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寻找中国本土管理学的元典
——论《大学》的管理学本义价值与元典地位

2022-12-12马文军

管理学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本义管理学大学

马文军,吕 力

(1.潍坊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潍坊 262700;2.扬州大学 商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一、引言

为适应新时代发展对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提出的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提出,要加快构建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1]。本文从管理学的视角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管理学科发展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主体部分多取自西方既有理论、模式和逻辑,本土历史文化基因的挖掘和融入相对缺乏,国际话语权缺失,对已经步入深水区、新常态和新时代的中国发展建设的指导日益力不从心。 西方现行的管理学科受到了包括新旧社会主要矛盾转换和人工智能快速扩张在内的新时代发展的严峻挑战。 因此,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本土管理学科构建和理论研究(以下简称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显得尤其重要且正当其时。

推进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是否具有现实的可行性, 取决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情境在管理的思想、实践和典籍三个基本方面能否提供有效的支撑。 管理的思想、实践和典籍三个基本方面彼此之间具有互为内容与载体的逻辑关系。 没有内容性的思想与实践创造,就不可能有载体性的典籍存留支撑,进而,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就不可行。 而有了内容性的思想与实践创造,但缺失了载体性的典籍存留支撑,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同样也不可行。 三者之间实际上是一种实践催生出思想形成典籍再形成逆向支撑的关系。 可见, 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是否可行的关键在于有无相应的典籍存留支撑。”学科经(元)典是学科的基石:[2],要想建构并行于西方的中国本土管理学①,仅仅一般性的典籍存留支撑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元典型的典籍②存留支撑方可。

令人欣慰的是,中华民族有着5000 年的发展历史,在管理方面不但有丰富的思想与实践创造,而且也有大量的典籍文献存留支撑,特别是有以《大学》为代表的元典性典籍文献存留支撑,从而为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提供了现实可行性。 传统视角往往把儒家《大学》典籍归置于哲学、伦理学等领域进行审视,将其归置于管理学领域进行审视的颇为少见[3]。 由此,本文拟从回归本义应然的而不是西方已然的管理学视角,就《大学》典籍的管理学价值和元典地位进行分析。

二、文献综述

本文研究基于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的大背景进行。 鉴于专门针对《大学》典籍进行管理学视角审视和挖掘的研究非常少,即使偶尔有之也或是边缘涉及或是名实不符[4-5]。由此,本部分将重点基于本土管理学的研究分析来审视本文主题的研究动态。

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研究萌芽颇久。 改革开放前,部分先辈就开始研读古代经典著作,发表了中国古代经营管理思想方面的系列文章,产生了较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20 世纪80 年代中期恢复管理学教育以来,部分学界前辈基于对中国本土历史和文化基因的挖掘,系统性开展了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形成的代表性流派主要有:复旦大学的东方管理理论,西安交通大学的和谐管理理论[6],南开大学的道本管理理论[7],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和合管理理论等[8]。 大陆之外,台湾曾仕强以太极交互为哲学基本理念、以修己安人为管理目标提出的中国式管理理论[9],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提出的以五易理论或五力理论为主要内容的理性管理与人性管理相互结合的C 理论,以及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徐淑英进行的中国管理研究[10],也颇有影响。 实际上,根据张佳良等人的梳理,目前已经形成的流派还有善本管理理论、秩序管理理论等,总数有十多家[11]。

2010 年特别是2015 年以来, 本土管理学建设研究视角的具体微观性和问题导向性特征明显增强,呈现出向回顾总结反思[12]、传统文化深探[13]、具体问题揭示[14]、本土因素考量[15]、路径范式探索[16]等重点领域集中的趋势。 特别地,东方管理学派立足复旦大学,创设有东方管理学二级学科,建立了从本科到硕士、博士的多层次学科与培养体系,创立并连续举办了22 届世界管理论坛暨东方管理论坛[17],在平台和阵地建设方面已经形成了”东方管理论坛:”管理在中国:”中国实践管理论坛:”中国本土管理研究论坛:等思想交流平台和《管理学报》之”管理学在中国:等期刊栏目阵地。

得益于上述研究,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已经行在路上,但相关的争议一直如影相随,始终没有停止。 其中,韩巍等的批判比较直接,他们认为部分”中国特色管理学:理论流派的建构”缺乏组织经验的支持,缺乏对科学理论一般约定的遵循,更像是一种意识形态的说辞:,至于2010 年以来相关研究对本土管理的理论贡献,”更像是未加慎思的一厢情愿,直白地说很可能是自欺欺人:[18]。 张佳良等基于《管理学报》”管理学在中国:栏目10 年来发表的论文分析发现,目前相当部分的本土管理理论研究”多偏向哲学思想,缺乏操作指导;批判指责居多,切实行动偏少:[11]。 特别地,目前不同本土管理理论流派之间,往往各自独立,各不相属,彼此间缺乏实质性交流,难达共识,有日渐步入中国式管理理论丛林泥潭的危险。 目前有关中国本土管理学的建设研究,多是着眼于本土文化的管理哲学层面的提炼和分析,且在诸多原则问题方面存在有重大分歧,难以达成共识。 真正挖掘本土文化基因进行的本土管理学实质架构性研究和真正具有本土文化基因和具备完整管理理论逻辑要件的管理学框架构建并不理想。

本文认为,进行中国本土管理学的建设研究,参照系的确立极其重要。 钱颖一把参照系作为现代学科体系基本分析框架中与视角和分析工具相并列的三个基本部分之一,认为”参照系的建立对任何学科的建立和发展都极为重要:[19]。 金碚认为目前”主流:的经济(管理)学参照范式,是美国借助其强大地位确立的反映美国域观特征的新古典自由主义理论范式[20]。 在这种范式主导或者垄断之下,一些现实中重要的”特色:现象虽然事实上已经成为常态,但主流范式却不予正视,甚至总是欲除之而后快。反映这种特色性常态现实现象的许多文献和研究,即使有很高的价值也会被视为不入流的旁门左道而被扼杀。 托马斯·库恩从一般的学术范式角度评价认为,当某一学科确立了一定的科学范式成为”常规科学:后,”大多数科学家倾其全部科学生涯所从事的正是这些(范式留下的)扫尾工作……这种活动似乎是强把自然界塞进一个由范式提供的已经制成且相当坚实的盒子里:,其对”那些没有被装进盒子内的现象,常常是完全视而不见的:,”而且往往也难以容忍别人发明新理论:[21]。

本文认为,中国本土管理学的建设研究之所以出现上面的情况,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脱离中国自身的经济基础与文化传统,而盲目地选取西方管理学为参照标杆。 就当前而言,中国本土管理学的建设研究,多把西方管理学作为想当然的参照标杆。 源于1911 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西方管理学,是基于西方文化和社会情境建构成型、并借助其强大发展优势而呈现的产物,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范式和归纳逻辑路径的从科学管理向行为管理、现代管理、当代管理不断迈进的已然型体系,其目前边界止限于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 后来的许多管理新理论新流派的演变及价值评判,往往有意无意被同西方这种已然型体系进行对比。 然而将其用作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研究的参照标杆,紧跟西方亦步亦趋,不但会因为不在西方的范式盒子内而常常被”视而不见:和”难以容忍:,而且会因文化和社会情境差异巨大而很难合脚对接,始终不伦不类,反而丢失自我,甚至会导致前进方向出现重大的偏差和误区。

