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招背景下高职建筑类课程教学现状审视与策略研究
——以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为例

2022-12-15孙美娜施溪溪姜天成

科技风 2022年34期
关键词:普通班导师高职

孙美娜 施溪溪 姜天成

1.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2.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201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全国高职院校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这是基于稳定和扩大就业的目标。除了普通高中毕业生、中职毕业生之外,还将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以及新型职业农民等四类群体纳入高职扩招范围[1]。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教育是缓解当前就业压力和解决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也成为新时代向高职院校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2]。

江苏省教育厅2019年启动了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试点工作,确定了首批20所试点院校、76个试点专业、7400个招生计划。南京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该校”)为首批确定的试点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为2019年第二批试点专业,共招生17人,实际入学15人。本文将以该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情况为样本,研究扩招背景下高职院校社招班教学现状并探索应对策略。

1 该校建筑专业社招班生源现状

该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社招生有15人,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了相关人员的信息,内容涉及学生的基本信息、求学动机、所需知识等。为了研究面向社会人员招生的生源特殊性,在该校建筑专业的普通班中随机选择同年级的15人进行调研,将二者的调查结果对比,分析社招班学生特性,从而对应调整社招班教学模式。

表1 社招班与普通班学生情况调研结果汇总表

1.1 社招班生源年龄层次差别大,地域化差异小

通过调研发现,该校建筑专业社招班生源的年龄集中处于18~25岁(47%)、31~35岁(40%),年龄差距较大。年龄段不同的学生,其对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储备量有一定差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也有差异,这一点有别于高职普通班学生(100%为18~25岁)。同时,这些学生均来自江苏,有40%的学生在江苏省内非南京市,有相似的生长环境、文化背景和氛围,这也与面向全国招生的普通班也有一定区别,普通班有省外学生,比如贵州、云南等[3]。

1.2 社招班学生具有“双重身份”

调研中发现,该校建筑专业社招班学生入学前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甚至一部分学生仍在工作岗位上,具有“员工”和“学生”的“双重身份”。15位学生中,企事业单位在职职工有7位,占比为47%,其次,退役军人占比为27%。在访谈中了解到,有6人从事建筑相关的工作,4人在管理岗位,2人在技术岗位,工作时间为1~8年不等。“双重身份”是社招班学生与普通班学生的又一显著区别,“员工”身份的存在限制了他们参与教学的时间和方式,同时,不同岗位对于理论和实践知识的需求不同,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

1.3 社招班学生求学动机明确、成果导向性强

该校建筑专业面向社会人员开展全日制学历教育招生简章上规定学历要求为具有高中阶段学历(含中专、技校、职高)或同等学历。所以,社招班与普通班学生的起点相似,但由于年龄段的差异,对基础知识的记忆程度不一。调研中发现,社招班学生的入学动机中最明显的是:提升自我综合能力,其次是提升学历、评职称或岗位晋升的需要,同时,他们对于毕业后的规划比较清晰,可见他们想要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具有明显导向性。这与普通班学生有差别,普通学生更多的是被引导至大学,学习动机不够明确,成果导向性不明,对未来的规划也不清晰。同时,就收获内容而言,社招班学生想要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比如提升建筑行业相关的实践技能、完善的建筑专业知识体系,其次是提升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提升解决问题与分析问题的能力,但对科研不感兴趣[4]。

2 该校建筑专业社招班人才培养体系及师资现状

2.1 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由该专业带头人于2019年编制,人才培养方案规划了五大课程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职业技术方向模块、职业拓展模块、毕业实践模块[5],课程设置中包含了建筑基础、结构基础、施工组织与管理、建筑测量等专业课程和思政、大学英语等公共教育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社招班总学时为2642,其中实践总学时为1460,占比54.1%。同时,2019年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普通班总学时为2642,实践总学时为1621,占比61.1%。可见,社招班课程设置中实践内容较普通班略少。

2.2 师资现状

该专业的专任教师为8人、校内兼课教师1人,其中,副高职称2人,讲师职称6人,高工1人,“双师型”教师占比为100%。专任教师均拥有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深耕于各自的专业领域。

3 社招班教学过程及成果分析

2019年,由于其他因素,传统教学模式不能满足教学任务,因此,该专业的教学向互联网教学转型,多门课程依托智慧职教、超星、云班课等平台创建了网络课程,实现了线上线下教学一体化。

3.1 社招班现行教学模式分析

该校社招班教学的第一学年,专业课程集中在周末进行,第二学年课程恢复到工作日进行。为了了解社招班现行的教学模式,对参与教学的老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

(1)教师教学模式及课堂满意度调研。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教师在理论课和实训课均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87.5%、62.5%),均未采用送教上门的方式。访谈中发现,社招班学生的出勤率为60%~80%、课堂的互动率不高、作业是在督促下才能基本完成,可见,社招班学生对于目前教学的学习兴趣不高。同时,教师们期望的授课时间段是工作日。

