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省域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研究
——以广东省为例

2022-12-12戚务念

关键词:公费定向师范生

戚务念,钟 珂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广东 广州 510035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经费几乎全部来自国家财政拨款。然而,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高等教育“逐步实行收费制度”;1997年全国高校招生实施“公费”“自费”并轨,从此各级各类师范教育处于收费状态[1]。2007年师范生公费教育重现在国家政策文本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下文简称“教育部”)在《2007年工作要点》中以文件形式透露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的消息[2];同年5月,《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出台[3]。2018年,教育部等部门共同出台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公费教育实施办法》,将“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调整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4]。随着国家政策示范的日渐成熟和地方中小学教育教师需求的日益增长,一些省(自治区、直辖市)也先后实施了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有效拓展了乡村教师的补充渠道,如2006年湖南启动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5],2016年山东启动公费师范生培养计划等[6]。梳理文献发现,在公费师范教育领域,已有研究大致聚焦于以下两种类型:一是基于政策本身的解读与分析,从制度逻辑、功能逻辑、政策创新等方面进行理论阐述。如刘全国等[7]认为,公费师范教育“蕴含了国家逻辑、市场逻辑和专业逻辑之间的博弈联动与互动制衡”;苏尚锋等[8]从政策的引导性回流功能的角度,指出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的预约功能带来回流拉力,限定功能带来回流约制力,激励功能带来回流引力;吴东照等[9]认为,师范生公费教育是对免费教育的提档升级,试图缓解免费师范生“下不去”的矛盾与冲突、解决培养院校“动不了”的掣肘与无奈、减少政府部门“合不来”的博弈与冲突。二是基于政策执行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如从招生、培养或就业的某个方面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10-12]。虽然除个别省份、港澳台地区外,全国大多数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实行了地方公费师范教育政策,但在省域层面上对此类政策实施状况进行系统梳理的研究还较少。

广东省是经济、人口大省,其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规模均居全国第一,但是省内的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太平衡。从经济总量看,2021年,珠三角核心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6万亿元,占全省比重80.87%,发挥全省发展的核心和主引擎作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以下简称“粤东西北地区”)12个市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仅2.38万亿元,占全省的比重不足两成(1)数据来源:2021年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珠三角核心区指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和肇庆;粤东西北地区包括东翼的汕头、汕尾、潮州和揭阳,西翼的阳江、湛江和茂名,北部生态发展区的韶关、河源、梅州、清远和云浮。。在教育方面,区域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较为突出,如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缺编现象严重:珠三角核心区存在教师超额配置的现象,但粤东西北地区则因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对师范生就业吸引力不强,教师缺口较大,甚至有的学校长期没有补充新教师。为拓展粤东西北地区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改善乡村教师结构性失衡现状,粤东西北地区师范生公费定向培养的需求日益急迫。2018年1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13]出台后,广东省立即响应,在全省范围内推出《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实施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14]。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省财政厅、广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公费定向培养粤东粤西粤北地区中小学教师的实施办法》[15](以下简称“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截至2021年底,《广东“新师范”建设实施方案》也即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实施了4年,公费定向培养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教师计划已招生4届,首届本科生层次和前两届硕士研究生层次的培养对象也已毕业。该省域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的招录方式、生源质量、培养模式、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情况都有待调研考察。为此,本文以广东省为例,对该省域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的出台背景、实施情况和优化方向等进行研究,以期为后续地方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工作的开展提供可供借鉴的建议。调研组于2020年9月至12月,走访了广东的省、市、县级层面的相关行政部门以及承担培养任务的代表性院校,组织院校师生代表进行座谈20余次,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了解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的执行情况。此外,调研组于2021年9月至10月通过查阅相关文件、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网站、相关新闻报道和相关学校招生信息网、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获取资料,力求客观、全面、准确地掌握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的执行情况。

二、省域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出台背景和特点

在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出台之前,该省有3种正在执行的公费师范生教育政策,分别是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政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世界银行贷款“教师发展与保障”项目。这3种政策及其施行的经验与困境成为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政策

总体而言,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教育的考生报考踊跃,生源质量优良(2)据《人民日报》报道,2007年不仅6所部属师范大学圆满完成了1万余人的招生计划。从招生的总体情况看,重点线上考生数量大大超出招生计划数。6所部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生的提档线平均高出省重点线约30分;各省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约41.7分。在6所部属师范大学录取的免费师范生中,农村生源比例大幅提高,占60.2%。[16]。不可否认的是,其总体规模虽然不会太小(2007年首届就招收了10 933名学生),但分散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则存在“僧多粥少”的现象。地方教育系统接收这类毕业生的意愿高,甚至“有不少学生被大城市、好学校截留”[17],这类毕业生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截至2020年8月,部属师范大学为广东省培养了10届公费师范毕业生共883人,省内生源的师范毕业生总体就业率90%以上;在遵循国家相关规定的前提下,广东省还接收了外省生源公费师范生483人(3)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关于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有关情况的报告。。

