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与推进策略

2022-12-15马越斐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区域融合

马越斐,李 海

(1.上海体育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上海 200438;2.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 200237)

伴随着大众健康意识与休闲需求的日益提升,具有乐趣探索、亲近自然、运动康养等独特价值魅力的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互发展的趋势逐步显现,二者深度融合已然成为新发展阶段的必然趋势。2022年5月,《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文化旅游资源禀赋,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特色民宿、养生养老等产业”“有序建设体育公园,打造绿色便捷的居民健身新载体”[1]。可见,《意见》不仅明确了县城已成为我国城镇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进一步说明了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是促进城、县、乡协同发展、产业分工与融合共生的必然要求[2],为新发展阶段纵深推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崭新契机与强劲推力[3]。然而,我国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仍面临着资源要素流动阻滞[4]、区域政策“条块分割”[5]、产品服务缺乏特色[6]等现实问题,严重掣肘新型城镇化建设趋势下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进程,亟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与纾解。鉴于此,本研究从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理论逻辑出发,在厘清相关内涵的基础上,明晰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机理框架,并深入剖析新型城镇化建设在赋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针对性的推进策略,旨在为进一步促进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参考。

1 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机理框架

1.1 内涵释义

近10年来,体育旅游深入我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受旅游特性影响,县城与乡村逐渐成为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战场”,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体育旅游示范基地、乡村体育综合体等体旅融合产品如雨后春笋般呈现,乡村振兴、城乡一体化等诸多国家战略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与走向。新型城镇化建设这一概念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首次被提及,是促进城、县、乡健康有序发展的政策指导方针[7]。在《意见》的进一步推行下,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内涵更为丰富,并成为解决我国城、县、乡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抓手。

与此同时,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作为新发展阶段进一步满足民生福祉的幸福产业和健康产业,是涉及所有体育和旅游相关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经济活动的集合总称[8-9]。随着《意见》的颁布与逐步落实,县城在原有乡村振兴与城乡一体化等战略规划中“模棱两可”的发展状况已被打破,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成为当前我国城镇体系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发展阶段加快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10],也是促进以县城、乡村为重要支点的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动能。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内涵即突出以县城为重要载体,以人民性为核心价值,在《意见》战略指引下,以分类引导县城发展方向、培育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完善市政设施体系等具体治理措施为关键抓手,赋能深化体育产业和旅游产业在资源、技术、产品与市场4个方面相互渗透、交叉汇合、整合重组,逐步突破原有的产业边界或要素领域,彼此交融而形成新的共生体的现象与过程[11]。

1.2 逻辑框架

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并非一蹴而就,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是多层面、多内容的,具体包括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以及市场融合等层次。1)资源融合是推动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初始要素保障。其主要包括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生产环境、生产要素、企业组织等方面的融合,为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提供土地、资金与劳动力等多元基础支撑。2)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是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动能。依据产业融合理论,技术嵌入与产品交互使不同产业间的界限出现重叠,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产业边界处深度融合,形成新的体旅技术与产品,为提升与拓展市场层面整体融合效率与规模赋予强劲动力。3)市场融合是反映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最终表征。具体而言,在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与产品融合加持下,体育与旅游产业将以促进群众身心健康和心情愉悦为主要目标的价值链为纽带,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交叉、重叠部分深度融合,两大产业边界逐渐模糊,在资源融合、技术融合和产品融合的基础上实现双方产业融合的市场重构,从而形成崭新的体旅市场业态。

1.2.1 商贸流通网络助力体育与旅游产业资源融合 资源融合作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离不开城、县、乡之间高效的商贸流通网络建设[12]。《意见》强调,要“依托交通场站建设物流设施”“强化快速交通连接,发展成为与邻近大城市通勤便捷、功能互补、产业配套的卫星县城”,为健全城、县、乡间商贸流通网络建设,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资源融合提供坚实的政策保障。具体而言,体育与旅游产业资源融合就是要引导运营资金与参与人员等资源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之间合理流动[13],促进既定区域内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及特色运动项目资源集聚整合,开发诸如滑草、山地自行车、垂钓、登山、滑翔伞、攀岩等具有地理区位优势与文化特色的运动项目,为体育与旅游其他方面的融合奠定要素基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下,商贸流通网络的逐步健全能够将更多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关键要素配置到地理位置相对偏远的县城与乡村,缩小城、县、乡在基础资源配置方面的现实差距,赋予更多偏远地区体旅企业发展灵活性与自组织性,提升体育场馆、赛事IP、传统体育文化等体育类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交互接触,从而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进行资源融合。

