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研究
2022-12-12曹庆华梁世甲
曹庆华,梁世甲
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文化艺术研究院,广西 南宁 530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支持和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健全志愿服务体系”;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和设施建设运营”[2]。《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以满足公民基本文化需求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文化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服务[3]。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4]。其中,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和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以下简称“三馆一站”)是直接面向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场所,以公益性非营利方式向基层群众提供公共文化设施、文化艺术欣赏、读书看报、少数民族文化服务等公共文化服务内容[5]。
作为志愿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志愿服务是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之一,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各类别、各层次的公共文化设施中提供自愿、无偿、专业的公共文化服务[6]19,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补充公共文化设施服务人力和降低公共文化设施运营成本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7-8]。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将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正式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9]。基层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脱贫地区是文化志愿服务长期关注的地域,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等特殊群体是文化志愿服务的重点[6]22。然而,与一般志愿服务不同,文化志愿服务所要求的专业性更强[10],特别是参与讲解导览、宣传策划、艺术普及、阅读推广、数字传播、语言服务、专业研究等服务的文化志愿服务岗位对志愿者专业、能力和学养的要求较高[6]22。以公共图书馆为例,负责人流引导、图书借阅、图书整理等的岗位对专业性知识的要求不是特别高,但讲座和展览等活动类服务、服务特殊群体阅读、古籍保护、语言翻译和医疗护理等志愿服务对志愿者本身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较高[11-12]。因此,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并采取措施来提升和保障“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是文化志愿服务长期关注和服务的重点地区。本文梳理广西“十三五”以来“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从文化志愿服务制度落实、服务组织方式、经费投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方面来分析发展困境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推动广西文化志愿服务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供参考。
一、广西“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现状
“十三五”以来,广西大力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建设,其在传播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方式、延伸服务范围等方面的作用愈加凸显。截至2020年末,广西文化和旅游厅文化志愿服务中心,以及14个设区的市的文化志愿服务分中心相继成立,自治区、设区的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文化志愿服务网络也已逐步建成,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也已几乎覆盖所有行政村。从表1可见:“三馆一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数量和文化志愿者人数在“十三五”期间都得到大幅增长。“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的发展是广西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力量,“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队伍的增长率均大大高于广西志愿服务队伍总数的增长率(1.6%),其中,文化馆(群众艺术馆)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数量增长最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志愿者人数增长最大,也远高出广西志愿者总数的增长率(376.5%)(1)资料来源:广西文化和旅游厅。。
表1 广西“十三五”初末期“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和文化志愿者数量
根据笔者所在单位所掌握的数据和材料,本文从制度化和常态化、品牌化和特色化、对象和内容形式多样化这3个方面来总结广西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现状:
(一)落实文化志愿服务制度化,促进文化志愿服务常态化
