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政元素融入建筑设计课程的探索
——以安徽XX大学建筑学专业为例

2022-12-12黄云峰

关键词:建筑设计思政建筑

黄云峰

(安徽理工大学 土木建筑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讲话,对于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和德育载体,其目的是实现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能够充分挖掘各类课程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发挥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五年制大学生的核心课程,涵盖专业学习的全过程,课时量占比大,学生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在“建筑设计”课程学习上。因此,在“建筑设计”课程中探索将思政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对于把青年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建筑设计”课程内容概述及课程思政建设现状

建筑学专业大学生的培养由基础设计阶段(大一至大三年级)和提高设计阶段(大四至大五年级)构成,主要采用小班教学、一对一教学模式。大一年级的“建筑设计初步”课程以绘图练习、构成设计、模型制作及渲染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绘图技能、造型认知能力和模型建构能力,帮助他们树立符合时代特征的建筑价值观。大二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主要是进行公园茶室、别墅、幼儿园以及小学教学楼等小型建筑设计训练,以环境、空间、建构为主要线索,从单一形体与空间到连续空间、单元空间,最后拓展到综合空间,由浅入深逐步展开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抽象的空间形式与具体的功能使用以及场地环境和材料结构之间互动的设计方法。大三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以大学生活动中心、旅游度假村、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大中型建筑设计训练为主,以空间问题为核心,在分析设计问题和建立相应的空间模式的基础上,强调空间概念物质化实现手段的学习和探索,使学生建立整体的建筑观,并初步掌握大中型建筑的设计方法,具有职业建筑师所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和综合能力。大四年级的“建筑设计”课程以高层宾馆、城市综合体、城市居住区规划等高层建筑和综合性建筑设计训练为主,开展具有深度实践性和研究型的“专题化教育”以及具有原创精神的精英建筑师教育,同时与更高阶段的专业和学术培养目标相衔接。通过研究型设计观念和方法的建构,实现设计教学转向“开放、多元、个性”。大五年级的主要任务是设计院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以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为载体,把“实践工程”和“设计研究”结合起来,强调学科前沿性、课题复杂性,实践深度性和方法探索性,全面提升大学生整个本科阶段的设计创新能力,形成具有总结性和标志性的学习成果。

全阶段“建筑设计”课程教学融汇了哲学、社会学、历史学、文学、艺术学等众多学科知识,体现出建筑师的培养也是一个系统工程。正如梁思成所说:“建筑师的知识要广博,要有哲学家的头脑,社会学家的眼光,工程师的精确与实践,心理学家的敏感,文学家的洞察力……,但最本质的他应当是一个有文化修养的综合艺术家。”[2]由此可见,建筑设计课程教学有很多可挖掘、融入的思政元素,“建筑设计”课程思政也应大有可为。

然而,目前“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许多不足,与其他基础学科相比存在着一定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已有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是结合“建筑设计”相关理论课教学开展课程思政探索,但思政育人内容仅涉及到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规范等方面,对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挖掘相对不足,与专业理论课教学无明显差别,体现不出建筑学专业课程思政的特点。二是课程思政大多缺乏与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密切联系,虽有相关思政内容融入,但未经过深入仔细推敲,衔接较为生硬,未能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难以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带来深远影响[3]。三是专业课教师受教学课时、教学内容及教学效果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和制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可融入、充实思政元素的知识点时,多以点到为止甚至是直接忽略的方式处理,遇到蕴含丰富多彩思政元素且可挖掘、拓展的知识点时,深入不足且一带而过[4]。

二、建筑设计课程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

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和有机融入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途径。为达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素质、深厚的人文素质和扎实的专业素质这一培养目标,建筑学专业建设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专业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的深度融合。

建筑学专业学生保护生态环境意识较薄弱,对低碳理念的认识不到位,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能力有限,而且还缺乏严谨治学和吃苦耐劳精神。针对以上问题或不足,“建筑设计”课程应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解读建筑师的设计理念、学习建筑大师的严谨治学精神和追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向度去探索建筑学专业的教学改革与课程思政建设[5]:帮助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环境,增强生态和环境保护意识;提升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能力和求实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吃苦耐劳、严谨治学和团队合作精神。

(一)融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高屋建瓴、视野宏阔、思想深刻、内涵丰富。全面总结梳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中有关环境保护、城市建设和艺术发展等方面的重要论述并融入到“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对于引领和坚持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通常只关注小场地设计,忽视局部与整体的协调,甚至存在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的现象。因此,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时可引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教育学生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生态安全作出贡献。在城市规划设计训练中,有的学生片面追求现代形式和风格,忽略城市与历史文化的融合,很少关注人居环境和生活便利。对此,教师在进行指导时,可引入习近平总书记“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城市管理和服务状况是重要评判标准”等重要论述,帮助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可急功近利,不能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6]。在建筑造型艺术设计训练中,不少学生热衷于设计外形酷炫、表象奇特、吸引眼球的有“个性”的造型。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在进行设计指导时可融入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10月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引导学生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不要“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不要“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7]。

