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存瓦当的艺术价值
2022-12-14苏明哲高晏卿
苏明哲 高晏卿
牡丹江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一、渤海国历史简述
渤海国是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政权。公元698年,大祚荣在东牟山建国,自立震国,号“震国王”。唐玄宗李隆基于公元713年,拜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①见《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九下“渤海靺鞨传”,第5360 页。。公元762年诏以渤海为国,钦茂王之②见《新唐书》卷二百一十九“渤海传”,第6181 页。。渤海国(698年—926年)历经十五位王,包括都城的建设在内,大钦茂统治时期渤海国在政治、艺术、文化制度上全面学习唐朝,宗教交流也日益频繁。渤海国统治者积极学习中原地区的政治制度,在统治区域内建立了五京,即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南京南海府、西京鸭绿府。根据《新唐书·渤海传》记载,渤海国都城迁至上京龙泉府为天宝末年,除了短暂的南迁,上京龙泉府长期作为渤海国的都城,至今保留着丰富的渤海国遗迹,其出土的建筑构件相对较多,本文择取瓦当从纹样的角度加以论述。
二、瓦当
瓦当,古建筑中的部件之一,形状多为半圆形或圆形等,从功能上讲,具有保护椽头、房檐的作用。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设计者常常在其表面设计文字或动植物纹样,把实用功能与审美需求完美结合,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浓缩表现形式之一。这些造型各异的瓦当图案可以再现当时人们的审美观念,了解当时的民风民俗。关于瓦当的著录宋代已有,目前发现时代较早的瓦当为在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出土的瓦当③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陕西扶风、岐山周代遗址和墓葬调查发掘报告》,《考古》1963年第12 期。。瓦当按照图案主要分为植物纹样瓦当、动物纹样瓦当、文字瓦当等。
植物纹瓦当是用以表现花卉、树木等纹样的瓦当,也有植物纹样与动物纹样相结合的构图设计,其中莲花纹瓦当是比较常见的表现形式之一。
动物纹瓦当有以日常生活中的动物为原型的,也有经过艺术加工处理的造型,形象生动,例如陕西西安市郊采集的具有代表性的由青龙(如图1)、白虎(如图2)、朱雀(如图3)、玄武(如图4)组成的瓦当“四神纹”④冯庚武主编《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第126-127 页。汉代称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四神”或者“四灵”,分别代表东、西、南、北四方。,这组瓦当整体布局基本一致,是汉代瓦当中的精品。
图1 瓦当青龙(出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第126 页)
图2 瓦当白虎(出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第126 页)
图3 瓦当朱雀(出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第127 页)
图4 瓦当玄武(出自《陕西历史博物馆》第127 页)
文字瓦当历来被学术界所重视,是文献资料的重要补充,瓦当上的文字内容不仅能反映时代特征,同时对寻找、探求、确定古遗址,了解建筑物名称与时代背景十分重要。关于文字瓦当的创始时期一直说法不一,刘庆柱认为从“维天降灵,延元万年,天一康宁”十二字瓦当的出土地点、层位、制法、纹饰、文字款式和内容方面来看,这种瓦当样式应为西汉瓦当①刘庆柱:《秦“十二字瓦当”时代质疑》,《人文杂志》1985年第4 期。。
三、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瓦当
通过收集大量已经刊布的考古文献资料,同时结合田野调查,渤海国出土的植物纹瓦当当面多表现为莲花纹样。莲花纹样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是极具代表性的植物纹样之一,富有吉祥的寓意,从古至今都深受人们喜爱。在唐代,莲花纹颇为流行,自然在瓦当等建筑构件装饰中也常见,渤海国遗存中的莲花纹瓦当应与唐都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安定、经济文化活跃、对外交流频繁的时期。在这一时期,艺术同样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渤海国在政治制度、建筑布局等方面全面效仿大唐,大唐艺术文化也深深地影响着渤海国。
莲花纹样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春秋时期青铜器“莲鹤方壶”中就能看到,南北朝隋唐以来使用很多,纹样多用在青铜器、画像石、画像砖、瓦当以及壁画中作为装饰纹样。地域不同,其莲花纹样造型也各有不同。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出土的陶瓦当中,瓦当当面莲花纹花瓣数量有5 瓣、6 瓣、7 瓣等,偶数居多,可能是因为偶数便于工匠制作。花瓣在模拟自然形态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处理,更具秩序感。莲花纹中央的圆形纹样应是表现莲心,其中复瓣莲瓣作为单元纹样有规律地重复排列,莲瓣为心形,尖端向外,轮廓清晰,呈现放射状的构图,给人以整齐单纯的形式美感(如图5、图6)。在敦煌莫高窟唐代洞窟壁画上所见的莲花纹样中,有12 瓣的表现,但是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出土的瓦当中未见,这应该是由于受瓦当当面的空间所限,所以没有绘制莲瓣过多的莲花。在唐代流行莲花纹样的影响下,瓦当当面装饰莲花纹自然顺理成章。
图5 渤海国上京遗址博物馆藏莲花纹瓦当(笔者摄)
