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阻滞壁垒与突破路径

2022-12-15赵泓羽邵雪梅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22年6期
关键词:供需公共服务供给

赵泓羽,邵雪梅

(1.华东理工大学体育经济理论研究所,上海 200237;2.山东体育学院体育管理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2)

从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出发,提供其所需的供给内容是当前我国公共服务事业发展的第一要义[1]。我国老龄化趋势加剧,迫切需要老年公共服务事业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其中,体育公共服务是提高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2],《“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指出要深入贯彻落实“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开展老年人非医疗健康干预”,以及为老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运动健身方案或运动指导服务”等举措[3],推动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双侧动态均衡适配已经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与此同时,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为我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国家体育总局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体育工作的通知》也强调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需求,拓展老年人健身活动空间,提供更适合老年人特点和需求的健身场所”“为老年人使用场地设施和器材提供必要帮扶,解决老年人运用体育智能技术困难问题”[4],旨在通过丰富供给形式、强化供给质量的方式提升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整体水平。然而,传统单向供给模式极易诱发“无效产能过剩”风险,且由于老年群体健康信息收集滞后、类别缺失与体量不足等局限,地方政府与体育局等行政决策部门难以对老年人实际健身、咨询需求进行合理的科学判断和分析,从而出现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脱节、资源配置不合理与供需失衡等问题[5-7]。因此,借助当下数字时代东风,在数字赋能下全面把握、精准回应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实际需求,按需提供精准服务,是促进老年群体积极参与体育公共服务、推动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事业向更高水平迈进的必然选择。

1 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学理构成

1.1 内涵阐释

伴随着数字时代的兴起,数字化、智慧化浪潮已逐渐嵌入全国各地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中。如上海市体育局在下发的《关于开展“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体育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健身需求,通过在各级各类体育场馆普遍建立亲民便民的智慧助老服务体系,增强老年人运动健身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进而提升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效能[8]。具体而言,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是指以政府、体育社会组织与居委会等部门为供给主体,以各类体育场馆、健身设施为供给载体,为满足老年人健身指导、健康咨询、医疗保健与文化娱乐等方面需求而提供的多元化综合性公共服务[9]。所谓供需适配,“供需”指服务的供给侧与需求侧,“适配”则主要强调供给侧产品服务与用户需求侧的契合程度[10]。供需适配概念最初起始于企业管理研究领域,随着服务个性化、精准化所带来的良好经济收益趋势,原有市场营销4P(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理论逐渐转向4C(顾客、成本、便利、沟通)理论,以往传统“以提升企业供给规模为主”的服务营销模式也逐渐开始向“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按需生产转变[11]。日本学者赤尾洋二构建的质量功能展开模型是早期较为成熟的促进企业供需适配的理论模型,他指出应将用户的实际需求、偏好差异以及未来期望作为改进企业供给产品与服务的标准依据[12]。而后,美国供应商协会将该模型进一步改进,模型内涵扩展至“一种将顾客需求转变为提升企业生产运营阶段质量要求的方法”,其中的“生产运营阶段”主要包括产品的设计、开发、制造、销售与售后服务等过程[13]。可见提升供需适配水平应从服务的售前、售中与售后等多阶段入手,通过售前需求信息收集感知、售中需求聚类与测量、售后需求反馈监测等举措,提升用户个性化需求,从而进一步促进产品服务供需适配程度的提升[14]。

受相关企业管理理论启发,传统公共服务理论以扩大供给规模为主的思想观点逐渐受到质疑,以群众“需求导向”为核心的新公共管理与新公共服务理论相继出现,并着重强调要以群众需求侧实际要求、满意度反馈等指标作为公共服务供给侧改良的主要依据。与此同时,相关研究指出,促进公共服务供需两端适配应着重做好群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管理,即从完善供给侧服务效能入手,对大众在参与公共服务过程中所呈现的“现时需求”与未呈现出的“潜在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整合与传递,并以此作为推动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核心环节[15]。聚焦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领域,伴随着当前智慧场馆、线上健身指导、个性化运动数据管理等项目逐渐嵌入老年群体的日常锻炼生活,数字基建、数据信息、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所带来的精准性、即时性与高效性等显著优势也为精准回应实际需求、推动服务进一步供需适配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数字赋能下,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内涵为以老年人实际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通过不断优化提升供给侧数字基建、数据信息、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服务水平,促进需求精准收集感知、需求精准统计聚类、需求精准分析测量与需求精准监测反馈等环节质效提升,并以此作为调适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的标准依据,从而推动供给侧精准回应需求,以推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进一步动态均衡适配。