(二)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思想丰富,是根植于中华民族基因中的优秀文化特质。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教师可将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建筑规划和设计的思想提炼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引导学生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设计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建筑作品。如,在讲解建筑选址应考虑的因素时,教师可引入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城市建设的重要观念启发学生展开思考。“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8]47管子的这一重要思想观念启示学生:对于环境因素的选择要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因地制宜,考虑水源、气候、风向和采光等,关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在讲解城市规划设计要点时,既要融入《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9]35这种严整有序、大气磅礴的都城规划空间布局思想,也要融入《管子》“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8]这种地方城市规划空间布局思想,引导学生认识到城市规划要有个性特色,要摒弃单一格局,城市形制应充分结合地利条件,视地形的实际情况而定,不能也不必强求形式上的规整。空间是建筑设计的核心,教师在讲解空间关系时可融入老子关于空间的经典论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0]31。这个重要观念充分表达了建筑形体与建筑空间有无相生的关系,可以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空间的产生、空间的作用、空间存在的状态以及空间的变化。在讲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时,教师可融入老子的“道法自然”思想,以及传统文化典籍《淮南子》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保护观和生态伦理思想,向学生强调:建筑是基于环境存在的,必须注重环境、建筑与人的和谐统一,主观臆造、脱离具体环境的建筑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融入建筑大师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在近现代建筑史上我国涌现出许多治学严谨、勤于奉献、富有爱国情怀的建筑大师,如梁思成、杨廷宝、吕彦直、贝聿铭等。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大师、建筑教育家,目睹日、英等国学者纷纷研究中国建筑文化而国内学界寂寞无闻的现状,他以激昂的爱国热情投身于中国古建筑遗产的研究和整理工作,对中国建筑史学的开创作出了突出贡献[11]396。杨廷宝留学期间曾多次获得全美建筑系学生设计竞赛优胜奖,他认为“建筑师要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树立雄心伟志,要全心全意为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服务,力求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12],最关心建筑师为人类提供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是否合理、合法、合用。吕彦直在中山陵国际建筑设计竞赛中获得头奖,这是中国建筑师第一次规划设计大型纪念性建筑组群的重要作品,也是中国建筑师规划、设计传统复兴式的近代大型建筑组群的重要起点。他曾指出:“公共建筑为吾民建设精神之主要的表示,必须采取中国特有之建筑式,加以详密之研究以艺术思想设图案,用科学原理行构造”[12]。贝聿铭是现代建筑历史上国际著名的华裔建筑大师,被誉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大师”。他一生情系中国,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他认为“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对中国的现代建筑来说,新的形式、新的创作道路正是要从中国自己传统建筑格局里产生”[13]253。

因此,教师在“建筑设计”教学中可融入建筑大师的治学精神和爱国情怀,通过对建筑大师作品和事例的解析,帮助学生了解建筑大师的成长过程及奋斗历程,激励学生树立正确的建筑理想,培育科学精神,使他们更深刻地体会到前辈们爱国敬业、追求国家富强及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崇高精神,提升民族意识和民族自豪感[14]。

(四)倡导新时代工匠精神

《诗经》有言“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精于工、匠于心、品于行,正是一代代大国工匠潜心追梦的动人之处。工匠,于国是重器,于家是栋梁,于人是楷模。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主要包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等方面内容。其中,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是根本,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是核心,协作共进的团队精神是要义,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是灵魂。

目前,大学生普遍较为欠缺工匠精神。在建筑设计实训过程中,有些学生在方案构思阶段思路较清晰,创新性较强,但考虑方案的深入需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产生畏难情绪而放弃初衷,致使最终方案缺乏深度,趋于平庸;有些学生没有深入开展调研走访,更没有进行多方案比较,简单应付、易于满足,得过且过,只追求勉强通过。因此,教师在建筑设计实训指导过程中应融入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通过对“大国工匠”优秀案例的解析和对优秀工程的全方位介绍,充分诠释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的工匠精神,让学生深深了解到任何优秀作品的背后都包含着创作的艰辛和不畏困难解决问题的勇气,以提高学生积极面对问题、克服困难,勇于创新,敢于创造,设计出符合时代需求,体现民族、地域特色的高质量作品。

三、结论

在“建筑设计”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实现专业理论课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使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创新能力都有了明显的变化:从过去仰慕西方建筑形式,喜欢光怪陆离的造型转变为致力于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着手,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原则,构建本土的现代建筑风格;从过去只关注建设场地的局部规划设计转变到从大环境入手,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更多地从城市空间的格局和肌理角度思考,力争达到“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宜居生态环境,设计出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从过去较为浮躁的创作态度和畏惧改图的懒散作风,转变为能沉下心来细致推敲、反复修改,力求创新求变,初步具备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因此,加强“建筑设计”课程思政建设,推进专业理论课教学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全过程、多环节育人,增强了学生的专业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也提升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15]。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思政建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建筑防火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配景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建筑的“芯”
思政课“需求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