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关键技术探讨
2022-12-12马利文
马利文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内蒙古乌兰察布 013350)
基于经济发展,社会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人类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1]。在维系基本生存上,更加重视各类营养物质的补充,猪肉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给养殖者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但是,其中也存在很多挑战,玉米、黄豆等饲料价格持续上升,养殖者成本上涨,利润空间下滑。传统的个体养殖难以实现规模效益,促使更多养殖者组建合作社等规模化组织进行养殖,期望以此方式实现经济效益。因此,只有猪场逐步实现了保育养殖,才能提升管理能力,更好预防养殖风险。
1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的注意事项
1.1 重视幼崽断奶期
幼崽断奶期是猪仔成长时期的发育阶段,生长速度相对于其他阶段更快,要确保有足够的营养补充,应该配置营养相对丰富的饲料。在饲料配置前,先对饲料质量和保质期进行严格把关,不能将变质的饲料进行投喂,确保饲料质量高[2]。在选择饲料环节上,要结合当前猪仔的体制特征以及所需营养成分进行判断,尽可能以饲料、鲜草、粗粮等进行搭配,促使猪仔得到充足的营养。
猪仔在刚刚出生一段时间内,对外界环境的细菌抵抗力较弱,一般需要母乳喂养14 d才能构建最低层次的免疫力。此刻猪仔的免疫功能还没完善,抗病力较弱,需要对当前的高发病进行分析,注射相对应的疫苗进行预防。在母乳喂养3周后,猪仔体重可以超过4.5 kg后,需要将猪仔与母猪进行隔离喂养[3]。大部分养猪场都是将母猪进行隔离,而将猪仔留在原有喂养地的方式,从而保留原有猪仔生存的环境,有利于其适应独立生活,削弱断奶产生的影响,避免出现腹泻疾病,有效预防猪仔出现绝食、生长停滞、体重下降,甚至死亡的现象。
1.2 加强养殖区域卫生管理
猪场要从生产阶段过渡到保育阶段,一般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对养殖区域的环境进行保护,采取经常性的消杀工作,避免产生过多细菌,为猪场顺利生长建立适应的环境[4]。结合3个原则,即养殖区域不变、饲料配置不变、养殖人员不变,在适当的时候将猪仔转移到保育区,根据生长情况进行分群管理。相近生长天数、体重大小一致的猪仔进行合群;对来源不同的猪仔进行分开喂养;对体弱多病、体重较小的针对性管理。保持养殖区域温度,调整到适合猪仔生长的温度。对于断奶期已达到30 d以上的,温度应该控制在22℃左右。养殖人员全天对猪仔进行动态化观察,结合猪仔的活动情况、食量、排泄等进行观察,一旦发现其中某项存在异常,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对疾病进行预防。每天要按时打扫养殖区域,确保养殖区空气流动,保持环境卫生。
1.3 加强养殖区域环境建设
养殖区域的环境建设,是保证保育猪养殖质量的重要抓手。环境是一个内涵较为丰富的词,包括空间的布局规划、养殖的相应设施等。空间的布局规划,主要影响的是养殖区域的保暖、通风情况。养殖的设备、设施,主要影响的是保育猪养殖的实际方法、过程[5]。因此,在实际的保育猪养殖过程中,养殖户需要积极学习先进的保育猪养殖知识,对当前的养殖区域环境建设进行分析,然后找出保暖、通风中以及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通过更改区域空间规划、更新养殖设备及设施等方式,对养殖区域进行更新,提升保育猪的实际养殖质量。
2 规模化猪场保育猪养殖关键技术与管理措施
2.1 加强保育饲料管理
