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牵正复位针法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风寒型)案

2022-12-13王富春

中国民间疗法 2022年2期
关键词:牵正经脉风寒

王 贺,王富春

(1.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2.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 长春 130021)

周围性面瘫是由原因不明的茎乳突孔内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所致,以突发一侧面部表情肌不完全性或完全性瘫痪、额纹及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眼斜等症状为主要特征的常见疾病。因神经损伤程度不同或失治误治等其他原因,该病迁延日久可能会导致顽固性面瘫。临床对于顽固性面瘫的病程分类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根据临床及各类报道,有将顽固性面瘫病程分别定为1、2、3、6个月以上[1]。

王富春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临床中心主任,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支持计划“岐黄学者”获得者,第6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吉林省名中医。王富春教授临床经验丰富,从事针灸临床、文献研究30余载,在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出牵正复位针法结合穴位贴敷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治疗方案,针对顽固性面瘫王富春教授运用针、药、罐、贴等多种治疗手段,疗效较好。笔者有幸跟师随诊,聆听言传身教,受益匪浅。现总结分享王富春教授治疗周围性面瘫验案1则。

1 病因病机

目前现代医学对周围性面瘫的病因没有统一的认识,关于该病发病的机制有病毒感染学说[3]、血运障碍学说[4]、免疫学说[5]等。多数学者认为,周围性面瘫患者面部肌肉长期失用可能是因得不到合理的治疗或面神经缺血缺氧的状态未能得到改善,也有部分学者认为是由神经轴索发生炎性改变所致。

中医认为,该病多由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脉所致,同时过劳或卫表不固,导致脉络空虚,津液运行不畅导致夹杂痰浊、瘀血、气滞,临床往往多个病因相兼为病,若未能得到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形成正虚邪亦虚,邪气滞留经脉日久,面部经脉不能得到气血的濡养,使得病程迁延不愈形成顽疾。

2 病案资料

患者,女,32岁,2020年12月14日初诊。主诉:左侧口眼斜3 d。患者3 d前开窗午睡后出现左侧耳后疼痛,面部麻木不舒,3 d后因面部麻木疼痛加重后就诊,其间未治疗。刻下症:左侧额纹消失,不能抬眉,左侧眼睑闭合不全,嘴唇闭合时嘴角歪向健侧,鼓腮漏气,伴有耳后疼痛,无肢体活动障碍,睡眠不佳,饮食尚可,二便正常,舌红,苔薄白,脉数。西医诊断:周围性面瘫。中医诊断:面瘫(风寒型)。治则:祛风散寒,活血止痛。选穴:左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太阳、四白、颧髎、下关、迎香、水沟、承浆、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操作:患者取仰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地仓及颊车选择0.30 mm×40 mm华佗牌无菌毫针透刺(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进针深度0.8~1.2 mm,其余穴位选择0.30 mm×25 mm毫针直刺,进针深度0.5~0.8 mm,以得气为度,均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 min,面部使用仙鹤牌红外线理疗灯照射30 min,眼部用棉条覆盖。②中药治疗。处方:黄芪20 g,白芍20 g,川芎15 g,地龙15 g,防风15 g,丹参10 g,僵蚕10 g,党参片15 g,熟地黄20 g,茯苓15 g。7剂,水煎,早晚温服。③穴位贴敷。贴敷药物丹参、桃仁、红花、赤芍、川芎、鸡血藤、伸筋草、透骨草、三七、延胡索以1∶1∶1∶1∶1∶1∶1∶1∶1∶1的比例和0.1%的石墨烯制备成石墨烯灸贴,针刺治疗后贴于耳后翳风,每次贴敷6~8 h,每日1次。

2020年12月24日二诊:患者左侧耳后疼痛减轻,左侧眼睑仍闭合不全,面部疼痛,口角斜,舌淡红,苔薄黄,脉弦。中药、针刺处方如前,针刺结束后,沿面部肌肉循行方向闪罐,闪罐结束后耳后翳风仍给予穴位贴敷。