实际上,与西方已然型管理学体系对应的,还存在一种本义应然型管理学体系。 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研究的参照标杆,只有超越西方已然体系,只有回归本义应然体系,才能逻辑科学、路径正确地最终达到理想的彼岸。 正如韩巍等所言,”不要再一股脑地忙于国际接轨,不要再执着于西方管理学界的认同、接纳(他们也早已坠入了自娱自乐的名利场)……(中国管理学者)要善用本土的构念、机制诠释、反思自己最熟悉的生活……不断展现中国管理实践者、学者的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18]。

由此,本义应然型管理学体系就成为前提性的重要概念。 简单说,相对于问题导向范式、归纳逻辑路径、工商和公共管理界限的西方已然型管理学体系,该本义体系就是管理学本应的面貌和模式,它是一种顶层规设范式、演绎逻辑路径、超越工商和公共管理边界的应然型体系。 从这个基本理念出发,管理学本义应然体系的基本框架显然至少应该包括管理的基本层级架构、管理的源点元点、管理的逻辑结构、管理的终极目标定位等几个基本要件。

由此,本文拟基于本土管理学建设背景,回归管理学本义应然体系的参照标杆,重点从对本义应然体系基本要件的普适性总体架构和结构性嵌补启示角度,以及与西方《科学管理原理》和其他中华传统经典的相对比较角度,对《大学》的管理学本义价值与元典地位进行剖析。

三、《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的普适性总体架构

如上所言,传统视角往往把《大学》归置于儒学经典,从伦理学等角度进行审视。 其实,作为整个儒学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大学》站在整个中华历史文化的制高点上,基于中国本土情境和中华哲学理念,建构出了一个包括基本层级架构、源点元点聚焦、逻辑结构明确、终极目标清晰在内的东西方普适性的本义管理学体系总体框架,从而使其具有了显然的管理学本义价值。

(一)《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基本层级的总体架构

本义管理学体系的建构成型,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其总体管理学体系的基本层级架构应该是什么样的,或者说其总体管理学体系应该由哪些基本层级组成。

就西方管理学的发展历程来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在1911 年的出版,一方面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正式成型,另一方面以该著作的出版为起始,开启了通往现代大工业体系和大型企业组织的大门[22],或者说其将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基本架构,锚定于企业(工厂)管理或者组织管理的层级范畴。 之后,西方管理学的边界不断扩展。 在目前美国的CIP(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 Programs)分类中,”工商管理:”公共管理:和”图书馆学:”工程学:彼此独立并列,”农业管理:和”农业经济:归属农学,之上并无统领性的”管理学:标签,德日等国的学科体系中也没有独立的”管理学:大类[23]。 中国则基于自身特色发展形成了自成体系的大管理学科门类。 根据国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学独成一个学科门类,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农林经济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五个一级学科层级。 这样,如果把作为整体管理学基础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单列的话,则完整意义上的管理学层级实际上有四个,即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与档案。 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管理科学部的划分则有所不同,它把整体管理学区分为四个基本层级,分别是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经济科学、宏观管理。 如果把非并列性的管理科学与工程单列的话,则完整意义上的管理层级实际上有三个,即工商管理、经济科学、宏观管理。显然,就管理学体系的基本架构而言,西方显得颇为零碎分散,中国虽然呈现明显的系统性特征,但其在管理学体系之下四个或者三个基本层级划设并不严谨,且远没有纳括管理学作为周劲波等所言的第二层级学科和蔺亚琼的源于系统论的本应的广阔天地[24-25]。

《大学》与此不同,其用非常精练的语言,开门见山地阐述了”大学之道:或者说儒家哲学的基本纲领,提出了修己安人的三大原则和八项具体步骤,简称为”三纲领:和”八条目:。 其中包括”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内的”八条目:,就从一般意义上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四个基本层级的人生发展格局。 由此向本义管理学进行对应转换,就形成了本义管理学由小到大、由微观至宏观的四个基本管理层级,可以称之为我本管理、家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特别地,在四个基本层级的管理学架构之中,《大学》一方面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从而将修身放置于了全部架构的本位位置,另一方面又进一步阐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从而将正心放置于修身的前提位置。 有学者指出,正心在儒家由”内圣:到”外王:的事业中,居于中心位置,亦是”内圣:功夫的核心[26]。 可见,对自我之心进行有效管理以达到心之力不断加强、心之质不断提升的正心,相对而言具有更为根本原点的重要性。 由此,可以在”修齐治平:的总体管理学架构中特别延展一个正心的管理层级。

另外,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种家国同构的国家治理方式,企业运行、工商发展、文化教育往往直接依附于家庭、家族或者国家,而不具有现代意义的独立法人资格。 这表现在管理学的基本层级架构上,就呈现为”修齐治平:之从”齐家:到”治国:的跃进,家和国中间的管理层级则有意无意被忽略了。余秋雨曾就此评论说,”在朝廷和家庭之间……辽阔的公共空间……是中国(古代) 文化的一个盲区:,并将之称为”漠视公共空间:[27]。 从现代的发展眼光进行审视,这种”漠视:显然是不合适的。 由此,在”齐家:与”治国:两个管理层级中间,可以充分借鉴西方基于市场经济及自由独立个体与经济组织之间平等经济关系的工商管理建构经验,补充一个包括企业管理、工商管理、文教管理等在内的事业发展管理层级,可以称之为立业管理或者业本管理。 这样,在对《大学》原本的”修齐治平:层级格局进行与时俱进式延展修正之后,总体管理学体系由六个基本层级架构组成,即正心、修身、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或者说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家本管理、业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

这样,从管理学的本义视角审视,当代西方主体管理学层级的演变和区分,虽然有其自身意义上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实际上只是重点关注了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领域(涉及立业、治国、平天下或者说业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等层级),而有意放弃或无意缺失了对正心、修身、齐家或者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家本管理三个层级的重视和包纳。 实际上这三个放弃或缺失的管理层级,在某种程度上恰恰是总体管理学体系中更为核心和关键的管理层级。 从这个角度说,《大学》克服了当代西方管理学对本义管理学层级包纳性不足的缺陷,保证了它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科学性。

(二)《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源点与元点③的关键聚焦

本义管理学体系的成型和建构,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二是,其总体管理学体系的源点究竟是什么,进一步地,其总体管理学体系的元点究竟在哪里。

如上所言,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在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正式成型的同时,也开启了西方管理学”通往现代大工业体系和大型企业组织的大门:,从而将现代意义上管理学的源点,锚定于企业(工厂)管理这个层位。 泰勒科学管理关注的实质是企业组织之内的管理,其与稍后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关注的组织内部一般管理和韦伯《经济与社会》关注的组织内部行政管理一起,使更具普遍意义的组织管理逐步登堂入室,成为当代西方管理学的源点所在。 美国的学科设置分类(CIP),就是将”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正牌代表,其他相关学科或归属其他学科或单独并列。在中国稍有不同,中国的管理学源于系统论,发端于管理科学与工程,与西方管理学首先源于科学管理相似,而系统论中的系统显然就是一个组织体系。 其后延伸发展出的工商管理、公共管理等,不但坚守了组织管理这个源点,而且实现了向企业(工厂)管理的覆盖,最终实现了与西方的殊途同归。 可以说,现代中西方管理学的其他领域和分支,都是在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源点上进一步扩展演变成型的。