然而,与高就业率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免费(公费)师范生到基层就业的意愿并不强烈。《人民日报》对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调查发现,就全国情况而言,任教农村学校的仅占受调查总数的4.1%[18]。在落实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招聘、履约等管理工作中发现,这类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匹配问题有3个。首先,“大多数公费师范毕业生不愿意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偏远农村地区学校和薄弱学校从教,只对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学校招聘作出回应”(4)同①。。据《人民日报》报道,首届免费师范生在广东的就业情况为:城市就业人数为72人,城镇就业人数为3人,农村就业人数为0人,违约人数为3人[18]。其次,师范生生源地与需求来源地不匹配。“由于公费师范生在省内是按照分数不是按照地区录取原则,经常是我省有需求的地区(往往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没有学生考上。”(5)同①。最后,由于对教育现代化的认知偏误,“各地在公开招聘工作中更倾向招聘那些综合素质更好、学历层次更高的毕业生”(6)同①。。

(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

广东省自2008年开始实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7)即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原广东省人事厅和中共广东省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实施细则(试行)》。。享受该政策的对象包括:省内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及暂缓就业的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其中,外省生源毕业生须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和学士及以上学位)、省外全日制普通高校应届及暂缓就业的广东生源本、专科及以上学历(学位)毕业生、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三支一扶”大学生。适用上岗退费政策的地域范围和学校类型基本上为粤东西北地区(8)适用上岗退费政策的地域包括汕头、韶关、湛江、肇庆、茂名、惠州、梅州、汕尾、河源、阳江、清远、潮州、揭阳、云浮14个市以及恩平市。的乡镇(不含县城所在镇)及以下的中小学校(包括全日制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即县城中小学校不在上岗退费政策适用的范围内。上岗退费的标准按每人每年6 000元计算。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高校毕业生上岗退费以4年为限,从上岗满1年后逐年退费,连续退费4年;大专学历高校毕业生上岗退费以3年为限,从上岗满1年后逐年退费,连续退费3年。上岗退费每年的计划名额为10 000名,其中专科6 000名,本科及以上学历(学位)4 000名。上岗退费所需经费由省财政厅统一安排。

2018年后,适用的地域范围维持不变,其他方面则根据实际需要作了相应调整,包括进一步上调退费标准、细分毕业生类别、调整分类标准及年限、明确服务学校等。根据毕业生学历层次相应调整退费年限及标准,将退费年均标准由统一6 000元/人调整为研究生和紧缺学科12 000元/人,研究生退费时限由4年调整为5年;服务学校在原来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上增加了民办普通中小学和幼儿园,计划名额由2017年前的10 000名/年调整为不设名额限制。

从整体上看,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的成效显著。不少家庭经济困难的高校毕业生纷纷到粤东西北地区等农村基层学校任教,缓解了当地师资严重短缺的问题,优化了当地教师队伍结构。截至2021年11月,这一政策已为广东省农村学校补充5.2万名合格教师(9)数据是调研组根据广东省教育厅官网及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有关情况的报告综合整理而得。。服务期满后,98%的“上岗退费”教师选择继续留在当地任教,一大批基础好、奋发有为的年轻肯干教师正在乡村学校“落地生根”(10)同①。。然而,在该政策利好的基本盘中也存在着一些困境。首先,这一政策对于本科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然不大。一份2015年的报告认为,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实施以来,吸引了大批专科、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但对于那些能够“轻松地在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地区求职”的重点高校(如“211”“985”高校)毕业生的吸引力不够[19]。其次,这一政策虽然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招聘方式,但教师缺口依然较大。一是一些山区县因地理位置、经济情况、生活水平不佳,长期以来难以招到新教师。二是教师队伍结构性缺额严重。在上岗退费政策中补充的教师,任教学科大多为语文、数学等。截至2020年8月,乡村学校紧缺的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学前教育等学科的教师仅占20%左右(11)广东省教育厅2020年关于实施师范生公费教育有关情况的报告。。2016学年,部分欠发达地区各市的小学体育、音乐、美术、科学学科专任教师缺额都达到40%以上,有的地市甚至超过50%。即使到了2019学年,全省体育、音乐、美术三科小学教师缺额率依然分别高达12.21%、12.95%、19.06%。三是教师学历层次提升上还有很大空间。粤东西北地区教师学历水平与珠三角核心区有明显差距。即使到了2019年,两类地区小学、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学历的比例分别相差仍高达22%和18%;高中教师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珠三角地市中最高的地市(30.9%)大约是非珠三角核心区中最低的地市(2.23%)的14倍(12)广东省教育厅2019年《全省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有关情况的通报》。。

