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掖市奶产业发展情况及其对新疆奶产业的启迪
2022-12-14许承云
许承云
(新疆畜牧科学院畜牧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 830011)
张掖市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适宜发展奶产业,奶产业发展水平较高。深入了解张掖市奶产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对奶产业发展的规划设计,结合新疆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找出短板,对推进新疆奶产业向高端化、集约化、有机化、板块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可利用当前“十四五”新疆奶产业振兴契机,推动奶产业转型升级,引导本地市场和开拓内地市场,增强产品竞争力,促进新疆奶产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新疆奶产业振兴。
1 张掖市奶产业发展现状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位于北纬38°,全年年平均气温7℃,南边靠近祁连山脉,北边临近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日照时数达3 000 h,紫外线杀伤病菌能力强。兰新铁路、兰新二线、G30及国道312、227全线贯通,交通便利。饲草资源依靠祁连山雪水灌溉,水质清澈,绿色环保,生产出的鲜奶品质优。张掖市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奶源带,适宜发展奶产业。
张掖市作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种子繁育基地,每年玉米育种约6.67万hm2,每年农作物秸秆达350万t以上;全市人工种草面积 9.07万hm2,共建成秸秆青贮窖池260万m3,完成秸秆青贮190万t;农作物秸秆收获加工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65%。目前,已建成甘州大业、山丹润牧、临泽泽牧、民乐希诺等草产品生产加工企业28家,加工能力达到65万t,为奶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饲草饲料保障。
张掖市历来就有养牛的习惯,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特别是近年来规模化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以前进牧业、三元、华瑞等地方规模龙头企业为引领的奶牛规模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配套服务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形成了一套完善的体系,并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为奶产业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1.1 产量明显提高
截至2020年,张掖全市奶牛存栏量达6.05万头,奶类总产量逾24万t,与2014年相比较,年均增长15%~18%。全市成年母牛年均单产突破10 t,人均鲜奶占有量198 kg;形成以甘州区、临泽县为核心的奶牛产业带,占全市奶牛存栏量和鲜奶产量的80%以上,实现奶牛养殖业产值15亿元。
1.2 品种改良步伐加快
以前进牧业、华瑞农业为代表的规模化牧场,每年筛选引进国外优质荷斯坦奶牛冻精1万余支,累计改良奶牛4万头。张掖市连续10年实施奶肉牛良种补贴项目,改良散养户奶牛1万头以上,奶牛良种率达到98%以上。同时,张掖市给奶牛进行统一建档立卡、佩戴耳标,实现奶牛谱系计算机管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实现畜产品安全溯源,为实现奶牛规范化、精细化、科学化养殖以及提升奶牛产奶能力奠定基础。
1.3 规模化生产格局基本形成
根据全市奶牛数量分布,建立千头以上奶牛规模养殖场区14个,占总存栏的96%。规模养殖场使用自动饲喂车、自动饮水槽、转盘式挤奶机等自动化设备,利用资本优势,建立数字化管理监控系统,实现奶牛饲喂、挤奶、粪污处理等生产全程自动化、机械化、数字化,极大提高了全市奶牛整体生产能力[1-2]。
1.4 循环机制初步建立
通过实施粮改饲、草牧业、区域循环农业等项目,加快调整种植业结构。全市积极发展全株青贮玉米、紫花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种植,青贮饲料和优质牧草(苜蓿)已在规模奶牛场中普及推广,规模养殖场均建立饲草种植基地,优质饲草形成规模,采用全混合日粮饲喂技术;对粪便采用沼气和微生物处理,制造复合有机肥,改良饲草种植土壤,提高饲草产出,实现循环利用和健康发展。
1.5 加工、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乳企安家落户,培养壮大地方龙头乳品加工企业。截至2020年底,实际处理鲜奶2.68万t。提升产量的同时,全面开展生鲜乳质量安全执法工作,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的监管,严厉打击非法收购生鲜乳的行为以及各类违法添加行为,初步建立健全了养殖、加工、流通等全过程乳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2 张掖市奶产业发展措施
2.1 推进饲草供应体系建设
