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红色文化在党员“四史”教育中的价值审视
2022-12-12胡怀利
杨 洋,胡怀利
(安徽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青年师生党员回信中指出:“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简称“四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1]。红色文化是植根于中国大地,由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亿万人民群众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等历史进程中,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而形成的,蕴涵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先进文化。安徽红色文化作为我国红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备红色文化的共性,同时基于江淮大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又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学习‘四史’就是为了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好红色文化基因”[2]。因此,开展党员的“四史”教育,可以借助安徽等地域红色文化中蕴藏的“人、事、物、魂”等,帮助党员见微知著,从中发现历史规律,汲取历史“营养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党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筑牢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安徽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和时代特征
(一)安徽红色文化的基本内涵
安徽是一片红色沃土,蕴含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深厚的历史内涵。安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群众在江淮大地上,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坚守初心使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征程中不断取得新的飞跃和成绩的历史印记。
1.红皖印记:丰富多样。安徽是红色文化资源大省,江淮大地承载着数量众多、形式多样的革命历史印记。“这里拥有革命遗址3 318处,重要遗址近百处,其中31个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3];在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中,安徽共有7条红色旅游线路入选。这里既有阜阳四九起义旧址纪念馆、红二十八军军政机关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刘邓大军淮西指挥部旧址、淮海战役旧址群、渡江战役旧址群、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等革命遗址遗迹及纪念场馆,也有独秀园、王稼祥故居、王步文故居、李克农故居等事迹陈列馆及名人故居。这里还有《八月桂花遍地开》等耳熟能详的红皖歌谣,陈独秀《金粉泪》、蒋光慈诗集《新梦》、叶挺《囚歌》等脍炙人口的红皖诗抄,王稼祥、陈原道、王步文、彭雪枫等人的泣血红皖家书,更有陈独秀狱中自勉联、王步文就义前口占联、陶行知题南京晓庄师范联、张爱萍赠书联等红皖楹联。
2.红皖事件:彪炳史册。在安徽这片红色沃土上发生了许多彪炳史册的重大历史事件。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安徽是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地方党组织、创建工农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地区之一。“安徽第一个城市党组织和第一个农村党组织几乎同时成立于1923年冬,是全国较早的党组织”[4]。在阜阳四九暴动、六霍起义等革命运动的影响下,皖西地区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重要创建地,也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的诞生地和军部所在地,是我党领导华中敌后抗战的指挥中心和重要战场,同时也是“皖南事变”的发生地。解放战争时期,安徽是国共两党战略决战的主战场之一,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重大战斗战役均发生在这里。新中国成立以来,安徽是淮河治理的核心区,在这里率先拉开以“大包干”为主要形式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率先开启了以芜湖“傻子瓜子”为代表的个体私营经济的先河,率先开展了农村税费改革和农村综合改革试点。
3.红皖人物:砥柱中流。安徽人杰地灵,革命人物辈出。江淮英雄儿女们在党的领导下前赴后继,艰苦奋斗,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付出了巨大牺牲,作出了卓越贡献,他们书写了革命者的精彩篇章,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记忆。这里诞生过中共早期创始人和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陈乔年,中共卓越领导人、被誉为“关键一票”的王稼祥,中共秘密战线杰出领导人、被誉为“龙潭三杰”的李克农;这里走出过北伐军叶挺独立团英雄营长曹渊,红一军军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家许继慎以及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等130位开国将帅(1)数据基于1955年至1964年授衔的全国1 614位开国将帅名录,安徽籍将军130人。;这里还输送过沪宁、沪杭铁路工人运动领袖孙津川,中国革命文学的先驱者蒋光慈,中共早期社会活动家陈原道,“两弹元勋”邓稼先等革命英才。革命战争年代,安徽曾留下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革命领袖英勇奋斗的历史足迹。新中国成立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视察安徽、指导工作,为安徽的建设和发展谋篇布局、擘画蓝图,在江淮大地留下了光辉足迹。
4.红皖精神:薪火相传。这些红皖革命人物、革命事件和革命遗存共同锻造出红皖精神,它是安徽红色文化资源的“魂魄”。红皖精神不仅仅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安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特别是安徽实际相结合,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这里孕育出“二十八年红旗不倒”的大别山精神,“跟党举旗、英勇果敢、坚韧不拔、步调一致”的铁军精神,“团结协作、勇挑重担、攻坚克难、决战决胜、军民同心、众志成城”的淮海决战精神,“军民团结、一往无前、坚定信念、革命到底、勇于担当、无私无畏”的渡江精神,“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险、不怕困难、军民团结、干群同心、尊重规律、综合防范”的王家坝精神,“敢闯敢试、敢为人先、解放思想、求真务实”的小岗精神,“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牺牲奉献、科学求实”的淠史杭精神。这些红皖精神对安徽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是安徽红色文化的“精华”,在新时代依然能够成为激励江淮儿女投身于建设现代化五大发展美好安徽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精神动力源。
(二)安徽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来看,中国共产党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不同的地域又有具体的特色彰显”[5]。因此,安徽红色文化既有红色文化的共性,又因其独特的文化积淀和革命实践,呈现出鲜明的个性特征。
首先,安徽红色文化呈现了与时俱进的特征。“每一件珍贵文物、每一处革命遗址、每一个革命事件、每一种革命精神,都在以无可辩驳的事实展示着中国共产党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6]。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中形成的安徽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现实特别是安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产物,生动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这使它具备的深邃磅礴的历史价值,在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能够不断迸发出跨越时空的力量。
