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元启年谱*

2022-12-14赵栓林

关键词:讲义书院乾隆

赵栓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 科学技术史研究院,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22)

王元启(1714-1786),字宋贤,号惺斋,浙江嘉兴人。乾隆辛未(1751)进士,授福建将乐知县,三月而罢。后绝意仕途,主讲于福建、河北、山东、浙江等地的书院。著书已刊者有《惺斋先生杂著十二种》《祗平居士集》等,未刊者有《勾股衍》《角度衍》《九章杂论》等。

王元启所处的年代,正是清代书院大发展的乾隆时期。此时期全国书院达到1396所,其中新建1173所,修复旧书院223所,年均数为23.267所,为清代书院历朝之首。[1]书院讲学在这一时期也由程朱理学转为经史考据之学,且与科举结合而趋于取代官学。在整理清代历算家书信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未被关注的清代学者,他们在历算研究上的工作和影响虽然不及梅文鼎、王锡阐、戴震等,但是这一群体对历算的探讨体现在他们与友人间的书信交流中,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之间对历算知识的交流与关注。这一时期,明末清初传入的西方历算学知识已在王锡阐、薛凤祚和梅文鼎等人的会通下被接纳和传播,而中国传统的算学典籍还未被重新发现,在《四库全书》的编纂和乾嘉学派的兴起之前,这些学者的历算工作有着连接梅文鼎时代和乾嘉时代的过渡作用。王元启所处的年代正是这样一个时期。以王元启为代表的一部分清代学者,他们或在书院讲学,或活动于幕府,在第一次西学东渐后对中西学有着一定的理解和看法,并将这部分知识传播到大众阶层。

王元启为乾隆辛未科(1751)进士,三甲第十名,与乾嘉时期名臣刘墉(刘统勋之子,二甲第二名进士)为同年进士。[2]任福建将乐知县,三月而罢。后绝意仕途,在福建、河北、山东、浙江等地讲学,曾主山东泺源书院、蒿庵书院,晚年回到家乡,主讲于浙江宁波府鲲池书院。著书多以书院讲义而成,间有历算考注之文。王元启也是古文家,推崇韩愈、欧阳修、归有光,著有《读韩记疑》[3]《读欧记疑》等。王昶的《湖海文传》[4]收录王元启文章23篇。《道光济南府志》“秩官八”记乾隆朝山东历城知县“王元启四十四年十二月任”,山东陵县知县“王元启四十六年任”,[5]任职时间都仅有数月,且条目下均未注明籍贯。考察此时间段(1779-1781),王元启皆在山东济南一带活动,或为同一人。

《中国历史大辞典》“王元启”条记载:“清浙江嘉兴人,字宋贤,号惺斋。著有《惺斋杂著》,考证《史记》中的律书、历书、天官书和《汉书·律历志》。未刻的著作有《历法记疑》《勾股衍》《角度衍》《九章杂论》。”[6]285该段文字采自《中国历史大辞典·科技史卷》。[7]《二十六史精要辞典》称王元启:“著有数学书多种,《勾股术》(应为《勾股衍》)一书很受当时人推崇,认为是不可多得之书。”[8]3234《清史》记载:“元启尝曰:我无他长,惟好学深思。心知其意而已。然其《勾股衍》一书,几欲驾梅文鼎而上之。为算术中不可少之书云。”[9]5485-5486《中国书院辞典》的“王元启”条指出其论学强调“求解”和“多读”。[10]368《易学百科全书》“王元启”条指出:“晚年喜易,治易专言义理,不涉象数图书,以人事得失,古今成败为玩辞玩占之证。著《周易讲义》一卷。”[11]890《浙江人物简志》也有“王元启”条。[3]314其所考《史记月表正讹》《史记三书正讹》《汉书律历志正讹》皆被收在《二十五史补编》第一册。[12]方豪《中西交通史》“中国历算所受西洋数学之影响”一节,列有其亡友姚宝猷撰《基督教教士输入西洋文化考》,所列书目中亦包括王元启的《勾股衍》《角度衍》《九章杂论》。[13]

目前虽未发现王元启《勾股衍》传世,但在同时代学者中一定是产生了影响的。《畴人传》载,“王元启”条的参考文献即有《勾股衍》,说明阮元、李锐等人读过此书。嘉定钱塘(1735-1790)亦曾读过《勾股衍》,或许就是王元启的稿本或抄本,并评价“算特其游艺之一耳,而犹神明变化若此”。[14]230只是此时王元启已去世,钱塘无法与其论学。在当时的学者看来,《勾股衍》的学术成就应是极高的。王元启较戴震、钱大昕年长十余岁,在乾嘉考据学兴起之前,他的工作已带有明显的考据特征。

清代学者翁方纲为其撰写墓志铭,[15]对王元启的评价极高,认为王所学博采汉学、宋学,执教30多年,学行品行堪称卓越。清代学者王昶对王元启的工作亦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元启“长于推步,前史月日参错者,均为考定。惜名位不彰,人鲜知者。曾主山东泺源书院,余奉使至济南,往访之,始得悉其学术”。王昶奉命往济南考察,专程前往探访王元启,此时他已67岁。王元启已刊著作主要有《祗平居士集》[16]和《惺斋先生杂著》[17]。《祗平居士集》是在其子王尚珏的校订下,由王昶出资刊刻。

陈久金先生关注过王元启的工作,[18]另外赵继宁在《〈史记·天官书〉研究论略》[19]一文中亦提及他的工作。目前,强晓倩[20]、王卫芬等对其著作《读韩记疑》做过深入研究。王元启与乾隆时期官员徐绩、陆耀、杨仲兴、胡德琳、姚梁、王昶等皆有交往,与沈光邦、万光泰、盛百二等学者亦有学术切磋。然而据目前的研究来看,对王元启生平、交游的时间脉络还未有清晰准确的认识,对其所处乾隆时期代表的中层学者的典型性还缺少相关研究。笔者不揣浅陋,根据王元启《祗平居士文集》《惺斋先生杂著》并结合相关史料,撰此年谱,补充这一缺憾。其历算工作将另文专述。