(三)世界银行贷款教师发展与保障项目

2018年,世界银行贷款广东省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示范项目(以下简称“世行贷款项目”)启动[20]。项目建设地点为粤东西北地区义务教育最薄弱的16个县(市、区)(13)这16个县(市、区)分别是潮阳区、翁源县、五华县、海丰县、陆丰市、遂溪县、廉江市、雷州市、吴川市、电白区、化州市、潮安区、惠来县、普宁市、揭西县和罗定市。。项目实施期限为2018—2023年。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学校改扩建项目、特殊群体教育保障项目、优质教育资源共享项目、教师发展与保障项目等4个子项目。其中,教师发展与保障项目建设内容主要是通过4所省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基地学校培养2 400名小学全科新教师。这4所省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基地学校分别是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岭南师范学院、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河源职业技术学院[21],从2019年起面向纳入世行贷款项目的16个县(市、区)招生,每年招一届,于2020年完成全部招生计划;教师培养采取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培养专科层次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学生毕业后回生源县(市、区)的农村小学(含村小、教学点)任教。承担该项目教师培养的4所基地学校是通过竞争性申报获批的,具有一定的师范生培养历史积淀,在培养小学全科教师方面具备基本条件。在调研中,这些基地学校纷纷表示,希望该项目能持续进行。

然而,该项目仍存在一些困境。其一,这一“落实政府责任、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项目,并非长期持续行动,在项目启动之初仅提出旨在“学习借鉴世界银行和世界各国的经验”,“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其二,该项目实施周期较长,5年培养期后,毕业生履约情况尚不可预料。在制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过程中,基地学校、生源需求县(市、区)的教育行政部门和相关农村小学三方需紧密对接,协同做好培养、服务和毕业生就业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但是,教育情怀、师德养成、教育实践等方面是教师培养的薄弱环节也是关键领域,这些工作需要持续地探索和跟进。因此,为尽快发挥项目的效益,推进全省义务教育均衡优质标准化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亟须后续长效政策和计划的跟进。

(四)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特点

综上分析可知,部属师范大学的公费师范生因其定向就业区域在省域层面,到乡村中小学从教者几乎是凤毛麟角;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对本科及以上毕业生特别是重点高校毕业生吸引力不强,所教学科多是语文、数学,教师缺口依然严峻、紧缺学科教师得不到有效补充等问题突出;世行贷款项目因其短期性质和其“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的目的,难以形成对乡村教师的持续、长效补充机制。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在此背景下出台和实施。该政策历经打磨、试点后正式出台,为补充已有师范生公费教育政策的缺口,培养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发展”的乡村教师,在覆盖面、培养层次、培养规模、培养模式和培养精准化等方面都作了清晰的规定[15]。

首先,该政策的覆盖面广、培养层次丰富、培养规模大。该政策覆盖了粤东西北地区12个市及珠三角核心区肇庆、惠州、江门三地的71个县(市、区),并面向乡镇(不含县城所在的镇街)及乡镇以下农村公办学校培养幼儿园教师、小学全科教师及紧缺学科教师,面向县域内相关学校培养特殊教育教师和高中阶段教师。截至2021年底,该政策实施了4年,在该政策指导下的有关院校共招录了公费定向培养对象8 098人,这是部属师范大学为广东省培养的前10届公费毕业生规模的9倍多,是世行贷款项目招生规模的3倍多。其次,该政策的培养模式涵盖了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层次、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层次、本科起点两(或三)年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层次等3种类型,并探索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层次的培养模式。最后,该政策具有培养精准化的特点。该政策根据培养计划来源地需求,按照“自愿报名、择优录取、公费培养,定向从教、限期服务”的原则,按需培养,精准补充,为粤东西北地区中小学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教育(全科)和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紧缺学科教师,为高中阶段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研究生学历层次教师,“与现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形成点面结合、互为促进、相互补充的教师补给新机制”[22]。

三、省域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实施情况

根据调研组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的情况,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在总体上实施良好,其招录方式、生源质量、培养模式、师范生职业认同的情况有如下特点:提前批次招生,规模较大、层次较全较高,招生计划完成较好;招录生源质量整体较高,各地域间师范生源的结构性差异尚存;院校培养模式对标政策目标,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在探索中优化;师范生职业认同度较高,但就业保障和职业热情的动机并存,仍存在毕业生违约现象。

