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建设背景下非遗银饰、刺绣、蜡染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究
——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2-13谢白杨卿斐

西部皮革 2022年4期
关键词:银饰蜡染双高

谢白杨,卿斐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在“双高”建设背景下,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时代新人与新时代建设者的必然要求。现阶段高等学校劳动教育课程,继承了延安时期“实践为主,理论为辅”的发展理念,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良好观念全面发展,更好地推动社会建设与学科建设。在“双高”建设背景下,以劳动教育课程推动以“银饰、刺绣、蜡染”工艺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是劳动教育与文化强国相结合,提升学生文化素质与文化自信的必由之路,通过以非遗手工艺为中心的劳动教育课程可以让各类专业、各类层次的高职学生丰富阅历,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更好地进行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通过高校平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的强化高职院校劳动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并推进民族文化的传承。

1 劳动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1.1 独立课程体系,强化劳动实践

习近平主席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依靠知识,必须依靠劳动,必须依靠广大青年”。因此,强化高校劳动实践教育课程的建设,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与时代接轨的发展策略之一。让学生们在劳动与社会实践中奉献自身价值。

高校劳动实践课程需要一定的独立性,不仅仅要围绕相关专业,更需要强化课程的劳动实践性与非遗传承的文化性。与社会发展现状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应从三个层面入手:一是从学生入手,劳动的本质是人类通过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转化为相应的物质、精神收益,也是个人承担社会责任的途径,学生在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工艺的学习中,可初步体会到劳动的本质,培养自身责任意识,二是从高校层面入手,通过高校提供的实践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理论知识与劳动实践有机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三是非遗传承方面,是学生完成责任意识与自身能力培养后,鼓励民族文化进校园,更好地完成实践成果的转化,提升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元层次的实践能力,更好的摆正思想,与时俱进,实现以劳动教育为基础,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实践与发展,贯穿高等职业教育的多个方面,才是当今独立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根本目的。

1.2 传统文化融合,强化劳动内涵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复兴是其中的重要环节。如习近平主席提出:“匠人精神”,让曾经未受到重视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技艺得到了在新时代的传承,以“大国工匠”为目标,培养出一批具有高度实践经验与创造能力的新时代劳动者,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硬实力,推进传统文化与传统技艺的复兴。

1.3 多元形式设置,强化学习兴趣

学生对于劳动实践的参与程度取决于自身对于劳动实践的兴趣,由于当前生产力水平较高,各地区的学生对于劳动实践的参与度较低,没有更好的开设出适合各地区发挥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而是通俗地设置一些日常劳动课程。因此,高校在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中,在满足课程的独立实践性与文化性的同时,更应从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兴趣,开发具有趣味性与多元性的相关课程。摆脱曾经劳动实践的“教条化”与“单一化”。

2 银饰刺绣蜡染融入劳动教育的课程方法探究

2.1 学科贯穿,以学科融合劳动实践

传统工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往往脱胎于劳动实践。可通过学科融合的方式,来展现非遗工艺如银饰、蜡染、刺绣工艺等。2021 年2 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毕节市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视察时指出:“苗绣既是文化也是产业,一定要发扬光大苗绣,既能继承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也能为扶贫产业、乡村振兴作出贡献”[1]。习近平总书记对发扬光大苗绣产业寄予厚望,为我们进一步做好苗绣产业现代工匠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贵州省作为我国西部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充分利用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两个宝贝,整合地方特色优势资源发展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黔东南州作为国家级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确立了打造国内外知名民族文化旅游目的地为战略目标[2]。随着“四化”深入推进,旅游产业化大势所趋,黔东南扎根地方特色文化,重点打造以银饰、刺绣、蜡染为重点的民族民间工艺品产业,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文化传承作为基底

2.2.1 教学理念引导

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文化艺术形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难度。首先,让学生理解本民族的文化性格、文化方式是重中之重。如苗族展现男性力量之美的吹芦笙、代表以大以重为美的银饰工艺都有着自身的独特之处,是在本民族特定文化语境所衍生出情感集中表达。因此,如何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实现民族共情是劳动教育教学的第一步。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自己本身重大节日、祭祀等活动,使其内容更具代表性。让学生了解民族文化的同时,也要使其理解非遗背后的“情感符号”,使得学生对于民族艺术拥有一定的敬畏心理,尊重艺术才能学好艺术。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深层次知识灌输,做到技术理论、民族文化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才能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地实现传承与发展。

2.2.2 教学模式变化

曾经的劳动教育对劳动的机械实践的要求较大,而如今的要求幅度有所缩小。也使得劳动实践教学变得更为精细化。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循序渐进”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熟悉非遗技艺的制作流程,积极做到“形似”与“神似”的统一。使得学生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髓,体会民族非遗工艺中博大精深的文化与感情。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让学生逐步地去理解、实践,打好基本,才能使得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更好的“文化再现”。

2.2.3 实地考察的重要性

在课堂上理解非遗技艺的同时,实地考察是重要的取材方式之一,通过劳动教育增强非遗传承也是同理。自身的实际调查中,结合民族学与非遗相关知识,结合田野调查才更进一步的深入了解。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加强实地考察,让学生真正进入到民族文化环境中,切身体会民族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独特性,不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用自己的切身实践,在当地的传统民族村落,走访传统村落独特的建筑与生活,通过实地教育与理论结合,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新时代民族文化传承者。