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甲午,一岁

七月十一日,出生于浙江嘉兴新丰镇。先祖自杭州迁嘉兴,曾祖国泰,祖父承荣,父昌业(1683-1754),世有隐德。

“相传魏国文正公后。建炎之乱,从迁而南。始家临安,中由海盐徙今嘉兴之蛋浜。……明季之乱,谱牒散亡。今所知者,先生以上六世。中间转徙平湖者复二世,至先生之考显伯府君复迁于嘉兴,居新丰镇。去蛋浜三里。”(先考敦靖先生述[16]卷29,211-217)

1717年,康熙五十六年,丁酉,四岁

万光泰生。著有《方程详说续说》《方程管窥》。[21]

1719年,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六岁

元启自六岁入家塾。(上王宗丞座师书[16]卷13,99-100)

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庚子,七岁

盛百二(1720-?)生。著有《柚堂笔谈》《尚书释天》等。

1721年,康熙六十年,辛丑,八岁

江声(1721-1799)生。著有《恒星说》等。

梅文鼎(1633-1721)卒。

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壬寅,九岁

陈厚耀(1648-1722)卒。

1723年,雍正元年,癸卯,十岁

陆 耀(1723-1785)生。主 编《切 问 斋文抄》。

1724年,雍正二年,甲辰,十一岁

戴震生。著有《勾股割圆记》《九章算术订讹补图》等。

1725年,雍正三年,乙巳,十二岁

程瑶田(1725-1814)生。

1728年,雍正六年,戊申,十五岁

钱大昕(1728-1804)生。

1729年,雍正七年,己酉,十六岁

乡试落第。

“元启幼攻举业,自己酉乡试报罢后,忽念此事不足以竟吾学,遂发愤笃专于古”。(与陆朗夫廉使书[16]卷18,138-139)

王兰生①王兰生(1679-1737),雍正四年(1726)十月由司业差浙江学政。雍正七年(1729)九月,改授安徽学政。内阁学士(1731-1736),雍正九年辛亥(1731)二月廿日(3月27日)翰林院侍读学士迁安徽学政。雍正十年(1732)七月初二日(8月21日),江南乡试正考官,十一月初七日(12月23日),由安徽学政改授陕西学政。乾隆元年十一月初四日(1736年12月5日)迁刑部右侍郎。董邦达,乾隆十二年丁卯七月十三日(1747年8月18日)由翰林院侍读学士迁内阁学士,旋及丁忧免。乾隆十五年庚午正月初四日(1750年2月10日)服满原任授。乾隆九年甲子(1744)十二月,浙江学政彭启丰改为陈其凝。在浙江学政任上,元启与友人褚绍可同受学于王公。

“不孝年十六岁受知于学使者交河王公,时合郡之士会千余人,公独进不孝与语,授之于《周易解义》、洪范《论握奇经注》及宋儒周程张子之书,凡数十册勖之,以古圣贤有用之学,且为口讲《论语》《中庸》之书,至日午不倦。”(先考敦靖先生述)

交河王公即王兰生。

“年友褚君绍可,自未膺乡荐时与余同受知于督学交河王公、豫章帅公②帅公,即帅念祖,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雍正十一年五月廿五(1733年7月6日)至乾隆元年七月初十(1736年8月16日)在浙江学政任上。之门,相好有素。故于诸同年中为最亲,在京师无日不相过从。”(褚母李太孺人寿序[16]卷12,90)

此后游学于各地,结交贤士大夫。

“然不孝自幼薄游吴越,既而溯淮江,涉汶泗,遍历齐鲁燕赵之郊,所至得与其贤士大夫游,求其笃诚守道于古圣贤人之言。”(先考敦靖先生述)

1731年,雍正九年,辛癸,十八岁

严长明(1731-1787)生。

1732年,雍正十年,壬子,十九岁

七月,王兰生任江南乡试正考官。

“(雍正)九年二月,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十年)七月,充江南乡试正考官。得士比粤东尤盛。以学使典乡试者,前此未有,有之自府君始。”(显考坦斋府君行状,[22]459梅瑴成)

业师张煌园敬业先生于该年领乡荐。王元启曾于童子试后受业于张敬业。张敬业后被举荐为中书舍人,升内阁典籍、主事、奉政大夫。年七十告老还乡。王元启游京师时曾馆其邸第。

“余髫髻(幼年)时与金君兆奇同以童子就试于县。……后二年(篁园先生)设教吾里,元启始从而受业焉。……已而先生以壬子领乡荐,……最后甲子岁,元启亦幸忝与荐书,人谓吾师门下科目之盛,几于岁占其一,争以得士为先生庆,而先生亦自喜其赏识不谬焉。先生自领乡荐后,得官中书舍人,升内阁典籍,秩满外迁,当为郡丞。已奉特旨改升主事,晋阶奉政大夫。寻请告归。先生于是年七十矣。先生仕宦以来,未尝设馆授徒,……往余计偕在京,会先生奉命出督通州仓储事,邀余馆其邸第。令与叔子孝烜共游处,因得重侍先生。于公退之余,先生肫然师弟之爱,所以教诲之者,无间于弱岁请业之时。……而元启自念得以其名徹先生左右者,迨今余四十年矣。先生之属望于元启者甚至,而不肖无状,坐废清时,无以彰显先生教泽之贻。今捧觞从诸君子后,其亦何能无愧矣乎?”(篁园先生寿序[16]卷10,79-80)