1.2 逻辑框架

建立在企业管理理论基础上的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即政府与体育社会组织等供给主体将老年人对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进行精准感知、精准聚类、精准测量与精准监测,作为优化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决策依据。

当前,数字基建、数据信息、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是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4个主要方面,分别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感知、精准聚类、精准测量与精准监测4个环节(图1)。1)基建赋能需求精准感知。数字基建是数字技术、数据与平台发挥效能的基础与载体,不仅涵盖了网络、存储和计算等硬件基础设施,也包括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专属资源管理平台以及各类与数据采集、预处理、分析和展示相关的方法和工具,如全身协调训练机、全身垂直律动床、专业老年跑步机与适老化康复器材等,完备的数字基础设施能够充分发挥数据增值效应以及技术集聚效应。与此同时,集成化、普及化的数字基础设施相对于电话调研、实地走访等传统需求感知方式具有无法比拟的天然优势。对体育公共服务中相关数字基建进行坐标定位、射频聚类等方式,能够对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偏好、需求差异等全域信息进行感知捕获,为数据、技术与平台发挥效能提供充足的决策原料[16],是促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前提。2)数据赋能需求精准聚类。数据作为数字赋能过程中的关键生产要素[17],主要通过“自身增值效应”和“融合增值效应”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聚类[18]。自身增值效应即数据在其自身生产过程中会不断增值,通过对大量有关老年群体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大量数据汇聚将比原有零散单一、非结构化的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更具参考和分析价值,这更有利于对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展开精准聚类;融合增值效应是指将不同环节、不同领域内所产生的数据进行融合汇聚,能够有效地放大原本独立数据集的作用效能。在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中,通过对老年人参与体育公共服务事前、事中与事后环节的信息汇聚,如过往病史信息、健康等级信息、健身频次信息与运动偏好信息等,或对健身指导、健康咨询与活动参与等多源数据进行融合,使得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信息在交互碰撞中产生新的高价值数据,从而助力需求精准聚类的进一步实现[19]。3)技术赋能需求精准测量。在精准感知、聚类之后,需要依托数字技术对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展开精准测量,即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与人工智能等数字分析技术,以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库为依托,通过特定算法构建需求测量任务,从而完成对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多维度解析与测量[20]。4)平台赋能需求精准监测。通过构建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字化平台,为老年人提供线上需求反馈、服务申请、健身咨询与健身效果评价等平台化功能,有助于加强需求的精准监测、有效反馈和充分表达,显著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主动性与积极性,为数字基建赋能新一轮需求精准感知创造条件,促进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形成“精准感知—精准聚类—精准测量—精准监测”的良性闭环,从而促进其供给侧与需求侧进一步加快精准适配[21]。

图1 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逻辑框架Figure 1 Logical framework of digital empowerment for supply and demand adaptation of sports public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2 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阻滞壁垒

2.1 数字基建薄弱掣肘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感知

数字基建是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基础与载体,在现有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内扩充具备数据感知、采集、存储、传输等功能的数字基础设施[22],是进一步推动其需求精准感知的关键环节。然而,囿于我国数字基建工程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尚未形成“规模优势”,进而掣肘健康指导、体质监测等方面需求的精准感知。当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整体规模稍显不足且区域、城乡间供给失衡。虽然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等国家政策推动下,数字化、智慧化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规模有所壮大并初见成效,但梳理“智慧健康养老示范名单”发现,目前数字化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入选的试点地区均集中于浙江、四川、上海与山东等地,地区间仍存在不平衡的问题。与此同时,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基建供给在城乡间也存在一定差异。审视城市街道与乡镇的试点情况,发现目前城市街道试点272个,而乡镇试点仅有70个,乡镇数字基建供给建设情况明显滞后于城市街道[23],这将造成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快速分拣能力不足,老年群体难以通过数字化体育基础设施表达自身需求,导致需求难以全面、有效感知。2)“重硬轻软”问题较为严重。在体育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地方政府与体育局偏向于建设大型智慧体育场馆等“门面工程”,但针对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育信息咨询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改造尚不充分,致使“供需错配”现象在老年人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层出不穷。