2.3 以时代精神,指导非遗传承

2.3.1 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在现代文化语境下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坚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在课程的设置中,要全方位的记录民族文化,做到全方位、无死角、多层次,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借助劳动实践课程,设计出更完美的非遗手工艺品。让民族非遗更好地适应当代文化审美取向。

2.3.2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当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不再仅仅是拘泥于本民族的文化,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应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利精华,融入到现代劳动实践中,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在更好地完成文化传播的同时,也能让更多学生了解民族的精华所在,使得民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百花园中再一次盛放。

3 银饰刺绣蜡染融入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探索

3.1 学生亲自实践,表现银饰刺绣蜡染的工艺性

3.1.1 发扬和传承传统艺术,推陈出新

当代高校教学中,学生在学习上相对被动,注重对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提升,而实际教学中,实践严重不足,无法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增强[3]。因此,将劳动实践技能竞赛纳入其中,主要是通过教学应用,使得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取得更理想的成效。

3.1.2 结合现代艺术手法,博采众长

在发扬传统艺术的同时,更要注重对于现代艺术的吸收与借鉴。传统银饰刺绣蜡染工艺可激励学生利用抽象、透视等现代艺术的手段,来使得作品更具有现代性和艺术性。也是现代教育中,提升学生艺术审美、增强学生艺术造诣的体现。传统非遗类专业,在现代发置业中已经形成了综合性产业,不仅仅是单纯的文化产物,而是形成了以文、理、艺术等多元专业相融合的综合性产业。

3.1.3 引入竞争,利用校企结合

劳动实践课程的根本目的,是面向社会与市场培养更多的实践型人才,旅游工艺品行业作为现代银饰、刺绣、蜡染工艺最为直观的利用价值的领域之一,让学生通过对银饰、刺绣、蜡染工艺的学习,更好地面向市场,让自己的作品得到市场的认可,积极和校企合作企业共同研发产品,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2 开设相关讲座,表现银饰刺绣蜡染的艺术性

在举办劳动实践技能竞赛的同时,需要通过展览或讲座来增强学生对于银饰刺绣蜡染艺术性的理解。银饰刺绣蜡染作为非遗手工艺制品,在千余年的历史传承与发展中,创作出大量具有民族特色与文化气息的优质艺术品,如“以重唯美”的苗族银饰、五彩分层的刺绣,精致厚重的蜡染,都是贵州地区夺目的文化符号。

3.3 邀请非遗大师,阐明银饰刺绣蜡染的传承性

由于银饰刺绣蜡染在我国发展中具有较强的地域性与排他性,除工艺美术专业外的其他专业未对其产生客观认识,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部分高校开设以非遗为主题劳动实践的课程的积极性。因此,需要进一步结合本地区的非遗手工艺的流通渠道,强化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劳动实践的认识。

在劳动实践课程中,可以邀请银饰、刺绣、蜡染的非遗匠人,来讲述传承故事,传授民族手工艺,让学生们切身体会到劳动创造价值的不易,让非遗匠人现场展示刺绣工艺的精湛,讲解苗族银饰雕刻的复杂性,展现制成品,让学生们近距离观察银饰中精致的雕刻工艺,聆听传统匠人讲述传统文化发展、保护与传承的不易,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知识,增强对于劳动实践创造价值的深刻理解,丰富课程的文化内涵,从而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提升对劳动课程的参与兴趣。

3.4 开设公共课程,传播银饰刺绣蜡染非遗工艺

在我校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中,以公共课的形式,邀请各个院系专业的学生,参与到劳动实践的课程当中,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了解银饰刺绣蜡染中所具备的艺术美感,强化学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形成以传统文化为中心,以劳动与实践为两个基本点的新时代劳动实践课程,作为当今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重要环节,劳动教育课程在提升学生的劳动意识与责任意识的同时,更应注重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传承。开放相关课程的限制,以非遗手工艺课程为中心,摆脱传统劳动实践教育课程中所具有的单一性,丰富课程内容,提升学生对于本课程的参与兴趣,让更多具有艺术天赋与特长的学生,参与到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与传承中来,立足于劳动实践,更好的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丰富的课程内容设置,让学生们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利用传统文化进行相关专业的研究。努力做到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人的根本目的。使得学生更好地摆正思想,与时俱进,积极发展好、维护好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利益,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为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强基赋能,为社会文化生产力进步提供有力保障。创作出象征着新时代高校人的传统技艺传承与文化发展的非遗作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与传承,提升高职院校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设置的社会意义与文化意义。

结语

以银饰、刺绣、蜡染等非遗手工艺为核心的劳动实践课程,是新时代高校教育变革的重要一环,是民族地区职业院校的使命担当,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髓部分,更好的塑造和培养具有文化责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也是当代高等教育适应社会生产力与文化软实力发展要求,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化作精神力量,增强学生对于劳动价值的重视以及对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理解,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与开展的根本意义。

猜你喜欢

银饰蜡染双高
“双高计划”背景下汽车专业群建设改革创新与实践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贵州蜡染的审美特征及其创新应用
高浮雕银饰
银饰
马丽蜡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