1733年,雍正十一年,癸丑,二十岁

1734年,雍正十二年,甲寅,二十一岁

陈万策(1674-1734)卒。

1735年,雍正十三年,乙卯,二十二岁

其妹婿吴邦俊入赘。

“岁乙卯,吴邦俊初来为婿。”(先考敦靖先生述)

钱塘(1735-1790)生。

1737年,乾隆二年,丁巳,二十四岁

王兰生(1679-1737)卒。

1738年,乾隆三年,戊午,二十五岁

丁杰(1738-1807)生。

年希尧(1671-1738)卒。著有《视学》《三角学摘要》。

1739年,乾隆四年,己未,二十六岁

孔继涵(1739-1784)生。

惠士奇(1669/1671-1739/1741)卒。

1737-1743年,乾隆二年-乾隆八年,二十四-三十岁

丁巳至癸亥,馆昆山汪氏。(四书讲义序[16]卷6,48)

“汪生廷楚,字薪翘。其先自徽歙徙浙之钱塘吴淞间。至生父守潜,遂著籍昆山,为昆山人。……王元启曰:余馆汪氏七年,中间欲辞去,生惶遽骇走,急趋其尊人暨诸戚友为挽留计,意若将终身于余者。不知予何所悦于生而诚服如是。”(汪生廷楚传[16]卷26,195)

1741年,乾隆六年,辛酉,二十八岁

岁辛酉,为其母沈太孺人做寿。(先考敦靖先生述)

1744年,乾隆九年,甲子,三十一岁

参加乡试,中举人。

该年浙江乡试六月十八(1744年7月27日)进行,主考官王会汾,时为内阁学士;[23]官献瑶,时为翰林院编修。该年浙江学政为彭启丰、陈其凝。[23]2652-2654

“乾隆九年,太史官先生奉命副、学士王公主浙江试。元启幸其选,未晋谒。先生以复命入京……元启益自幸获良先生。今年计偕北上,私念旦暮拜先生,必得朝夕受教于门下。比至京,先生又奉广东学政之命先一月赴任所去。”(官太夫人寿序[16]卷12,90)

1745年,乾隆十年,乙丑,三十二岁

在京师交友问学,结识沈光邦、万光泰等人。

“乙丑之岁,余寓京师。天坛之神乐观天台沈中翰光邦①沈光邦,生卒年不详,字廷扬,浙江临海人。康熙二十五年前后在世。康熙十七年(1678)举人,官内阁中书,迁福建漳州府同知,未赴卒。精于算术,尤深于律学,能自制刻漏壶,积二十年之研究,成《易律通解》一书。又工诗,有香鱼十二咏、爆竹八十韵传世。为余言纳甲之法,从枝求干,视其所值之行为定。”(纳音指掌图说[16]卷2,21)

“亡友万光泰循初②万光泰(1717-1755),字循初,一字晴初,号柘坡,秀水(浙江嘉兴)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工诗,善山水,善篆刻,兼精算学。著有《柘坡诗集》《徇子庄印朴》。最精声韵之学,然自谓达心而拙于口,屡索余代为疏解将以示其友人。余不暇以为。顷余被罪幽居,寝食外无一事。偶忆乙丑初入京师,得《国书》读之。虽不能兼通其义训,然颇略晓其声类分合之故。”(国书解[16]卷4,34)

王又曾与王元启为同族兄弟。王又曾与万光泰交好,通过王又曾,王元启与万光泰相识。万光泰著有《柘坡居士集》《算学新说》等。

1746年,乾隆十一年,丙寅,三十三岁

从京师归嘉兴。

“丙寅春,不孝归自都门。”(先考敦靖先生述)

作“题沈石田画”,时乾隆丙寅重九前

四日。[16]卷10,178

次子王尚绳生。

李潢(1746-1812)生。著有《九章算术细草图说》九卷,《海岛算经细草图说》一卷。沈钦裴补草。

纪大奎(1746-1825)生。

庄亨阳(1686-1746)卒。著有《几何原本举要》(庄氏算学本)。

1747年,乾隆十二年,丁卯,三十四岁

九月,潘思榘(谥号敏惠)由安徽巡抚改福建巡抚。直至1752年3月去世。

顾陈垿(1678-1747)卒。

1748年,乾隆十三年,戊辰,三十五岁

讲学天津。

“(讲论)尚有戊辰己巳间存天津徐氏。”(四书讲义序)

1749年,乾隆十四年,己巳,三十六岁

在京师。

“先余己巳在京师。”(题示两儿书稿后[16]卷23,176-177)

讲学天津。(四书讲义序)

1751年,乾隆十六年,辛未,三十八岁

乾隆十六年辛未,中三甲第十名进士。[2]499

“辛未成进士,得附门墙。……顾念老父已衰,不能不自憾。”(上座师孙阁老书[16]卷13,98-99)

