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建新运用针刺结合寿氏脉学治疗周围性面瘫经验※

2022-12-13裴兴虹李成蹊指导老师赵建新田元祥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期
关键词:合谷面瘫针刺

裴兴虹,李成蹊,指导老师:赵建新,田元祥

(1.四川省崇州市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1230;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3.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北京 100029;4.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 100700)

赵建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寿氏脉学学术传承人,从事针灸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28年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赵建新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以针刺为主,同时重视寿氏脉学的应用。寿氏脉学是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寿小云名医传承工作站负责人寿小云教授独创的一门全新的脉学体系,其在传统脉学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来,以“卫行脉外”、《素问·脉要精微论》寸口脉与脏腑器官对应等理论为基础,将寸口脉扩展为寸、关、尺、尺下1、尺下2五部,每部再细分前、后、上、下、内、外、左、右,诊断部位推衍全身,通过寸口脉血管周围局部形态学改变、脉象温度感觉等变化为识别特征,直接诊断疾病,并可认知人类心理状态,诊断心理疾病,形成中西医诊断相结合的心身疾病脉象诊断体系[1-2]。赵建新教授将寿氏脉学和临床相结合,以寿氏脉诊辅助周围性面瘫的诊断,判断其病情变化,并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了临床疗效。现将赵建新教授临床上以中医针刺理论及寿氏脉学为指导分期诊治周围性面瘫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周围性面瘫中医概述

周围性面瘫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临床常见病,中医称其为“面瘫”“口眼斜”“吊线风”等。《诸病源候论·偏风口候》曰:“偏风口,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足阳明之筋……故令口僻也。”周围性面瘫多因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失固,加之风邪侵袭,内外因相互作用,致脉络失和,经络阻滞,筋脉、肌肉失于濡养,弛缓不收而发病[3]。临床上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显著。

2 周围性面瘫分期诊治

2.1 急性期 发病1周以内。主要临床表现为一侧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向健侧牵拉,鼓腮漏气,耳后疼痛,听觉过敏等。寿氏脉学表现:该病总体表现在寸口脉的寸部(寸部对应人体头部)。患侧寸口脉的眼、耳、口对应诊断区域局部有细颤波(细颤波多提示局部病变),应指明显;患侧寸部浅表处覆盖有一层滞涩的脉气,多伴吹风感;耳区显形,且局部或有一小团块(多提示局部炎症、疼痛、肌肉痉挛)。患者发病前多有受风着凉史,故寸口脉寸部浅表有吹风感。寒主收引,面神经供血动脉痉挛,血循不畅,充血水肿,面神经受损,其支配区域功能障碍,故对应脉口局部应指有细颤波。茎乳动脉是面神经颅内主要供血动脉之一[4]。茎乳动脉痉挛,对应耳区出现团块。周围性面瘫起病急,在数小时或1~3 d内达高峰,患者易出现焦虑、担心、痛苦等心理,故于患侧寸部应指有一滞涩的脉气层,与其心理变化及病情轻重密切相关。情志不调易致气机紊乱,面部气血运行失畅,二者恶性循环,继而加重病情。针刺治疗以祛邪通络为主,病轻刺浅,手法应轻柔,不宜接电针。针刺腧穴一般取面部攒竹、阳白、四白、巨髎、颧髎、地仓、颊车、下关、翳风,以通经活络,改善面部表情肌群额肌、提口角肌、颊肌运动功能,消除炎性水肿;配合针刺远端合谷穴以祛风通络。治疗中应重视患者心理状态,加以疏导,安抚情绪,让其正确认知疾病。

2.2 恢复期 发病1周至3个月以内。病情基本稳定,外邪已祛,症状逐渐减轻。寿氏脉学表现:患侧寸口脉的眼、耳、口对应诊断区域局部细颤波,耳区局部或有一小团块。局部细颤波及耳区团块逐渐变弱变小至消失,提示病情逐渐减轻直至痊愈。脉上已无吹风感,提示外邪已祛。寸口脉寸部滞涩的脉气层多已消失,提示患者心理趋于稳定,消失时间越短,越利于恢复。针刺治疗以通经活络为主,局部选穴配合远端取穴,《灵枢·邪气脏腑病形》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于面则下阳明。”远端以阳明经穴为主,补益气血,温煦头面。一般选取阳白、鱼腰、地仓、颊车、牵正、颧髎、四白、合谷、足三里等。手法上宜加大刺激量,面部腧穴直刺、透刺,如地仓透颊车等以疏通面部经气。此期可加用电针,采用疏密波治疗,以加强局部循环,消除炎性水肿[5]。

2.3 后遗症期 发病3个月至半年以上。多因失治误治,或正气衰弱,病情缠绵,出现面部表情肌功能恢复不全[6]。寿氏脉学表现:基本同恢复期,提示症状未完全恢复。部分患者于脉口寸部出现脉气滞涩层,脉管空虚感,提示患者心理压力较大,且正虚日久,此时易复感外邪,预后不良。针刺治疗以扶正祛瘀通络为主,局部取穴以疏通面部经气,改善局部循环,远端取穴以阳明经穴为主,同时兼顾气血、情志变化,取足三里、太冲、中脘、关元等穴。

