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

2022-12-15张钟艺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红色资源政治

张钟艺

(南京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5)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我们要继续弘扬光荣传统、赓续红色血脉,永远把伟大建党精神继承下去、发扬光大!”[1]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源,也是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参观“半条被子的温暖”专题陈列馆时也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讲好红色故事,搞好红色教育,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物质载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把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深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从中国知网数据库的检索来看,学界首次明确提出“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是在2003年,到2007年开始有学者将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研究,截至2021年7月1日,以“红色文化资源”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共检索到文献359篇。国内学者围绕红色文化资源的界定和价值、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文章对这些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现有研究取得的成就与不足,以期为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及表现形式研究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研究

红色文化从广义上说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进程中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创造的物质、制度和精神财富的总和。[2]学界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概念主要从其狭义即中国的红色文化出发,这一概念还没有得到统一界定,但其内核都离不开陈始发、李立娥所表述的“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斗争实践中形成的并能够开发利用的革命精神及其载体的总和”的内涵。[3]在时间跨度上,大部分学者都把红色文化资源的形成时期扩展到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胡杨、汪勇和卞成林则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后加入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强调了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载体。[4-5]卞成林和韦海在文化来源方面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红色文化的精神根基。[5-6]王爱华、李艳则认为红色文化不仅传承发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还汲取了世界先进文明。[7]在价值限定方面,尹君把“能够开发利用的”进一步解释为“具有资政育人意义的”。[8]

(二)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研究

学界比较一致的观点是红色文化资源有物质和非物质两种表现形式。何其鑫、向国华等指出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包括遗址、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公墓、文化作品等物质性载体和精神、制度、规范等非物质性载体。[9]有学者将红色文化资源的表现形式进一步细化,如尹君指出的物质、精神、制度和行为四种表现形式,制度形式如党内民主制度、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等,行为形式如党的三大优良作风、艰苦奋斗作风等;[8]胡杨、汪勇也认为是四种表现形式,但是与尹君略有不同的是,这四种形式主要指物质、精神、信息和制度,信息形式主要包括革命报刊书籍,领袖人物和革命先烈的经典著作、书信以及诗词,红色歌曲,革命标语,革命人物传记和回忆录,红色访谈资料等。[4]李慧琳和李水弟则将红色文化资源概括为革命年代中的“人、物、事、魂”。其中的“人”主要是指革命志士和革命烈士;“物”是革命志士或烈士所用之物以及革命旧址和遗址;“事”是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活动或历史事件;“魂”则体现为包括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在内的红色精神。[10-11]

二、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研究

(一)育人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历史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三观教育具有重要价值,发挥重要作用。

1.历史教育价值

2021年2月20日,习近平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要抓好青少年学习教育,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12]学界普遍认为红色文化资源作为珍贵的历史教育素材,在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培养高校学生爱国情怀方面能起到重要的育人作用。正像王玲、陈昱霖指出的,党的诞生地上海和嘉兴南湖,人民军队建立的地方江西南昌,红色根据地和革命摇篮所在地江西井冈山,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河北西柏坡等,这些遍布全国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高校珍贵的历史教育素材。[13]刘虹、陈世润也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忠实记录、生动展示了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学生们在亲自参与、体验红色文化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历史必然性。[14]林春强调平型关战场遗址、地道战遗址等红色遗址直观展现了为国献身的民族英雄事迹,对于唤醒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忱具有重要意义。[15]

2.理想信念教育价值

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就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力量。”[16]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在此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蕴含着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以及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通过德育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坚定。徐永健、李盼认为不仅是红色革命精神,红色人物事迹和直观场景也能够引导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形塑大学生的政治心理、提升大学生的政治信仰,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民族意识、学习民族精神。[17]郭培荣、徐永超则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能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共产党的认知程度,并促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产生自豪感,进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使学生坚定政治立场,强化政治自信。[18]

3.三观教育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这把总钥匙。”[19]学界从人物榜样、价值榜样、比较教育等方面论述了红色文化资源对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现实意义。林春表示,通过董存瑞、王进喜、雷锋、孔繁森等时代英雄的事迹及精神对学生们进行榜样教育,有助于他们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高尚道德观的形成。[15]徐永健、李盼则认为红色文化所彰显的把党的利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个人利益统一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的价值观,引导着大学生人生价值的选择。[17]李源锋也强调红色文化中蕴含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实事求是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价值观,有助于大学生摆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人生价值观的影响。[20]另一方面,蒋明泽、陈晓丰等认为多元化的文化冲击所产生的复杂的价值观认同更加需要“红色文化”这一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形态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来。[21]

(二)教学价值

除育人价值外,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课程改革和创新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教学价值。