1.2.2 中心城市辐射能力强化体育与旅游产业技术融合 《意见》指出,要着重发挥县城连接城市、服务乡村的作用,增强对乡村的辐射带动能力,强化县城与邻近城市发展的衔接配合,为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城与乡镇协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导向。从经济学视角审视,“辐射”即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对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进行知识、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传播,以达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共赢目标[14]。就体育与旅游产业而言,中心城市对于周边地区辐射带动作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体现在技术的传播与扩散方面[15]。具体而言,受高新技术产业影响,既定区域内的中心城市体育与旅游产业往往具备相对完善的数字技术支撑,如OTA(在线旅行社)与AR/VR场景观赛,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能够更为精准地把握体旅爱好者的消费偏好,将大量体旅服务地点、项目内容信息整合并存放于数据中心,供体旅爱好者、体旅企业获取、存储与查询,较周边城市内仅依靠自然资源发展体育与旅游产业相比具有较为明显的技术优势[16]。在新型城镇化建设驱动下,县城在中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过程中的“桥梁”功能得以进一步放大,促进区域市场体系逐步完善,地区间的体育与旅游产业合作水平将不断提高,相关体旅技术扩散、波及范围更广。欠发达地区的体旅企业将会通过获利机会自发地进行相关技术传播,从而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在技术方面进一步深度融合。

1.2.3 专业功能县城建设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产品融合 产品融合是产品研发设计、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的关键要素,是推动企业运营升级和业务拓展的过程,是承接技术融合与市场融合的桥梁[17]。“支持具有资源、交通等优势的县城发挥专业特长”“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在国家政策导向与战略规划指引下,专业功能县城培育与建设工作进一步受到重视,特色化、专业化的县城发展方向也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产品融合提供了更为强劲的驱动力。具体而言,伴随专业功能县城建设的推进与技术融合的双重驱动,原有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主体的发展理念与思路进一步明晰,相关体旅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与市场开发等产品融合拓展环节的发展方向将更为具体、明确[18];体育企业与旅游企业等市场主体跨界合作频次将有所提升,呈现产品融合的趋势,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深度融合提供契机。

1.2.4 基础设施完善激发体育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 市场融合体现为市场要素的融合,主要包括市场主体、市场类别、市场关系等市场体系的融合,是产业融合最终得以完成的重要形式,资源融合、技术及产品融合、业务融合均是以市场融合为导向的,是市场选择的结果[19]。就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而言,消费需求的释放是进一步拉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的关键。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趋势下,《意见》进一步提出要“优化文化体育设施”,全民健身中心、公共体育场、健身步道、体育公园与体育服务综合体建设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的同时,相关体旅基础设施的完善也将更有利于体育与旅游产业消费潜力的有效释放。具体而言,相关基础设施完善不仅能够为广大群众提供更多了解、参与体育运动的机会,诸如健身步道与体育公园的扩建也有助于群众接触、感受公益性体旅产品与服务,为后续群众参与营利性体旅消费奠定坚实的社会基础[20]。据此,基础设施完善促使体旅产品与服务产生新的市场需求,新的市场需求又将反哺公益性、营利性体旅产品与服务供给,从而为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主体、类别与关系等方面带来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促使两种产业市场边界逐渐模糊,从而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21](图1)。

图1 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逻辑框架Figure 1 Logic framework of deep integration of sports tourism industry empowered by construction of new urbanization

2 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现实审视

2.1 区域政策环境差异限制体旅商贸资源流通

城、县、乡间因地制宜的政策激励手段对地方体育与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不言而喻[22],区域间政策差别造成的环境差异会限制体育与旅游产业内诸如资金、人才与赛事等资源要素的跨区域流动,阻碍体育旅游市场整体建设,掣肘体育与旅游产业间深度融合的纵深推进。以北京市为例,作为京津冀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的“领头羊”,其不同市辖区间的体育旅游发展政策尚存一定环境差异[23]。检索北京市体育旅游相关政策文件发现,一方面,市级政府共发布50个体育旅游相关的政策文件,占据较大比例;区级政府共发布23个政策文件,同时仅有10个区人民政府出台了相关体育旅游法律法规,诸如崇文区、丰台区、石景山区、通州区等地区尚无明确的政策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北京市内不同区域间体育旅游政策指引的细化程度同样存在差异,如延庆区人民政府在《延庆区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计划实施方案》中就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予以统筹规划与明确指导,为延庆区进一步发挥“国际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名区”示范作用、促进周边资源要素流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基础;反观其他区域,结合其地域优势、资源禀赋的体育旅游政策文件较少,许多地区政策只明确了态度和方向,没有确立具体机制,建设思路较为滞后。此外,由于区域间体育旅游政策环境差异,部分景区开发、场馆建设等配套设施的审批流程面临程序繁琐且难申请的不利局面,不利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吸纳优质体育旅游资源,甚至还将造成区域间资源的恶性竞争,加剧城、县、乡间体育旅游资源配置的错位与失衡,从而阻碍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进一步深度融合。

