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参照OIE 动物福利国际标准,提升奶牛养殖生产福利化水平

2022-12-13张凡建李卫华侯引绪

中国动物检疫 2022年4期
关键词:福利奶牛动物

张凡建,李卫华,侯引绪

(1.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2.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山东青岛 266032)

随着我国奶牛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奶牛福利化养殖的关注度日益加强。我国开展动物福利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动物福利的法制化、标准化进程还较为滞后,奶牛生产实践中的福利问题还比较突出[1]。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近20 年来,一直将农场动物福利问题作为其工作重点,并在《陆生动物卫生法典》(以下称《法典》)中制定了一系列动物福利标准,奶牛福利标准是其中一个重要内容[2]。因此,有必要参照OIE 奶牛福利标准,结合我国国情和奶牛生产实际,切实提高我国奶牛养殖生产的福利化水平。

1 推进奶牛养殖生产福利化水平的必要性

1.1 动物福利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动物福利问题逐渐成为社会公众的重大关切。人们保护动物的意识日益提高,有关动物福利立法的呼声也日益高涨。部分奶牛场存在饲养密度高、饲养环境差、操作管理人员对奶牛打骂恫吓、产犊后强行母子分离、断尾去角等问题。这些福利问题如果处理不当,会影响奶牛行业声誉和全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动物福利,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创建和谐文明社会的需要[1]。

1.2 动物福利可作为动物及其产品的贸易壁垒

在欧盟的推动下,全球范围内对食用动物福利的关注越来越高,动物福利已经是立法和标准制定的重要议题之一,并有可能成为动物及其产品国际贸易的壁垒因素。欧美发达国家逐步对与动物福利相关的产品实施商标规范化,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动物及动物产品的重要标准[3]。WTO 规则虽然没有明确动物福利可成为限制贸易的理由[4],但OIE 标准是WTO 认可的动物和动物产品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标准,而动物福利是OIE 近年来积极推行的一项重要工作。现阶段,我国在动物福利的认识和实践上,与欧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这使得我国动物、动物产品及相关服务在国际贸易的发展受到许多不利影响。

1.3 提升奶牛养殖福利水平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良好的福利措施能改善奶牛健康,提高奶牛场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如:夏季高温高湿天气下保证供水,提供遮荫和风扇,安装降温设施等防暑降温措施,能有效缓解热应激,显著降低产奶量下降和繁殖性能降低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清洁、干燥、舒适的躺卧场地能保证奶牛充足的休息,降低乳房炎、肢蹄病的发病率,提高养殖场经济效益;完备的生物安全防控体系,能有效防控牛传染病和人兽共患病,保障牛群健康,维护公共卫生安全[5]。

2 OIE 奶牛生产福利标准

OIE《法典》的“动物福利与奶牛生产体系”一章中列举了解决奶牛生产体系中相关动物福利问题的推荐性意见和建议[2],为我国制定符合国情的奶牛生产福利标准提供了依据。

2.1 奶牛福利的衡量标准

《法典》给出了8 项奶牛福利指标(或衡量标准),具体包括奶牛行为、体貌、发病率、死亡率、淘汰率、繁殖率、体重、体况以及产奶量变化、抓捕不当引起的不良反应、常规手术并发症等。

其中:奶牛行为的异常包括采食量下降、运动行为异常和姿势改变等指标,奶牛体貌的改变包括毛色异常、牛体表较差的清洁度以及分泌物增多等,发病率、死亡率和淘汰率的统计通常涵盖传染病以及代谢病、肢蹄病等非传染性疾病,后备牛、泌乳牛和干奶牛体重、体况和产奶量异常变化预示着较差的福利,牛场繁殖率低可以体现为牛群较低的受胎率和较高的流产率等,对奶牛恫吓、不当驱赶抓捕等行为会给奶牛造成不良反应,出现术后感染、疼痛、采食饮水减少和体况下降等常规手术并发症也是奶牛福利负面影响的一种体现。

作为衡量奶牛福利的指标,必须与动物福利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数据必须易于客观测量,并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准确度。OIE 建议各成员根据奶牛具体管理情况,为每一项指标设定适当的阈值。因此,建议牛场具备良好的记录保持系统和监测体系,建议国家或行业制定相关的指标体系标准。