2021年1月20日三诊:患者耳后疼痛消失,额纹较浅,左侧眼睑仍旧闭合不全,微笑时口角歪向健侧。针刺处方在前诊基础上,加四神聪、头维,水沟、承浆旁开1寸加针,进针时押手将面部肌肉压向患侧,针刺得气后,行牵正复位针法(针刺得气后拇指向前、食指向后单方向捻转数圈,使肌纤维缠绕针身,当针下感觉轻微重滞后,缓缓将针柄向上或向外提拉,每穴每10 min行针1次,每次1~2 min),治疗结束后,闪罐、穴位贴敷同上。

2021年2月24日四诊:患者患侧面部肌肉板滞,活动受限,示齿时口角歪向患侧,考虑由于神经损伤过重,出现面瘫倒错现象。除针刺患侧穴位外,加右侧四白、颧髎、下关、颊车。针刺结束后,贴敷耳后翳风穴。

2021年3月19日五诊:患者面部表情功能基本恢复正常,但眼周及唇周有细微感觉不适,要求继续针刺治疗。

3 辨证分析

3.1 选穴及针刺手法配伍 王富春教授认为,早期面瘫治疗时,针刺应尽早干预,但手法要轻,进针要浅。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选取四白、下关、迎香、地仓、颊车激发头面部气血,根据“面口合谷收”,选取远端双侧合谷穴,其他选穴以阳经为主,共同激发头面部经气,以祛邪外出。三诊时,左侧眼睑仍旧闭合不全,微笑时口角歪向健侧,加针四神聪、头维及水沟、承浆旁开1寸,行牵正复位针法,捻转滞针可使刺激量加大,向上或向外轻微提拉,与痿废的肌肉做相反对抗,可促进面部肌肉的功能恢复。

3.2 早期中药扶正兼以祛邪 补阳还五汤具有补气、活血、通络功效,风寒之邪侵入面部经脉,卫表不固或平素机体正气不足,导致面部经脉失养。方以补阳还五汤为基础,加以经验用药及辨证加减,方中,黄芪配伍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以扶正,使气血化生有源;川芎为“血中气药”,行血而不伤血;丹参活血止痛;僵蚕兼能化痰;该病久病入络,地龙性善走窜,可通行面部经络;周围性面瘫以经脉失养为主,故用甘润缓急解痉的白芍配以熟地黄,以达到濡养面部经脉的目的。《诸病源候论》指出“足阳明之筋,上夹于口,其筋偏虚,而风因乘之,使其经筋偏急而不调,故令口僻也”,说明风邪侵袭足阳明胃经是引起该病主要的发病因素,故用防风散邪祛风。

3.3 面部闪罐温热法 二诊时,患者左侧眼睑仍闭合不全,面部疼痛,口角斜,故给予闪罐治疗。面部闪罐具有温热作用,可将深入经络的风寒之邪从皮毛腠理吸引而出,给邪以出路,从而使面部经络气血得以畅通。另一方面,顽固性面瘫多为气血阻滞不通,闪罐法可激发阳气,鼓动经脉引邪外出并濡养经筋。

3.4 穴位贴敷局部给药 王富春教授认为,穴位贴敷能代替针刺起到长效针灸的作用,针刺治疗结束后在面神经出口处即翳风进行穴位贴敷,可起到消肿止痛的作用。翳风位于耳垂后凹陷处,是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的交会穴,也是茎乳突孔的出口,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常配伍应用以缓解面瘫患者耳后疼痛这一局部症状。翳风穴位下有腮腺、颈外静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干、舌咽神经和耳大神经等多种组织结构,特殊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其重要的临床作用。

4 讨论

周围性面瘫可因病毒感染、受凉或自主神经不稳致神经营养血管收缩缺血而毛细血管扩张,组织水肿压迫面神经引起。西医治疗该病以糖皮质激素、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药物、血管扩张药物等为主[6]。中医认为,面瘫起病多因过劳或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气不固,风寒之邪侵袭面部经络,致气血瘀阻,经脉不利,出现斜。《灵枢·经筋》云:“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目口为噼。”王富春教授认为,风寒型面瘫一方面为机体正气不足,易受风寒之邪的侵袭;另一方面寒主收引,易滞经络闭塞不通,不通则痛。治疗面瘫选穴以祛风散寒为主,配以活血止痛的中药贴敷于翳风穴,二者协同作用,以减轻患者病证。