大力推进以全株青贮玉米为主的粮改饲项目实施,将粮改饲政策实施范围扩大到所有奶牛规模养殖场,优先支持奶牛场收贮;积极争取全国草牧业等示范试点项目,大力推广苜蓿、燕麦草等优质饲草料种植,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提高牧草单产和品质。利用3年时间,以甘州区为中心,辐射带动临泽、高台、民乐六坝、肃南明花、山丹马场等地,发展饲草约13.3万hm2,其中全株青贮玉米6.67万hm2、优质苜蓿4万hm2、优质燕麦草2.67万hm2。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高效利用技术,秸秆饲料化利用率达到66%以上;支持牧草种植、收割、加工设备引进,农作物秸秆收获加工机械化水平达60%以上。预计到2023年,全面实现饲草料品种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销售市场化。
2.2 推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利用高科技手段,逐步扩充高产奶牛群体,不断提高奶牛单产量和奶品品质。积极争取和支持前进牧业创建奶牛良种繁育场和生产性能测定中心,支持利用体外胚胎等技术自主培育高产种牛,培育出更加适宜西北地区养殖的良种奶牛。建设奶牛种公牛站,为全市乃至全国提供优质高产种牛冻精,争取实施奶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项目,以前进牧业为依托,建设奶牛冻配改良示范点6个,实现奶牛优质冻精受配全覆盖、到2023年单产10 t以上高产奶牛群体全覆盖,规模9万头以上。
2.3 推进乳品加工体系建设
积极推进奶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持前进牧业、三元乳业等骨干龙头企业调整优化产品结构,积极研发乳制品生产新工艺、新技术,因地制宜发展液态乳制品[2]。鼓励开发干乳制品生产,提升产品价值,不断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逐步完善特色奶制品奶源、产品标准体系认证。全面提升张掖市优质奶源及奶制品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力。鼓励企业探索观光牧场建设运行模式,开发集科技示范、休闲体验于一体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奶业主题游品牌。加快构建“农企对接”“农超对接”的奶产品流通网络体系,促进乳品企业、流通企业和电商企业对接融合,实行线上线下同步销售。加强低温乳制品冷链运输规范和设施建设,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
2.4 推进质量检测体系建设
加大监管力度,对养殖环节、生产环节、加工环节、销售环节等每个环节实施精准化、全时段管理。科学设立检测项目,严厉打击违法添加行为。部门之间密切配合、相互联动,做好做大奶业市场,维护全市奶业健康发展秩序。
2.5 推进市场保护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前进牧业甘肃省奶业协会会长单位作用,加强与全省奶企间的协调联动,建立政府、企业、奶农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参与的生鲜乳价格协商机制,对外公布并监督各奶企按照确定的当季度价格进行销售,稳定奶牛养殖收益预期,最大限度地保证奶农、奶企的利益不受损害。鼓励奶牛养殖场区组建产业联盟,建立定期联席会议制度,参加生鲜乳收购价格协调会议并监督乳品企业执行,监督乳品企业履行生鲜乳购销合同,切实维护好养殖场的权益,在乳企与奶牛养殖社(户)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合同,形成稳固的购销关系。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立乳企诚信记录,实行“黑名单”制度,规范行业诚信体系建设。
2.6 全力打造有机奶源基地
以前进、三元、华瑞等奶企为中心,依托石岗墩畜牧园区饲草基地和奶牛养殖基地,从饲草种植、养殖工艺、设施结构、环境控制等方面管控,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的各项管理标准。完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和生产、销售记录。通过国家权威认证机构,认证有机环境、有机种植、有机养殖、有机加工和有机产品,建设生态有机奶源基地。
2.7 不断发展壮大黄金奶源基地
按照适度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信息化管理的要求,支持奶牛养殖场区改扩建及奶牛专业村、奶牛专业户和家庭牧场改造提升,大型奶牛养殖场区全面普及自动化设备,实现奶牛饲养、疫病控制、牛奶生产、粪污处理等全程自动化;鼓励加工企业自建、收购、参股、托管养殖场区,支持提高自有奶源比例,支持龙头企业加大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及智能化技术设备应用,开展数字牧场建设,认定数字牧场5个,从繁育、饲喂、挤奶、保健、防治、运输、粪污处理等关键环节进行数字化管理,实现牧场养殖过程可视、生产过程可控、质量可追溯;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改组改造、入股融资、并购重组等形式,拓宽融资渠道,吸引更多企业和资本参与龙头企业投资经营,加快德联牧场二期项目建设进度,争取上海光明、甘肃合方等奶牛养殖项目落地。
3 新疆奶产业存在的问题和短板
3.1 养殖环节
从调研情况来看,目前新疆的奶牛养殖以合作社及中小型牧场为主,奶牛规模化养殖比例偏低,存在品种杂而不优、品种结构不合理、平均单产水平较低等问题,不少奶源供应商的生鲜奶由于量小而分散、质量无保障及收购价格低等,销售不畅,结算滞后。所供奶源无法满足企业需求,生产现状与市场需求矛盾突出。