(一)提前批次招生:规模较大、层次较全较高,招生计划完成较好

从整体上来看,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更多对本科和硕士研究生等较高层次的师范生进行招收和培养。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级财政已安排下达公费定向培养专项资金(不含世行贷款项目)57 460万元,全省共招录了公费定向培养对象合计8 098人(见表1)。其中,公费定向培养的在校生共6 133人,包括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775人、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4 930人、本科起点两(或三)年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428人;以及2021届公费定向培养的毕业生234人和2022届公费定向培养的毕业生1 731人(含高中起点四年制本科毕业生1 367人、本科起点两(或三)年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364人)。

表1 广东省2018—2021年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的在校生和毕业生人数 单位:人

在招生院校、招收方式和招生计划完成方面,承担专科层次培养任务的是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3所高职院校;招收初中起点的专科师范生时,按其中考分数“不低于国家级示范性高中录取成绩”在提前批次录取。承担本科层次培养任务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韶关学院、嘉应学院、惠州学院、肇庆学院10所地方本科院校;招收高中起点的本科师范生时,按其高考分数在“教师专项”的提前批次录取,该批次在军检院校和非军检院校提前批之后,普通本科录取之前进行,采取“单设志愿、单独划线、单独投档”,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统一划线,其他培养院校另设分数线。承担硕士层次培养任务的是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和广州大学3所学校(14)院校排序均按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所公示的培养院校顺序列出,下同。;招收本科起点的硕士研究生时,按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的初试和复试成绩录取。调研组通过综合整理各院校提供的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教师资格证材料、各院校网站和广东省教育厅网站等数据来源得出,2018—2020年各院校的专、本科层次招生计划完成率均在95%以上,研究生层次完成计划率为65.6%~70.3%,各院校计划完成率整体较好。

(二)招录生源质量:整体较高,各地域间师范生源的结构性差异尚存

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招录生源在整体上质量较高:不仅其近3年的最低分数线较高,其录取成绩整体排位也较靠前。近3年来,广东省报考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的考生积极踊跃,在相应批次首次投档录取率接近100%,其学业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以招收高中起点的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为例,近3年高考“教师专项”提前批次中,无论是历史类(文科)还是物理类(理科)(15)从2021年起,广东省实施新高考政策,采取“3+1+2”模式,“3”指语文、数学、外语必考科目,“1”指历史、物理选其一,“2”指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4个科目中选其二;按“1”的选择科目,考生可分为历史类、物理类,类似高考传统上文科和理科的分类。的录取最低分,均高出当年普通本科批次录取最低分数线20~30分,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的录取最低分数线更是高出70~80分。“提前批本科教师专项计划所有院校第一次投档均满档,考生填报志愿情况总体均衡,院校生源良好。”[23]

以广东省2018—2020年高中起点的本科层次录取情况为例(见表2),录取的文科公费定向师范生中,97.9%以上的高考排位在前30%,其中,高考排位在前15%和前15%~30%的录取人数相当;录取的理科公费定向师范生中,50.5%以上的高考排位在前30%,其中,高考排位在前30%~50%的录取人数较多,但高考排位在前30%的录取人数在逐年提高。2022年,各培养院校均在提前批次一次投档完成,且投档排位均有所提升,个别院校的公费定向培养专业学生成绩在全校首屈一指。

表2 广东省2018—2020年高中起点的本科层次录取公费定向师范生的高考排位分布

然而,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录取虽然总体排位比较靠前,但录取分数存在培养院校的校际差异、定向与非定向差异、定向区域之间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考生在培养院校、定向区域等方面优先选择的考量。

首先,培养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报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意愿。地处珠三角核心区的院校(16)位于珠三角核心区的培养院校有:华南师范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广州大学、惠州学院、肇庆学院、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非定向类最低录取分数普遍高于定向类,而地处粤东西北地区的院校(17)位于粤东西北地区的培养院校有: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其定向类与非定向类录取最低分相当,差距甚小。以高中起点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为例,2020年广东省共有6所培养院校同时招收该专业定向和非定向师范生,其中,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惠州学院位于珠三角核心区,韩山师范学院、韶关学院、嘉应学院位于粤东西北地区。表3可见,在2020年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珠三角核心区院校的定向录取最低分明显低于非定向录取最低分,但粤东西北地区院校的定向录取最低分普遍略高于(或等于)非定向录取最低分。其他专业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在此不赘述。