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落实文化志愿服务制度机制,是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保证。依据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及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先后出台的《志愿服务条例》《关于支持和发展志愿服务组织的意见》《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等制度机制,广西建立和完善文化志愿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明确文化服务志愿者招募、组织、培训、考核的办法,以及经费补助、激励措施等,把阶段性的工作任务转化为经常性工作,促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常态化开展,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可持续发展,惠民利民。一是在自治区级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志愿服务激励管理办法(试行)》《关于推动广西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的意见》《广西壮族自治区“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文化志愿者招募办法(试行)》等制度文件,明确文化志愿者奖励机制,将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列为评选广西文化先进集体和个人的条件之一,在重大活动中优先考虑启用优秀文化志愿者。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中,广西彩车上的演员均是从全区选拔出来的优秀青年文化志愿者。二是市级政府出台落实文化志愿服务政策的实施方案。如来宾市出台《来宾市2018年“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文化志愿者招募公告》《来宾市2018年“阳光工程”中西部农村文化志愿服务行动(乡村学校少年宫辅导教师志愿者)实施方案》《来宾市2018年“圆梦工程”——农村未成年人文化志愿服务实施方案》等。三是在各类文化公共服务馆站之间成立联盟,并出台联盟管理办法。如北海市牵头成立的“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为整合北部湾经济区6市和多家县区级以上的公共图书馆资源,制定了《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章程》《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人才培训制度》《北部湾经济区图书馆服务联盟文献通借通还制度》等图书馆服务联盟制度[13]。四是各类文化公共服务馆站依据各项政策制度文件组织和策划常态化志愿服务活动,通过驻场、巡演等方式,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使之成为基层群众日常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如“5·23”全民艺术普及月系列活动、百姓迎春、明星剧场周周演、“群文”走基层、戏曲进校园、戏曲进乡村、基础阅读推广计划等;又如广西博物馆以脱贫县、乡村振兴重点县为重点服务区域开展“流动博物馆进乡村”志愿活动,主要以文物图片展、文化公益课堂等形式服务基层群众。五是将有文化艺术特长的群众培养和吸纳成为文化志愿者,培育了一批立足基层、服务基层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如“南宁民歌湖大舞台周周演”群众文化活动,已累计演出600余场次,现场观众达160万余人次,覆盖人群近300万人次,吸纳志愿者约3.8万人次。又如南宁市群众艺术馆每年开设艺术公益培训班,分为春季、夏季、秋季三期,主要面向未成年人和中老年团体,开设免费培训科目有绘画、书法、声乐、舞蹈、曲艺等18类;其从“十三五”期间就紧密结合脱贫攻坚的工作,启动了“文化志愿春风行”培训服务活动,组织文化业务干部深入基层第一线开展文化培训服务,通过“以文化人”助力脱贫攻坚。目前,南宁市群众艺术馆的艺术公益培训班已举办了近200次,受惠群众达约4 600人次;“文化志愿春风行”培训服务活动已建立了20多个基层服务点,举办各类艺术培训班60多期,组建基层艺术团队30多个,受惠群众约4万人次。
(二)推动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化,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化
目前,广西文化志愿服务进行制度化和常态化运行后,已经不再显得相对弱势,但要让文化志愿服务能够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推进,则需要打造一批品牌化、特色化的文化志愿服务。近年来,广西“三馆一站”的文化志愿服务逐步树立起了品牌意识,结合广西自然风光、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打造了一批文化志愿服务特色品牌,如:进企业服务外来工、“感动在身边”、中华传统文化讲座、“光影榭”周末电影沙龙、广西盲人读书沙龙、“悦读1+1”残障儿童阅读计划、“瓯骆学堂”青少年历史文化公益课堂等;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关爱农民工子女”历史文化志愿服务活动、桂林市图书读者协会的“以志愿行动传递书香”活动、南宁市群众艺术馆开展的“南宁民歌湖大舞台周周演”群众文化活动等还入选了原文化部基层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优秀项目)。又如,“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广西行与“魅力北部湾”群众文化相结合,将文化、志愿者、边疆和民族4个特色元素融合起来策划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多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一方面,策划广西文化作品和文化志愿者“走出去”,如通过文化志愿演出、“桂风壮韵”广西民族风情摄影图片展和“北部湾画风——北海水彩画作品展”等方式,组织广西文化志愿者到新疆、内蒙、宁夏、云南等地交流。另一方面,将自治区外优秀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引进来”,如组织“春雨工程”的西藏文化志愿者在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举办“魅力西藏摄影展”,组织“天禄之行”的西安图书馆文化志愿者在广西百色市那坡县、隆林各族自治县等地开展文化志愿服务等。这些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举办对促进边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积极意义。
(三)增进文化志愿服务对象和内容形式多样化