该年会试主考官4位:刘统勋、介福、孙嘉淦①孙嘉淦(1683-1753),字锡公,号懿斋,别号静轩,山西太原府兴县人。康熙五十二年(1713)进士,仕康、雍、乾三朝,历官翰林院检讨,安徽、直隶学政、河东盐政、左都御史,湖广总督、直隶总督,至吏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以为官清廉、敢言直谏闻名。、董邦达;读卷官12人:来保、彭启丰、汪由敦、史贻直、嵇瓒、钱陈群、阿克敦、嵩寿、梅瑴成、李因培、秦蕙田、吴应枚;教习2人:阿克敦、孙嘉淦。②乾隆辛未科(1751)会试,主考官四位,为刘统勋(刑部尚书兼翰林院)、介福(礼部左侍郎)、孙嘉淦(工部尚书)、董邦达(内阁学士)。读卷官有来保(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彭启丰(吏部左侍郎)、汪由敦(兵部右侍郎)、史贻直(文渊阁大学士)、嵇瓒(户部左侍郎)、钱陈群(刑部左侍郎)、阿克敦(刑部尚书兼翰林院)、嵩寿(礼部右侍郎)、梅瑴成(都察院左都御史)、李因培(内阁学士)、秦蕙田(刑部右侍郎)、吴应枚(大理寺卿)。会试主考官及读卷官一般由大学士、军机大臣、内阁学士、六部尚书、侍郎、翰林院、都察院、京卿等构成。教习则由其中两人组成。该年浙江学政为雷鈜、彭启丰。王元启现有资料中,这是唯一一次与梅瑴成有直接关联的事件。

另据《清高宗实录》卷三百九十载,乾隆十六年辛未闰五月壬申,内阁翰林院领新进士引见,得旨:

“新科进士,除一甲吴鸿、饶学曙、周澧已经授职外,沈栻、刘墉……范思皇俱著改为庶吉士。……李俨、顾惠懋……王元启、吴儒清、胡圻俱分发各省以知县用。……”[24]122-123

辛未六月,过天津。(先考敦靖先生述)

1752年,乾隆十七年,壬申,三十九岁

辛未年十二月至壬申年三月初二日任将乐知县、县令。改革排粜之法,触及大商户利益。十旬而罢,幽居南剑州③南剑州,地名,现在是福建南平市延平区一带,位于福建省北部,地处武夷山脉北段东南侧。因传说“干将莫邪”在此“双剑化龙”而得名剑州、剑津。后为与四川剑州区别,所以又名南剑州。。(上吴佥宪书[16]卷13,100-103)

“乾隆十七年二月十四日,余有事往界竹,过坊头。”(书杨莲氏事[16]卷23,175)

“壬申夏,余有事三山。”(弟子职补注序[16]卷6,48)

“壬申秋,余被废为民,幽居南剑。”(许母陈孺人寿序[16]卷12,92)

“壬申冬十一月至前一日,余时以罪被废为民,幽居南剑州清隐石室。室无图史为娱。灯下阅《时宪书》,偶忆其语,因撰此图。”(纳音指掌图说)

作《纳音指掌图说》。

作《弟子职补注》。

数学著作《勾股衍》的构思可能始于该年。

孔广森(1752-1786)生。

1753年,乾隆十八年,癸酉,四十岁

将乐令被废后,幽居南剑州,致书其父。

“不孝摄令将乐被废,后幽居南剑。……时先生侨处会城(广东江门一带),不孝书述其事以慰先生”(先考敦靖先生述)

致信辛未主考官、工部尚书孙嘉淦,澄清遭弹劾之事。

“叩别之日,犹蒙称许,知其必为廉办之吏。又蒙手赐名柬致前抚军潘公(潘思榘),祝其为相好之同门。不意作吏三月,……遂遭弹劾。……昨冬十二月,孝廉许遇琏归自都门,独蒙老夫子远寄手柬存问。珍捧之下,感而陨涕。以吾夫子言勋所加,举世视为轻重,岂肯漫以名柬赐污浊之吏哉?”(上座师孙阁老书)

根据信中提及的时间,判断此信应写于1753年。

致信王会汾(时任宗人府丞,王元启乡试主考官)说明遭弹劾之事。(上王宗丞座师书)

王会汾(1704-1764),字荪服,号晋川,江苏无锡人。乾隆二年(1737)进士,历官吏部侍郎、大理寺卿,充武英殿经史馆总裁。著有《梁溪诗抄》。1744年浙江乡试主考官为王会汾、官献瑶。1750年10月由大理寺少卿迁宗人府丞,1752年7月乞养。

致信吴佥宪(笔者推断此人应为吴应枚①吴应枚,字小颕,一字颕庵,归安(今浙江湖州)人,应棻弟。雍正二年(1724)进士,1732-1734年提督云南学政,1739-1741奉天府尹,1748-1750年鸿胪寺卿,1751年大理寺卿。山水师王原祁。著有《客槎集》《墨香幢诗》《题画诗跋》《清画家诗史》《画传编韵》《画囊》《耕砚田斋笔记》。可能去世于1751年,因在《清代职官年表》中“京卿年表”未查到此人。,时任都察院佥都御史)。(上吴佥宪书)

“余昔承乏将乐。……癸酉夏四月,余既罪,废为民,幽居南剑州僧寺。”(萧素亭寿序[16]卷10,69)

“岁癸酉,余重至将乐。”(浮屠祖真母孔姥寿序[16]卷12,97)

作“题揭柏区书扇后”,“癸酉夏,别一岁余矣。先生来视余于南剑州之僧寺”。[16]卷10,178

在将乐正音书院。

“癸酉甲戌间,将乐诸生人各记其所得,未有汇录而传之者。”(四书讲义序)

作《熊氏祠堂记》。

“熊氏遂称将乐望族,其建宗祠,自乾隆元年始,至十八年增葺之。……前邑令嘉兴王元启为之记。”[16]卷21,166

孙星衍(1753-1818)生。

1754年,乾隆十九年,甲戌,四十一岁

在将乐。

“顾念老父已衰,不能不自憾。”(上座师孙阁老书)

四月二十五日,元启父卒。约在是年九月,作《先考敦靖先生述》。

“敦靖先生既卒,……及是逾四月矣。……先生生康熙二十二年壬戌六月十有六日未时,以乾隆十九年甲戌四月二十五日未时卒于福建将乐之正音书院。……今年寒食,寓将乐之学宫。”(先考敦靖先生述)