2.2 数据不对称拉低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聚类效能

在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侧如火如荼发展的同时,老年人对运动损伤预防、健身康复指导与营养膳食指导等的多元需求也在持续变化。然而,尽管在数字赋能效用下原有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在整体规模、特征类型等方面得到极大扩展,但仍面临着新的数据不对称问题。1)受政绩导向或资本逐利等因素影响,决策者将更易于扭曲并逐渐放大原本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据与需求,出现所谓的“柠檬效应”[24]和“以政府取向为核心”的信息偏差问题,即地方政府、体育局及体育社会组织等供给主体偏向以“政绩”为导向,认为老年体育公共服务供给就是老年群体所需求的,致使服务范围内出现大量与老年人实际需求不相符的供给内容,导致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体育公共服务空间愈发狭窄。例如:受近年来“门球热”影响,不少地区在需求数据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盲目修建门球场地,但囿于实际选择参与该项运动的老年群体较少,进而造成无效供给过剩、闲置资源浪费等情况[25]。究其缘由,当前供给侧有关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在规模、类别与评价标准等方面尚未明晰,在当前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供给形式与内容逐渐多元化的发展趋向下,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存在不同类型、不同模式与不同领域的需求数据与供给标准难以对称的状况。2)缺乏切实、统一、可靠的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框架。在当前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不同年龄层次、不同失能等级以及不同居住状态的老年人在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方面均存在一定差异[26]。但囿于当前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框架模糊,极易发生需求信息数据不对称等问题,从而拉低需求精准聚类效能,导致难以按照老年人实际体育公共服务需求重要度和优先级进行排序供给。

2.3 多重因素制约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测量

利用数字技术能够有效驱动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精准测量。然而,造成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技术嵌入不佳的原因主要体现在政策落实力度不够、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不足、复合型人才短缺3个方面。1)当前有关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尚不完善,目前没有国家层面政策文件对我国数字体育公共服务进行机理阐述和战略引导。例如:《“十四五”体育发展规划》《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等指导性文件仅提出要“创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模式”“提供全民健身智慧化服务”等宏观制度内容,在体育公共服务数字技术引进、技术应用等方面缺乏目标规划与指导细则,致使政策落实效果并不理想,掣肘各地区对推进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的技术嵌入。2)体育企业是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技术创新的主要源动力,如莱茵体育、久事智慧体育与尚体健康科技等企业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效率是决定数字技术在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中应用程度高低的关键因素。然而,当前我国大型体育企业对技术研发与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强度仅为0.25% ~0.27%,且用于技术研发、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比例尚不足体育用品销售收入比例的5%~10%[27]。就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而言,老年人在健身健康宣教、身体素质检测等方面愈发需要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技术赋能,技术创新与资金投入效率低下正逐渐成为老年人享受智慧体育服务的主要阻滞因素。3)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对一线服务人员的综合要求较高,除需要大批具有医疗护理、膳食营养、运动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服务和管理人员外,还需一定比例的从事智慧体育公共服务产品设计、创新研发与后期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人才。这样一来,具备老年体育服务经验与专业数字技术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更为稀少,阻碍了技术的有效嵌入,从而制约了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测量。

2.4 反馈机制不畅阻碍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监测

要想进一步促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双侧适配,搭建需求表达与反馈渠道的数字化平台是极为重要的最终环节。然而,各地政府及体育局虽已有部分针对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反馈的数字化平台构建趋势与实践成果,但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其问题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1)老龄化和数字化正成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最突出的时代特征,老年群体所面临的“数字鸿沟”问题也必将成为掣肘需求精准监测的首要因素。老年人参与体育公共服务的“数字鸿沟”问题主要存在两方面表现形式:一是代际差异,即老年群体较中青年群体电子产品的拥有率及接入率低,多数难以涵盖当今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应用场景[28],导致绝大多数老年人难以融入服务项目,拉低其在精准监测环节中的需求沟通与反馈效率;二是受自身心理、生理因素影响,如身体机能逐步退化,视觉、听觉不够灵敏以及记忆力减退和学习困难等,对其使用与操作智能设备造成了直接影响,也加剧了老年群体对于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反馈的无力感和抵触情绪,进而影响精准监测质量。2)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反馈尚存信息失真问题。当前,大部分地区的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调研、反馈监督方面工作仍采取传统信访信箱、实地走访与热线电话等方式。但在人工记录需求数据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信息接收者个人的态度、经验与期待等方面影响,对老年人口述的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理解掺杂一定选择性与倾向性,并依据自身理解对需求数据进行传递,致使需求反馈出现信息扰动与失真现象,进一步影响需求的精准监测。3)当前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平台规模尚显不足。依据互联网空间的梅特卡夫定律[29],信息节点的提高能够促进数据价值提升,而数字平台正是凝聚信息节点的关键载体。然而,除上海、浙江等地的“来沪动”“浙里健身”等数字平台发展初显成效外,我国其他地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平台仍处于探索阶段,针对性较强的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平台板块开发更是凤毛麟角,从而阻碍需求精准监测[30]。

