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感培养导向的“城乡空间结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探究*
——以重庆红色教育主题情境为例

2022-12-12王楚薇苏迎春

地理教学 2022年14期
关键词:空间结构情境评价

王楚薇 苏迎春 胡 蓉

(西南大学 教师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我国的城镇化率已突破60%,[1]城镇快速扩张背景下地理空间的趋同性加剧,地方特征消失、地方身份模糊的问题随之而来。[2]美国华裔地理学家段义孚(Yi-Fu Tuan)提出地方(Place)、地方感(Sense of Place)的概念,[3]认为人类是以独特的感官感知与经验学习来体验与适应环境的,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地方感,这成为研究人地关系的经典理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学科价值观的形成与地方感培养关系密切。因此,在地理教学中,需要将学生所处的“地方”视为地理课堂的重要组成元素,通过挖掘“地方”的地理教育资源培养学生的“地方感”。格雷戈尔·史密斯(Gregory A.Smith)最先提出地方本位教育,他认为地方本位教育是让学习者通过具体操作身体力行去亲近、理解和关注地方的教育。[4]本文通过梳理地方感培养的理据,尝试构建地方感培养的路径,并以“城乡空间结构”作为地方感培养的实践课例,挖掘与之匹配的重庆红色教育素材,创设“党的领导”主题情境探索活动,为实现地方本位教育以及党的教育进地理课堂提供借鉴。

一、地方感培养的理据

1.地方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涵义

“地方”不仅是物质空间概念,还是包含社会文化属性的概念,地方及其包含的文化是安全感和身份认同感的来源。[5]“地方感”产生于人与地方的互动,是由人赋予地方的一种体验感。现有研究往往将“地方感”划分为“地方依恋”和“地方认同”两个维度。[6]根据地理学科的教学特性,本文提出“地方感知”维度(见图1),并根据这三个维度将地方感培养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了解地方的背景知识,包括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等背景知识;第二,对地方产生归属感和依赖感,包括功能性和情感性两个方面;第三,形成地方同一性,包括对地方独特性的认可并愿意为地方做出贡献,是地方感培养的最高层次。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地方感培养往往与乡土地理教学联系在一起。在义务教育阶段,单独划分出乡土地理板块并将其作为必学内容,可见其重要性。《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将“乡土”范围划定为县一级行政区域,也可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讲授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地理。[7]《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综合思维概括为要素的综合、时空的综合和地方的综合,[8]强调通过对地方的分析获得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的地方性解释,并反复提及人地关系、家国情怀等概念,这些均与地方感的培养紧密相关。本文的实践研究将“乡土”范围划定为重庆市(直辖市),以重庆市作为“地方”,将重庆市的红色教育资源作为课堂要素,探索培养“地方感”的有效途径。

2.地方感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的意义

(1)拓宽教学资源挖掘渠道,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强调“生活化地理”的学习成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地理学科发展的趋向,中学地理课程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重视挖掘学生生活中的教学素材。学生所生活地方的地理要素、现象等是地理课程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地方感的教学,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本土化处理,增加教材中阅读材料的本土性替换,使地理教学呈现乡土性与地方特色,以充分合理利用地方性教学资源。同时,培养地方感的教学实践也可作为校本课程的有效实践,有利于增强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能力。

(2)培养学生对地方的责任感,发挥地理育人价值

地方感培养从学生生活的地方开始,认识身边的地理环境并理解地方与自身的联结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恋地”情结。在此基础上建立地方认同感,培养地方责任感,从自身优势出发积极参与地方建设与管理。而后从小尺度“地方”走向大尺度“地方”,将地方尺度扩展至全球范围,培养学生形成全球意识,切实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地理学独特的育人价值,厚植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聚焦地理学核心特质,凸显地理学科特色

地理学是“探索自然规律,昭示人文精华”的一门学科,[9]具有综合性、交叉性等特点。地理学注重空间概念,在地理知识学习、地理分析能力培养、地理观念形成上具备其他学科没有的特点。在地方感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将提升对地方特征、地方之间联系与差异的分析能力,并运用综合思维解析地方的地理要素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以促进学生掌握地理学特有的研究方法。

二、地方感培养的路径与实践

地方感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渗透在课堂教学中。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地理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地理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养成探究地方蕴含的地理环境要素的习惯,并安排学生通过调研、参观、走访等形式了解所生活的地方,进而培养地方感。本文以高中新教材必修《地理二》第二章的“城乡空间结构”为例,从教学目标的设置、评价依据的制定和教学活动的设计三个方面介绍地方感培养的教学实践案例(见图2),以探讨地方感培养的教学路径。

1.指向地方认同的教学目标

(1)解读课标,提取要求

该课时对应课标“2.2 结合实例,解释城镇和乡村内部的空间结构,说明合理利用城乡空间的意义”。“结合实例”是对教与学的方法性要求,在地方感培养过程中,选取地方情境化的案例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避免空洞的理论讲授。同时,强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生成性,将理论知识建构于学生对地方的认知基础上,以及联系地方实际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解释”要求学生认识地方城乡土地利用方式及各功能区的空间特征,并能够进行知识迁移,分析其他具体聚落功能区分布的影响因素。