主将乐正音书院。

张敦仁(1754-1834)生。著有《缉古算经细草》3卷,《开方补记》9卷,《求一算术》3卷,《求一通解》2卷等。

1755年,乾隆二十年,乙亥,四十二岁

为道南书院山长。

“岁乙亥,余为道南书院之长,六邑之士皆来执经受业于门。”(严三锡时文序[16]卷10,61)

作“徐母墓志铭”。

“今年四月,将在延平,……今年实乾隆二十年,是为铭。”[16]卷10,192

凌廷堪(1755-1809)生。

戴震《勾股割圆记》成于该年。[25]

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丁丑,四十四岁

作《国书解》。在延平、仙游讲学。

“乙亥以后,延平、仙游诸生所记,长儿尚珏辑成二册。”(四书讲义序)

二月十一日,于扬州三汊河迎驾,作《进先师庙制考表》进献。

“辛未进士原任福建将乐县知县臣王元启谨奏:臣自罢官以后,流寓闽中,欣闻皇上车驾重幸江浙,因于去腊十九日自仙游扶服即路,至本年二月十一日在扬州三汊河叩迎圣驾,荷蒙温旨,垂问再三。又以臣献赋一首,钦赐臣縀一匹,殊荣异宠。下兽舞虽在飞走之伦,咸思自献其愚以助彰圣治。臣昔被废之初,自分无用于世,因时时思理旧学。偶有所得,辄复著之于文。……谨奉表随进以闻。”[17]第20册,19b-20b

其子王尚珏在附记中提到:

“右《先师庙制考》,乾隆二十二年,家君于三汊河接驾,曾就正故少宰锡山王晋川(即王会汾)先生。后于苏州送驾,寓先生第室。一日归自行宫,语家君曰:上将幸阙里,子所为《庙制考》,可赍往曲阜呈献,必蒙收采。因撰表装潢成帙,拟为山左之行。既以囊资告罄而返。”[17]第20册,20b

1758年,乾隆二十三年,戊寅,四十五岁

作《金溪渡重建浮桥碑记》。

“……即命练日坞工经,始乾隆戊寅某年月日,至某月日落成。”[16]卷21,164

徐养原(1758-1825)生。著有《九章重差补图》。

1759年,乾隆二十四年,己卯,四十六岁

仙游讲学。

“大抵戊寅、己卯岁仙游讲论为多。”(四书讲义序)

顾栋高(1679-1759)卒。

安清翘(1759-1830)生。

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庚辰,四十七岁

作《周象存寿序》。

“乾隆庚辰九月六日,将乐周君象存七十之诞辰也。”[16]卷10,78

过将乐。

“岁己卯,君年六十,时余在他所,不相闻。后一年,余复过其县(将乐),……已复治装北上,不果为。今年余客居山左,忽念与君相隔已越四千里,后会不可期,怆然至不可为怀。……”(萧盖思寿序[16]卷10,79)

冬,往济南。

“庚辰冬,道出济南。”(与张少仪①张凤孙(生卒年不详),江苏华亭人,字少仪。雍正十年副贡,乾隆间荐举鸿博,后荐经学,均下第。历官云南粮储道,刑部郎中。诗秀杰清丽,又工骈文。著有《柏香书屋诗抄》。同年书[16]卷16,125-126)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辛巳,四十八岁

辛巳夏,卜居郡城(济南)。(与陆朗夫论祭祀书三[16]卷18,141)

冬,所批书稿毁于火。

“辛巳冬,祝融为厉,生平手批书数千卷,悉炉于火。”(与陆朗夫廉使书)

四书讲义“其一册辛巳冬烬于火”。(四书讲义序)

辛巳以后,客游河北卫辉(崇本书院)及山左兖(兖州泺源书院)、曹(曹州重华书院)二郡。(四书讲义序)

江藩(1761-1830)生。

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壬午,四十九岁

在河北卫辉。作《史记正讹》三卷序。

“乾隆二十七年秋八月,嘉兴王元启书于卫郡之崇本书院。”[17]第11册

《萧盖思寿序》可能作于1762年。

1763年,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五十岁

在山东曹州。作“代叶抚军为曹郡僚吏公祝徐封君寿序”。

“曹州太守徐君之父封奉直公,以十一月十六日为其诞生之辰,今乾隆二十八年癸未为甲子一周。”[16]卷15,80

焦循(1763-1820)生。著有《开方释例》《加减乘除释》《释弧》《释圆》《释椭》。

江永(1681-1763)卒。著有《翼梅》(一名《数学》)。

1764年,乾隆二十九年,甲申,五十一岁

主曹州重华书院。成《勾股衍》初稿。

“甲申秋仲,病卧重华书院,……书成,总凡百十四则,名之曰《句股衍》。”(勾股衍总序[16]卷15,64-65)

或于是年,代作《济宁州重建衙署记》。

“乾隆二十三年,夏某奉命来守济宁。……居三年,……明年,会天子南巡②乾隆帝曾于1751年(乾隆十六年)、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1765年(乾隆三十年)、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六次巡幸江南。按照文中的时间推算,此处所说的“天子南巡”应指1762年。,……因追书其岁月而为之记。”[16]卷21,165-166

阮元(1764-1849)生。

秦惠田(1702-1764)卒。

梅瑴成(1681-1764)卒。梅文鼎孙,官至左都御史。《御制数理精蕴》总编。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丙戌,五十三岁

丙戌重赴延平、将乐。(四书讲义序)

或在是年,代作《延平道南书院碑记》。[16]卷15,161

作“书徐贞女事”。[16]卷23,175

顾广圻(1766-1835)生。

1767年,乾隆三十二年,丁亥,五十四岁

丁亥以后,主邵武、顺昌书院。(四书讲义序)

