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敷消栓散在出血性疾病患者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
2022-12-12李杰萍姜翠红
李杰萍 姜翠红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指经患者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将导管尖端送至患者上腔静脉下1/3处,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连接处,是供中长期静脉治疗的主要途径,是临床上化疗、外周静脉穿刺困难患者输液的最佳途径,它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增加患者输液的舒适度,已在临床广泛使用[1]。虽然PICC的使用有显而易见的优点,但PICC相关性静脉血栓(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related venous thrombosis,PICC-RVT)也时有发生。血栓是指红细胞、纤维蛋白和不等量白细胞与血小板在动静脉中形成的血凝块[2]。静脉血栓是PICC置管后最严重的并发症[3]。静脉血栓的形成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和痛苦,栓子脱落可造成肺栓塞的严重后果[4]。若出血性疾病患者发生了PICC-RVT,会给治疗增加难度,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降低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PICCRVT治疗多采用积极抗凝,而出血性疾病是需要止血治疗的,相互矛盾的治疗措施,给医护人员和患者带来很大的压力[5]。本研究有6例出血性疾病患者发生PICC-RVT的案例,笔者通过贴敷自主研制的消栓散,成功使PICC-RVT消失,导管继续使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8年1月-2021年5月烟台毓璜顶医院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病房出现过6例出血性疾病患者发生PICC-RVT的案例。其中男4例,女2例;年龄64~92岁,分别患有消化道出血3例,脑出血1例,脑出血术后2例;血栓发生在贵要静脉4例,贵要静脉合并腋静脉2例;发生血栓的时间距首次置管时间分别为3、10、15、28、35、52 d,均经B超检查确诊。
1.2 方法
由于出血性疾病不能使用抗凝药物,笔者使用自制的消栓散给有静脉血栓的肢体贴敷,成功溶栓,溶栓期间均保留导管,效果满意。
此方剂是在山东省名老中医邹勇主任指导下,在长期临床工作的基础上自拟而成,具体方剂如下:刘寄奴10 g,蒲公英30 g,桃仁15 g,川芎15 g,红花15 g,赤芍15 g,黄芩10 g,用蜂蜜将中药在干净的容器中调好,黏稠度合适,贴敷范围左右两侧至臂缘,上至置管侧锁骨下,下至透明贴膜边缘,均匀涂抹后用保鲜膜包裹,贴敷4 h/次,1次/d,中药撤下后用温水擦洗干净皮肤。
2 结果
6例患者分别经过11、22、28、29、34、42 d的贴敷,患有静脉血栓的手臂肿胀、疼痛消失,颜色恢复正常,臂围恢复到置管前的水平,B超显示:患有血栓的静脉最短11 d、最长42 d血流通畅,血栓消失,导管成功再通。通过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成功保留了患者的PICC导管。
3 讨论
3.1 加强PICC置管前的评估
随着PICC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在给患者带来便利的同时,并发症也随之增加。虽然PICC导管为柔软、光滑的硅胶材质,组织相容性较好,但对人体而言,终究是异物存在于体内。加之PICC置管前评估不到位,凝血指标超高,血液黏稠度高等原因,增加了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置管前的评估主要包括:患者所患疾病情况,血管的通畅程度,血管的走向,有无血管畸形,凝血指标,有无肿瘤转移压迫血管,患者的配合程度,是否耐受异物存在体内等。若评估不到位或不全面,可能会造成PICC置管不成功或置管困难,随着置管时间的延长,发生PICC-RVT的机会也随之增加。所以,置管前全面的评估,对置管的成功率和置管后能否正常使用导管非常重要。其中有1例脑出血患者,血管条件较差,反复穿刺3次才置管成功,置管后第3天发现PICC置管侧肢体肿胀疼痛,B超显示贵要静脉血栓形成,考虑为血管条件差、置管时间长,导管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过久,加之患者为92岁的高龄老人,血管弹性差,血管较细,PICC从外周血管置入后,占据了静脉很大的空间,导管对静脉血流产生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患者血流进一步减慢,血栓发生率升高[6-7]。反复穿刺使血管内膜损伤,胶原纤维暴露,致使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导致静脉血栓的发生。
3.2 详尽而个体化的健康宣教
