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在急诊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12-15宋艳芳张可乐李清华
宋艳芳,张可乐,李清华
(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 急诊科,河南 安阳 455001)
多发性肋骨骨折多由直接、间接暴力外伤导致,患者的典型症状多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等,该病具有伤情变化快、病死率高等特点,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1]。因此,接诊后开展快速的救治工作对改善患者预后非常重要,救治的同时给予患者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保障救治顺利进行、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常规急诊室干预模式下护理人员有时会混淆自身的职责,可能会影响救治团队成员间的配合度,需寻求其他更为有效的干预模式[2]。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指的是结合2个及以上的不同学科针对某一系统疾病,通过医生商讨制定个性化的方案,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3]。本研究旨在分析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在急诊多发性肋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安阳市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1年8月接收的96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依据随机数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对照组男28例,女20例;年龄35~55(45.28±2.5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2~10(6.32±1.06)h;骨折原因高空坠落17例,交通事故26例,其他5例;骨折3~8(5.13±0.31)根。观察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34~54(45.19±2.5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3~10(6.36±1.08)h;骨折原因高空坠落19例,交通事故25例,其他4例;骨折3~7(5.10±0.29)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纳入标准:①多发性肋骨骨折符合第3版《外科学》[4]中诊断标准,且经影像学检查确诊有2根及以上肋骨骨折;②受伤至入院时间不超过12 h;③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5]≥16分。(2)排除标准:①合并神经系统障碍;②合并重要器官功能障碍;③入院前曾在其他医院就诊;④合并严重基础疾病;⑤合并其他部位骨折;⑥有胸部手术史。
1.2 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 接受常规急诊干预模式。急诊科室医护人员接诊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后,密切观察、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电话联系有关科室医生进行会诊,经主治科室收入住院,并由主治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术后转入ICU或其他科室择期再行诊治。
1.2.2观察组 接受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1)成立多学科协同专项小组。建立2个多学科协同专项小组,每组内成员包括1名专科医生和3名专科护士,其中3名专科护士分别为1名创伤护士、1名循环护士和1名协调护士。创伤护士需具有5 a以上临床创伤急救经验,主要负责团队的创伤评估、操作培训、模拟演练等;循环护士负责快速建立静脉通道、心电监护、吸氧以及各种药物的正确输入等;协调护士主要采集送检各类标本、负责记录患者的创伤分级评估结果、提供急救药品和物品、对外联系、记录抢救过程等。科室对2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每2周开展1次集中培训,包括多学科协同干预内容、急诊路径等,同时进行模拟训练,以提高医护人员的救治能力。2组专项小组轮流倒班,以保证工作效率。(2)治疗方案。患者入院后送往抢救室途中,协调护士应向其朋友家属大概了解患者受伤经过,并立即对患者伤情进行快速预评估,如果是急性严重损伤,应立即联系各成员到达指定岗位,开放绿色通道;专项小组对患者肋骨损伤严重程度、身体各生命体征、出血及身体暴露等状况进行进一步评估,将评估结果立即告知医生,同时协助医生进行急救干预,主要救治内容为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由循环护士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协调好配血和输血工作。在抢救过程中,同步进行创面处理、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协调护士应详细、准确地记录相关急救护理措施和创伤评估结果,后续在主治医生的指导下,配合联络多个科室对患者进行检查,并联系多科室开展会诊、手术室准备等。由多科室医生商讨手术方案,术后转往ICU继续治疗。
1.3 评价指标(1)抢救时效。观察并记录两组抢救时效,包括专科医生到诊、急诊检查、急诊室停留时间(即患者入院后到达急诊科到离开急诊科转入手术室的过程所用时间)。(2)伤情程度。于干预前后,采用ISS评估两组患者伤情程度。ISS分为头颈、颜面、胸部、腹部、肢体和外观软组织6个区域,通过选取身体损伤最严重的3个区域进行计算评分(ISS为3个最高区域分数平方的总和),分值范围1~75分。其中ISS<9分表示轻度外伤,ISS为9~15分表示中度外伤,ISS≥16分表示严重外伤,ISS得分越高说明伤情程度越严重,病亡率越高。(3)家属满意度。采用医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问卷评定干预后家属满意度,由患者家属填写,包括护士态度、护理能力、多科学协同干预可行性、干预效果4个部分,总计20个条目,每个条目5分,满分100分,分值越高说明家属满意度越好。其中非常满意为>90分,满意为81~90分,一般为65~80分,不满意为<65分。将非常满意和满意计入总满意并计算总满意度。该问卷克伦巴赫系数为0.833,重测效度为0.862。(4)术后并发症。包括切口感染、切口开裂、术后再次出血等。
2 结果
2.1 抢救时效观察组专科医生到诊、急诊检查、急诊室停留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时效比较
2.2 伤情程度干预前,两组I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ISS评分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ISS评分比较分)
2.3 家属满意度干预后,观察组家属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家属满意度比较(n,%)
2.4 术后并发症干预后,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3 讨论
近年来,由交通意外、工程事故等引起的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数量逐年递增,已成为急诊学科面临的难题之一。急诊多发性肋骨骨折具有病情复杂、病情变化快等特点,如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救治,患者容易发生大量出血、休克等危重情况,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6]。因此,最大限度缩短抢救时间,对改善患者预后显得尤为重要。急诊室干预模式是临床常规急救模式,但其容易出现重复工作现象,影响救治进度,难以满足当下医学模式发展需求,需寻求其他干预模式[7]。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包含多个学科,可有效融合医疗资源,通过多学科互相协作,可达到快速救治患者的目的[8]。
本研究结果展示,观察组专科医生到诊、急诊室停留以及急诊检查时间均较对照组短,ISS评分较对照组低,家属总满意度较对照组高,说明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应用于急诊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中,可提高抢救时效,减轻伤情程度,提高家属满意度。其原因可能为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通过成立2个专项小组,实行轮班制度,并定期对组内人员开展培训,指导其模拟训练,可有效提高组内成员的合作意识和协作水平,提高了救治效率[9]。小组内分成创伤、循环以及协调护士,其中创伤护士通过对骨折情况和整体生命体征进行评估,循环护士负责处理创面、建立静脉通道等工作,能够保证患者机体正常循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协调护士负责提供急救药品、记录急救过程等工作[10]。同时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下护士能够明确自身职责,能够有序地开展救治工作,提高了护理人员间的配合度,分工协作可缩短患者急诊检查、专科医生到诊、急诊室停留时间。经过基础的救治后,由多科室共同为患者制定针对性最优治疗方案,简化了救治过程,缓解了患者病情损伤程度,有利于减轻伤情程度,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家属满意度[11]。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其原因可能为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下各专业护理人员可及时沟通,突破了单科室应对急诊的局限,能够及时制定救治方案,在多方面调节患者机体,促进患者康复,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12]。但本研究仍有不足之处,如纳入的样本量较少,且未能探讨患者入院途中的救治和院内急诊沟通情况,未来仍需进一步研究,通过纳入更多的样本量,还可寻求救护车接诊患者期间的其他护理模式进行联合干预,或许能构成完整的急救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救治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
综上所述,在急诊中多学科协同干预模式可提高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的抢救时效,减轻伤情程度,提高家属满意度,且术后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