2.2 对奶牛生产体系设计和管理的建议

《法典》给出了适用于奶牛福利的推荐性措施,这些措施的有效性可以通过前述的8 项奶牛福利衡量标准来评价。

2.2.1 生产系统设计与环境控制

2.2.1.1 牛场选址 奶牛场选址应评估气候和地理因素对奶牛的影响,考虑奶牛品种能否适应当地气候和地理条件,尽量减少这些因素对奶牛福利的负面影响。

2.2.1.2 牛场设计 奶牛场设备设施的建造、维护和运行应尽量减少奶牛福利风险,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挤奶区和运动场之间通道的设计应尽量缩短奶牛行走的距离,且避免蹄部受到损伤;(2)挤奶设备、抓捕和保定设备的设计应最大限度避免奶牛受伤或减少疼痛;(3)采食和饮水设施的设计应能保证所有牛获得清洁而足量的饲料和水,尽量避免争斗行为;(4)设置专门的病牛隔离区应能满足患病奶牛的需求;(5)奶牛集中场所(如挤奶室入口)、装载区和坡道的设计应尽量减少应激和伤害;(6)地面、垫料、休息区和室外场地应保持清洁,确保卫生舒适,尽可能降低发生疫病以及滑倒和跌落受伤等的风险;(7)所有牛都应拥有充足的空间。

2.2.1.3 环境控制 许多环境因素会影响奶牛的福利和健康,包括热环境、照明、空气质量和噪声。在夏季高温高湿环境下,为奶牛及时采取遮荫、喷淋等热应激缓解措施;在极端寒冷的天气条件下,为奶牛,特别是新生犊牛和其他有身体状况的奶牛,提供有效的保温措施;按照自然周期为牛群提供柔和的良好照明,保证牛自然行为,并确保对牛群检查时的安全性和质量;保持良好的空气质量和通风;尽量避免管理员以及室内外设备(换气扇、报警器等)建造和运行带来的噪声引发的奶牛应激和恐惧。除此之外,牛场还应制定生产系统应急预案,来降低电、水和饲料供应系统障碍给奶牛福利造成的不良影响。

2.2.2 动物操作管理 良好的动物管理措施对于达到良好的动物福利水平至关重要。《法典》建议奶牛场应配备足够数量的、具有相关经验或接受培训的动物管理员,掌握关于奶牛行为、操作、生物安保等方面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2.2.2.1 疾病防治(1)针对奶牛传染病,特别是OIE 名录疫病,设计、实施和维护生物安保计划,有效控制病原的引入和传播(涉及的因素包括牛、其他家畜及野生动物虫害、人员及其卫生规范、设备工具设施、车辆、空气、水饲料和垫料供应、粪便及病死动物处理、精液和胚胎等),并制定针对疫病暴发的应急预案。(2)针对奶牛场常见的乳房炎、蹄病、繁殖障碍病、代谢病和寄生虫病,实施适当的预防、监测、控制和治疗方案,做好并保持必要的生产数据记录。(3)动物管理员日常关注异常的特异性症状(咳嗽、眼部分泌物增多等)和非特异性症状(采食量、产奶量等),增加对高风险奶牛的常规检查次数,有能力识别、确认并正确护理患有慢性病或受伤的奶牛。必要时由兽医专业人员操作实施。(4)确保不能移动的奶牛随时饮水,并提供饲料;尽量不移动这些奶牛,必须移动时应避免加重损伤;能评估动物是否适合运输。(5)对治疗失败或不可能痊愈的奶牛实施人道宰杀,这些情况包括严重消瘦和虚弱以至无法走动;不能站立和行走,拒绝采食和饮水,对治疗无反应;药物治疗失败,病情迅速恶化,严重的虚弱性疼痛,复合性骨折,脊柱损伤,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处关节感染并伴有渐进性消瘦,犊牛早产且不太可能存活,具有会使其衰弱的先天缺陷或其他缺陷;作为灾害管理措施的一部分。(6)在实施可能引起疼痛的手术或干预措施时,应尽量减少奶牛的疼痛和应激反应,并尽可能在早期进行。

2.2.2.2 日常管理(1)为奶牛提供充足的、适口的、质量良好的饲料和饮水,保持营养均衡,满足奶牛各生产阶段的生理需求;熟悉体况评分体系,确保奶牛体况不超出可接受范围。(2)考虑牛在群体内的社会行为,关注同群中的高风险动物,尽量减少不适当混群引发的争斗、过度爬跨等福利问题。(3)满足奶牛躺卧、站立、采食等不同区域的空间需求,确保舒适性并满足社交需求。(4)检查操作过程中防止奶牛产生应激或恐惧反应;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能使用会引起疼痛或痛苦的处理手段,且在使用时,应保证奶牛可自由移动。