在服务对象上,有图书馆的读者、文化馆学习者、文物爱好者等。为覆盖多样化的服务对象,文化志愿服务在内容和形式上也较其他志愿服务更灵活多样,如有博物馆志愿服务、图书馆志愿服务、文化馆志愿服务、艺术演出志愿服务,还有文化扶智、文化致富等。广西各地的“三馆一站”结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需要,建立了文化志愿者到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地区服务的文化志愿服务机制。例如,梧州市根据当地戏曲文化地域性强、受众相对稳定的特点,推进了文化志愿者参与粤剧进校园活动。梧州市先后有梧州粤剧团、梧州市群众艺术馆、梧州市云龙粤剧团等30多个文化服务机构参与粤剧进校园活动的文化志愿服务,挖掘苍梧县采茶戏、岑溪市牛娘戏、藤县牛哥戏、蒙山彩调剧等地方传统戏曲文化资源,组织和培训文化志愿者针对各中小学校园改编、新编和表演适合青少年传唱的粤剧曲目,推动校园传承和创新地方粤剧文化。近年来,梧州市共组织1 500多场粤剧进校园活动,培训了400多名教师成为文化志愿者,培养了30多万名学生成为戏迷,也激活了40多万名家长看戏、听戏的热情。
二、广西“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困境
“三馆一站”的文化志愿服务属于较新兴的志愿事业,总体起步较晚,在广西也是如此。虽然经过积极的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文化志愿服务整体水平还不高,依然在制度落实、组织方式、经费投入和队伍构成等方面存在一些发展困境。
(一)部分地方制度流于形式
部分地方制度流于形式有3种表现。一是少部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管理和运行不规范。纵观广西“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三馆”在建立体制、完善制度、实施步骤上相对比较规范,举办的文化志愿服务次数较多且服务的质量相对较高一些,但少部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的文化志愿服务存在流于形式的现象。比如:免费开放工作在部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尚未能正常开展,开放时间不足、活动开展较少、场馆标识不规范等现象突出;有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门锁紧闭,其图书室无人看管,卫生较差,其管理人员挂村工作,在编不在岗等。
二是部分“三馆一站”的基层文化设施[如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出现闲置情况。一些在村委驻地、当地文化气息浓厚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活动开展丰富,群众热情高涨,但部分离村委较远、当地村民居住分散的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农家书屋仅在春节等返乡村民集中的节假日开展文化活动,平日利用率极低,常出现资源闲置的情况。有的村部综合楼里的文化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由于无专人管理、活动组织开展少、选址不合理、藏书量少更新慢等导致利用率较低,出现设施闲置的现象,文化志愿服务更是难以开展。
三是部分县(区、市)虽然相继出台相关条例办法意见等,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普遍存在制度执行力不够等情况。例如:有的文化志愿服务机构虽然已完备志愿者统一注册、存档管理,但后续的培训机制、激励机制、人员流动机制等未能统一规范,导致文化志愿者组织没有形成稳定的体系,分工不细,凝聚力不强,管理较为松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基层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深入开展。有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完成每年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人数任务,将部分不符合要求的人员招募成文化志愿者,出现名不符实的情况。
(二)部分服务组织方式单一
近年来,在“春雨工程”[14]、“阳光工程”[15]、“圆梦工程”[16]等国家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的支持下,各类“三馆一站”都依据各自行业特点组织了一系列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方式,如:文化馆(群众艺术馆)“送戏下乡”,下基层、送服务;公共图书馆“送书下乡”,开展图书捐赠;博物馆开展文物图片展,展览讲解;等等。但是,部分“三馆一站”的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方式较单一,仅有“自上而下”的服务组织方式,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自下而上”组织方式尚未形成,如文化志愿者参与捐赠、图书管理、文物修复体验、群众文艺活动策划等更多基层参与性的志愿服务工作还未深入开展。需要更多地进行制度和活动设计,为基层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提供平台,让基层的志愿服务队伍主动参与。
(三)部分活动经费投入不足
活动经费短缺是制约部分“三馆一站”服务活动正常开展的主要因素。目前,广西各级各地的“三馆一站”一般由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发起设立,并依托文化系统或行业部门建立起的服务组织网络进行管理、指导和支持。由于有的地方文化部门自身的经济实力相对有限,即使其“三馆一站”有文化志愿服务的专项经费支持,但在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开展活动等方面还是会受到经费短缺的制约,可能会影响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频次和实效。2017年,广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志愿服务激励管理办法(试行)》,鼓励企事业单位对志愿活动提供帮助,但是没有明确规定志愿者参与到文化志愿活动中获取经费的渠道、金额等。在实际操作中,各级政府也面临着一定的财政压力,能给予的资金支持也有限。
(四)部分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
“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但部分“三馆一站”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专业素质有待提高。一方面,参与的文化志愿者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够扎实。例如,博物馆文化志愿者需要有较强的文物知识、言语表达等业务功底,但目前不少博物馆的文化志愿服务项目由兼职人员承担,缺乏项目专业人才的对口支持;有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志愿服务队和文艺团队之间的专业分工不清晰,工作标准和目标不明确,导致部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较盲目和随意。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潜在的)文化志愿者接受的专业培训不够,项目又受到活动经费投入不足的限制,部分“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的专业培训质量和频次都相对较低,有的培训甚至流于形式,实效性不高。