优质饲草料特别是优质青贮饲料短缺一直是新疆奶牛产业发展的短板,区域供应不平衡和季节性短缺增加了饲养成本,降低了产出效益[3]。另外,很多合作社和中小型牧场为节约饲喂成本多以粗饲料、农作物秸秆为主,苜蓿和青贮饲料饲喂很少,或精料与饲草料配比失调,饲料营养搭配不合理,造成养殖效益低。
3.2 乳品加工环节
新疆乳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目前,新疆乳制品加工企业有20多家,上市乳企以天润乳业、西部牧业、新农、麦趣尔为主导,同时还有地方龙头乳企西域春、南达新农业、绿城、瑞源、绿城等。调研发现,新疆乳制品同质化严重,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现象突出,各企业抱团闯市场的凝聚力弱,还没有稳定占领内地乳品消费市场,尚未形成一个像伊利、蒙牛等有影响力的品牌。目前,新疆乳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尚不完善,乳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全区乳品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北疆天山北坡一带,多数设计日加工能力在200 t以下,但由于产品研发跟不上、产品同质化程度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导致产能大量浪费,实际加工量不足设计能力的1/3,存在着开工严重不足和资产闲置的现象。企业各自为战,加之价格协调机制、第三方检测机制未建立,企农利益矛盾突出,难以形成稳固的合作共赢关系。由于奶业产、加、销各个环节利益分配机制缺失,利益争斗与市场波动共振现象威胁着奶业的健康平稳发展。产业缺乏创业发展合力与协调自控能力机制,养殖环节利益保障能力较低。
3.3 市场销售环节
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液态奶、酸奶等乳品出疆运费成本高,高额的费用使新疆乳品在内地乳品市场不占优势。目前,各个乳企的少数品牌在疆外主要以点对点或者产品代理的方式在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销售,覆盖面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开拓举步维艰。
疆内农村居民受收入水平、饮食习惯等影响,消费量不到城镇居民的1/2,且增速缓慢。新疆乳品消费以酸奶和高温灭菌乳为主,针对乳制品的多元化开发缓慢,且人们对于奶酪、黄油等干乳制品的消费习惯尚未形成。另外,近年来外销乳品以液奶为主,干乳制品很少,且销售区域集中在大中城市,市场布局远未形成。
4 新疆奶产业发展建议
4.1 养殖环节
4.1.1 给予政策扶持和补助。对于奶牛养殖合作社来讲,饲养周期长、资金流动性差,在推进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的趋势下,政府应该给予这类养殖合作社更多的政策扶持和补助,以免造成奶牛养殖合作社因牛奶行情变化经营管理起伏不定,牛奶产量忽高忽低,从而影响下游乳企的经营生产和销售。
4.1.2 完善饲草料种植区域配套。应该结合疆内奶牛养殖规模现状,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逐步扩大高产优质苜蓿草示范基地和青贮玉米种植示范区覆盖面,进一步完善饲草料种植规模区域配套机制。
4.2 加工环节
4.2.1 强化供给侧结构改革,下大力气调整产品结构。从目前调研情况来看,主要的乳品加工企业布局往往过于集中,收购鲜奶的产量达不到企业加工产能的1/3~1/2;同时,为抢购鲜奶,企业相互暗地抬价或者压价,造成奶农、合作社与奶企之间供应不畅,并产生一系列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调控、布局,使奶源供应、乳品加工、产品销售形成一种合力,优势互补,让新疆奶业更上一个台阶[4-5]。
4.2.2 加大对乳品加工与产业运营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提升乳品工业产品研发创新能力。引进乳品工艺工程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壮大乳业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整合乳业科技研发资源,提升乳品研发与奶业振兴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4.2.3 开展乳制品联合创新研发,提升品牌影响力。结合疆内乳企现状,走“联股联营联品牌、联产联创联市场”的新时代新疆奶业联合进取振兴之路。利用疆内各乳企的研发优势开展乳制品联合创新研发,优化加工工艺和产品结构,打造奶业“绿色、生态、有机、高端”新品牌,培育1~2家超级龙头乳企,提升壮大经营实力和品牌影响力,逐步扩大国内市场占有率。同时,利用“一带一路”发展倡议,拓宽国际市场,以打开新疆奶业品牌新局面。
4.3 市场销售环节
4.3.1 加强新疆奶业品牌的宣传与消费引导。加大新疆地产品牌融合的大品牌宣传力度,竖大品牌,立大产业,提高知名度,扩大消费市场。拓展国内消费群体,如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消费群体,并建议将牛奶列入学生营养餐的必备食品,培养少年、儿童饮奶习惯。
4.3.2 培育新市场。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区外市场,布局线上线下销售网络;开发竞争“一带一路”国际乳品市场,开辟培育新疆乳品新市场,给予产业专项政策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