(2)分析教材,牢抓重点

从人教版、湘教版、鲁教版、中图版和沪教版五个版本的新教材出发,对比分析本课时内容。①从内容结构来看,大体可分为四个板块:一是乡村内部空间结构;二是城镇内部空间结构;三是城乡空间结构的形成与变化;四是合理利用城乡空间。因此,在进行本课时的教学设计时,对不同板块要有针对性。②从栏目设置来看,五版教材都呈现了问题探究或阅读形式的案例教学范式,其中,沪教版教材以在上海范围内选取的案例为主,如将陆家嘴地区作为学习商业区的发展案例、将张江高科技园区作为学习工业区位因素的案例等,具有很强的区域性,本土化特色相当明显,可以说是教材乡土化的优秀范本。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创设地方真实情境,重新组织教材内容,实现教材内容的本土化;针对学生对地方了解的实际情况,设置探究性活动。

(3)设置目标,地方本位

地方感对于塑造地理学科价值观具有重要作用,而地理学科价值观集中体现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因此,教师在设计地方本位的教学目标时要更好地体现地理学科核心素养,通过地方感的培养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达成如下教学目标。

①人地协调观:领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风光,感知当地利用城乡空间的形式,并体会对自身生产生活的影响,正确看待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影响,认同人地协调对城乡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②综合思维:从综合的视角分析当地城乡内部空间结构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不同城乡聚落形态形成的原因。

③区域认知: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区域关联等方法认识所处的地方,评价当地的发展现状与可能存在的问题,并尝试运用所学知识探讨当地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途径,在此过程中增加地方认同感。

④地理实践力:通过在地图上圈画不同的土地用地类型,识别并归纳不同功能区的分布与特征;通过查阅资料或实地调查等方式获取地理信息并完成课后作业,尝试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深化对家乡的热爱与依恋。

2.深化地方认同的主题情境探索活动

无论是地方依恋还是地方认同,都建立在地方感知形成的基础上。学生要在对地方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等地理特征形成认识的基础上形成其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因此,设置生活化的主题情境探索活动,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对家乡的了解和热爱,是培养地方感的一条有效教学路径。

本文以红色教育为主题设置情境线索链,将城乡空间结构教学内容以问题链的形式穿插于主题情境中,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等方法进行探索学习(见表1)。选取綦江万隆村作为乡村空间结构的学习载体,在乡村振兴政策的引领下,綦江万隆村形成自身特色农业经济,呈现出独特的山地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学生从中明确合理利用乡村空间的途径和意义。此外,教师借助綦江万隆村的长征历史背景将党史教育有机融入课堂。重庆主城区曾是战时大后方的核心,是抗战的战略后方和根据地。本文以“抗战”为线索,选取李子坝、解放碑、大渡口重钢旧址作为城镇空间结构的学习载体,覆盖居住区、商业区及工业区三种主要城镇功能区,并结合以上区域的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规划探讨如何合理利用城镇空间。此外,学生从设置的红色主题情境中体会重庆人民为了民族大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伟大精神,强化地方认同感,孕育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情感。

表1 重庆红色主题教育案例设计

(续上表)

3.关注地方感水平变化的评价依据

地方感是偏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其形成评价与地理知识、技能的形成评价不同,因此不能采用简单的纸笔测验判断学生的地方感形成情况。本文将地方感水平变化分为两个阶段进行评价。第一阶段是分课时评价,注重学生学习本课时后地方感水平发生的变化,以表现性评价作为本阶段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在地方感培养过程中的行为进行评价。第二阶段为终结性评价,例如进行一学期或一学年有意识培养地方感的地理学习后,对学生的地方感进行评价,采用根据地方感维度设计的水平量表工具进行评价。以第一阶段单课时地方感水平变化为例,设计本节课的评价依据(见表2),以课后小组任务的形式进行。

表2 地方感水平变化评价依据

(续上表)

地理作业的形式应当多样化,不限于习题等形式。任务一以设计方案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在党的领导下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策略。任务二让学生进行规划师的角色扮演,增强学生对规划师职业的认同,为部分学生提供未来职业方向,树立主人翁意识;从综合思维角度评价重庆发展现状,尝试构建未来重庆的城市规划;提供《重庆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35》为学生提供灵感,拓宽学科视野。

三、结语

指向地方感培养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是从地方走进知识,从知识回归地方的实践过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地理学科价值观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在当下中学地理教学实践过程中,学生对地方的认知仅限于地方感知的情况仍普遍存在,难以上升至地方依恋、地方认同层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地方性、真实性、科学性的地理教学素材,以地方的情境为线索串联整节课,促使学生从地方的生活情境出发学习地理事物和原理,达到提升学生地方感水平的目的。

猜你喜欢

空间结构情境评价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国内历史文化街区研究综述
道路绿化带的不同空间结构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运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浅析《被占的宅子》的空间结构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河北燕郊的空间结构规划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