如果说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是管理的源点,那么企业管理和组织管理的源点也就是全部管理的元点又在哪里? 科学管理之父泰勒曾明确说到,科学管理的关键并不是工时研究和动作研究等效率方法,也不是计件工作制和奖金制度等制度规范,而是”一场全面的心理革命:,没有这种心理革命科学管理就不能存在[28]。 显然,”心理革命:因素的主体是人,这就把管理的元点指向了对人的管理和对人性的探索。 实际上,”对于人类本质的认识,是我们划分一定管理时代的依据:,而”人类不同时代对于自身本质的认识,则标志着那一时代管理活动的着重点:[29]。 从泰勒开始的”经济人:,到其后的”社会人:”复杂人:,以及再其后的X 理论和Y 理论等对人性的探索等等,整个管理学发展演变的历史实际上毫无疑义地把管理的元点归置于对人的管理和对人性的探索。

《大学》与此不同,其提供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管理源点和元点的认知定位。 在《大学》总体架构之”八条目: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格物、致知属于知识修养范围,就是要明白事物的道理,进而对善恶、吉凶的因果关系有所认识,并促使自己除去因利欲沾染的恶习而恢复固有的善性,从而趋于”至善:之境。 诚意、正心属于道德修养范围,即在认识到以达到”至善:为自己奋斗目标的基础上,通过”诚意、正心:的修养功夫,追求道德、才智上的自我完善,知识和道德兼修并进,最终达到”身修:的目的。 修养好德才兼备的自身,也就达到了”三纲领:总目标中的”明明德:之境界,就为下一步从事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民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30]。 所以说在”八条目:中,”修身:是根本,前四项是”修身:的前提,后三项是修身的目的,而”修身:则是连接贯通两个方面的枢纽,是”八条目:之关键节点所在。 关于”修身:的关键性节点地位,《大学》也有着几乎直白性的阐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审视,这实际上就是将修身放置于总体管理学的源点地位上了。

特别地,《大学》认为修身包含有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前置性具体环节,只有具备了这四个前置性环节才能达到修身的目标。 其中,关键在于正心,或者说正心是修身的前提要件。 正如《大学》传文第七章所言,”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明儒王阳明则进一步将大道收归于心,明确提出了”心即理:”心外无物:”致良知:,将心作为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31],而”心即理:与”致良知:的结合,实际上就是正心。 阳明之说虽有一定的唯心色彩,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则是一种对主体意识能动性的高度强调, 是一种将正心归置于全部格局的元点的表达。另外,在《大学》的”三纲领:总目标中,首位的”明明德:其实体现的是正心能够达到的一种最优状态,也体现了对”正心:关键地位的重视。 由此,无论”明明德于天下:,还是”治其国:,正心和修身乃是一切之本。 从现代管理学的角度审视,这实际上是在将修身放置于总体管理学体系源点地位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将正心放置于总体管理学体系的元点地位。

这样,就管理的源点和元点而言,《大学》分别认知定位于修身和正心的层位,与西方管理学认知定位于企业管理(组织管理)和人本管理(这里的人本管理主要侧重于管理者对全部管理要素中人的因素的特别重视,而不是自我的修身管理)层位具有重大差异。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传统的一元化权利结构下,包含”修身:和”正心:在内的这种源点和元点认知定位,还有着帮助他人实现全面发展的利他之意,具有明显的”民本:和”民生:倾向。 那么,究竟哪一种认知定位更为科学合理? 这可以通过对一个最为基本问题的回答找到正确答案,即”一个内心荒乱杂芜的人,其能管理好自己吗? :”一个连自己都管理不好的人,能管理好别人吗?能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将军、长官、企业家吗?:显然不能。由此,管理的源点和元点究竟在哪里? 《大学》提供的认知定位当更为合理科学。

(三)《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逻辑结构的清晰确定

本义管理学体系的成型和建构,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三是,总体管理学体系内不同管理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是什么样的,以及不同管理层级逻辑下的深度逻辑又是什么样的。

西方整个管理学的基本逻辑结构以美国最有代表性。 如前所述, 在目前美国的学科专业分类(CIP)中,”管理学:就是”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农业管理:等其他领域的”管理学:或者归属了农学等其他学科,或者以”图书馆学:”工程学:的名称独立出现,脱离了”管理学:领域。 与中国一样,统领性的大”管理学:并不存在[25]。 从本义管理学的角度审视,这种管理学体系基本架构显得过于偏于问题导向,内容颇为零碎分散和不成系统。 在中国,管理学独立作为一个学科门类,下设”管理科学与工程:等五个一级学科层级,学科设置和划分的系统性明显增强。 其中,作为管理基础的管理科学与工程,与作为管理应用的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管理等几个层级之间,是基础与应用的逻辑递进关系;工商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公共管理、图书情报管理彼此之间,是相互并列但有适度交叉的逻辑平行关系。 不过,其基本层级划设的严谨性和包纳性还存在争议。 正如蔺亚琼所言,这种”知识体系划分中的人为性和随意性色彩:浓厚,会”引发一些知识边界争端和认同危机:[25]。

《大学》呈现出鲜明的不同,其原义性地提出的修齐治平,以及基于此与时俱进地延展修正之后的正心(心本管理)、修身(我本管理)、齐家(家本管理)、立业(业本管理)、治国(国本治理)、平天下(全球治理),提供了完整意义上的六个具体管理层级。 六个具体的管理层级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扩展,形成一种从个体到总体、从微观到宏观的层层递进、逐层嵌入的最终包纳一切的严谨逻辑关系。 具体可参见图1。

对应于心本管理的正心和对应于我本管理的修身,其根本的管理指向是对内的,属于对内管理自我,是一种”我—我:内向式的管理逻辑指向。 而对应于家本管理、业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的齐家、立业、治国、平天下,其根本的管理指向是对外的,属于对外管理物人,是一种”我—物:外向式的管理逻辑指向。 与此不同的是,当代已然的管理学体系,无论是从美国管理学主打”工商管理:和”公共管理:两张王牌而把其他相关管理领域散放他处的逻辑结构看,还是从中国管理学由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等几个基本层级组成的逻辑结构看,其管理指向均是向外的,是一种单纯的”我—物:外向式的管理逻辑指向,而缺失了”我—我:内向式的管理逻辑指向。

实际上,在整个管理学体系之中,”我—我:内向式管理和”我—物:外向式管理是两个必备逻辑环节,缺一不可。 而就两者的关系而言,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和基础,是源点和元点,更为重要和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西方管理学仅仅纳入”我—物:外向式管理,从逻辑上说是残缺的。 而《大学》同时涵盖了”我—我:内向式管理与”我—物:外向式管理,将两者有机结合统一纳入到了总体的管理体系之中,并且对包括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在内的两个”我—我:内向式管理环节,从管理源点和元点的角度予以高度重视,从而使得管理学在基本逻辑上实现了科学、完整和闭环。 具体可参见图1 和图2。

图1 基于《大学》的本义管理学六个管理层级逻辑结构示意图

图2 基于《大学》的本义管理学之两种管理逻辑指向示意图

正如学者们所言,”规则管理是目前管理的主要方法:”管理活动的本质是制定和实施规则:,以企业管理、工商管理等为代表的当代管理学体系,是一种基于组织规则的管理范式[32]。 而《大学》提供的包括六个具体管理层级的管理学体系,其业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三个管理层级是对应于西方管理学的基于组织规则的管理范式,其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家本管理三个管理层级则是一种未为西方体系所包纳的基于血缘规则的私我管理范式,从而实现了管理范式的扩展和闭环。