1.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资源的融入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人、影响人,这主要体现在实践教育、情感教育、文化环境教育方面。刘虹、陈世润认为高校学生们在参观红色景点、参加红色长廊行、红色影片巡回展、红色歌曲大家唱等活动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崇高革命精神和理想信仰的熏陶。[14]孟超指出红色资源以一种隐性的方式将民族革命情操、坚定不移的信念、勇于奉献的精神、艰苦奋斗的美德、团结互助的品格、慷慨激昂的情感等折射出来,能在很大程度上感染学生、激发学生情感。[22]孙秀玲强调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文化育人作用,在文化浸润、感染、熏陶中实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23]胡建、冯开甫也认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所形成的校园红色文化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资源,对学生思想道德、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24]

2.课程教学资源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致性,能与各门思政课程相结合。王春霞认为无论是共产党人在革命斗争过程中留存下来的旧址旧居、遗址遗物等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还是诸如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红岩精神等精神资源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天然教材。[25]陈始发、李立娥也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学与红色文化资源在目标任务上一致,在内容要求上高度契合,都是要进行理想信念、三观和爱国主义等内容的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活教材,是优质的教学资源。[3]尹君也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为例,论述了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展实践教学,帮助学生们加深对近现代中国国情、国史相关内容了解的作用。[8]其次,丰富的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白薇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为例,指出地方红色文化中的遗址遗迹让历史再现,能够充实教学内容;地方红色精神提供政治导向、引领道德教化,能够增强“概论课”的思想性;地方红色文化蕴含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能够提升“概论课”的针对性。[26]最后,“红色文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与时俱进的,始终保持最先进文化的特点,能够不断丰富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21]

3.课程教学形式价值

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创新课程教学形式。林春和孟超强调红色文化资源有助于改善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灌输模式,以其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及史实再现的特点,使大学生有如身临其境地受到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的感染与熏陶,增强理论的可信度,使大学生信服理论、了解理论与实践的相关性。[14][22]此外,红色文化资源的运用还有助于创新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李源锋指出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高校教学题材和社会实践内容,开创了传授式、参与式、体验式等多种教学方式为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20]王玲、陈昱霖则认为通过展示革命文物、参观战争遗址、观看影像图片等方式能有效调动大学生认识的主动性和行动的积极性,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13]

从上面的论述来看,在学界现有的文章中,关于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和教学价值的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是缺乏对红色文化资源发挥育人机制的研究。红色文化资源是怎样实现育人价值的呢?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有没有其教育学、心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支撑呢?这些问题都有待学术界的进一步探讨。

三、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研究

(一)开发、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

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把它充分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但是,从红色文化资源自身来说,还存在开发保护和宣传力度不够的问题。

在保护开发方面,何其鑫、向国华等总结,高校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没有立足整体的规划和统筹,并且资源开发深度不够,展示方法单一,趋同化倾向严重,不能起到更深层次的教育作用。此外,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服务落后,政府受市场经济影响,重视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略了其特有的文化和精神价值,也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宣传效果。[9]在高校层面,毕于建、杨金莲认为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提炼不充分,在高校实践教学基地的开发和利用不够也没有长期利用规划,并且现场实践教学形式单一,效果难以保证。[27]在社会层面,陈铭彬、王炜指出由于人们思想观念和认知能力的欠缺,有些人即使保存有革命遗物也拒不上交国家,还有不少地方对散落在民间的革命遗址缺乏重视,相当一部分的红色文化资源遭到人为的破坏。[28]在宣传方面,李源锋认为高校的红色文化宣传媒介和文艺活动形式单一,校园文化建设没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网络宣传也缺乏持续性和稳定性。[20]卞成林指出高校红色文化宣传的内涵缺乏系统阐述,与现代信息化技术相融合的力度不够,宣传力度不足,从而导致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传播力受限。[5]

要想发挥红色文化作用,首先要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和系统总结,学界对红色文化的开发、保护和宣传已经有了一定的研究,但对哪些社会主体来承担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这一任务,政府应该以何种方式来促成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社会该如何参与这一工作等问题还缺乏足够的研究。

(二)顶层设计和体制机制不健全

除了开发利用方面存在问题,在体制机制和顶层设计方面也不健全。

李源锋总结道,在认识层面,高校对红色资源运用的重视不够且运用往往集中在某一具体的时间或阶段内,缺乏长远的规划,在教学实践方面缺乏系统的关于红色教学的课程安排。其次,高校与社会各部门的沟通协作不强,没有形成各方面教育合力。最后,红色资源融入高校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缺乏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缺乏相关的监督机制。[20]崔建从体制机制出发,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红色文化的应用机制普遍存在主管部门不明确、职责范围不清晰、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不高及教育模式规范化、特色化不足等问题。[29]在顶层设计方面,龚海燕指出高校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实践教学的开展较为随意、零散,并未形成具有系统性、长效性的综合方案。在横向、纵向联通方面,也没有根据不同思政课程、不同学期的特点进行整体把握和顶层设计,影响了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和学生的获得感。[30]