“元启客寓樵川一载,不异列子之居郑。……因小儿留住梅坪候竹簰,行李未至,孤坐陈坊,逆旅仰数屋椽之外,别无余事。”(与张少仪同年书)

“家君手批邑志……丁亥岁重过将乐,揭君天保以其手录副本见贻。”[17]第20册,2a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戊子,五十五岁

主顺昌之华阳书院。

“昔岁戊子,余奉观察杨公之命来主华阳书院。”(吕凫山寿序[16]卷11,83)

作《顺昌县新修儒学记》。

“经乾隆癸未月日,越乙酉月日落成。”[16]卷21,162

“往余为道南书院之长,……今年春,余承巡道杨公之命,自樵川(福建邵武)移讲华阳。”(范曦谷寿序[16]卷11,84)

戊子冬,余重过其县(将乐)。(与将乐诸生论邑志舛漏书序[16]卷15,53)

汪莱(1768-1813)生。

许宗彦(1768-1806)生。

戴敦元(1768-1834)生。

张鑑(1768-1850)生。

1769年,乾隆三十四年,己丑,五十六岁

在延平。作《与将乐诸生论邑志舛漏书并序》。

“往余摄令将乐,汇览邑乘,……陆生振奇见而悦之,因为汇录一册,以附原书之后,且以副本见贻。余题之曰:与将乐诸生论邑志舛漏书。……乾隆三十四年春正月十有二日,嘉兴王元启书于延平清隐石室。”[17]第20册,1a-1b

作“顺昌县知县陈侯德政记”。

“侯讳瑛,字贯千,江西宁州人。乾隆戊辰进士。以二十五年某月莅任。在县九载,以治行卓殊。侯升府同知,未及而卒。”[16]卷22,169-170

作“吕凫山寿序”。

“翁以己丑三月十三日为其六十之诞辰……而天庄兄弟辈再拜,乞余文为序。余既与吉水有同年之旧,乐为道其家门之庆。”吕凫山,即吉水知县吕天芹,交好十余年。[16]卷11,83

李锐(1769-1817)生。

李兆洛(1769-1841)生。

1770年,乾隆三十五年,庚寅,五十七岁

与罗英极书。

“自丙子迨今十四年矣。今将远别,勉践前诺,得蒙专使赉送,足征师友挚爱。”[16]卷20,155

与邓骥书。[16]卷20,156

1771年,乾隆三十六年,辛卯,五十八岁

该年十月廿日(11月25日),徐绩①徐绩(1731-1811),汉军正蓝旗人。1769年2月,由济东道迁山东按察使,丁忧免。其祖父为徐湛恩。由工部右侍郎出任山东巡抚。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改授河南巡抚。其后直至1786年,山东巡抚依序为:杨景素、郝硕、国泰、明兴。[23]1622-1625

黄承吉(1771-1842)生。

沈大成(1700-1771)卒。著有《九章解》。

1772年,乾隆三十七年,壬辰,五十九岁

客居山东。得山东巡抚徐绩之邀,主泺源书院。与胡德琳、盛百二等交游。

“盖得徐公(徐绩)书院一席资脯以膳家。而元启衰年善病,又得阁下为之供其药饵,首尾一载有余,始得果然成集。”(与胡书巢②胡德琳,袁枚妹夫,字书巢,生卒年不详,广西临桂人,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主修《乾隆历城县志》。著有《碧腴斋诗存》八卷,袁枚作序,随园藏版。《小苍山尺牍》中有多封通信。书[16]卷17,134)

或在该年,作“与徐毅斋中丞书”,负责编写徐湛恩③徐湛恩(1672-1755),字沛皇,汉军正蓝旗人。文集。“先阁学遗稿……”[16]卷20,175

“维壬辰之秋九,余始客乎泺阳。谬虚名之忝窃,来省会之冠裳。……忽六易乎星霜。”(祭李观察文[16]卷29,223)

约在该年,作《四书讲义》序。

“兹来泺口④泺口,今山东济南城区北部。,长儿携得辛巳焚余一册出示,诸生往往传相抄录。”(四书讲义序)

“壬辰冬,客游东昌⑤东昌,今山东聊城。,胡太守以新辑《济宁志稿》属为裁定。”(与陆朗夫求勘正济宁图记书[16]卷19,152-153)

“壬辰冬,余延王惺斋先生修《济宁州志》,得读所校《史记》《汉书》二书,……”(胡德琳《校正朝邑志序》[17]第15册)

代山东巡抚徐绩作《蓬莱阁阅水操记》⑥该文另见:张永强.蓬莱金石录[M].济南:黄河出版社,2007:165.。

“三十七年秋,余以阅兵至此,得游所谓蓬莱阁者,……乾隆三十七年八月某官某记。”[16]卷21,165

作《济宁图记例略引言》。[16]卷6,53

修《济宁图记》。(与胡书巢论修济宁图记三[16]卷17,130-131)

或在该年,与胡偶韩先生书。

“辱前辈知爱,愧无以效忠门下,知令孙初学文字,……《破承》一册一并寄呈。”[16]卷20,157

“旬日前曾有片纸开列数款,嘱东君向济宁蓝君处查询。”(与王梅生书[16]卷17,134-135)

王元启评点《震川先生集》,或在此年。

国家图书馆藏管庭芬过录王元启、张士元等评点《震川先生集》一部,此书《凡例》后录题识两则:“乾隆壬辰嘉平月依嘉兴王惺斋元启评点”和“柚堂记”。此本中王元启评语乃源自钱泰吉转录自盛百二过录本。[26]另《盛柚堂手批震川全集》中有:康熙本震川文集三十卷,别集十卷,秀水盛柚堂先生百二手批本。先生以经术名世,所著《尚书释天》一书,余曾有之,其柚堂文存,则久访未获,此盖手临王惺斋评本,其中凡例上自识云:乾隆壬辰嘉平月依嘉兴王惺斋元启批点。[27]