2.2 中心城市发展欠佳拉低整体辐射带动效应

中心城市既要成为区域内体育与旅游产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增长极,又要对周边地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是区域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动力源[24]。但就目前发展现状来看,现已规划的区域中心城市在辐射带动周边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作用发挥方面尚存较大的提升空间。就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而言,区域中心城市经济的均衡发展是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基础条件。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的持续推进下,其整体经济发展逐渐呈现协调之势,而安徽省经济发展与上海、江苏、浙江相比仍显缓慢。具体而言,由于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产业链上游与下游的整体配套,因此中心城市需具有多样化的体旅企业、组织才能为周边城市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提供相应的中间产品和服务,同时在产品与服务下放过程中赋予周边城市相应的先进知识与技术,周边体旅企业形成一定发展规模后促进区域整体产生集聚效应,从而推动区域内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但就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区域内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掣肘安徽省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对安徽省乃至长三角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技术融合造成一定影响。

2.3 特色品牌开发不足致使无效产能过剩

建立良好的特色品牌效应既是响应国家特色化、专业化功能县城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产品融合的关键[25]。但就目前我国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来看,特色品牌开发不足、产品服务同质化已成常态。1)地方特色文化融入性差,体旅品牌文化底蕴欠缺是掣肘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产品融合的首要因素。以张家口市崇礼区推出以竞赛表演为主要产品形式的崇礼国际滑雪节为例,主办方对该产品的定位为“滑天然雪,享自然情,走进林海雪原”,却未考虑到崇礼连接坝上和中原的这一独特地理位置所赋予的长城文化、游牧文化与狩猎文化等地方特色文化,导致崇礼国际滑雪节在文艺表演、滑雪赛事、群众文化活动和名目繁多的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板块与其他冰雪产品无异,未能充分结合自身地域文化优势迎合不同体旅消费者的切实需求,阻碍了有形产品与无形服务的多元化发展与融合趋势[26]。2)区位优势利用不足,体旅产品开发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以运动休闲特色小镇为例,作为当前体旅融合发展的主要产品形式,运动休闲特色小镇建设应始终秉承“特”和“小”的核心发展理念,以特色化、专业化为突破口,才能进一步促进体旅深度融合发展。但近年来,尽管我国有关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但建设中忽略对小镇建设的产品质量追求,同质化、单一化现象较为严重,地理区位优势未得到充分结合,致使不同地区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缺乏应有的独特性和新颖性[27]。同质化现象不仅削弱了体旅产品的品牌辨识度,还给体旅消费者带来了审美疲劳,降低了体旅消费者的审美体验,造成了体旅产品的重复开发与资源浪费等无效产能过剩的情况,对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产品融合进程影响较大。

2.4 体旅基建薄弱掣肘潜在消费需求释放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激发体旅消费者需求的关键载体,更是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的重要依据。然而,目前城、县、乡体旅基础设施建设不足,严重制约了潜在消费空间活力的释放。具体而言,当前基建薄弱主要体现在乡村地区健身步道与体育公园等体育类基建缺失,住宿、餐饮与交通等常规类基建不足,以大数据、物联网为支撑的数字类基建薄弱3个方面。1)体育类基建缺失。在城乡一体化、体育强国以及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推行下,我国乡村体育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虽已取得部分阶段性成绩,但仍存在房屋前后空地为乡村群众主要运动场所的情况,且群众可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极其有限,难以满足不同层次群众与游客的消费参与需求。2)常规类基建不足。部分乡村地区道路没有明确的标识,停车场位置紧缺,交通运力略显不足,限制了游客的进入量;服务区、洗手间、餐厅等基础设施不达标,卫生质量尚未达到预期标准,从而降低了体旅消费者的体验价值与消费黏性。3)数字类基建薄弱。尽管从规模上看,我国已经基本实现了农村网络宽带等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但现行新型数字化基建并不能满足当前“智慧旅游”“全域旅游”的发展要求,特别是综合性的大数据终端处理技术、AR虚拟技术等对用户需求挖掘、虚拟场景营造等方面的数字技术创新与应用更是超出了传统乡村体旅数字化基建的承载能力。除此之外,既定区域内体旅产品种类、场馆布局以及景点信息等便于数字化监管的信息平台与数据库尚未建立,难以对不同类型体旅消费者的多元化消费行为进行针对性、智能化分析,无法把握体旅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与消费偏好,使得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丧失坚实的社会基础。