3 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突破路径

3.1 扩大数字基建规模,提升需求精准感知

1)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体制机制,打通社会资本“参与渠道”。应积极吸纳市场力量参与政府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对在数字基建方面具有技术优势、资金优势的市场企业予以一定政策激励,在保证工程建设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消除企业参与投资数字基建的各类附加条件,引导企业以诸如股权、债权投资等方式加入数字基建工程,从而缓解资金短缺、整体规模不足的问题,以促进需求精准感知效能提升。如2022年印发的《浙江省老年人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指出,要按照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相结合的原则,多渠道筹集老年体育活动资金。省、市、县等各级财政要按照老年人口比例切实加大资金投入,适当安排体育彩票公益金用于老年体育活动、赛事、场地设施等方面的数字化建设,以提升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基建整体供给水平[31]。2)在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软件建设方面,应从地方政府与体育局等行政监管部门入手,完善数字软件工程的财税政策机制。如软件研发初期,应以有限的财政支撑为杠杆,降低市场企业的研发风险,以提升社会力量参与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软件建设的积极性;针对数字软件的核心研发项目,地方政府与体育局等行政监管部门应秉承“应保尽保”原则,以研发项目为单位、以研发阶段为权重给予参与单位无忧的资金保障,推进相关数字软件建设项目的顺利完成。3)就数字基建区域、城乡间供给失衡问题,针对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发展相对成熟的区域,应“建创并重”,坚持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等老年人常用的数字基建供给侧和新业态创新侧同时发力;以老年人实际体育公共服务需求为导向把控数字基建布局建设速度和节奏,鼓励如省内大型医院、科研院所、普通高校和相关企业为老年人数字健身研发、生产和推广更多有实效、易操作的运动处方和器械设备,推进老年人数字健身成为体育公共服务建设的新亮点,从而避免盲目投资建设而滋生产能供给过剩风险,助力数字基建进一步促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感知的提升。

3.2 强化需求数据收集监测,构建需求清单制度

强化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收集监测,建立健全需求清单制度,构建专属的“需求图谱”“需求画像”,是精准聚类老年人在自身运动能力测试、运动风险评估、运动损伤预防和处理等方面复杂多样、动态变化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为及时、高效回应老年群体对体育公共服务的切实需求,应着重通过以下两种途径强化需求类数据的收集与监测,全面构建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清单制度。1)从地方政府、体育局等行政监管部门着手发力,构建既定区域内老年人专属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库。如通过多源数据抓取手段,解析当地网民与当地媒体在有关老年人参与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所遇到的疑难问题和改进期望等方面的观点与评论,利用数字网络发现大众舆情内所蕴含的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新需求。与此同时,可通过对老年群体健康监测数据与标准数据进行比较的方式,挖掘聚类老年人自身尚未意识到的切实需求,且可对诸如此类的结构化、半结构化与非结构化需求数据进行抽取、比对,按照统一标准进行储存,从而完成需求数据库构建。2)精准聚类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类型与特征。在完成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库构建之后,可通过语义分析、文本分析等量化分析手段对需求进行主题建模,同时应从关注度演化视角剖析老年群体对当地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类型的变迁轨迹以及关注度的变化特征,从时间角度、服务类型角度厘清老年群体需求变化规律以及侧重点,分类绘制健身场地、赛事活动、健身指导、体质监测等方面的需求清单,明晰老年群体在健康促进、设施使用、健身指导、咨询交流与活动参与等方面的需求偏好,从而放大数据信息的价值,以促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聚类。