表3 广东省2020年普通高考小学教育专业定向类与非定向类录取最低分一览表 单位:分

其次,在同一所学校录取的公费定向师范生中,还存在定向区域之间的分数差异。经济发展较好的定向就业区域,能吸引分数更高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如韩山师范学院2020年定向汕头市澄海区的最低分数为539分,而定向韶关市仁化县的最高分才488分,最低分只有463分。肇庆学院2021年小学教育专业,文科定向清远市英德市的最低分536分,而定向清远市连州市的最高分才536分;理科定向清远市英德市的最低分538分,定向清远市连州市最高分才539分(18)数据来源:根据各相关院校招生就业网、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网站数据整理而成。。从广东省统计局公布的全省122个县级行政单位2018年的GDP排名情况来看,汕头市澄海区排名42,韶关市仁化县排名103,清远市英德市位居64,清远市连州市则位居93(19)根据《广东统计年鉴2019》第二十二章表22-1“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计算。。考生似乎更倾向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这些地区的录取分数相对欠发达地区更高一些。

(三)院校培养模式:对标政策目标,培养方案各有侧重,在探索中优化

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明确提出:“由培养院校与定向培养计划来源地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按照德育为先、能力为重、面向基层、强化实践的原则,校地协同、联合开展培养工作。”[15]调研组发现,承担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任务的院校,均有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切实履行培养主体责任,修订、调整、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之更符合定向就业地对乡村教师的需求,从制度上保证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此外,编班方式是培养模式的落实方式,体现培养模式的特点。大多数院校采取公费定向师范生单独编班的方式,为公费定向师范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单独培养;有的院校采取定向与非定向师范生混合编班的方式,如肇庆学院;有的院校则单独编班和混合编班兼有,如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在调研中,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反映:“混合编班还是单独编班,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该专业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人数,如未达班额则混合编班;二是该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路,如为提高定向培养对象的学习动力,使其与非定向师范生形成良性互动和竞争,就采取混合编班的方式。”根据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方案所强调的需求特点,调研组将院校培养模式归纳为卓越化培养、需求导向、乡村教育情怀厚植三种,分别侧重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定向培养计划来源地、院校所在区域农村教育实情的需求。

1.卓越化培养型

这一模式旨在结合教育部提倡的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要求[24],将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目标定位于乡村卓越教师。采取这种模式的以岭南师范学院、韩山师范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肇庆学院等具有深厚的师范教育传统的院校为代表。

例如,肇庆学院将公费定向师范生与非定向师范生混合编班,采用与非定向师范生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本着“职业导向为主体,学术导向和生活导向为两翼”的师范生培养定位和“强化师德修养,注重专业知识,突出师范技能,提升职业精神”的指导思想,构建了乡村卓越教师的“平台+模块+学分”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该学院主要从四大举措来构建该体系:一是着力构建教师教育课程、师资、课题的开放共享机制,构建“乡村卓越教师U—G—S协同育人平台”,其中U代表院校,G代表地方政府,S代表中小学/幼儿园,在平台中构建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之间高度协同的联动机制。二是在课程设置上构建“职业模块+学术模块+生活模块”的课程体系;其中,职业模块为学科内容、师德、“三字一话”等(20)“三字一话”指的是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和普通话,是师范生须掌握基本技能之一,是教师从业的基本功。教育技能实训内容,学术模块为教育哲学、中小学课程研修等研究类内容,生活模块有艺术鉴赏、国标舞、心理发展与健康等[25]。三是从2019年开始推行学分制改革,在师范生的四年基本学制基础上,根据毕业条件规定的总学分要求,实行3~7年的弹性学习年限制度。四是形成“1+1+1+5+9”教师职业素质的发展模式(3个“1”是指师德修养、传统文化、形象仪表;“5”是指5项专业能力:基本能力、教学能力、教育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发展能力;“9”是指在一年级到四年级参加9个师范技能竞赛)。

再如,韩山师范学院则对公费定向师范生所在的专业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方案,并构建了贯穿大学四年的“全程叠加嵌入式”实践育人模式。该模式是指师范生在大学四年的每个年级段(不仅毕业年级的实习阶段)都要到合作中小学进行实践。具体而言,师范生在大一阶段要结合思想政治理论、思想道德修养等课程到合作中小学进行教育调查,在大二阶段要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教育理论课程到合作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在大三阶段要结合学科教学论的学习为合作中小学提供包括班级管理、“第二课堂”活动指导、学生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等教育服务,在大四阶段开展为期一个学期“实习支教、顶岗培训”的教育实习活动。对小学教育专业的公费定向师范生,该校还将合作的小学建成农村小学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入学教育、课程思政、教育见习、“三下乡”、“四有好老师”典型案例等活动,加强师德养成教育和乡村教育情怀教育。

2.需求导向型

这一培养模式旨在对接定向培养计划来源地,即未来教学岗位和所服务学校的具体需求,并因此体现分类培养、全方位、重实践的特点。采取这一模式的多是幼儿教师培养单位,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广东茂名幼儿师范专科学校、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和华南师范大学为代表。