保育猪本来是刚刚从生产区转移过来的,前期并未接触过饲料,应该选择优质饲料进行保育猪的喂养,并对饲料质量进行把控。饲料是猪仔成长的保障,也是保育猪前期发育的关键[6]。只有饲料优质,保育猪才能获取充足的营养,才能更好进行生长。一旦将变质饲料或者质量不合格饲料进行投喂,不但会影响猪仔的生长,甚至会产生各类疾病,导致更多猪仔受到影响。因此,在投喂前饲料质量是关键,在确保了饲料质量安全后进行喂养,才能促使保育猪更好生长,并提供更加高质量的猪肉。
一般保育环节涉及到多种饲料的喂养,每种具有的营养成分高低都不一样,但是猪仔每天都需要摄入相应的量。因此,在饲料营养成分搭配中,要选取不同类饲料进行营养组合,确保营养含量均衡,确保保育猪顺利成长。只有营养成为搭配合理,才能促使猪仔更快出圈,提升养殖效率,增强养殖者的经济效益。如果营养摄入不够均衡,保育猪在高速生长阶段就会变得缓慢,就算后期转入其他喂养环节,也会阻碍生长过程,导致经济效益下降。饲料喂养和成分搭配中需要观察不同猪仔的体重增长情况,进行差异化营养搭配,做到饲料、鲜草、粗粮等营养均衡[7]。
2.2 重视保育猪疾病预防
猪仔出生后本身就没有免疫力,只能在断奶前通过母乳喂养获取一定的免疫力,但是这种获取方式需要较长时间,不可能完全依靠母乳获取。依靠猪仔自身获取,有难以应对环境中的病菌危害。因此,在猪仔转移到保育区域前,应该对保育区域所有地方进行消杀工作,以此减少外部病菌对猪仔产生的影响。
猪仔进入保育环节后,每天都要对猪仔生长环境进行消毒,对排泄物及时清理,减少病菌产生率。对每天进行的消毒和卫生工作,应该建立相应的台账,从而将责任划分给个人。每天应该根据猪仔的饮食情况进行健康状态分析,可以收集一部分排泄物进行化验,也可以对情况不良好的猪仔进行抽血化验,从而更好掌握猪仔的生长情况,便于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增强保育猪应对病菌的能力。例如,采取适合的疫苗进行接种,对相应的疾病进行预防,可以口服对应的药物进行驱虫,防止传染病菌的扩散。
保育猪断奶10天后,可以在饮水中加入新霉素、电解质等,提升猪仔进食的需求,避免猪仔饮用污水,有效应对腹泻疾病的发生。做好日常保健药物的管理,根据不同季节或者生长情况,加入不同的维生素,确保猪仔的健康生长。运用合理的疫苗接种是应对保育猪疾病的有效措施,但是不能胡乱的进行接种,必须制定严格的接种流程[8]。根据保育猪生长情况、季节等分析高发病,并制定出接种方案,从而避免潜在疾病的发生和扩散。对猪仔要进行全流程的管理,有效应对猪群疾病传播。也可以邀请养殖专家、兽医站等相应的人员,在当地开展科学养殖知识的宣传,更好满足养殖户的需求;通过兽医站指导或者建立疫苗接种流程和制度,从而实现科学防治。
2.3 建立养殖区卫生管理制度
猪场疾病产生的大部分原因是不重视卫生管理,没有科学合理的卫生管理制度。只有确保环境卫生,保育猪才能更好生长。例如,夏季是疾病产生的高发期,一定要重视猪场的通风以及养殖区域的卫生,避免因天气原因导致的疾病出现,也要合理控制养殖密度。在夏季应该降低合群养殖数量,在冬季可以进行增强,进行季节性转换。经常要给养殖区进行换气,并做好温度控制。在冬季,因天气含量,更要注意养殖区的保暖,应该将温度控制在28℃左右,便于猪仔健康生长。湿度应该维持在空气水分的50%左右,全天供应干净卫生的饮水,确保猪仔有充足的水源可供饮用[9]。
此外,养殖户还需要做好人员外出后再进入猪场时的消毒工作。一般的养猪场,都会做好养殖区域内的卫生管理工作。但是若是没有做好对人员的进出卫生管理,则可能会因为人员的进出行为,而从外界带入养殖区域内不存在的病毒,进而导致养殖区域内的保育猪面临疾病的威胁。对此,养殖户可以设立中转站,人员、物资进入猪场前,都需要在中转站接受臭氧等的消毒。如此,养殖户便可以有效保持猪场的卫生、防疫情况。
2.4 保育猪免疫力提升的策略
影响保育猪免疫力的因素有许多,包括前文所提充足营养、疫苗、口服药物、卫生制度等,此外还包括在猪饲料中另外添加适量的免疫力提升的添加剂。例如,可以添加寡糖类、酶制剂、益生菌类的添加剂,这些添加剂不属于保育猪必须接种的疫苗类,也不属于需要口服的药物类。因此在实际养殖时,养殖户可以基于保育猪的实际生长情况以及自身的经济条件,适当地采购合适的添加剂,并且遵循相应的研究资料,在猪饲料中进行适当地添加。