(四)《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终极目标的人本回归

本义管理学体系的成型和建构,必须回答的重要问题之四是,其总体管理学体系追求的终极目标是什么,或者说其总体管理学体系运行的终极指向在哪里。

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出版开启了现代管理学发展新时代,其在将整个管理学的源点和主体聚焦于企业的同时,也将管理的终极目标锚定于对效率与利润的追求。 正如有学者评价,劳动生产效率问题是《科学管理原理》解决的中心问题,《科学管理原理》的本质是通过分工实现劳动生产率的最大化。 实际上对企业而言,生产效率的不断提升是一种生产技术层面的管理目标指向,而产品利润的不断扩大是一种市场收益层面的管理目标指向,两者具有前因后果和表里相对的内在关系,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因此泰勒的效率目标追求,实际上同时蕴含了对利润目标的追求。在这种终极目标指向的引导之下,一方面生产效率和营销利润不断提升,社会生产力不断获得新的突破和发展。 然而另一方面,自由竞争导致的贫富两极分化、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从而又反过来制约了效率利润和社会发展。 由此,社会责任、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等其他有价值的发展目标开始得到关注。

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国家,资本是西方国家的核心和灵魂,而资本的本性是唯利是图,正如马克思所言,”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33]。 由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所决定,泰勒提出的效率和利润(在工商管理之外其他领域进一步扩展为效用)这一最大的追求目标拥有了强大的时空穿透力,其始终是管理的终极目标指向。 正如当今的学者们评论,管理学过去100 多年的历史发展,可以说是”完全映照在泰罗科学管理遗产的光环之下:[34]。

由资本和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所决定,当代的管理目标追求虽然仍可归结为效率与利润(效用)的结合,但呈现出两点明显的变化趋势。 一是从效率利润的组合转置为利润效率的组合,甚至可以不求效率只唯利润的唯利是图,资本的贪婪程度更为严重。 以美国中产阶级的困境为例进行说明,美国中产阶级收入水平与最富有的1%巨富阶层的财富比,20 世纪70 年代末为1∶80, 金融危机爆发前激增至1∶650,30 年来中产阶级收入水平基本停滞,与最富有阶层财富的剧增形成鲜明对比[35]。 金融危机期间华尔街金融高管的”贪婪和傲慢:,甚至被奥巴马多次痛批。 二是为了追求利润这一核心目标,资本的控制领域逐步从经济向政治等领域扩展。 美国学者评论:”美国99%的民众,其权益根本无法得到政治上的代表。 美国的经济、政府和税收制度,受到了少数经济精英的无耻操纵,正在以违反民众利益的方式运行。 :[36]

《大学》与此不同,其开篇就提出了由”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组成的”三纲领:,实际上是鲜明地提出了总体管理体系的终极目标指向。 所谓的”明明德:,重点强调个人主体道德自觉及道德意志;”亲(新)民:意指将个人道德理性转化为社会道德的集体理性,先知唤后知,先觉启迪后学;”止于至善:则是指当整个社会人人主动追求并循守准则时,社会除旧布新达到的极致境界。 ”三纲领:的终极目标指向之间有一个先后递进的逻辑关系,即首先要实现自我的”明明德:,进而实现对他人的”亲(新)民:,最终达到整个社会”止于至善:的终极目标。 另外,”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终极目标指向的真正实现,从根本上说还必须回归每个个体的人本自我的修身和正心,达到心之纯正。

显然,与现行西方管理学一贯坚持的”效率—利润:的冷基调基本目标指向相比,《大学》将管理学的终极目标指向转至人本格局意义上的包括”正心—修身: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在内的暖基调的心灵德善层级。 这种关于管理学终极目标定位的巨大差异,从根本上说是由东西方两种文明的差异所决定的。 西方文明重点解决的是人与物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人对自然的征服,结果其虽然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获得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作为创造主体的人最终又必然受圄于”人—物:的关系定式,在”役于物:而不是”君子役物:(《荀子·修身篇》)中迷失于物质文明的丰富而失去自我。 东方文明重点解决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其核心是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存,其结果最终不但获得了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同时作为创造主体的人又受益于”人—人:的关系定式,回归于”君子役物:的人本自己而不至于迷失,两者的有机结合(而不是独立替代)包含了物质,但又超越了物质,从而呈现出巨大的人类自我关怀价值。

四、《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嵌补启示

《大学》不但基于中国本土情境和中华哲学理念,架构出了一个包括基本层级、源点元点等在内的普适性的本义管理学总体框架,还以此为基础,进一步面向不同管理层级提供了明显不同于西方的结构性嵌补启示,从而进一步强化了其管理学本义价值。

(一)心本管理和我本管理层级的元点性结构嵌补启示④

心和身的载体是个体,西方的个体指向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在西方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中世纪甚至古希腊时代。 从蒸汽机时代开始到20 世纪60 年代止的福特主义时代,个人主义尚在正常范围内运行。 进入后福特主义的信息时代之后,劳动场所和工作方式更加个性和灵活,集体性社会共同体以及共同体生活快速瓦解, 加速推进后工业社会个人主义的快速膨胀, 使之演变成为一种自我主义—以自我为中心的情感或行为的普遍方式[37]。 经济上过于崇拜自己追求利益的正当性,甚至唯一性;政治上过于看重自我的权利和自由,把国家看作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弊病;伦理上认为道德的标准在于个人利益、个人需要,个人是道德的最高权威。 在个人主义的支配下,军火商只想多卖武器,议员只看下一届还能否当选,股东只想着能否赢利。 美国学者保罗·法雷尔批评指出:”没有道德指南,没有未来眼光,看不到短视的后果,这三种威胁可能导致资本主义和美国一起垮台。 :[38]

从根本上说,西方崇尚的个人主义,是一种以自我存在为原点、以自我权利为中心、以外向指向为指南、以利益获取为宗旨的主义,缺失了必要的内我反思和责任担当,其过度膨胀已经成为西方各种危机爆发的根源。

西方管理学对人性的认识先后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复杂人等阶段,无论哪一种人性假设,都是管理者站在自我立场对管理对象本性的一种窥探,目的在于找到有效的控制法门使其更好地创造利润和价值。其虽然与个人主义针锋相对,但同样缺失了将眼光回视自己的勇气。即使是后来圣吉和德鲁克分别提出的改善心智模式、重视管理者心灵的自我管理等观点,也多是指向组织建构的[39],远离了对自我和内心的探究。 享誉全球的教材《管理学:原理与实践》和《组织行为学》中,充斥的多是”情绪如何影响管理:”语言如何影响沟通:等外向的技巧管理,并没有对自我和内心真诚的寻找[40]。有评论指出,西方管理过于”注重人身之外,而缺乏一种向内的工夫:[41]。

从这个角度说,当年泰勒建立现代科学管理体系,是基于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背景、基于稀缺资源的高效率配置和利用理念创建的,它从一开始就定基于”我—物:的外向管理模式和”组织管理:的管理层级。 管理学发展到今天,虽然边界和内涵都已大大扩展,但泰勒设定的管理学基本模式并没动摇,仍然是以我管理我之外资源为核心的外向管理学,仍然是”我—物:的外向对物和对人的基本模式,仍然没有将元点性的心本管理、我本管理纳入其中。