3 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推进策略

3.1 统筹兼顾:弥合区域制度短板,促进体旅资源整合流通

区域间完善的政策制度是推动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保障。1)建立健全区域协同管理制度。在体育与旅游产业区域一体化发展理念指引下,完善既定区域内城、县、乡一体化管理制度,破除政策环境差异导致的体旅资源区域分割和地方保护,确保关键资源依照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方向流动。对同一区域内不同层级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而言,应依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国家和地方政策方针来制定本区域内的政策规范,毗邻共建、跨域共建,加快建立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可复制可推广的区域协同管理制度。2)完善区域间体旅资源帮扶机制。在既定区域内,针对欠发达的县城、乡镇,应提升政策扶持力度,增加对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扶持资金、税收、人才以及用地等方面的帮扶举措,通过调配资源共建体旅文化带、休闲生态圈等方式,在加快调整发达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空间布局的同时,促进欠发达地区相关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间的共用资源得到有效供给与补充,从而实现区域共赢。3)应秉持细化区域政策单元、强化区域政策精度的发展思想,进一步细化区域政策尺度,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差别化政策,加强政策制度的可落实性与可执行性。相关研究表明,政策的信号与指向性越强,越易受到企业与大众的广泛关注,也最有可能由政策条例转化为具体规范和措施,有利于企业的严格遵循与行政工作人员的紧密落实[28]。据此,可采取区域内多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就区域内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共性”予以统一规范,对不同区域间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个性”予以分类探讨,因地制宜细化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体育与旅游产业的发展制度,这样既能提升区域内体育与旅游产业政策的执行效力,也可避免多头发文、重复发文导致的立法和执法成本浪费,保证同一政策制度在区域内多个领域的适用性、系统性,提升资源配置环节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政策指导的细化程度,从而促进区域内体育与旅游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发展。

3.2 空间交互:加强县级旅游城市建设,加快体育与旅游产业技术应用扩散

中心城市内体育与旅游产业规模越大,产业链越完善,其辐射带动效能越大。面对目前部分中心城市体育与旅游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可从加强县级旅游城市建设着手。具体而言,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应进一步强化政府在体育与旅游产业区域布局中的顶层设计,响应《意见》规划,即“提高县城辐射带动乡村能力,促进县乡村功能衔接互补”,将部分体育与旅游产业向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安徽省部分小城市、小县城转移,将其作为连接安徽中心城市合肥与周边地区的“连接点”。在“连接点”选择方面,应充分考虑县域城市的自然资源禀赋、体育产业以及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如界首市有中国体育旅游、体育博览会“十佳”精品项目、六安市金寨县建有“大象养身气功小镇”、黄山市黄山区建有太平湖水上运动休闲小镇。其中,六安市金寨县内的“大象养身气功小镇”较好地承接了中心城市的技术辐射成果,其主要以大数据、健康物联网等数字技术为支撑,以国际健身气功联合会、国际气功中心赛事活动等为依托,逐渐形成以健康赛事、健康管理、康复理疗与健康食品等服务项目为主体的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因此,可将上述县域城市视为扩大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效应的关键突破口,通过扩大体育与旅游产业规模提升其联结与承载能力,从而实现合肥地区内体旅关键高新技术向周边欠发达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辐射与传播。与此同时,随着中心城市体育与旅游产业技术辐射带动效应与波及范围扩大,县域城市与小型乡村的发展潜力与效益得到释放,整体区域将形成集聚效应,即中心城市体育与旅游产业带动周边地区体育与旅游产业发展,周边地区所产生的一系列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进一步反哺中心城市体育与旅游产业,形成“扩张中心城市→强化技术流动→释放潜在效益→反哺体育与旅游产业→加快技术扩散→促进体旅融合”的良性闭环,从而深化区域内城、县、乡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3.3 创新赋能:深度挖掘地域文化与区位优势,打造特色体旅品牌