图6 渤海国上京遗址博物馆藏莲花纹瓦当(笔者摄)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第50 号、第2 号殿基遗址出土的瓦当中,有绿釉陶瓦当(如图7),亦表现为莲花纹样,花瓣为5 瓣(如图7)或者6 瓣(如图8)等,莲花花瓣多表现为复瓣,中央为莲心。绿釉面陶瓦当通过挂釉处理,从功能上看更加防水耐用,在增加自身使用耐久性的同时能够起到更好的保护其他建筑构件的作用。渤海国出土的釉陶三彩从出土数量上看,渤海国上京龙泉府中出土数量最多、种类多样。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出土的釉陶三彩中,釉陶建筑构件比釉陶三彩器物数量更多。由于目前考古文献资料中没有渤海国釉陶产地的相关记载,因而学界对渤海国釉陶三彩的产地观点不一,其中彭善国先生在《试析渤海遗址出土的釉陶和瓷器》一文中指出,渤海国具备釉陶生产的工艺能力①彭善国:《试析渤海遗址出土的釉陶和瓷器》,载《边疆考古研究》第5 辑,科学出版社,2006。。此外,赵哲夫先生等从渤海国上京城出土的釉陶三彩的器型、质地、颜色、制作工艺等与中原地区的釉陶三彩比较,认为渤海国上京城出土的釉陶三彩为渤海国自产②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赵哲夫、李陈奇:《渤海三彩——渤海上京城出土釉陶》,文物出版社,2013,序章。。
图7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第50 号宫殿基址出土绿釉陶瓦当(出自《海曲风华——渤海国上京城文物精华》第90 页)
图8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第2 号宫殿基址出土绿釉陶瓦当(出自《渤海三彩——渤海上京城出土釉陶》第135 页)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存中,除了在瓦当中能看到莲花纹样,在兴隆寺的石灯塔中也能看到。玄武岩雕刻的石灯塔,基座为多层莲瓣交错表现开覆的莲花,基座底部为八角形,塔身为圆柱形,上接仰莲承托灯室,仰莲和覆莲均为多层莲瓣。这些说明了莲花纹样在渤海国时期的流行。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出土的莲花纹瓦当整体趋于写实风格,造型饱满生动。
此外,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还出土了一些文字瓦当(如图9、图10)③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李陈奇、赵哲夫:《海曲风华——渤海国上京城文物精华》,文物出版社,2010,第150、155 页。。图9瓦当出土于第2 号宫殿遗址,第2 号宫殿位于宫城中心,是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内五座大殿中规模最大的殿宇。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1999年联合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及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对第2 号宫殿基址进行首次挖掘④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第二宫殿遗址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1 期。。第2号宫殿作为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宫城内等级最高的建筑,出土文物丰富,文字瓦的出土,对推进渤海国史的相关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图9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第2 号殿遗址出土陶文字瓦(出自《海曲风华——渤海国上京城文物精华》第150 页)
图10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第2 号殿遗址出土陶文字瓦(出自《海曲风华——渤海国上京城文物精华》第155 页)
四、瓦当纹样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
瓦当纹样具有特定的实用性和装饰性,根据其载体的大小,这种把莲花纹样平面化的表现注重轮廓美、造型美,使其典型化。在瓦当当面上设计构图时,能够规律排列图形元素,合理有效地利用空间,这种表现方式可以产生秩序美感。莲花本身具有吉祥的寓意,所以深受人们喜爱。瓦当纹样在社会应用价值层面中,结合渤海国在本地以及区域内的文化遗产价值,并利用电子传媒、设计软件等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建设利于传播推广的现代化的传承模式与保护体系,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文化建设。
莲花这种源于自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图案,通过设计者的再加工,重复、规律、有节奏地进行再现,能给人以庄重感。在今后的艺术创作中,把传统的莲花纹样结合时代审美特点进行再设计,提取纹样单元,通过对称、均衡、统一等设计方式,使纹样与不同载体互为一体、和谐统一。强调表现性,再现形式美,在表现纹样特性的同时创作设计符合时代的艺术品,用不同的造型组合传达不同时期人们的审美情趣。纹样的演变过程,是人们生活的发展、拓宽和深化过程,也是人类文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朴到丰富和提高的过程⑤田自秉、吴淑生、田青:《中国纹样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第4 页。。
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种类繁多,是几千年来人们的智慧结晶,也是民族民间文化的呈现,传统纹样有着丰富多彩的题材元素和表现形式,为我们设计者提供了艺术创作的源泉。现代装饰设计应该从这里汲取营养,与新材料和新工艺进一步结合,创作出更加具有时代特色的艺术品,向大众揭示历史文物的丰富文化内涵,传播中华民族优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