五月,孙廷槐迁任山东按察使。直至乾隆四十年(1775)十月降为道员。

张作楠(1772-1850)生。

屈曾发《九数通考》(一名《数学精详》)十二卷于该年刊刻。

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癸巳,六十岁

作《公 孙 桥 记》。[16]卷21,163与 杨 讱 庵①杨讱庵,即杨仲兴(1694-1775),字直庭,号讱庵,广东嘉应人。雍正八年(1730)进士。历官福建清流知县,江西兴安知县,湖北按察使,刑部郎中。著有《四余文集》《四余偶录》。事迹见《清史列传》林蒲封传附。乾隆三十八年十二月十四日(1774年1月25日)杨仲兴任湖北按察使,次年七月初四日(1774年8月10日)被召入京。(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078-2079.)观 察书。[16]卷16,126与 杨 讱 庵 观 察 书 二。[16]卷16,127-128

作《校正朝邑志》跋语。

“……窃谓此书(指韩邦靖汝庆所撰《朝邑志》),笔力旋斡之能在《武功志》之上,而前辈不甚言之,可怪也。余特爱其繁简之际,去取有方,质以己意,所不合者十二三,因稍为核正。命儿子尚珏录而藏之,并书其后如此。癸巳立春日祗平居士王元启书。”[17]第15册,23b-24a

作《四书讲义》序。

“与诸生讲评书义。癸酉甲戌间,将乐诸生人各记其所得,……癸巳春三月祗平居士王元启书于泺阳书院。”

《大学讲义》《论语讲义》《孟子讲义》《中庸讲义》或作于此年前后。

作《周易讲义》一卷。

王尚珏《周易讲义》后记:乾隆三十八年七月十一日为吾父六十生辰,时方掌教泺阳,虑省会诸公远来为寿,先一日避诸鹊山寺,濒行,独携《周易》数册,为客中消磨永晷之计。比归,蝇头小字密札行间。[17]第1册,39b-40a

1774年,乾隆三十九年,甲午,六十一岁

代李学使寿徐中丞序。[16]卷16,84-85

《校正朝邑志》付梓,胡德琳作序。

“壬辰冬,余延王惺斋先生修《济宁州志》,得读所校《史记》《汉书》二书,……因为缮校付梓,并序其缘始,如此。乾隆三十九年秋七月东昌府知府桂林胡德琳序。”[17]第15册,1a-2a

1775年,乾隆四十年,乙未,六十二岁

《校正朝邑志》刻成。

杨志梁作《校正朝邑志后序》:“……是书郡伯之序已详。先生复命余缀名其末,因为记其刻成之岁月而并志。余力所不能而有待于他贤之继成其事者,以为是书之后序云。乾隆四十年春三月。日照县知县海盐杨志梁书。”

《周易讲义》王尚珏作识。

“乾隆四十年五月望日男尚珏谨识于德平之敬业书院。”

《四书讲义》王尚珏作识。

“家君讲说书,义门弟子多有记录,其散失焚毁者不计,存者若曹郡重华书院讲义,尚可访辑,天津则徐君仁复,闻其于家君讲义至今收拾无遗。邵武顺昌则舍弟尚绳录而藏之,尚珏所辑盖其十之一二而已。然而《大学》一书尚珏乙亥岁亲承指授,其说多散见于大全或问及真西山衍义诸书,参以诸生所记,得四十余纸。虽不备,庶几十存六七。今故先为镂板。其他自论语以下,尚俟汇访汇刊,凡诸生所记有得诸家君子之手评者,有得诸口授而私为记述者,故篇中或称愚或称先生,前后错出不一,今姑悉仍其旧云。乙未中秋前五日男尚珏谨识。”(四书讲义)

《惺斋文钞》王尚珏附记。

“家君寓闽最久。闽人好文,多请为家君代刊文集。不许。或问之,辄曰:姑俟后世子云。尚珏尝乘间从容请曰:与其使后人能读吾书,曷若亲见吾书行世之为可乐?家君曰:否。使吾言果有可传,身后必不泯灭。如其不然,及身行世何为?今年春,杨丈荪皋(即杨志梁)为家君刊《校正朝邑志》成。尚珏复以为请,固不许。因仿《朝邑志》例为纂录家君评注古人之书及诸经讲义,先刊一二,而是书为前辈晋川(王会汾)先生所嘉许,且谓可以进御,亦附刻焉。其他碑志传记论赞书序之文,仍为箧而藏之,俟异日得请后再刻焉。乙未中秋前一日男尚珏谨识。”[17]第20册,20b-21b

该年十月十一(11月3日),陆耀由山西运河道迁山东按察使。直至乾隆四十三年闰六月十三(1778年8月5日)迁山东布政使。[23]2080-2083

施彦士(1775-1835)生。

余正燮(1775-1840)生。

1776年,乾隆四十一年,丙申,六十三岁

此年准备南归,得陆耀邀请,主泺源书院。

“元启客居四载,自阁下外知交落落。忽尔鲈鱼动念,于初四日入城,向新运使告辞南返。不谓运使亦一书生,挽留甚切。窥其意似必不令元启拂袖告行者,姑俟将来定局后再商行止可耳。……元启今年六十有三”(与胡书巢书[16]卷17,137-138)