相比之下,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崇尚的是一种以自我存在为原点、以集体存在为土壤、以内向审视为核心、以责任担当为宗旨的文化,由此天然地构建起了我本管理和心本管理的系统框架。(1)我本管理和心本管理的元点地位界定。如前所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在正其心:,等等,此不赘述。 (2)我本管理体系的系统建构。 以《论语》为例,在其以”修身:为特征的我本管理中,核心是做到内心有”仁:,具体要求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实现形式是”为仁由己:而不是”由人:,具体做法是”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以及”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必要时可以”杀身以成仁:,最终达到”君子之道:,即”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3)心本管理体系的系统建构。 以王阳明为例,其首先提出”心外无性、心外无理:,彻底回归了内心己心,明确了心的本体地位,进而提出”致良知:,无论心处何地,恒续致力光明善达,指明了行动方向和具体标准,最后指向实践,提出”知行合一:,认为知行本是一体、只知不行不是真知,实现了认识论与实践论的真正统一。(4)与整体管理的一体融汇。”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儒学将孝悌视为”仁之本:,孝道自然成为齐家、立国的基础和根本,由此正心、修身与社会国家层面的”政事:形成了高度契合。 《大学》”修齐治平:的框架建构,则从行为哲学层面将我本管理和心本管理融汇进了治平的高阶管理。

由此可见,《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的第一个结构性嵌补启示,就是把”正心:和”修身:的心本管理和我本管理纳入整体的管理体系之中,并且放置于整个管理系统的元点位置,推动现行管理体系回归本义。 当然,嵌入过程中必须高度注重传统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内容上的与时俱进和行为上的知行合一⑤。

特别地,在当前我国人口红利日益消减且对改革开放支撑力度日益下降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加强”我—我:内向式的心本管理、我本管理,推动社会中人人都能不断克服”生而有好利……生而有疾恶……生而有耳目之欲:(《荀子·性恶篇》)等诸种原始”恶我:,逐步掘现”恻隐、羞恶、恭敬、是非:四心(《孟子·告子上》)之下的仁义礼智之”善我:,就可以有效提升每一位个体自我开发利用的效率和价值,实现从原先粗放型人口数量红利向基于自我高效开发利用和使命自觉自律引导的集约型人口质量红利的转型升级和动能转换,从而在最基本的层面上有效抵销人口数量红利下降的不利影响⑥,最终实现对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的有效转承支撑。 可见,心本管理、我本管理的元本位嵌补启示,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

(二)家本管理层级的元力性结构嵌补启示

西方国家原先占主导地位的是传统型家庭模式。 后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由双亲和未成年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急剧增加。20 世纪60 年代后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特别是”个人本位:和”权利本位:意识的进一步强化,人们过于强调自我的权利和自由而回避应尽的责任义务,以现代核心家庭为主导的家庭模式在激烈变迁中迅速走向瓦解[42]。 当前的美国已经从传统核心家庭为主的社会,进入了由单亲、私生子、同性婚姻等家庭共同构成的”多元家庭:社会。 传统核心家庭比例跌至19%,41%的母亲在孩子出生时属于未婚或离异状态,单身妈妈家庭中贫困比例高达40%。 这种变迁根源于西方几十年来社会、经济、政治的不协调发展,并会反过来加剧这种不协调。 比如,孩子在”畸形家庭:成长过程中因缺少安全感,会反过来导致犯罪率剧升[43]。

中国的家庭模式也受到了极大冲击,核心家庭稳定性下降,家庭解体和重组频率加快,传统家庭伦理受到冲击。 由此,基于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齐家之道、重新审视家本管理的当代价值、促进社会发展与家庭和谐的同步实现,就显得非常必要而且迫切了。 在这方面,《大学》依然可以给予有益的启示。

首先,家本管理关键纽带地位的界定。 在《大学》给出的”修齐治平:总体框架中,家本管理处于心本管理、我本管理之”我—我:内向式管理和业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之”我—物:外向式管理之间,是内外向两种管理模式的界点所在,具有承上启下的纽带地位。

其次,家本管理的内涵建构。 《大学》给出的总体性框架主要包括:(1)以孝弟为核心的自我修养,”故君子不出家而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2)以仁让为关键的家庭实施,”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3)以求诸己为重点的身体力行,”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4)以宜兄宜弟为目标的和谐指向,”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整体来看,《大学》给出的家本管理内涵建构,直接指向治国或者国本管理,从而开启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家国同构发展模式。

再次,家本管理的思想扩展。 其他儒家经典就家本管理进行了进一步的思想扩展,提纲挈领地把家庭关系浓缩为”夫妇有别:”父慈子孝:和”兄友弟恭:三重关系。 (1)夫妇有别见于《礼记·哀公问》:”夫妇别,父子亲,君臣严,三者正则庶物从之矣。 :从历史层面看,这是从原来氏族社会男女无别向文明进步的表现,而且包含有《诗经·小雅·常棣》所言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的夫妻和睦本义。 (2)父慈子孝见于《大学》:”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后来儒家多在子孝上予以关注,强调孝道要发自内心等,如《论语·为政》云:”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3)兄友弟恭见于《论语·子路》之”兄弟怡怡:,还可以推展至《论语·颜渊》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齐家思想在后世通过《颜氏家训》《朱子家训》等特有的家训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发展,同时也呈现出走向”三纲五常:等歧途的危险,需予以警惕。

最后,家本管理的当代价值。 面对西方家庭模式的震荡变动,传统的齐家之道究竟有没有过时?还有无当代传承价值?新加坡的经验值得关注。 新加坡建国以来经济迅速发展,但个人主义膨胀、家庭结构松散甚至解体等社会现象也日益严重。 李光耀认为一个根本原因是传统家庭的消失动摇了社会稳定的基础[44],并进而发动了一场”文化再生运动:,极力倡导包括家庭文化在内的东方文化价值观。2015 年新年,现任总理李显龙更是发表了以”家:为主题的新春献词[45],明确表示了”护家固本:的决心。中国始终对传承优秀家风建设美满家庭有着高度的重视。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尊老爱幼、妻贤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读传家、勤俭持家,知书达礼、遵纪守法,家和万事兴等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铭记在中国人的心灵中,融入中国人的血脉中,是支撑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家庭文明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46]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要给孩子讲好人生第一课,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47],揭示了家本管理在整个管理体系中的地位。 如前所述,内向式的心本管理和我本管理是整个管理的基础和元点所在,然而每一个个体自呱呱坠地、生命发始直到长大成人,一般首先处于一个家庭之中,其要想实现良好的心本管理和我本管理,逐步发掘出良性的自我和优秀的超我,管理之力往往不可能来自于自我,而只能来源于家庭。 对于一个个体而言,所在家庭特别是父母的教育引导,天然地就担当了第一把管理之力施予者的关键角色,这个第一把管理之力的施加力度、节奏、方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个体初始的人格品质和人生走向。 而对于外向式的业本管理、国本治理以及全球治理而言,其管理主体的组成必然是脱胎成长于具体家庭的个体。 这些个体受到起初家庭施加的第一把管理之力的教育引导状况,对其最终步入社会成长为各层次管理主体后的具体管理行为的实施会产生基础性影响。

由此可见,《大学》对本义管理学体系的第二个结构性嵌补启示,就是把”齐家:的家本管理纳入整体的管理体系之中,并且放置于内向式管理的修身与外向式治国的界点位置,从全部管理第一把管理之力施予者的元力性角度,推动现行管理体系回归本义。

(三)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层级的差异性结构嵌补启示

在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两个层级方面,西方已经进行了系统建构。 在国本治理层级,架构出了一套以民主和竞争理念下的所谓天赋人权和民主自由为标杆,以多党并立、政党竞争、轮流执政、权力制衡为基本特征的国本治理模式,但受资本唯利本性和资本主义国家本质的限制,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民主、人权和自由,有的只是金主、金权和资本自由:,本质上只是在为本国少数特殊利益集团服务[48]。 在全球治理层级,二战之后架构出的是一套以联合国为主体机构、五大常任理事国为关键组成部分的全球治理体系。 其中,西方国家受内在资本趋利本质的驱动,施加的是一种本国利益至上的贸易竞争和强权干涉相结合的全球外交和治理模式,企图通过牺牲他国利益聚敛财富,以奠定自身的中心霸主地位[49]。