牵正复位针法是王富春教授结合临床经验及滞针术创制的应用于面瘫治疗的一种针法。滞针术是将针常规刺入体内一定深度后加以手法单向捻转致肌肉缠针,获得较强刺激针感并造成人为滞针,从而提高针刺治疗效果的一种手法[7]。牵正复位针法除捻转外还增加了向上或向外提拉的力量,可加大对神经和肌肉的刺激量,从而有助于面神经功能的恢复。另外,施术的穴位均分布在面神经上,如阳白、攒竹、丝竹空、太阳、四白、颧髎、下关、迎香、水沟、承浆等均位于面神经周围,针刺以上诸穴可活血通络、祛风止痛,使瘫痪的面肌尽快恢复功能;地仓与颊车配伍可有效改善面瘫中口角斜症状,透刺可提高肌肉及神经的兴奋性,从而促进面部表情肌功能的恢复,既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又保证了针刺治疗效果[8]。合谷为四总穴之一,善治头面部疾病,有“面口合谷收”之说,具有远端治疗作用。翳风位于耳垂后凹陷处,是手少阳经与足少阳经交会穴,也是茎乳突孔的出口,主治头面五官疾病,常配伍应用以缓解面瘫患者耳后疼痛这一局部症状。翳风穴下有腮腺、颈外静脉、迷走神经、舌下神经、面神经干、舌咽神经和耳大神经等多种组织结构,特殊的解剖结构决定了其重要的临床作用。

石墨烯灸贴以石墨烯为药物载体,能提高药物在机体的溶解度及靶向释放作用,并且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降低过敏率[9]。贴敷药物中,防风解表祛风,减轻由外感风寒引起的疼痛;独活可散里之伏风,与防风相配,共奏祛风止痛之功;甘遂有利水之功,可减轻面部神经的水肿;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桑寄生祛风湿,强筋骨;丹参祛瘀止痛,凉血消痈。针药并用,分期辨证,才能达到临床最佳的治疗效果。

王富春教授认为,该病早期应用激素仅能阻止面瘫继续发展,并不能起到较大的治疗作用,且临床观察发现,早期应用激素的患者治疗周期会更长,不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王富春教授在治疗顽固性面瘫时,主张多种治疗方式联合应用。临床发现面瘫发病患者以左侧居多,王富春教授认为,大多数人右侧活动量大于左侧,故右侧气血更加旺盛,更不易受风寒之邪侵袭。另外,年龄差异也会影响恢复速度,青年人经脉气血充足,神经功能恢复更迅速,而年老者经脉空虚,肝肾阴亏,气血不足,故治疗周期较长。同时神经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不同,对患者造成的影响不同,尤其是年轻女性,对容貌的改变更容易焦虑失眠,故还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做到真正的身心康复。

5 小结

面瘫由正气不足而感受风寒之邪所致,夹杂痰浊、瘀血、气滞,临床常多个病因相兼为病,治疗时应注重疾病的分期,抓住主要病理因素,兼顾其他。发展期周围性面瘫,强刺激可加重面部水肿及神经损伤,严重者会形成面肌痉挛,故在早期刺激量不宜过大;平静期及恢复期,病情趋于稳定,针刺可达到疏通面部经络的效果,这一阶段给予牵正复位针法可增加刺激量,此外,也注意安抚患者焦躁情绪,使其配合治疗。穴位贴敷既有穴位刺激作用,又可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具有双重治疗作用。石墨烯对穴位的靶向作用,能使药物持续作用于腧穴,减轻患者的疼痛及水肿症状。该法取穴精简,用药得当,疗效显著,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猜你喜欢

牵正经脉风寒
冬读古诗御风寒
牵正散合大补阴丸对蛋白酶抑制因子I诱导的帕金森病体外细胞模型大鼠肾上腺嗜铬瘤细胞的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风寒感冒忧,来碗“神仙粥”
牵正散结合针刺摩骨法治疗急性期亨特面瘫的临床观察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牵正散水煎剂对PSI诱导的体外帕金森病模型的影响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中泰传统医学经脉系统比较探析*
老官山汉简《经脉书》初探
加味牵正散穴位贴敷联合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4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