这些研究反映了一定问题,但还不够全面。首先是研究地域覆盖不全面,学界对地方性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多集中于延安、井冈山、大别山等革命圣地,其他地方的研究则比较散乱,难以形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体系。其次是研究流于形式,比较注重表面研究、缺乏深度,对地方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形成教育合力的策略、机制以及面临的问题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三)教学方式创新不足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在教学改革创新中也面临着许多问题。

首先是教学方式固化,卞成林表示大部分红色文化教材、书籍等材料,仅对某个历史事件进行表面介绍,缺乏深入分析与解读。个别高校将红色文化教育固化为特殊节日的参观活动或主题演讲活动等,偏于表面和形式化。[5]陈铭彬、王炜也表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政课教学存在教育方法陈旧、教育手段单一,思政教育师资力量薄弱、教育水平参差不齐,大众化教育与内容形式化的问题。加上模块化教学且教师之间缺乏相互沟通交流,导致红色文化教学呈碎片化。[28]其次是课程资源单一,刘经纬、高博认为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时代价值的挖掘不深,在课堂教学中与现实脱节,缺乏针对性;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文化以展示为主,缺少互动设计。[31]最后是课程理念落后,张亮、周静的问卷调查显示绝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开设红色文化必修或选修课程,红色文化讲授主要集中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所以红色文化课堂教学的针对性相对不足。现有教材也存在地域针对性较强、普适性较弱、教师照本宣科的现象。[32]吴先勇也认为高校对红色文化建设工作重视不够或宣传不到位,红色文化建设意识比较淡薄,缺乏有关红色文化内容的课程设置,校园“红色广播”和关于红色教育的专题讲座很少。[33]

(四)学生理解和认同度不够

大学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之一,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和认同度不够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崔建指出红色文化内涵的过度理想化解读、中外文化冲击下所产生的文化认同性对抗以及当代红色文化信仰的缺失等原因导致高校学生对红色文化缺乏信任,对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阻碍。[29]陈铭彬、王炜也表示大学生爱国主义观念淡化、思想受功利主义侵蚀、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导致对红色文化教育的接受程度偏低。[28]卞成林指出部分学校教学与实际联系不够密切,讲授较为空洞,缺乏凝练升华,无法满足当代大学生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并且在“泛娱乐化”时代,网络有许多以娱乐的形式解构主流价值观的内容,加之红色文化的形成时代与大学生所处时代相距较远,大学生往往对红色文化缺乏感性的认知和理性的思考。[5]总的来说,当代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错误解读,其个性化、功利化的时代特点和国外思潮的冲击导致其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理解和认同度不够。

四、优化红色文化资源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研究

(一)开发红色文化教辅资料

由于高校思政课教材是全国统编教材,内容高度精炼,我们无法把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教材之中。但是,从全国到地方,可以充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纳入教辅材料中以充分利用。在红色文化教辅资料的内容上,孟超指出,应该归纳整合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红色文化融人其中,建立不同类型的教育内容主题,如意志教育、信念教育、爱国教育、情感教育等,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22]白薇则认为可以将高校的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及时转化为红色案例、红色故事、红色精神传承等系列教学素材。[15][26]在陈始发、李立娥看来,高校除了通用的四门思政课教材之外,还可以针对教学难点重点,结合时势热点焦点,开发相关红色文化资源的专题内容。比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可以开设《矛盾论》《实践论》学习专题等。[3]从地区红色文化资源出发,王延光指出相关学校及学者编写的《雨花魂》《信仰的力量》《雨花英烈精神解读》等读本也可以作为教辅资料,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34]王玲、陈昱霖则提出了红色文化教材编写的要求:必须紧扣史实,体现特色,提炼精神,结合时代,通俗易懂,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培养的需要。[13]

