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腔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1 例并文献复习

2022-12-12董璐闫喆王春祥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影像科天津300400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22年8期
关键词:肠系膜肿物中度

董璐,闫喆,王春祥(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大学儿童医院影像科,天津 300400)

12.5 cm×7.1 cm,与升结肠、回盲部及右侧腹直肌分界不清(图1);增强后动脉期呈不均匀轻度强化,内可见多发细小血管影源自肠系膜上动脉及右前腹壁小动脉分支,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三期CT 值分别为46 HU、54 HU、54 HU(图2~5)。术中所见:行腹部肿物切除术,见一巨大肿物位于回盲部、升结肠与右侧腹壁之间,起源于腹膜,呈实性、分叶状,包膜完整,与升结肠粘连。病理:镜下见巢状瘤细胞及纤维组织分隔(图6)。免疫组化:Vim(+)、Des(+)、WT1(+),INI1(+)、NSE(+)、EMA(+)、CD56(+)、CD99(+)。病理诊断:促结缔组织增生性小圆细胞瘤(Desmoplastic small round cell tumor,DSRCT)。基因检测结果:EWSR1 基因断裂。

讨论DSRCT 是一种罕见的具有高度侵袭性的小圆细胞肿瘤,好发于青少年男性,多起源于腹膜浆膜面,也可见于鼻腔、胸膜、脑、软组织、骨组织及睾丸。临床表现为疼痛、器官压迫性功能障碍等非特异性症状。实验室检查可见CA125值升高。病理学特点为紧密排列的小圆肿瘤细胞间嵌入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瘤内液化、坏死常见[1]。该肿瘤同时表达上皮、神经和肌源性组织的免疫表型标志物,包括CK、EMA、WT1、Desmin、NSE、Vimetin,具有多向分化潜能。遗传学特点为染色体t(11;22)(p13;q12)易位,导致EWS 基因和WT1基因嵌合[2]。

影像学表现为无明确起源的不均质软组织团块,边界不清,内部偶见微小钙化,多发时大小不等,病变一般沿腹膜生长。增强后动脉期呈不均匀轻-中度强化,内部可见细小血管影,而静脉期、延迟期呈持续性强化,这是由病灶内纤维成分较多所致[3]。本例为孤立性病灶,在三期内呈轻-中度持续强化且伴有细小血管走行,符合DSRCT 的典型CT 表现。此外,病灶可对邻近肠管及腹膜直接种植,表现为肠壁增厚伴软组织肿块形成、大网膜及肠系膜增厚呈“饼”状及结节状,亦可发生腹腔内外的淋巴结转移[4]。本例病灶对邻近升结肠直接浸润,但无淋巴结受累。

鉴别诊断[5]:①神经母细胞瘤:多见于5 岁以下患儿的腹膜后区域,跨中线生长,常包绕大血管,钙化多见。②淋巴瘤:以非霍奇金淋巴瘤多见,位于腹膜后及肠系膜根部,病灶多呈类圆形结节,融合成团后可掩埋大血管,密度或信号均匀,增强后呈轻度强化,坏死及钙化少见。③横纹肌肉瘤:多位于盆腔,呈不均匀明显强化伴迂曲小动脉供血,坏死、囊变多见。④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表现为位于腹膜后沿神经生长的肿块,呈中度至明显不均匀强化。

由于DSRCT 较为罕见,且临床症状与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难度较大,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但最终确诊需依靠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检查。常规治疗手段为手术切除肿物辅以放化疗,但极易复发,预后较差,5 年生存率仅为10%左右。目前分子靶向治疗是国内外研究热点,有望改善患者预后[1]。

猜你喜欢

肠系膜肿物中度
双侧腮腺多发不同肿物1例
先天性外眦肿物合并眼睑畸形2例
外阴巨大软纤维瘤1例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小米手表
克罗恩病与肠系膜脂肪
西华县2017年秋作物病虫发生趋势与预报
腹腔镜与开腹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中低位直肠癌的对比研究
腹腔镜下横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的临床应用
以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为轴心的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6例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