例如,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结合定向培养计划来源地的岗位需求,在此前多年实践五年制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制定了公费定向师范生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既有重视职业核心能力和专业核心能力的学前“双核”课程体系,又有分类培养的特色,即在高年级阶段以艺术、幼教、特教等课程模块对公费定向师范生进行分类培养,以满足粤东西北地区不同类型学前师资的需要。此外,该校还结合省级“乡村幼儿园园长培训班”“乡村幼儿园骨干教师培训班”等培训项目,邀请定向培养计划来源地的优秀乡村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对公费定向师范生进行专业认知和职业规划指导,帮助公费定向师范生更好地了解其家乡也即未来就业地学前教育的发展情况,树立正确的成长观,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

又如,湛江幼儿师范专科学校实行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即根据专业教学的需要,成立校地联合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全面做好领导、督促、检查、协调等工作。在教学上采取“请进来”,即把课堂搬到幼儿园的做法,把幼儿园一线的优秀老师请进来给在校学生上课,以便缩短“学”与“用”的距离,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同时,充分利用学校附属幼儿园的资源,定期与不定期组织公费定向师范生到幼儿园开展观摩与实践教学,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

再如,华南师范大学根据面向粤东西北地区培养中小学教师的需求及就业发展趋势,组织有关学院修订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方案:一方面明确培养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人才需求为导向,以实践培养为重点;另一方面优化课程结构,规范培养过程,建立适应新时代教师专业发展的培养方案。该校小学教育专业曾组织教师与研究生于2018年7月前往惠州市博罗县和龙门县调研,对这两县共计31名校长和30名在职教师进行座谈或访谈,为创设新型全科教师的培养方案修订提供依据。

3.乡村教育情怀厚植型

这一培养模式旨在结合院校所在区域农村教育实际情况,侧重强化公费定向师范生的职业情怀教育,培育其了解乡村、扎根乡村的理念。广州大学、嘉应学院、惠州学院可归属为此种模式。

广州大学的有关院系有意加强了对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教师专业思想教育和专业技能培训,如组织2018级公费定向师范生进行教师资格考试培训,组织2019级全体学生到清远市研学拓展,组织清远市英德籍公费定向师范生暑假在清远市英德市英红镇中心小学开展为期一周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嘉应学院加强对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师德素养教育和训练,通过组织其参与农村中小学的各类实习、访谈优秀教师、观看点评录像、聆听名校长/名教师成长讲座、参加志愿活动、参加主题讨论等活动培养其师德素养。惠州学院着力培养综合素质硬、专业能力强、教育情怀深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如:要求公费定向师范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对其进行内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公费定向师范生进行深入农村的教育实践,使其了解农村的教育情况;要求艺术类公费定向师范生结合美育浸润活动进行教育实践;等等。

由此可见,公费定向师范生的院校培养模式无论是侧重结合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还是侧重定向培养计划来源地需求,或是侧重院校所在区域农村教育实情,都需要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三者之间形成协同的育人机制,制定出符合定向培养计划来源地和用人学校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培养工作。但从目前调研情况来看,“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充分建立,三方沟通协调尚不够顺畅,仍存在培养目标错位等情况。

比如,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不同于上述模式,在培养目标上出现了轻度错位。广东技术师范大学作为广东省主要培养职教师资的院校,招收美术学专业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其录取分数比非定向师范生整体略低。该校美术学院分管院长表示:“(该校的公费定向师范生)采用与非定向师范生完全一致的人才培养方案,在培养过程中一视同仁,没有体现出明显的生源差异。”但是,该校发现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要求其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后服务的是普教,且必须一专多能,这个要求与该校办学定位“面向职教、服务职教、引领职教、特色发展”有轻度错位。为了更精准地为粤东西北地区培养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师,该校接下来需要积极对接就业服务地的教育需求,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一起为公费定向师范生量身定制更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