(二)创新课堂和实践教学

除了开发教辅资料,在当下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红色文化资源的创造性运用也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多数学者把课堂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研究,比如毕于建、杨金莲指出要充分挖掘红色歌曲、影视资料、经典文献等红色文化资源,运用到高校课堂教学中,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利用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提升第二课堂的实践教学功能。[27]尹君也认为高校可以开展以参观、考察红色景点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运用融入红色文化的多媒体材料进行课堂教学,在课堂上组织相关讨论、辩论、演讲等。[8]在实践教学方面,彭贤则、冯旺舟等则指出在高校红色文化教研基地,学生可以参与志愿讲解、资料档案归纳整理、与游客交流汇总意见等活动。[35]在课堂教学方面,金伟、韩美群认为高校可以开展“红色”虚拟实践教学,利用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制作多媒体课件、电视专题片、现场教学录像等模拟真实的实践教学环境。[36]陈始发、李立娥认为要区别不同类型、层次与地域特点的资源,根据高校四门思政课的不同要求,有的放矢、分类分层、分工协调地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功能,同时推动专题式、案例式、访谈式、体验式等教学方法改革。[3]刘经纬、高博文认为要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红色文化资源新的时代内涵。突出问题导向,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需求,分年级、分层次地将红色资源融入到高校课程教学体系。[31]

(三)创新网络思政教育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日益凸显,把红色文化资源创造性地融入其中,也是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策略之一。尹君着重于平台建设,认为高校可以构建以红色经典、红色歌曲、红色影视、红色人物、红色基地为主体,以红色精神为主脉的教学资源网;构建师生互动交流的红色论坛信息交流平台;建立相关链接,把与课程相关的国内权威的红色网站进行链接。[8]王春霞从网络思政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出发,指出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效融入高校网络“新课堂”,要注重内容,不断推出兼具历史厚度、思想高度、情感温度的网络红色文化精品;也要注重形式,不断创新网络表达方式,融入时尚元素、善用“网言网语”。[25]张大卫突出新媒体的作用,认为在高校可以建立微信群,设立公众号,专门培养一批红色网站和公众号的后台专业维护管理人员,管好用好网络新媒体平台。[37]白薇在网络技术层面指出高校可以通过与教育技术企业合作,为教师提供智能化课堂教学辅助APP使用、微视频制作、智慧课堂等教学辅助手段支持,同时引导学生收集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自主制作相关微视频,在课堂上进行展示。[26]

从以上三方面看来,学界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课堂、实践和网络教学途径的理论研究已经比较全面,但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互相印证研究。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学生对此的接受程度,教师的教学反馈等方面的实证研究比较少。研究成果的应用转化率不高。

(四)丰富校园红色文化

优化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也要将其更好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丰富校园红色文化,充分发挥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隐性思想政治作用。李源锋总结,要在校园物态环境方面丰富校园红色景观,扩大红色雕塑、画像、红色诗词、红色经典的覆盖面;丰富校园红色学术和文艺活动,如定期出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杂志、宣传册和普及读物,开展红色讲坛、红色文化专题报告等;[20]张大卫指出高校可以在设计党团活动时有意识的融入红色文化,引导大学生自主成立有红色特色的学生社团,将红色文化融入校园活动。[37]彭贤则、冯旺舟等也认为高校可以在校图书馆设立红色文化学习中心、设置校园红色文化展示长廊,开展诸如红色经典朗诵比赛、演讲比赛、红色歌曲演唱比赛、征文比赛等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35]

(五)加强顶层设计、体制机制和教师队伍建设

除了上面这些对策之外,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体制机制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把好方向、做好保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李源锋指出红色教育要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建设,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科学评价机制;红色教育要实现高校党委领导,各级党委配合,相关部门协同合作的管理格局;要设立合理的经费分配制度,必要时期加大对于红色教育的投入;红色教育要以高校为纽带,串联好高校、政府和社会的关系,形成教育合力。[20]崔建总结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要构建宣传长效机制、认知激励机制、部门联动机制和教学评估机制。[29]韩露指出高校和红色基地要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协商与研究,建立起完善的学生考评制度、培训制度、红色基地开放制度、责任追究、保障经费、联席会议等一系列制度。[38]

彭贤则、冯旺舟强调高校要对思政课教师进行红色文化专题教育,鼓励高校教师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科学研究。[35]陈铭彬、王炜表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学生、高校教师、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等主体的全员融入,实现思想政治课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社会实践等环节的全过程融入,实现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重要育人工程相结合的全方位融入。[28]教育者对红色文化资源的认知、认可程度和践行情况直接影响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融入效果。如何将红色文化资源更好地融入教师这一群体也是决定红色文化资源能否高质、有效地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点之一,但目前此方面的研究稍显不足。

五、结语

红色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强大的中国力量、彰显着昂扬的中国精神、蕴藏着宝贵的历史财富。从本世纪初红色文化资源进入学界视野以来,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层次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了积极有益的研究与探讨。特别是近几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来,学术界对红色文化资源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逐渐增多,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研究时间较短所以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尚待突破的领域。在学界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保护和整合利用的研究,将其充分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改革创新、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红色资源政治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色是什么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我给资源分分类
红色在哪里?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