西方的国本治理模式虽然貌似成熟完善,全球外交和治理模式虽然仍位居主流,但均已暴露出了诸多问题。 国本治理方面,有学者指出它的两个预设存在着基本的”基因缺陷:。 一个预设是”人是理性的:,但现在选民已经越来越民粹化。 另一个预设是”权利是绝对的:,但权利和义务的平衡才是真理[50]。最终,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层面虚化、社会层面分裂、政治层面唯钱的泥潭不能自拔。还有学者认为,西方国家治理模式在资本主义早期的短缺经济时代有着基于生产力发展主线的自动耦合和引导聚焦功能,但在社会发展步入过剩经济时代之后,其自动耦合和引导聚焦功能出现失陷,必然导致其在方向正确性、执政效率性、本质民主性、团队专业性四个维度方面,背离正确轨道,出现致命缺陷。 全球外交和治理方面,西方国家在全世界推销自己的发展模式,实际上给全球发展带来的更多是深重灾难,从美国早期发展史上对印第安人的屠杀、对亚非拉诸国的战争和殖民掠夺,到战后美国等将历次经济和金融危机转嫁他国、对利比亚和伊拉克等国的战争挑衅和政权颠覆、对乌克兰的”颜色革命:和埃及的”阿拉伯之春:等都是例证[51]。

与西方不同,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实践,创建出了具有鲜明本土特征的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模式。

首先,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最高层级地位的确认。 《大学》”修齐治平:的整体框架建构,将以治国和平天下为代表的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直接赋予在全部格局中的最高层级地位。 而”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之论的提出,则将”明明德、亲民、至于至善:在内的统领性的三纲领,作为治国和平天下的行为指南和目标指向,从另一面确认了治国和平天下在全部格局中的最高层级地位。

其次,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思想建构。 《大学》在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方面,有着系统而深刻的思想建构。 (1)在基本理念方面,提出了仁善的德治理念,”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无以为宝,仁亲为宝:,而且”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是故君子先慎乎德:。 (2)在行为准则方面,提出”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的正面性絜矩之道,以及”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的反面性絜矩之道。 (3)在选贤用能方面,提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要重点选用其貌”断断兮:、其心”休休兮:、其如”有容焉:的真诚善良容人的贤能,而不是”媢疾:”违之:的”不能容:的妒忌阻塞之小人。 (4)在唯系民众方面,提出”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 (5)在义利取舍方面,提出”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不好义者也。 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因此”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6)在治理目标方面,提出了”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终极之道和”明明德于天下:”天下平:的具体目标。 受时代限制,《大学》没有将治国与平天下进行区分论述,实际上,国家之间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与个体之间的关系有相似性,同样适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己欲达而达人:的原则,因此治平合论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合理性。

概而言之,《大学》对治平两个层级治理的论述体现出了两大基本思想:一是基于仁善美德的和谐治理,旨在使各个方面层级和谐相处。 二是基于道义的使命治理,主张超越财用利益,回归天下道义。 这种基于性善假设的充溢着鲜明”仁和:光芒和”道义:使命的东方建构,明显不同于西方性恶假设下的私利、竞争、制衡、控制的理念认识与制度设计。

最后,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本土实践。 当下的中国,一方面巨大的人口规模、广阔的疆域国土、悠久的历史传统、深厚的文化积淀意味着中国应该也必须提供本土的独特的国家治理模式和全球外交、全球治理模式[52];另一方面以《大学》的”仁和:光芒和”道义:使命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后续的传承浸润,特别是近代红色革命历程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已经为中国本土性的国家治理模式和独特性的全球外交、全球治理模式建构提供了一种科学道路。 在国家治理方面,就是以坚持党的领导、多党合作、政治协商、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为核心和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指向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模式;在全球外交和治理方面,就是一种基于”仁和:和”道义:理念的、以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为核心的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新模式。

由此,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发展实践,对本义管理学体系的第三个结构性嵌补启示,就是基于中国本土历史文化情境和中国国家治理与全球外交实践,在国本治理和全球治理两个层级予以不同于西方既有模式的差异化结构性补充和嵌入。

(四)业本管理层级的与时俱进性结构嵌补启示

受”重义轻利、君子不器:和”樊迟问稼:等思想影响,《大学》提出并为中国传统文化所深度接受的”修齐治平:人生总体发展格局,在”齐家:和”治国:两个环节之间实现了直接性飞跃,而介于两者之间可以统称为”业本管理:的诸方面事业发展管理则有意无意被忽略了,也就是说,在业本管理层级方面,以《大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涉及相对偏少。 相比之下,西方对业本管理范畴的关注已有深度涉及,并形成了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为代表的理论体系,貌似已经成熟完善,甚至完美得无懈可击。 实际上并非如此,就西方已有的所谓相当”成熟完善:的经济管理理论体系而言,其关键内容、整体结构、量化方法、中国化应用等四个方面存在局限和制约。 由于篇幅所限,下面重点以西方市场理论体系中存在的关键内容局限和理论研究的量化方法局限进行举例说明。

目前西方的市场理论,将市场区分为完全竞争、垄断竞争等四种类型。 该理论首先基于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同质且数量过多、单个厂商影响极小可以忽略不计:的前提,界定其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价格引发的水平线。 进而基于”市场只有一个厂商、厂商即是全部市场:的前提,界定完全垄断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为等同于整个行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参见图3)。 基于对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形态的界定,该理论借助社会福利等工具进行分析,得出了完全竞争最有效率、完全垄断最低效率的结论。

图3 西方市场理论有关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市场中厂商需求曲线基本形态的界定

然而,根据”产业总体市场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单个厂商市场需求曲线水平加总:的基本规律(参见图4),对一个已知具体的产业市场而言(其市场需求曲线为D 整体产业),产业市场为完全垄断(市场中只有1 个厂商)时,单个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等同于产业总体市场需求曲线;产业市场为完全竞争(基于市场中有很多厂商且彼此同质无差异的相同分析前提)时,单个厂商的市场需求曲线将是一条非常逼近于纵轴的陡峭下倾线(参见图5)[53]。 显然,这个基于基本规律的逻辑推论,与西方市场理论出现了重大冲突,却更有科学性和说服力。

图4 产业总体市场需求曲线等于所有单个厂商市场需求曲线水平加总的基本规律图示

图5 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种市场中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基本形态的科学界定

不同类型市场中厂商市场需求曲线基本形态的界定, 是西方整个市场理论体系的基本逻辑起点。西方市场理论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基本逻辑起点上出现了方向性偏差。由此,其得出的结论也就存在明显的局限了⑦。

再说理论研究的量化方法局限。 以统计验证为主的量化实证方法是当前管理学研究的主体方法,其在管理学中的大量应用,本意应该是学习借鉴自然科学研究范式,推进自身研究的理性化和科学化。 然而由于管理学与工学、理学等自然科学存在重大差异,以数据收集、挖掘、应用为基础的统计验证型量化实证方法,虽然从表象上看具有客观精确的独特优势,然而在本质上却天然地存在八个方面的致命缺陷,分别是数据存在性缺陷、数据获得性缺陷、数据真实性缺陷、数据证我性缺陷、数据路径性缺陷、数据碎片性缺陷、数据应用性缺陷以及这些缺陷叠加效应下的缺陷倍扩等。 结果本应精确科学的统计验证型量化实证研究,收获了恰恰相反于本意的逻辑扭曲和本质失真,使管理学日益陷入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知行两分困境, 最终成为一种只是看上娇艳美丽的方法性陷阱[54]。《管理世界》编辑部近期有关经济管理研究中存在的”数学化:”模型化:等不良倾向的警示性提醒,可以被认为是一种学界的集体反思[55]。