3.3 夯实多方资源要素保障,助力技术赋能需求精准测量

加强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中有关数字技术在政策、资金与人才等方面的要素保障,是切实推进技术赋能需求精准测量的关键环节。1)强化相关政策制度方面的顶层设计环节,为促进数字技术嵌入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地方政府及体育局等行政监管部门应在充分了解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实际情况及需求特性前提下,制定与之相匹配的专业性、实用性制度条例和落实方案,进一步细化数字技术在嵌入过程中的布局规划、核心任务、预期目标以及具体实践环节。如为助力上海市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化、智慧化迭代升级,上海市体育局在明确“智慧助老”行动工作目标、提升体育场馆智慧助老服务水平、优化社区老年人体育健身环境与加强老年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等方面为服务工作人员与老年群体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为数字技术进一步嵌入上海市老年人日常体育活动创造更大空间。2)政府重视鼓励体育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通过扩大税收减免、退税、专项补贴等优惠政策,加大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数字技术研发力度,引进大数据用户画像技术、分布式处理技术、智能分析技术和NoSQL非关系型数据库等技术,以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数据库为决策依据,对需求进行多维解析与深度测量。在人才方面,应着重探索“政产学研用”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与输送体系,鼓励高校在已有“社会体育指导”专业的学生群体内开设有关老年体育公共服务数据分析、技术操作等方面课程。针对在岗服务人员,应进一步完善相关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增设老年健身指导、数字技术等相关课程,并在其实操过程中设立相应绩效评价机制与奖惩机制,提升服务人员向复合型人才转型的能动性与积极性,从而全面释放数字技术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精准测量的巨大潜能。

3.4 弥合老年“数字鸿沟”,完善平台功能驱动需求精准监测

1)就老年群体所面对的“数字鸿沟”问题,在《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方针指导下,以社区为单位,提高“老年人智能技术运用能力提升”的各项教育活动的组织频率,让更多老年人会用、善用、乐用体育健身智能技术,加深老年人在参与体育公共服务前、中、后期对智能化健身器材与智能移动设备需求反馈的操作认知与运用理解。如在上海市闵行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不但在服务供给形式上全部采用智能化健身器材,还就老年人操作不便、沟通不畅等问题安排专业服务人员予以指导讲解;通过了解老年群体病史和病症,挖掘其中所蕴含的实际体育服务需求,以此完成“评估—指导—反馈”的良性闭环,切实缓解老年群体在参与数字化体育公共服务过程中的“数字鸿沟”问题[32]。与此同时,家庭层面应给予老年人更多关爱,通过开展家庭陪伴式、引导式、互动式数字健身活动,为激发老年人数字健身兴趣提供代际支持。2)打造需求实时反馈监测平台。应以数字基建与需求数据为建构基础,以平台搭建与反馈监测功能拓展两方面为核心抓手,通过政府、体育管理部门、社区、企业和体育非营利组织等主体的共同合作,整合老年体育公共服务各项资源,在服务供给、服务评价、服务监管与服务沟通等方面搭建数字化平台,对老年人在体质监测、健身咨询、设施使用等方面的需求予以平台化集成,为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需求的精准反馈与监测创造条件。在反馈监测功能拓展方面,在平台搭建基础上,以数字基建、需求数据为依据,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与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调取、分析需求数据库的历史存量,构建需求反馈监测模型,实时研判需求的重点内容及变化趋势,从供给侧主动发力,进一步畅通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双侧反馈监测渠道。

4 结语

充分把握当前数字化、智慧化发展趋势,是促进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有效供给、消弭无效产能、加快供需适配的重中之重。产品服务形式的多元化供给与老年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已改变原有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状态,应以数字基建、数据信息、数字技术与数字平台为核心抓手,通过扩大数字基建规模、建立健全需求清单制度、夯实多方资源要素保障、弥合老年“数字鸿沟”与完善数字平台功能等方面,层层递进、逐步落实,提升需求精准感知、精准聚类、精准测量与精准监测效能,促进我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进一步动态均衡适配。本文勾勒出数字赋能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供需适配的学理构成,并提出了总体性实践路径,未来研究可在供需双侧适配度评价、服务需求识别与供给优先级调适等方面展开新的研究图景,为进一步提升老年人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质效提供理论借鉴与实践参考。

猜你喜欢

供需公共服务供给
公共服务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LNG供需预测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