2.5 保育猪的分群及管理策略
养殖场在进行保育猪的合并调整时,需要关注多个问题,比如如何解决猪之间的咬斗,如何设计每个猪圈或猪圈猪的密度等。以猪之间的咬斗为例,在对猪进行合并调整之后,可以发现当保育猪之间存在咬斗现象之后,保育猪便不会快速地生长,而是会在适应猪圈的情况后,再快速生长。要解决猪之间的咬斗,就需要对猪咬斗的原因、依据进行分析,然后进行针对性的处理[10]。例如,通过相关研究,养殖户可以认识到猪之间的主要识别方式之一是气味,为了避免猪因为闻到陌生的气味而产生应激情绪,在对保育猪进行合并圈时,便可以对猪进行消除气味的处理。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发现部分养殖户会在将保育猪进行合圈时,往猪以及猪圈之中喷酒,通过酒中酒精的成分,消除猪身上以及原猪圈中的气味,然后将要迁入的猪先赶入猪圈,再将原圈中的猪赶入猪圈。这样的方式能够起到以下效果,先赶迁入的猪,能够打破原猪群中的霸群效应;酒精的喷撒,则可以破坏猪群的新旧成员识别能力。如此,在调整、合并后,保育猪便不容易进行咬斗,且能够较为有效地生活在一起。
酒、酒精会对猪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养殖户可以探索更多方式。例如,养殖户可以探索采用喷臭氧的方式,进行异味的消除。相较于酒精,臭氧同样具有消毒、消除气味的功能。且相对不会长时间附着在猪圈以及保育猪的身上,也就不会对保育猪产生较大的刺激与影响。当然,过量的臭氧与过量的酒精一样,都会对保育猪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养殖户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
2.6 优化猪场养殖环境
(1)更新区域规划,养殖户要了解自身养殖场存在的问题。对此,养殖户可以购买或者更新风速仪、温度计等设施,并且搜集了解当地的实际气象资料,了解当地的风向、气候。然后,通过设施,对当前的养猪场区域设计进行通风、温度的测量,判断通风情况、环境质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再结合所搜集到的资料,对养殖的环境进行合理的优化规划。
(2)更新设施,结合保育猪的优化养殖策略。例如,在将保育猪送往猪圈分离饲养之前,需要做好对保育猪的统一饲养工作。而传统的饲养方式,显然是难以适应规模化的养殖方式的。因此,养殖户需要重视养殖设备、设施的更新,如引入、优化自动送料、供暖、通风、水帘降温、饮水等自动化系统。通过这些系统,减少人员与保育猪的接触,有效降低人员外出后带入危险致病菌、病毒的概率。并且,这些自动化的设备,还能够提升保育的质量和效果,提升保育猪的生长速率。
例如,通过资料检索,荆州市农业农村局曾宣传过一种仔猪离地笼养法,这一方法是结合各类自动化的设施,将仔猪以8~10头为一群的方式,进行离地笼养。这种笼养的方式,能够更方便养殖户对仔猪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观察。并且,在这种笼养的情况下,仔猪的养殖饲料报酬相对较高、仔猪的生长发育速度也相对较快。当然,其中也提到,这种养殖方式并不能长久使用,因为猪在这种养殖方式中,会因为缺乏运动场地而无法进行有效运动,当猪的体重超过50 kg或80~90日龄之后,猪的四肢便可能出现畸形的情况。
3 结束语
经济发展促进了规模化养殖的形成,增强了养殖者承受风险的能力,有助于经济效益实现。保育猪作为猪场提供出圈数量的保障,养殖者必须重视保育猪的生长情况,从饲料选取、营养搭配、环境控制、饮水安全等进行管理,确保保育猪可以得到健康生长。要重视科学疾病预防,通过养殖专家、兽医站工作人员等进行疾病预防的宣传,从而形成科学预防的制度,并制定出疫苗接种的流程,有效降低保育猪疾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