再回到《大学》,其提出的”修齐治平:人生总体发展格局,虽然对业本管理并没有直接涉入,但《大学》传文第二章《释新民》提出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论述,传达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不断与时俱进的强烈创新精神。 基于这种精神对本义管理学体系提出的第四个结构性嵌补启示,就是针对西方已有理论存在的关键内容、整体结构、量化方法、中国化应用等重大局限和制约,要基于中国本土情境予以与时俱进性修补和嵌入。

需要说明的是,《大学》体现出来的本义管理学思想,之所以与西方管理学呈现出明显不同,就其根本而言,当是中国农耕文明与西方商业文明的生产方式差异导致在系统论与还原论、个人主义与心我主义等方面的重大分趋而致。 特别地, 相对于已经理论深化甚至高深莫测的西方管理学体系,《大学》不但能够实现对本义管理学体系的结构性嵌补,而且呈现为一种简明易懂的一目了然的独特风格,更加符合中国人直观性、系统性、经验性和语录式的思维习惯,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强调的经世致用实践模式和致中致和的价值指向,其早已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整个东方国家日用而不觉地践行了数千年。

五、《大学》的本义管理学元典地位

基于上面分析,本部分重点从与西方管理学经典著作、传统儒学经典著作、传统佛道经典著作相对比较的三个视角,就《大学》在本义管理学中的元典地位进行分析。

(一)相较于《科学管理原理》的管理学元典地位

就当代主流的西方管理学而言,1911 年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正式出版,标志着现代意义上的管理学正式成型,由此《科学管理原理》也就天然地成为当代西方意义上最重要的管理学元典。 其后包括法约尔的《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韦伯的《社会与经济组织理论》等在内的管理学典籍,则都是在这个元典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如前所述,泰勒基于科学实验思维创建的现代管理科学体系,是基于现代资本主义大生产背景,着眼于企业这种组织的稀缺资源的高效率生产和利用理念构建的,其从一开始就将管理的逻辑定基于管理者对被管理者进行管理的”我—物:式的外向管理范式,将管理的层次和核心定基于以企业为重点的组织管理的中观管理层次,而没有纳括基于管理者对管理者本人进行管理的”我—我:式的内向管理范式,没有纳括企业和组织层级之外的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家本管理以及国本管理、全球治理诸管理层级,更没有突出我本管理和心本管理在总体管理体系中的源点和元点性地位。 而从内在逻辑来看,《科学管理原理》 开创的是一种基于问题导向逐步扩展研究边界的西方已然型管理学体系,本质上是一种归纳性逻辑路径。 由此,如果将《科学管理原理》放置于西方已然型管理体系内进行审视,其确实是元典性著作。 但如果将其放置于本义应然型的整体管理体系进行审视,这部著作因缺失了对全局的把握,就显得颇为狭窄局促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科学管理原理》被称作管理学源典而非元典可能更为恰当。

相比之下,《大学》从一开始就架构出了基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在内的涉及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家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在内的完整的管理层级架构,以及由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之心本管理、我本管理的”我—我:式内向管理范式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家本管理、国本治理、全球治理的”我—物:式外向管理范式有机结合的闭环式管理逻辑,并且特别强调突出基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皆以修身为本:和”修身在正其心:的我本管理和心本管理的管理源点和元点地位,以及基于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之”三纲领:在内的以人为本的不同于利润和效率之以物为本的管理终极目标指向。 从内在逻辑来看,《大学》开创的是一种基于管理本义而顶层规设研究框架的逻辑应然型管理学体系, 本质上是一种演绎性逻辑路径,是管理学体系本应的面貌和模式。 这样,相较于《科学管理原理》《大学》就在管理本义视角上拥有了全局性和闭环式的高下之分的巨大优势。 从这个角度讲,《大学》具有显然的管理元典相对优势。

(二)相较于儒家四书的管理学元典地位

就整个儒学体系而言,其”仁义礼智信:之自我约束,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人生格局,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和”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责任担当,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和”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大义凛然,其”我心光明,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无不充溢着一种强烈的进取精神,从而使其实现了与管理学之积极进取本色的内在契合,拥有了鲜明的本义和本土的管理学特征。

在浩如烟海的儒学典籍文献中,《论语》等四书由于共同建构了儒学的基本思想体系,自宋代朱熹编定成形后,被指定为科举考试官书,成为研治儒学最重要的四部文献。 其后,明朝大儒王阳明的《传习录》也影响深远。 其中,《大学》尤其重要。 如上所言,《大学》的核心是”三纲领:和”八条目:。 其首先论述了”三纲领:的次序和由”明明德:达到”止于至善:的方式方法,以及三者之间的本末递进关系。进而论述了”八条目:的先后次序和彼此关系,以及由”格物:达到”平天下:的具体步骤。最后提出”修身:是”大学之道:的根本,以及正确掌握”本末:关系的重要性。 ”三纲八目:包括了从个人主体道德意志的寻求和建立到社会集体道德律令的形成的具体操作原则与实践过程,最终指向了”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境界,基本上囊括了儒家学说的全景视野和总体精神。

正是因为这样,朱熹将《大学》列为四书之首,作为起始入门阶梯、治国德政之基石。 正如朱子语:”学问须以《大学》为先,次《论语》,次《孟子》,次《中庸》。 :”《大学》是为学纲目,先通《大学》,立定纲领,其他经皆杂说在里许。 :所以,《朱子语类·大学一》认为,《大学》既是学者”初学入德之门:,又是整个儒家思想体系的最高纲领。

相对而言,儒学经典四书中的《论语》关注心性之仁爱,开创了一套以忠恕孝悌为核心的以自省体悟为方法的自我管理提升方案,《孟子》导向道义之正轨,通过性善和仁政给予人正确的指向和教导,《中庸》聚焦处事之周全,提供了一种深入国民性的总体的处事态度和行为方式,《传习录》回归内心之良知,提炼了一种事上炼、事上磨的知行合一的实践哲学,它们各侧重于某一个方面。 而《大学》则立足全局,架构出了以修齐治平为代表的逻辑严密、体系完整的总体发展格局。 这样,如果说儒学具有鲜明的本义和本土的管理学特征的话,如果说四书和《传习录》在儒家全部经典中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话,则《大学》因其全局性视野就拥有了本义管理学元典性地位。

(三)相较于佛道、文献的管理学元典地位

佛教源自印度,东汉传入东土即得到迅速发展,很快成为与儒道并列的一个重要文化流派。 佛教典籍浩如烟海,拥有《心经》《金刚经》《坛经》等著作;佛教内容非常丰富,拥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一切皆空、一切皆苦、克己忍耐、业报轮回、慈悲为怀等主张。 总体来看,佛教的核心思想可以归纳为”缘起性空、无常无我:八个字[56]。万事万物都是远近各种关系偶然的组合,此即”缘起:。然而所有一切的本性都只能指向空,此即”性空:。 世上一切事物的发展都不可预测,此即”无常:。 我本是空,放下我执,此即”无我:。佛教认为,人生即苦,根在贪欲。既然世界本是”缘起性空:,本应”无常无我:,现世俗人就应该在虔诚向佛的基础上, 在自我内心世界里主动放弃对现世苦难的抗争和对拥有富贵的贪恋,通过自我身心虔诚的修历以脱离苦海,实现自我度化和众生度化。 可见,其所倡导的不是对自己内在心性进行有效改造以实现当下的收获,而是为了摒弃无尽苦难把对当下幸福的追求从内心深处执意放弃。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其与管理学本义上的”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之积极进取本色具有本质的区别,两者之间存在有天然的不可逾越的巨大鸿沟。 从这个角度讲,佛学文献虽然浩如烟海,但难有管理本义的呈现,更遑论管理学元典文献。