3 病案举隅

患者,男,38岁,2020年11月25日初诊。主诉:右侧口眼斜4 d。4 d前患者受风着凉后出现右侧口眼斜,右眼闭合不全,于当地医院行脑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周围性面瘫,给予甲钴胺等口服。症状未缓解,为求进一步诊治于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科就诊。刻下症:右侧额纹变浅,右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右侧耳鸣,纳眠可,舌淡苔白,脉弦滑。寿氏脉学表现:右侧脉口寸部浅表处覆盖一滞涩的脉气层,有吹风感,右寸口脉眼、耳、口对应诊断区域局部细颤波,耳区显性,局部有一小团块。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急性期)。中医诊断:周围性面瘫(风寒袭表证)。治法:祛风散寒,通经活络。针刺取穴:患侧攒竹、阳白、四白、巨髎、颧髎、地仓、颊车、承浆、合谷、翳风、风池、太冲。操作:患者取仰卧位,诸穴均采用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浅刺(10~13 mm),攒竹、阳白施以平刺,其余穴直刺,手法轻柔,留针25 min。每周治疗3次。

2020年12月14日第7次治疗:症状明显改善,右眼用力可完全闭合,但闭眼无力,额纹出现,耳鸣减轻。寿氏脉学表现:右寸脉表面已无滞涩脉气层,眼、耳、口对应诊断区域局部细颤波变弱,口区发凉感,耳区局部伴有一小团块。针刺取穴:患侧阳白、四白、颧髎、承浆、颊车、翳风、合谷、风池、鱼腰透丝竹空、地仓透颊车、足三里。操作:患者取仰卧位,取0.25 mm×25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阳白平刺10~13 mm,于四白、颧髎、承浆、颊车、翳风、合谷、风池均直刺10~13 mm,行平补平泻法;取0.25 mm×40 mm一次性无菌针灸针,于鱼腰平刺进针至丝竹空,于地仓平刺进针至颊车,施以平补平泻法,于足三里直刺15~25 mm,行平补平泻法,施以补法,电针连接翳风和颊车,采用疏密波,强度以毫针柄颤动、患者感觉针刺部位跳动,但不产生疼痛和不适为度,留针25 min。

2020年12月23日第11次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右眼完全闭合,额纹出现,鼓腮已无漏气,露齿时右侧口角轻度斜,偶有耳鸣。寿氏脉学表现:右寸脉表面已无滞涩脉气,右寸口脉仅耳、口对应诊断区域局部轻度细颤波,右寸脉略有凉感。针刺取穴:患侧阳白、四白、颧髎、颊车、翳风、合谷、风池、地仓透颊车、足三里。操作同恢复期。此后患者继续巩固治疗3次后症状完全恢复,2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初诊时症见右侧额纹变浅,右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鼓腮漏气,右寸口脉眼、耳、口对应诊断区域局部细颤波,提示病位在头面,眼、耳、口区域有损伤,耳区局部团块,提示局部动脉痉挛,充血水肿,脉症对应,诊断为周围性面瘫急性期。患者寸口脉寸部有吹风感,发病前有受凉史,风寒邪气乘虚侵袭面部,脉络失和,筋肉失养发为本病,证属风寒袭表,治宜祛风散寒,通经活络。急性期邪气偏盛,宜以祛邪为要,病轻刺浅,手法轻柔以激发经气,固护肌表。针刺头面部腧穴以通经活络,改善面部表情肌群功能,配合中医辨证选穴取风池、合谷以祛风通络。右侧脉口寸部覆有一滞涩的脉气层,提示患者着急担心郁闷不舒畅,心理压力大,针刺加取太冲穴,太冲与合谷相配以畅达气机,疏导心理。继续治疗后脉象不断变化,脉象上病位点基本在浅层,未有深入,且不断变弱,提示病情逐渐改善。脉上滞涩脉层逐渐消失,提示患者精神心理状态转佳,利于病情恢复,病情进入恢复期,此时宜直刺、透刺结合,加大刺激量。脉象及症状均逐渐改善,表明针刺治疗有效。脉象上偶有发凉感,一般提示有受寒史,治疗时宜祛风散寒,同时调补气血,固护阳气。用风池、合谷以上达头面,祛除风邪,远端取阳明经足三里穴以调补气血,扶正固表。当患者症状及脉象上病理表现均消失时提示患者已痊愈,可结束治疗。

《灵枢·九针十二原》曰:“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赵建新教授在临床上十分重视脉诊的运用,寿氏脉学对周围性面瘫的诊断、评估等方面起着较大作用,以中医针灸理论及寿氏脉学为指导,医者可明确周围性面瘫的分期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进而提高临床疗效。

猜你喜欢

合谷面瘫针刺
中医针灸推拿与中药联用治疗面瘫的临床分析
周围性面瘫应用针刺联合雷火灸治疗的效果评价
清明的雨
针灸联合面部推拿治疗面瘫效果好
针刺镇痛的临床研究进展
单纯针刺与针刺配合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治疗对比
针刺配合穴位埋线治疗顽固性面瘫63例
合谷三阴交合用心得
牙痛苦相煎 针刺有要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