三、广西“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发展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的困境,本文从制度落实、组织方式、经费投入和队伍建设这4个方面提出广西“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发展的应对策略。
(一)落实顶层设计,健全服务机制
在县(市、区)、乡镇和村级层面落实“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的顶层设计,强化“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的统筹、运行、管理、保障和规范,积极推进“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建设。2017年国务院颁布的《志愿服务条例》确立了志愿者服务的基本原则、管理体制、权益保障、促进措施以及制定的目的等,从国家层面对志愿者组织管理作出了全面的规范和指导。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健全文化志愿服务体制机制和发展规范,并将相关内容纳入地方发展的中长期规划中。如制定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志愿服务管理条例或管理办法等,对文化志愿者的注册、管理、奖励机制、培训等进行规范,文化志愿者招募应依法进行、公开透明,为文化志愿服务搭建行之有效的实体化服务平台,将其纳入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规范性,并在规范化的进程中实现志愿服务的常态化,着力构建“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长效机制。
文化志愿服务是一种精神追求,更注重于精神的激励和荣誉感。为能让文化志愿者受到各个层面的鼓励,激发更多正能量,健全文化志愿者精神方面的激励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机制有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会、经费补偿制度、舆论评价机制等。一是可尝试设立文化志愿服务的精神激励回馈机制,不仅逐渐确立文化志愿者在聘任期间的权利和义务,还可建立“三馆一站”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会,加大对文化志愿者服务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二是文化志愿者开展服务时可给予适当的补助,如交通费、通讯费、资料费等,不仅可增强文化志愿者的荣誉感、价值感和获得感,也可在全社会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文化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文化志愿服务。三是建立舆论评价机制,如举办宣传推选“学雷锋”文化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开展优秀文化志愿者和文化志愿服务组织评选等活动,通过宣传文化志愿服务典型事迹、表彰文化志愿服务先进组织和个人等形式,弘扬精神文明建设正能量。
(二)改善组织方式,加强基层参与
要克服文化志愿服务组织方式的单一化问题,可借鉴其他地方“三馆一站”等文化志愿服务的先进做法,有效吸引社会领域的专业人士或培育潜在文化志愿者加入“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一方面,可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多种新媒体传播方式,普及文化志愿服务知识,提高群众对“三馆一站”文化设施的认知度,增强文化志愿者潜在群体对“三馆一站”文化服务设施性质、历史、藏品、服务理念、教育方式、活动内容等方面的了解,吸引更多的群众加入“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队伍。另一方面,可开通手机注册文化志愿者服务,实现网上预约、培训、宣传文化志愿服务优秀案例等,既能用信息化的方式节约“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的运行成本,又能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学习文化志愿者、争当文化志愿者、培育志愿文化的良好氛围。
(三)多方筹措资金,确保必要经费
“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资金的保障。一是可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在有限的财政资金支持的情况下,可引进社会资本,如设立“三馆一站”等文化志愿服务的专项基金会,每年不定期接受企业、社会捐赠,形成多元投资项目式购买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的模式。二是可建立健全“三馆一站”文化志愿者的服务成本保障体系,如保障必要的交通费、设施设备费、业务培训费、餐费、保险费等经费。这些方面如有保障机制和保障经费,才能让文化志愿者安心服务。
(四)加强人才培训,完善服务管理
随着“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文化志愿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一是可在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搭建网络共享平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与文化志愿者的参与和招募渠道。二是以各级各地“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项目为依托,凝聚社会各界资源,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的人力资源,发展专业文化志愿服务组织。三是优化文化志愿者培训机制,加强“三馆一站”工作人员和文化志愿者业务素质培训,不断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组织和文化志愿者的服务能力,培养具备较高专业素养的文化志愿服务行业推动者、文化志愿服务组织管理者以及文化志愿服务项目运营者。四是加强对文化志愿服务队伍中骨干人员参加上级部门组织开展的培训活动,提升其专业性、针对性和规范性。
文化志愿服务是一项惠民工程,有利于提升基层群众文化体验,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新时代文化志愿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只有各方联动,才能推动“三馆一站”文化志愿服务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