PICC能按计划正常使用,无并发症的发生,得益于护士、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置管前介绍PICC置管的过程和优缺点,征得患者和家属的理解与配合,包括置管时的配合和置管后的维护。对于情绪容易紧张的患者,详细说明置管的方法和流程,让患者有一个大体的概念,知道护士会怎样做,他应该怎样配合才能让自己处于一个放松的状态。人在放松的情况下,肌肉和血管不会痉挛,置管会更加顺畅,缩短了置管的时间。置管后的功能锻炼和相关注意事项,患者和家属都要掌握,便于家属督促和协助患者进行锻炼,共同发现异常情况,并能第一时间与医护人员取得联系。有效的上肢运动可改善血液循环,降低PICC-RVT的发生率[8]。指导患者PICC置管后4 h开始进行握拳松拳运动,3~4次/d,30~50下/次。不能主动运动者,家属可协助其进行被动伸曲手臂,促进静脉血液回流。不过度牵拉置管侧肢体,防止导管在血管内反复摩擦,静脉壁和导管反复接触摩擦可损伤患者血管内皮的完整性,导致血栓形成的概率增高[2]。回顾这几例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都是卧床的高龄老人,不能主动活动上肢,被动运动又做的不到位。Chopra等[9]研究发现,体力状态差、活动状态差的患者,可引起血流速度缓慢,甚至血液瘀滞,从而导致血栓形成。老年患者由于血管壁的弹性减弱,加之合并心肺功能不全及其他系统疾病更容易诱发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这也是导致PICC-RVT发生很大的原因[10]。静脉血栓发生后,适当抬高患肢,不过度压迫穿刺侧肢体,禁止按摩和冷热敷,观察有无肺栓塞发生的临床表现。护理人员每天测量置管侧肢体的臂围,观察患肢皮肤的颜色、温度、疼痛情况。
3.3 如何解决止血和溶栓之间的矛盾
不论是脑出血还是消化道出血,是需要止血治疗的,而静脉血栓是需要抗凝治疗的,两者相互矛盾。考虑到临床上一直使用自制的消栓散预防PICC置管后静脉血栓的发生,效果满意。经过与主管医生讨论,决定使用自制的消栓散外敷治疗PICC-RVT。本方以桃红四物汤除熟地、当归,加用刘寄奴、黄芩、蒲公英制成。刘寄奴具有苦泄温通,破瘀活血的作用,能解除平滑肌痉挛,修复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而使经脉通畅;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和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功效;桃仁具有舒张血管,活血化瘀,增加血流量,抗炎的作用;红花具有活血通经,去瘀止痛之功效;川芎具有辛散温通,祛风通络止痛的作用;蒲公英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作用;蜂蜜具有润燥、清热、解毒之功效。此方剂为外用贴敷的中药,局部渗透作用明显,对全身活血化瘀的作用较弱,不会对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国际血管联盟专家委员会指出:PICC-RVT不予常规拔除导管,可在抗凝治疗下继续保留导管并正常用于临床治疗[11]。临床出现的6例PICC-RVT患者的导管,均在中药外敷的同时继续使用,未发生其他并发症。
3.4 溶栓成功与各因素的关系
以往的报道,大多是PICC置管后发生静脉血栓后溶栓的治疗和护理措施,出血性疾病患者发生PICC-RVT的治疗措施报道较少。采用中药外敷进行溶栓也是一个新的尝试,溶栓成功的概率和时间长短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1例消化道出血的患者,可能由于血管畸形,也可能因为高龄老人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堵塞,第一次置管时,导管从腋静脉打结返回,拍片后进行调整。二次调整时,当PICC导管进入至25 cm时,不能继续插入,反复尝试均以失败告终,最终导管尖端放至第二三后肋之间。导管尖端处于理想位置(上腔静脉下1/3段)时,腔静脉壁和导管平行,输注液体能够迅速稀释,避免药液损伤血管内膜[12]。该患者PICC导管尖端未到达上腔静脉下端,大大增加了静脉血栓发生的概率,置管后52 d发现贵要静脉合并腋静脉发生静脉血栓,溶栓时间也是最长的42 d。血栓发生时间越短,溶栓效果越好,溶栓时间最短的患者是置管后第3天发生静脉血栓的患者,贴敷11 d溶栓成功。静脉血栓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溶栓成功的相关因素还包括:凝血指标的高低、血栓的范围、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置管前是否充分用肝素盐水浸润导管及置管护士操作的熟练程度等,单因素影响或多因素共同作用,都会对溶栓成功产生影响。若静脉血栓的范围较大,肢体肿胀较严重,势必延长溶栓的时间。
PICC-RVT是PICC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加之老年人病情变化快,病情复杂,不可预测的因素也多,静脉血栓的发生更加重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置管前充分有效的评估,置管护士置管过程中的规范操作,置管后的健康宣教和定期维护,可有效降低PICC-RVT的发生。一旦发生静脉血栓,尤其是出血性疾病发生PICC-RVT,更是因为矛盾的治疗措施,给临床带来很大的困扰。出血性疾病患者存在凝血指标的异常,PICC-RVT的治疗又与出血的治疗产生冲突,通过尝试采用中药贴敷疗法对出血性疾病PICCRVT的患者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也为自主开发新中药配方的临床应用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本方剂具有中药取材方便、配置方法简单、成本低、治疗费用少、患者依从性强的特点。相比西药而言,中药毒副作用少,局部用药,安全有效,对全身凝血系统无影响,不会引起凝血指标的变化,对出血性疾病的治疗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由于样本量较少,可能会使结果产生一定的偏倚,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能扩大样本量,继续总结经验,为临床PICC-RVT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更好地服务患者,提高患者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