道家是中国本土的一个文化流派,《道德经》可以认为是其元典性典籍。 《道德经》的核心理念是道法自然、与世不争、无为而治。 比如其认为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得出的结论是”上善若水:和”夫唯不争,故无尤:。 在治国方面,道家特别推崇小国寡民、无为而治。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可知,道家的核心理念也是要求现世的俗人放弃自我内心世界的努力和抗争,外在回归自然的原道,内在回归原始的本我,无为而为,无为而治。 相反,积极进取以获得内心欲望的满足不应该也没必要。 可见,道家同样不倡导对自己内在心性进行有效改造以实现进取和收获,而是希望遵循自然原道把欲望追求从内心深处执意放弃和回归。 因此严格意义上讲,其与管理学本义上的”稀缺资源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之积极进取本色,也具有本质的区别。 当然,其”道法自然:的论述一定程度上具有天人合一、生态和谐的有益思想[57],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柔弱胜刚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等论述一定程度上包含有辩证进取的积极态度[58]。 由此,《道德经》可以提供管理哲学方面的辩证启示,但与管理学元典地位尚有不小距离。

儒释道三家文献当中,只有儒家的修齐治平,因其鲜明的积极进取本色,可以划归管理学之列,《大学》可以划归管理之元典,而其外两家则因缺失了管理本应的积极进取本色,其相关文献也就难以划为管理学元典。

退一步讲,抛却是否”积极进取:的底色标准,释道《心经》《道德经》以及儒家《周易》等典籍中尽管有着许多宝贵的管理思想和精华,但由于这些典籍均没有对本义管理学体系予以一个相对完整系统的表达和建构,因而从根本上说,作为一种形而上学层面的哲学典籍,其被称为”管理哲学的元典:而不是”管理学的元典:更为适宜。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本土或本义管理学建构呈现出了《大学》之元典与其他经典之多源相结合的”一元多源:的鲜明特征。

六、愿景与展望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创造出了极其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而”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 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1]。 对中国的管理学学者们而言,基于这种本土历史文化和时代创造情境的浸润,总结和提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经验,同时借鉴西方管理学的有益成分,推进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管理学科建设,可谓正当其时,且大有可为!

在挥手告别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主要矛盾的时代之后,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新的主要矛盾之际,在AI(人工智能)正以摧枯拉朽之势把所有可以标准化、程序化处理的事务收入囊中的新时代大潮前,在物的约束日益下降而回归人文日益迫切的发展大势下, 是时候打破西方已然逻辑对管理学体系的框架制约⑧,转向正视和吸纳包括《大学》等元典在内的中华文化精髓,把管理学从西国之谋生谋职之”小学:,回归本义管理范畴,向着包括心本管理、我本管理、家本管理、国本治理在内的指向幸福的管理之”大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最伟大梦想,其要在经济的伟大复兴,根在文化的伟大复兴。 而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其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根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成功。 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的过程中,相对于本源性中国特色的文学、史学等学科,实践应用性的中国特色管理学科建设尤其关键。 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性传承、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只有超越对章句训诂、传媒译讲等传统路径的依赖,只有上升至管理的学科转化,实现从软性说教的伦理学向着实践应用的管理学转型成功,才能真正实现。 可以预见,只有当根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本土管理学建设成功并且向全球推广,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之时,也才是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真正实现之时!

注释:

①实际上就拟建构的中国本土管理学而言, 其应该具有东西方普适性和东方特殊性, 对此学术界的认识存在重大差异。 本文认为,中国本土管理学应该是中国学者基于中国本土情境建构的一种管理学科体系,其一方面应该充分体现中国本土的本源特色,具有本土特殊性,同时也必须具有面向全球的普适性,能够纳入整个管理学科的总体系之中。

②中国本土管理学之元典有特定含义和标准。 具体说,首先要具备先在性、超时代性、权威性、普适性,但仅此还不够,还必须对中国本土管理学本体有一个系统而完整的建构,能够清晰回答其结构组成、核心内容、内在逻辑等关键问题,能够支撑中国本土管理学体系。

③这里提及的本义管理学体系源点与元点两个概念,既密切关联,又有重大不同。 所谓的源点是指展现于外的可以直接观察到的本义管理学体系的始发之点, 而元点是指深隐于内的不能直接观察到的本义管理学体系的更为深层次的根因之点。 简单说,源点是外在根因,元点是内在根因,元点是源点的基础。

④本部分的论述,涉及了“结构性嵌补”“元点性结构性嵌补”等相关概念。“结构性嵌补”是指当西方管理学体系自身存在某个结构模块方面的缺失时,基于《大学》的本义管理学体系可以予以相应的结构性弥补和模块式嵌入。 “元点性结构性嵌补”具体是指西方管理学体系自身缺失“正心”或“心本管理”的元点层级结构模块,基于《大学》的本义管理学体系则可以予以元点性的结构弥补和模块嵌入。 “元力性结构性嵌补”具体是指家庭管理是全部管理第一把元力的施予者,但西方管理学体系并不包含家庭管理,基于《大学》的本义管理学体系可以将自身的家庭管理予以元力性的结构弥补和模块嵌入。 其他相关概念理解思路基本同此。

⑤中国传统文化虽然高度重视心性修养和修身管理,但知行不一问题也比较严重。刘少奇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中记载了一个知行分离的典型例子:“有一个老秀才亲自对我说:孔子说的话只有两句他能做到,那就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其余的他都做不到,而且从来也没有准备去做。既然这样,他们还要去办教育,还要去学习那些所谓‘圣贤之道’干什么呢?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升官发财,用这些‘圣贤之道’去压迫被剥削者,用满口仁义道德去欺骗人民。 ”所以在元点性新构和嵌入过程中,应特别重视知行合一。

⑥特别地, 当前较为普遍性存在的青年群体应就业而未就业和居家啃老现象, 以及部分优学青年国内学成后赴美不归、服务美国甚至助力美国抑制中国发展的现象,直接原因分别在于心志低下、进取心不足和精致利己、家国情怀缺失,其根源正在于心本管理、我本管理教育的缺失和失效。

⑦西方现行市场理论得出的完全竞争最有效率、完全垄断最低效率的结论,应用于一个具体的有限空间的市场意味着企业数量越多、规模越小,效率越高,企业数量越少、规模越大,效率越低,显然这个结论是成立的。

⑧中国本土管理学的建构和研究必须回归本义应然体系标准,必须打破西方已然体系标准,甚至不必拘泥于最为根目录的“管理学”之名而名之以“治理学”,因为“管理学”一词也是借鉴于西方而来的。

猜你喜欢

本义管理学大学
中国画论中的“逸品”本义辨析
“天人合一”的管理学启示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张瑞敏金句背后的管理学知识
浅谈管理学
“酉”字初探
“自”的本义是鼻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