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工程训练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
2022-12-15李国慧张泉吕德永
李国慧 张泉 吕德永
南阳理工学院智能制造学院 河南南阳 473000
工程教育认证是基于当下和未来的需求,推动工程教育改革,提高工程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其核心理念是“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持续改进”。在认证标准中,处于基础位置的是课程的教学活动,只有保障课程体系的完成,才能保障毕业要求的达成,而课程体系的达成是由若干门课程共同实现。因此,只有以工程教育认证的理念为指导,深化课程的改革,才能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承担起课程的责任。
1 工程训练对应毕业要求点及现状
1.1 课程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工程训练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通识平台必修课。工程训练对应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毕业要求指标点如表1所示,其中使用现代工具、设计/开发方案针对学生技术能力培养,其他三项针对学生非技术能力培养。
表1 工程训练对应毕业要求指标点
1.2 课程的现状
结合工程认证及能力要求,目前工程训练课程存在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2.1 机械工程相关背景知识缺乏
由于行业背景知识的不足,学生对于机械工程实践和复杂机械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对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及应承担的责任的理解不足。
1.2.2 教学组织安排呆板,不能“以生为本”作为核心
传统的教学注重“教什么”,对于学生需求以及社会的发展的需要,关注度不够。
1.2.3 缺乏“工程素质”教育;重技能,轻素质;团队精神及集体意识体现不强
目前的工程训练从教学内容到考核方式、标准上,尤其考核标准上,对于非专业技能的认知度没有达到社会需求的标准。
综上,为保证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的提升,满足专业认证对该课程的要求,应有针对性地加强相应薄弱环节的改进。
2 机械工程背景知识体系的构建
针对毕业要求指标点,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应该掌握行业背景知识,从而更好地、更快地在岗位立足,把握行业的脉搏,引领行业的发展。以下是工程训练过程中行业背景知识渗透途径的归纳。
2.1 环境的营造
在工程训练基地营造现代制造业的环境,按照工厂化管理,使学生明白行业的规则,同时在工程训练基地布置各类机床、设备的规范化操作示范图板,养成学生的规范化操作。
2.2 安全、职业教育
进车间实习之前,对学生进行安全、纪律、职业道德、行业的发展状况等方面的教育,从理论上使学生了解到行业的发展状况,认识到安全性、纪律性、职业道德的重要性。
2.3 理论课程的衔接
相比较行业背景知识的专业化,理论课程更为具体,因此经过探讨,我校机制专业在进行工程训练的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并行开课。因此,学生更能够了解行业的发展需求,实习有了目标,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果,行业背景知识能更好地融入学生的意识当中。
2.4 教师的引领
“学为人师,行为示范”,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为此,我实验实训中心实行教师到企业锻炼计划,并请企业人员以及学院的理论课老师对其进行相关行业背景知识的培训,从而保证实训中心教师知识的前沿性、科学性。在工程训练过程中,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达到传授行业知识的目的。
3 教学方式改革
工程训练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团队精神等方面的重要环节。结合社会发展、学生认知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有力提升工程训练的教学质量,更符合教育认证的理念。
3.1 开设微课
目前,工程训练教学采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首先,为适应社会的需求,工程训练中新的工种不断开设,但培养方案的学时在不断压缩,为保证教学质量,增加微课,采用学生课下预习复习、课上实践答疑的方式可以解决相关的学时紧张问题;其次,由于学生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目前的教学方式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微课是对目前教学方式的有益补充,即增加了学习的多样性,又符合现在大学生的习惯,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吸收。
3.2 理实一体化式教学
为解决工程训练加工的单一性、被动性,我实验实训中心把机制专业的工程训练和机械制造基础课程完全结合起来。
3.3 创新工程项目设立
针对认证标准点的要求,建设个人/团队、设计/开发解决方案、使用现代工具等。在学生完成基础练习以及理论课程案例的基础上,实施了小虎钳工作台的项目教学,其工作步骤及任务安排,如下图及表2所示。
工作虎钳图
表2 小虎钳工作台任务安排
小虎钳工作台创新项目,融车、铣(立铣、卧铣)、钳、线切割等多个工种、机床加工于一体,同时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非专业技能都进行了锻炼,恰好对应于工程教育认证的指标要求点,符合工程教育认证的学生培养理念。
4 考核标准改革
工程教育认证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而工程训练原考核标准主要体现在专业技能方面,对于非专业技能考核标准模糊,不能体现全面发展的要求,而且不可量化,不利于学生能力观测以及下一步的持续改进工作。因此,为提升教学质量以及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工程训练的考核标准进行了系列的改革,并构建了可量化的评价体系。
过去的考核成绩是五级制评级体系,分为优、良、中、及格、不及格等,没有分项对应的指标点的分值,不能反映学生对各毕业要求指标点的达成情况,不能为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的支撑。改革后细化各个环节,并结合社会对学生能力的需求,制定各考核环节所占分值比例及考核细则。如下表3所示。
表3 考核细则
根据学生的成绩分布,可以清晰地了解学生在某一个环节存在的问题,并在下一步的持续改进方面进行有目的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适应新形势下的社会需求。
结语
工程训练作为在校学生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要环节、机制专业认证的核心课程,其达成情况直接反映机制专业的实践环节达成情况。因此,工程训练课程以专业认证指标点为导向,通过构建的机械工程背景知识体系、完善的达成度评价体系,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和合理的考核标准变革,为学生综合能力可观测及提升提供有力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