《“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因地制宜举办群众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体育赛事活动”,以及打造一批乡村体育旅游精品线路。应对目前体旅产品专业化、特色化品牌开发不足,有效供给不足与无效产能过剩等问题,将体旅产品品牌定位与地域特色充分融合是关键。当前,我国大部分体旅参赛型产品、体旅观赏型产品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产品的研发设计、企业生产制造、经营管理、市场开发等各个环节均在模仿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手段,且流向市场的体旅产品多体现为大众化、流量化特征。据此,应突出既定区域内体旅产品的地域文化与区位优势属性。以“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为例,游客不仅希望体验黑龙江天然的雪场和优良的雪道,更希望欣赏到冰雪景观与地方民俗文化相结合的特色产品。在此导向下,“中国黑龙江国际滑雪节”主办方将黑龙江地区内所独有的俄侨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抗联文化、移民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等充分融入该体旅产品内,除常规滑雪项目外还为游客提供了大型二人转、秧歌表演、地方民族艺术表演与篝火、焰火晚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深化了滑雪节的时代主题和历史内涵,将黑龙江作为资源大省、农业大省、移民大省与少数民族大省的地域文化与区位优势充分展现。可见充分挖掘、运用区域的文化优势与区位优势,将其他领域资源充分融入体旅产品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多个环节,用地域文化与区位优势激活产品、吸引消费者眼球、打造体旅特色品牌既是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专业功能县城”建设的必由之路,也是赋能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应然向度。

3.4 提质扩容: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强化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体育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仅靠政府单方面显然难以维持高额的资金投入,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积极采取“共建共享共融”的发展策略,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升。具体而言,首先应加大对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支持,包括直接的政府财政拨款与补贴,以及间接的市场招投标、投融资等资金募集手段,联合区域内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向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施以援手。其次,除必要的财政支持外,应从政策保障层面转变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理念与思路,形成以区域为单位的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方向,即一改以往传统县域、乡村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一地一建”、各区域“条块分割”的管理局面,从空间布局优化方面整体提升区域内体育与旅游产业基础设施的共享性与协调性。如苏州太湖运动休闲小镇在区域内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方面作出了改善,小镇内整体空间结构、区域要素禀赋、交通区位条件等方面布局较为合理,为前往体验的体旅消费者提供了层次丰富、品质优越的休憩设施,极大地促进了当地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最后,“智慧旅游”“全域旅游”作为未来一段时间内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主流趋势,构建体系完备的数字化基础设施是应然之举。例如:福州马尾智慧体育公园在当地政府与企业投资驱动下,以智慧体育运动为媒,融合了体育、文化、旅游、非遗、红色教育等要素;采用“互联网+智能化”的运动体验方式,依托自动化数字系统,利用智能灯光杆、智能健身器材实现对游客身体状况及运动数据的掌握和分析。与此同时,在当地科技型企业助力下,整个园区在技术设计、产品研发等方面更尊重自然,实现设施与景观的深度融合,充分调动游客的体验式乐趣,显著提升其在运动、旅行等方面的体验感和互动性。因此,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政府与市场对科技型企业的合作帮扶机制,引导科技型企业、智慧化体旅企业与政府合作,共同参与区域内以5G、物联网、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通信网络与算力统筹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在为当地体旅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监管治理支撑的同时,深度挖掘区域内体旅潜在消费空间,提振群众体旅消费黏性,为加快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融合注入强劲动力。

4 结语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作为我国体育产业未来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不断赋能下,二者不断由最初的独立发展向深度融合迈进。本文在明晰新型城镇化建设赋能体育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内涵释义与逻辑框架基础上,审视目前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在资源融合、技术融合、产品融合与市场融合4个方面存在的堵点与痛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与此同时,现有研究多关注体旅目的地、产品开发及小镇功能拓展等积极方面,但随着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市场边界逐渐模糊与融合程度的不断加深,目的地污名化、体育旅游资源毁坏、损害当地居民利益等问题也在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中逐渐暴露。未来可从体育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体旅消费者、当地居民等利益主体间的博弈,体旅目的地开发的风险评价等方面构建新的研究图景,从而促进体育与旅游产业在资源、技术、产品和市场等方面的合理配置与可持续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背景下体育产业与旅游产业进一步深度融合贡献理性认识与智力支持。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区域融合
从上市公司股票走势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分割区域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体育产业之篮球
区域发展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新形势下湖北省体育产业突破性发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