(四)师范生职业认同:认同度较高,就业保障和职业热情的动机并存,仍有毕业生违约

本次调研的公费定向师范生对职业的认同情况与以往研究发现类似,认同度较高,但就业保障和职业热情的动机并存,这一定程度可以解释目前尚有一些毕业生违约的现象。公费定向师范生对待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对其大学期间的学习、从教意愿都将有深远影响。赵宏玉等[26]提出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结构模型,即内在价值认同、外在价值认同、意志行为认同。内在价值认同是指对教师职业内在特点的认同,如“我很喜欢教学工作,我认为当教师很有成就感”;外在价值认同是指与教师职业相伴随但又独立于教师职业内容的其他外在收益,如“我认为教师的社会地位很高”;意志行为认同是指维持教师职业的行为或行为倾向,如“我经常主动参加与教学有关的讲座、培训”等。2021年6月至8月,基于教师职业价值认同三维结构模型,罗丹等开展了一项针对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职业认同的调查研究[27]。该调查研究从粤东地区、粤西地区和广州市各选择了一所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的院校,分别按随机名单的方法向其本科层次的公费定向师范生(不限年级、专业、性别)发放问卷。最终收集到的340份有效问卷的分析结果显示:在教师职业认同度方面,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度总体中等偏上,其中内在价值认同在三维认同中最高;教师职业认同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入学动机和就业忧虑,其中以“毕业就业有保障”和“免费及生活补贴”为入学动机的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度较低,以“工作待遇不理想”为就业忧虑的公费定向师范生的教师职业认同水平最低,且主要体现在其意志行为认同较低。

本次调研了解的情况与上述研究结论大体一致:首先,大部分公费定向师范生热爱教师这一职业;即便个别学生入学后,因理想与现实存在差距而产生心理落差也能较快调整状态,不后悔当初选择,遵守毕业履约的承诺。这表明大部分公费定向师范生对教师职业的内在价值认同较高。其次,当提及入学动机时,不少受访者表示“(毕业后)不用再去找工作,压力没那么大”“会有个编(制),不用交学费”等观点。当提及毕业后去向时,受访者大多数表示会遵守协议履约,至于6年服务期满以后的打算却不太一致;有的表示“不确定”“要看当时的意愿和心态”;有的则明确表示“作为跳板、过渡”“有好的发展肯定想去拼一拼的”;也有的持有坚定服务乡村教育的意向,“万一到时候(当地)发展好了”,作为乡村振兴的贡献者感到自豪。因此,有部分受访者的教师职业认同主要是外在价值认同,这可能是有的公费定向师范生毕业后违约的原因之一。

与全国各地公费师范教育毕业生一样,广东省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毕业违约现象。从广东省2021届公费定向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履约情况看,234名毕业生中履约任教的有141人,占60.26%,违约或因身体原因不适合从教解约者仍占不低的比例。有问卷调查发现,当前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从教动机占比由高到低依次是“毕业就业有保障”(40.9%)、“热爱教师职业”(19.7%)、“免费及生活补贴”(19.1%)、“教师社会地位高”(11.8%)和“服务农村教育”(8.5%),其中政策制度带来的经济补贴、未来就业等外部因素是学生报考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主要因素,对农村教育的认同而报考的考生较少[27]。这也让人忧虑公费定向师范生最终投身于农村教育并坚持留下来的比例。

四、省域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优化方向

随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项目的深入开展,在工作推进中各地方政府及培养院校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政策及其执行有待进一步优化。

(一)进一步增强院校培养能力与层次和地方实际需求的适切性

培养对象毕业后需要回到定向地区从教,能否满足当地需求才是检验培养成效的试金石。主要从以下3个方面进一步增强院校培养能力与层次和地方实际需求的适切性:首先,进一步提高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层次。地方需求更多高学历层次的师范毕业生,如幼儿园、小学渴望本科层次的师范毕业生,中学渴求研究生层次的师范毕业生。但是,目前培养院校的培养能力有限,具备更高学历层次师范生培养资质的师范院校也不足。这也是广东省率先在省级层面开展教育硕士研究生公费定向培养的初衷,而后续政策优化,需要省级甚至国家层面统筹规划高等教育发展,适当调整公费定向培养规模和层次。其次,进一步提高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能力。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认为,目前部分公费定向师范生的素质能力离地方实际需求还有一定差距。有的院校建议,各培养院校要会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幼儿园共同制定适切用人地需要的人才培育方案,以便有针对性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最后,进一步加强院校培养层次和乡村学校层级之间的适切性。由于培养院校的规格层次较高,乡村学校对公费定向师范生缺乏吸引力。对此,可选择符合条件的、不同培养层次的地方师范院校招收公费定向师范生,这也有利解决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中“下不去”的难题。

(二)进一步创新公费定向培养的招考方式

如前文所述,普通高考招生的本科层次公费定向师范生,并非师范生中的最优群体,且履约情况有待改善,故应创新现有的招考方式,以录取到更多适教、善教、乐教的未来教师。首先,在录取阶段,宜适当设置准入门槛,增加面试环节,对其人格、心智尤其是教师职业认同感进行测量,招录到真正有从教意愿、具备良好心理素质的学生加入定向培养队伍。比如:在初中毕业生中录取五年一贯制专科师范生,可探索“先面试后笔试”的方式,面试阶段重点考查学生从教意向、综合素质;也可开展“二次选拔”,对确实不适合、不愿意从事教师职业的学生,在满足一定条件下,允许其退出。其次,在培养阶段,对录取为非定向的学生,入学后有强烈意愿转为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可经考核后吸纳进入定向培养。最后,加强过程性考核,按照过程性考核结果确定是否具备教师资格,在过程性考核中强化师德养成教育,厚植乡土情怀。