“答胡书巢书”“与陆朗夫廉使书”“与陆朗夫论祭祀书一”“与陆朗夫论祭祀书二”“与陆朗夫论祭祀书三”皆是该年与友人论学书信。

王尚珏作《与将乐诸生论邑志舛漏书》识语。

“廖君《邑志纠缪》《(邑志)补遗》二书,家君评识之语久经编录成帙,……乾隆四十一年八月既望男尚珏谨识于泺阳书院之南轩。”[16]卷10,54

刘逢禄(1776-1829)生。

1777年,乾隆四十二年,丁酉,六十四岁

作《山东武乡试录后序》。

“四十二年冬十月,当天下有武乡试之期,山左有司恪遵令式从事。”[16]卷10,54

复信姚梁①姚佃芝,即姚梁(1736-?),字佃芝,又字甸之,清浙江庆元人。乾隆三十四年(1769)己丑进士。终身仕宦,为官清正。卒于河间府署。乾隆四十二年(1777)八月,由宗人府主事差山东提督学政。自1778至1780年7月兼任山东学政。(钱实甫.清代职官年表[M].北京:中华书局,1980:2674.),说明与陆耀在礼法中祭法上的不同观点。

“青来先生与鄙人往还半载,议论往往多合,独至祭法则彼此抵牾,不能相下。”(复姚佃芝学使书[16]卷19,146)

与姚学使论祭祀书。[16]卷19,146-150

作《弟子职补注序》。

“壬申夏……逮今二十六年矣。近长儿尚珏闻先民张尔岐亦有注释,因访得其书,重有采摭,命之曰补注,非敢谓有得于古人立教之意,聊取疏通其义训,使句子晓析,不至以艰深而废读耳……乾隆四十二年二月春分前一日祗平居士王元启书于济南泺阳

书院。”[16]卷6,48;[17]第15册

与陆朗夫书,论及《勾股衍》成书经过。

“首正无事,偶检箧中旧著《勾股衍》一书,……会得蒿庵《弟子职批注》一书,此书二十年前亦尝手

为之注。”[16]卷15,154-155

丁酉年八月,蒿庵书院竣工。陆耀聘任王元启为院长。(蒿庵书院碑)[28]

1778年,乾隆四十三年,戊戌,六十五岁

与陆朗夫书,陈述对《家祭论》的观点。

“去冬,姚佃芝学使以阁下所著《家祭论》

见示……”[16]卷19,150-151

“复陆朗夫书”(讨论张尔岐)、“与陆朗夫论蒿庵集中释迦院记书”“与陆朗夫求勘正济宁图记书”“再与陆朗夫书”“答陆朗夫书”(初以王说附会,不合鄙意。……论九十六刻)皆为该年与友人论学书信。

代作《重修泗水桥碑记》。

“(康熙)五十四年,前守金一凤修之,越岁告成。……自(乾隆)四十三年某月始,几阅月而工竣。……距金守初修时又六十三年矣。”[16]卷21,164-165

作“祭李观察文”。

“维壬辰之秋九,余始客乎泺阳。谬虚名之忝窃,来省会之冠裳。……忽六易乎星霜。”[16]卷29,223

该年阴历十二月十一日(1月28日),陆耀母老乞养,直至乾隆四十八年阴历五月十七日(1783年6月16日),丁忧后接原任布政使。乾隆四十九年阴历七月初四日(1784年8月19日),迁湖南巡抚。[23]1856,1861胡德琳有“次白云外史韵题邓尉探梅园三首送朗甫陆方伯终养归里”。[29]600

1780年,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六十七岁

继续任蒿庵书院院长。

此年与王昶建立学术联系。

据《述庵先生年谱》乾隆四十五年(该年王昶五十七岁)所记:

“(四月)十九日,……抵济南,见蒿庵书院院长王惺庵(斋)进士元启,嘉兴人。工推步。所校《史记·天官书》《汉书·律历志》尤为精核。……六月十一日抵南昌,接印任事。”[30]

另据《蒲褐山房诗话》:

“王元启,字宋贤,号惺斋,嘉兴人。乾隆十六年进士,官将乐知县。有《祗平居士集》。惺斋冲和厚重,神观从容,足为后生矜式。工古文,尤熟于宋诸儒书、《通鉴纲目》,皆能再三寻绎,补其遗误。又长于推步,前史月日参错者,均为考定。惜名位不彰,人鲜知者。曾主山东泺源书院,余奉使至济南,往访之,始得悉其学术。嗣后有所论撰,必寄于京师,故《祗平居士集》若干卷,亦予与令子尚珏携至南昌所审定者。”[31]

庚子以后,归里杜门。(《读韩记疑》后附[32])

1782年,乾隆四十七年,壬寅,六十九岁

焦廷琥(1782-1821)生。

1783年,乾隆四十八年,癸卯,七十岁

著《读韩附录》一册。

“会余著《读韩附录》一册,稍补《洪氏年谱》所未备。录既成秩,遂书其后,如此。癸卯正月榖日书。”[32]卷十,附

钱仪吉(1783-1850)生。

1785年,乾隆五十年,乙巳,七十二岁

游浙江四明。

“乙巳夏,旅迹四明。得同年印淞汀观察手评《韩文考异》之作。”(观察印淞汀像赞并序[16]卷29,218-219)

主讲浙江镇海(宁波)之鲲池书院。

陆耀卒。

程恩泽(1785-1837)生。

1786年,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七十三岁

六月,先生卒于家。

《读韩记疑》卷十后附王尚珏识语:丙午六月病笃时,挥汗拥书,犹手自笔削无倦容。至二十五日,病不能兴,乃为辍业。易箦之前一日,呼不孝、尚绳至卧榻前,语以“《顺宗实录四》有戊午二字,宜改”。某某时已气喘舌挢,听之殊不甚了了矣。

猜你喜欢

讲义书院乾隆
论乾隆朝金川之战的影子腔演述
陈岱孙补充讲义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陈岱孙补充讲义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
十八而志 初心讲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