其次,安徽红色文化彰显出人民至上的特质。安徽红色文化本身就是人民群众在党的带领下,在血与火的淬炼中,不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展现的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7],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同时,安徽红色文化也根植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不断从中获取养分,反映了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7]的为民情怀和执政理念。
最后,安徽红色文化体现了融合创新的特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儿女的价值共识,是安徽红色文化的思想源头。而中国共产党人在安徽铸就的大别山精神、铁军精神、王家坝精神等革命精神,是安徽人民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不畏生死、前赴后继、艰苦奋斗、勇当先锋等精神品格的集中体现,进一步充实和深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安徽红色文化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等,能够使江淮儿女产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凝聚力量。
二、安徽红色文化与党员“四史”教育的内在联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今天,我们回顾历史,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8],这为开展党员“四史”教育提供了基本原则和根本遵循。开展党员“四史”教育需要引导党员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真谛,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结合中把握主题教育本质。安徽红色文化作为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带领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伟大实践的历史产物,“是无数共产党人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用生命、汗水、智慧浇灌的历史,是广大人民一心一意跟党走,投身波涛汹涌的革命、火热的生产建设和轰轰烈烈改革事业的历史”[9]的物质形式和精神形式的具体呈现,代表着先进的意识形态,代表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因此,安徽红色文化与党员“四史”教育是同向共生、相互形塑、共同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安徽红色文化外在表现为各种红色文化资源,对党员“四史”教育具有涵养作用,能为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养分。另一方面,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实践载体作为支撑,在安徽红色文化场域中这些载体能够推动传播和内化思想观念、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等红色信息,而党员“四史”教育正好能为安徽红色文化提供这样的传播载体和活动载体。
(一)党员“四史”教育目的实现需要借助安徽红色文化
党员“四史”教育的目的在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因此,党员“四史”教育要紧紧抓住意识形态主导权,帮助党员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根基,不断夯实永远跟党走的理想信念,提升他们战胜困难挑战的勇气和智慧,统一他们的思想和行动,激发他们投身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去。
“安徽红色文化资源是一部关于安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鲜活的历史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特质”[10]。对于党员来说,借助安徽红色文化蕴含的丰富教育资源来坚定理想信念,涵养党性修养,传承红色基因,践行初心使命,永葆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和价值。一方面,安徽红色文化真实记录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系列创新理论成果如何应用在江淮大地上的历史进程。“无论是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还是热火朝天的建设年代,无论是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还是新时代的奋进历程”[11],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始终照耀着江淮大地。另一方面,我党早期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陈独秀、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隐蔽战线上的“情报王”李克农、著名军事家许继慎、“六星”上将洪学智、“将军大使”黄镇等都出生在安徽这片红色热土上,他们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投身革命事业,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以高昂的斗志,舍身忘死,不畏险阻,奋勇拼搏,铸就出一座座历史丰碑。运用安徽红色文化开展党员“四史”教育,能将安徽红色文化的精髓内化为党员的理想信念,也能通过安徽红色文化带来的价值追求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由此看来,党员“四史”教育目的与安徽红色文化蕴含的教育内容在本质上有着内在的统一性,安徽红色文化可以推进党员“四史”教育实现其教育要求和目标。
(二)党员“四史”教育是安徽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安徽红色文化传承是指认识、理解、认同和践行安徽红色文化的层层推进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首先,要打造认识和理解安徽红色文化的平台,既要认识了解安徽红色文化中形式多样的革命文物、遗址等物质符号,又要深刻理解其背后蕴藏的思想品德、价值理念、优良作风等精神符号。同时,要打破时空限制,以历史发展脉络将多种多样的安徽地域红色文化联结在一起,用贴合现当代人群体特点的传播方式,跨越代际隔阂,实现代代相传的良性循环。其次,要创设以场域体验为主的文化认同核心机制。置身于安徽红色文化的场域中,能直观、有效地理解其内含的红色文化要素,引起情感触动和认知强化,进而内化于心。在场域体验中不仅要客观呈现安徽红色文化的革命史实,让人们进行理性思考和理性接受,更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最后,弘扬安徽红色文化,既要自觉按照安徽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规范自身行为举止,又要结合新时代的特征和要求,开展创新实践,扩大和增强安徽红色文化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由此可见,安徽红色文化的传承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仅要考虑传承的基本流程,还要把握各个要素之间的协调互动。
党员“四史”教育作为传承载体,既有助于发展和弘扬安徽红色文化,又有助于实现党员精神境界的提升。党员“四史”教育的任务是“要通过对‘四史’的学习,深刻领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和初心使命,从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三件大事’、创造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更好地学思感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提升自身理论自觉和使命担当”[12]。党员“四史”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决定了它能够成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之一。安徽红色文化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一部红色文化的传播史,因此要根据安徽红色文化传承要求,在宣传教育方面下功夫。要利用好开展党员“四史”教育的契机,把握机遇,主动作为,进一步挖掘、研究和运用安徽红色文化,以党员“四史”教育作为主要传承载体,推动新时代安徽红色文化的继承发展。