(2)学生课堂参与率及满意度调研。通过对学生的满意度调研发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设置基本满意,导致他们缺课、不参与课程互动的主要原因是时间冲突,社招班课程的授课时间在工作日,与在职学生的工作时间产生冲突。

表2 社招班学生课堂参与率与满意度调研结果汇总表

3.2 课程通过情况

截止到2021年12月,社招班一共有27门必修课程和环节,其中,90分以上为50人次,占比为12%;不及格为126人次,占比为31%。同时,随机挑选出的同专业普通班15人的成绩为:90分以上为75人次,占比19%;不及格为25人次,占比8%。由此可见,社招班的课程通过情况远不及普通班,社招班的教学成效有待提高。

4 策略:将现代学徒制引入社招班的教学模式

综合以上调研和分析可知目前该校建筑类社招班教学存在以下三大主要矛盾:(1)课程时间的矛盾。教师主要期望的授课时间是工作日,学生期望在法定节假日和周末上课。(2)学生学习需求特殊性与传统教学统一培养的矛盾。(3)学生对实践知识的渴求与实践课程不足的矛盾。

这些矛盾导致社招班学生学习内驱动力不足、不按时上课、无法通过考试。鉴于社招班学生的“双重身份”、具备职业经验的特性,将工作情境代入教学环节能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而这与现代学徒制的模式相契合。对此,本文提出将现代学徒制的教育模式引入该校社招班的教学模式中,针对该校的校企合作情况和建筑专业社招班的教学发展情况,本文提出以下三条改善策略:

4.1 拓宽校企合作渠道,共同制订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

现代学徒制坚持学校和企业“双元”育人机制,谋求校企合作是实施现代学徒制的第一步[6]。

(1)透过社招班学生拓宽优质企业的接触面。社招班的学生有一定的社会经历,甚至有小部分本身就在建筑行业工作,能成为学校的“人脉”。学校可以尝试通过社招班的学生寻求与其所在工作单位展开校企合作。

(2)与企业合作开发灵活多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在现代学徒制中,企业需要完全参与到人才培养方案中,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各个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增加可选的实训课程,缓解社招班学生对实践技能渴求但课程内容不足的矛盾。

4.2 建立“双导师”责任制,形成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闭环

现代学徒制中,学生具有学生和学徒的“双重身份”,意味着学校和企业既要配备理论课程又要配备实践教学甚至是真实的工作实践机会。因此需要建立学校、企业导师的“双导师”责任制。

(1)学校导师:根据该校的师生人数情况,每位在校专任教师认领两位学生,在校的学校导师结合学生意见为每位学生选择课程、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一人一方案”可缓解学生学习需求特性与传统统一培养的矛盾。同时,学校导师负责监管学生理论课程的学习过程,跟踪学生学习情况,提高课程的通过率。

(2)企业导师:企业导师负责带领学徒在工作岗位上完成建筑测绘、测量、施工组织与管理等职业技能的培训,并对学徒的学习情况进行考核。由于建筑类工作岗位的多样性,社招班学生可以灵活调整工作岗位和企业导师。增设企业导师,学生学习的时间更加灵活,可缓解课程时间冲突的矛盾。

4.3 创立多元评价机制,及时反馈教学成效

学校可以针对社招班采取多元的评价机制,将学校、企业和学生作为教学评价的主体,用诊断性、过程性和成果性三个维度的评价来全方位反馈社招班教学成效[7]。

(1)诊断性评价:在入学初期,学校和企业共同对学生展开测试,内容包括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实践技能等,再结合学生的受教育情况、工作经验、发展意向等内容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评价,以便后期灵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2)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过程和实践过程分别由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引领和监督,两位导师负责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性评价。同时,学生也会在学期中、学期末对课程教师、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进行评价,双向反馈社招班的教学组织情况。

(3)成果性评价:成果性评价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学习成果的综合考量,不仅仅体现在课程成绩上,也体现在专业技能证书通过率、学分获取情况、企业实践中的贡献情况等。

职业院校作为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类型教育,应在百万扩招的背景下贡献出更多力量。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社会招生教育模式多延续传统高职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社招班生源的特殊性,也无法满足社招学生多样的求学需求,因此需要尝试与企业携手制定现代学徒制,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完善教学管理制度,才能实现社会招生的初衷,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猜你喜欢

普通班导师高职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战“疫”期间基于高职线上教学的分析与思考
“破境”而出,向上生长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如何将微课融入高职钢琴课堂教学
V eraW an g
若想成功,就别把路堵上
面向普通班的尖子生培养策略探究
爱情导师
和谐秘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