(三)进一步健全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模式

调研中发现,“培养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育人模式尚未充分建立,三方沟通协调不够顺畅,故建议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明确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机制,切实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并提升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幼儿园在校地协同中的地位和职责。首先,要确立地方政府在“培养院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关系中沟通纽带和资源统筹的重要作用,明确组织协同培养公费定向师范生是各市县教育局、基础教育一线用人单位的职责范围,并将该职责履行情况纳入各级政府履职督导范围。其次,将接纳公费定向师范生教育实践作为中小学/幼儿园工作考核评价和特色评选的重要内容,并制定教师发展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参与师范生培养的工作制度和激励办法,把指导师范生教育实习和担任教师教育课程兼职教师(含教育硕士导师),作为评选骨干教师、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的重要条件。最后,建议开展人才培养的互动交流。如可以从省级甚至国家级教育行政层面提出倡导或要求,加强各培养单位的联动及交流,强化各地区、各院校人才培养建设方面的互动,开展公费定向人才培养的专题研讨、教师教学互动等。

(四)进一步强化师范生乡土情怀,提升教师职业认同度,改善公费定向培养毕业生的履约情况

首先,培养院校应强化公费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教育情怀培育,提升其乡村教师职业认同度。比如,可以通过提早让师范生进入定向区域的学校见习、实习、实践等方式,使其充分接触乡村,了解乡村教育的现实需求,触发其乡村情怀和主人翁精神,进而坚定从教意向。其次,培养院校应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舆论氛围。为规避违约风险,要提前做好相关教育和引导。最后,培养院校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关心关爱公费定向师范生,为他们创设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提升教学能力,畅通职业发展渠道,经常举办交流、培训和优秀师范生表彰活动,营造扎根乡村的价值导向和舆论氛围。

结 语

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作为乡村教育师资队伍补充的源头活水,必将在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乡村振兴上发挥重要作用。在国家公费师范生培养政策的示范效应下,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相继出台实施。然而,与政策实践的丰富性相比,学界对此进行的系统性、实证性调研相对稀少,因此,社会各界对于政策实施的成效评估、政策经验及其条件、尚存瓶颈问题知之甚少。本次调研可以透过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的实施情况得出一些尝试性判断: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计划整体上进展顺利、生源素质良好、培养对象职业认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地各培养院校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的优势逐步彰显,公费定向培养专业日益成为高考考生追捧的热点。

广东省在出台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之前,已进行了不少政策探索,如执行部属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政策、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从教上岗退费政策、世行贷款项目等,补充了大量乡村教师,但部分农村地区紧缺学科教师缺口仍然较大、部分教师学历水平差距仍旧明显。广东省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的出台,并不以废止前述政策为代价,而是与前述政策相互补充,发挥各自政策优势,弥补不同政策的不足,共同探索乡村教师补充的长效机制。通过调研评估,我们发现,随着公费定向师范生培养项目的深入开展,在工作推进中各地方政府及各培养院校也遇到了不少问题和挑战,如院校培养层次与能力和地方实际需求的匹配、公费定向培养的招考方式、毕业生履约、校地协同育人等方面亟待政策创新。针对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后续需要坚持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导向、以效果为导向,进一步增强院校培养能力与层次和地方实际需求的适切性,创新公费定向培养的招考方式,健全培养院校与地方政府、中小学/幼儿园“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新模式,强化师范生乡土情怀,提升其教师职业认同度,改善公费定向培养毕业生的履约情况。

本研究是在国家教师教育改革背景下开展的,广东省也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的缩影,既有国际一线大都市、国际级城市群,也有广泛的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的乡村区域,其教育发展不均衡,故本研究的内容和结论有一定的代表性。但本研究毕竟是局限在一个省的研究,难免在调研中出现系统性偏误,所发现的政策效果、基本经验可能不适用于别的省份,所发现的问题也可能存在地域差异。因此,一方面,地方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的研究需要扩大调研范围,并作持续的跟踪性调研,以增强研究的科学性;另一方面,别地在借鉴时,应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和教育等实际状况,做到因地制宜。

猜你喜欢

公费定向师范生
公费农科生培养试点工作实施
山西农大成为山西唯一公费农科生招生定点院校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略论师范生儿童文学核心素养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偏序集上的相对定向集及其应用
定向越野
湖南:公费定向培养农村小学男教师 完善补充编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