2.2.2.3 分阶段管理(1)繁殖阶段。遗传育种中,应尽可能考虑营养需求、疫病抵抗力和耐热性等因素;采集精液、人工输精、妊娠诊断和胚胎移植的过程应尽可能减少动物的疼痛和不适;妥善管理妊娠期母牛和小母牛,尽量避免过度肥胖导致的难产以及产后代谢障碍;监控临产奶牛,难产时辅助其分娩,助产工具不应加速分娩,而只能协助难产奶牛,不引起过度疼痛或其他健康问题。必要时由兽医进行剖腹产。(2)犊牛阶段。为新生犊牛提供柔软干燥的垫料和供暖设施,避免冷应激;确保新生犊牛尽早摄取数量充足、质量合格的初乳;操作和移动犊牛时,应尽量减少痛苦并避免疼痛和伤害;根据饲养方式和生产体系,决定母牛与犊牛分离的方法以及适当的断奶时间和方法,尽量减少应激反应。(3)后备牛饲养。避免年轻犊牛发生热应激;同组饲养的后备牛应具有相似的年龄和体型大小;预防并监控后备牛群的交叉吸吮情况。(4)挤奶管理。挤奶工作人员以及乳房和挤奶设备保持卫生状态,妥善使用和维护挤奶机;尽量减少挤奶前后的等待时间。

3 推进我国奶牛福利化养殖的建议

我国农场动物福利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在农场动物福利立法及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相对滞后,因而制约了农场动物福利工作的开展。同时,国内对动物福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猪、肉鸡、蛋鸡、肉牛等农场动物的饲养和管理,对奶牛福利的研究还较少,在生产实践中也大多参考国外的做法[1];生产和管理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还较为薄弱,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化的业务培训;尚未在行业内构建起规模化养殖场奶牛福利评价体系。因此,有必要参照OIE 动物福利国际标准,推进我国奶牛福利化生产进程。

3.1 提高奶牛饲养管理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

《法典》指出,管理和饲养奶牛的人员在维护动物福利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强调所有负责奶牛饲养管理的人员应具备相关经验或接受培训,掌握必要的奶牛行为、操作、健康、生物安保、生理需要和动物福利的使用知识和技能,以保证牛群的健康和福利[2]。当前,我国奶牛饲养管理人员整体素质还不够高,动物福利意识还比较薄弱。建议通过知识培训、实践训练、资格认证等手段,提高奶牛饲养管理人员的动物福利意识。

3.2 加大对奶牛福利科学研究的投入

根据OIE 和《法典》的规定,动物福利指标阈值的设定以及对动物福利措施的评估要以科学为基础,包括基于动物相关措施的功能影响评估(受伤、疫病和营养不良等)、动物需求和情感状况评估(动物偏好、动机和厌恶程度)和生理学、行为学和免疫学的评估;除此之外,OIE 还提出了动物福利评估的“等效性原则”,即使成员之间采取了不同的动物福利措施,但如果达到了相同的性能或效果,也被认为是符合良好动物福利的,但这些措施必须有科学依据[2]。动物福利是一门多学科融合的新兴学科,需要深入认识集约化、规模化高密度动物生产的内在规律、动物保健的内涵及环境与动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需要理论创新和技术发明及推广应用。建议加大对奶牛福利科学研究的投入,努力开展奶牛福利研究,积极参与福利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我国在奶牛福利国际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

3.3 加快构建奶牛福利科学评估体系

《法典》提出了评估动物福利的指导性原则,强调了OIE 动物福利标准在全球的适用性,建议在评估标准中为每项基于动物的措施制定科学的、可衡量的目标或指标阈值[2]。建议参考OIE 奶牛福利衡量标准和奶牛生产体系相关动物福利推荐性建议,制定规模化奶牛场福利评价标准,构建自我评价、第三方评价和官方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培养一批专业的、有经验的和责任心强的奶牛福利审查员,科学构建规模化养殖场奶牛福利评价体系,为政府相关部门和生产者揭示奶牛福利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相对科学的评价工具。

4 小结

综上所述,OIE《法典》提出了解决奶牛生产体系相关动物福利问题的推荐性意见,对OIE 各成员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应参考OIE 有关动物福利的国际标准,推进我国奶牛养殖的福利化水平,体现“以牛为本”的现代养殖理念,提高奶牛养殖效益,促进奶牛业可持续发展,推进和谐文明社会建设。

猜你喜欢

福利奶牛动物
乍暖还寒时奶牛注意防冻伤
玉米福利
夏季奶牛如何预防热应激
奶牛吃草
最萌动物榜
那时候福利好,别看挣几十块钱,也没觉得紧巴巴的
动物可笑堂
SZEGÖ KERNEL FOR HARDY SPACE OF MATRIX FUNCTIONS∗
动物捉迷藏
有趣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