件之间设置木枕或者其他有利于减轻构件自身压力的物品,上下设置橡胶垫。预制构件的运输措施如图1所示。
图1 预制构件运输图(单位:mm)
4.3 预制构件进场与堆放
本项目工程预制构件堆放地点位于建筑物的西侧,靠近施工塔吊。由于施工现场范围有限,无法满足大批量大型构件进场堆放,需要合理安排构件进场顺序及堆放次序。构件堆放不能随意叠压,需要按照构件编号依次排开,以方便现场吊装施工。构件重叠堆放时每层组件之间的垫块保持上下对齐,根据组件、垫块的承载力确定构建的堆放层数。
4.4 预制构件吊装准备
预制构件吊装前必须整理吊具,按照构件的形式、数量、大小安装好吊具。确定构件数量,工期越长,塔吊数量则越少,工期越短,塔吊数量则越多。本工程吊装扁担采用HM300 mm×200 mm×8 mm×12 mm型钢,直径4 m,吊耳采用1.6 cm厚钢板,型钢吊耳位置腹板处加焊27 cm×9.6 cm×0.8 cm加劲钢板。在选用吊装扁担过程中,扁担底部设置3组吊耳,确保预制构件在吊装的过程中钢丝绳处于竖直状态,以减少构件因为受到水平分力而出现旋转的情况。
受力验算中,吊耳设计计算为室温情况下,吊耳采用的Q235B钢板最大拉应力σ=113 MPa,吊耳截面面积S1为5 cm×1.6 cm=8 cm2,所以,吊耳的拉力N=σS1=113×8=904 MPa。通过计算可以看出,采用1.6 cm厚钢板制作的吊耳满足该工程吊装重量要求。
4.5 轴线位置与标高控制
对于轴线位置与标高可以采用水准仪、钢尺、激光垂准仪进行精准测量,多点复核,轴线允许偏差具体可见表3。测量控制按照由高到低级别进行布控,允许偏差控制在0.3 cm以内。同时,在建筑物的周边设置标高控制点,每层标高允许误差不超过0.3 cm,做好轴线位置测量及标高控制,确保吊装完成面的平整度能够满足实际施工需求。
表3 测量允许偏差及检查方法一览表
4.6 强化安装过程控制,确保施工质量
以叠合板安装为例,叠合板的预制板端与支座搁置长度应大于1.5 cm,板端支座处预制板内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当从板端伸出,同时,锚入支座梁中。在支座中心锚固直径要大于5 cm应宜伸过支座中心线。预制叠合板接缝处贴上0.2 cm的厚泡沫胶条,再延板缝方向铺设直径为10 mm的一级钢筋,间隔150 mm(10 mm直径的一级钢筋间隔150 mm放置)。
置拼缝钢筋,钢筋两端分别绑扎在1根8 mm的三级钢上,并用专用嵌缝砂浆嵌缝。模板支撑和拆模过程应当严格控制,避免叠合板装配之后出现裂缝问题。
4.7 外架防护选择
该建筑中,第1~3层采用落地式外双排脚手架,3~11层采用双排悬挑脚手架。架体垂直高度20 m。悬挑层在8楼、4楼板面,悬挑外架采用工字钢一端固定在主体结构上。利用经过热处理加工的高强螺栓连接挑梁与建筑物,斜拉式圆钢拉杆固定在上部主体结构上。悬挑梁与悬挑脚手架相连接,设计结构的承载力能够适应悬挑脚手架的重力与拉力。悬挑梁安装的效果图如图2所示。
图2 悬挑架安装效果图
4.8 支撑体系计算
叠合楼板的支撑体系采用扣件式钢管排架支撑,采取单向板结构设计。单向受力可以避免薄板开裂。具体采用扣件式钢管φ4.8 mm×2.8 mm可调顶撑,横肋木方为40 mm×90 mm木方,木方间距0.45 m,立杆间距90 cm×90 cm,水平杆步距不超过1.8 m。通过搭设实践,论证,该方案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5 结语
总而言之,装配式建筑经过长期发展,在施工技术方面明显进步,对于施工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要积极采取措施,解决施工过程中存在的构件的运输、堆放,构件吊装、轴线位置与标高控制以及外架防护支撑等问题,为装配式建筑发展增加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