三、安徽红色文化对党员“四史”教育的价值探析
(一)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自信源泉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13]。进入新时代,稳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需要党员作为中坚力量继续发挥开拓者和领路人的作用。借助安徽红色文化,对党员进行“四史”教育,有助于他们深刻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和科学真理性,坚定“四个自信”。
首先,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的道路选择提供了思想基础。安徽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在江淮大地上矢志奋斗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艰难历程的缩影。它与其他地域红色文化一起,共同诠释和见证了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落地生根,一步步走进新时代等历史足迹。其次,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的理论自信提供了现实依据。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等实践探索,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安徽红色文化见证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每一次理论飞跃在江淮大地上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一步印证了这些先进理论成果是如何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展现出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再次,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的制度自信提供了价值遵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革命先辈以人民为中心,为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用自己的鲜血和汗水铸就出来的。一代代奋斗者在江淮大地上接续奋斗、砥砺前行,为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稳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着安徽力量。安徽红色文化具备的光荣传统和深厚历史底蕴,能够帮助党员在历史长河中进行今昔对照,了解和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具备的显著优势。这些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记对党员来说,是反击历史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错误思潮的最有力武器。最后,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的文化自信提供了精神力量。“红色文化不但使中华传统文化赋予了时代的生命和活力,而且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着源源不断的思想文化历史养料,提供文化支撑”[14]。因而,将安徽红色文化融入党员“四史”教育,不仅能够提供坚定他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物质和精神资源,更能筑牢其自信根基。
(二)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教育内容
目前基层党组织正按照要求稳步推进“四史”教育,一般是通过学习“四史”的教育辅导读本、参考资料等来实现的,在教育内容方面主要以“四史”基本知识学习和专题教育学习为主,涵盖了“四史”教育的主要内容,符合“四史”教育的基本要求,但往往会缺乏个性特色,减弱教育吸引力,达不到“四史”教育的预期效果。挖掘和提取地域特色文化中“四史”教学内容,不仅要体现出基层党组织在党员“四史”教育的特色做法,还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因地制宜,提供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教育内容。
一方面,安徽红色文化中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存和红色精神等,能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安徽红色文化中“每一个红色遗址就是一处处救亡图存的历史现场,每一份文献资料就是一个个英勇抗争的历史见证,每一则红色故事就是一段段中华儿女的历史传奇,每一首红色歌曲就是一声声仁人志士的历史回响”[15]。党员可以从中学习和发掘历史经验,洞悉历史规律,把握未来前进方向。另一方面,安徽红色文化本身鲜明的区域特色,能够增强党员“四史”教育的效果。运用安徽等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四史”教育,对于党员来说更加生动形象,更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基层党组织可以利用陈独秀、王稼祥、李克农等皖籍党史人物,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皖南事变、大包干等重大历史事件,丰富党员“四史”教育内容,凸显出地方的独特教育资源优势,进而在完成“规定动作”的基础上,增强创新性,提升教育实效性。总而言之,借助安徽红色文化中的深厚历史底蕴,将“四史”教育有机融入到党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研修中,能够培养党员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眼光和历史思维。
(三)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创新动力
面对新形势,“四史”教育要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找到合适的创新动力来推动。安徽红色文化具备的时代性和人民性等特性,促进安徽红色文化伴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推陈出新,这种自身具备的与时俱进特性能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不竭的创新动力。
首先,安徽红色文化是根植和服务于人民群众,在实践中不断汇聚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而形成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活动持续不断地在内容和形式上丰富和发展安徽红色文化。在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中,这些原始创新动力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由此,不断生成和发展的安徽红色文化能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其次,随着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当代社会需求多样性的特征日益突出,因而党组织要在“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不断创新,以适应新形势和新情况。引入安徽红色文化,对于创新党员“四史”教育的方式方法上有着重要作用。安徽红色文化内涵丰富、分布广泛、载体多样,适合运用实地体验、故事讲述、案例讨论等方式,让党员置身在交互影响的场域中,能使他们切身感受到当年的历史场景,体验革命先烈在危机关头英勇无畏、永不言弃的革命精神等。再次,党员“四史”教育的创新还要打破时空局限。安徽红色文化可以利用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丰富多样的展现形式,为党员带来全方位的体验。同时利用VR、AR等技术手段,突破时空约束,让历史生动地展现在他们面前。最后,各地党组织可以利用遍布安徽全省各地的纪念场馆和革命遗址,组织党员进行实地的“四史”教育,更加凸显出红色体验式教育的优势和作用,这样的创新引入,能让书本上的“四史”知识更加鲜活起来,在时空上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四)安徽红色文化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实践支撑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党员“四史”教育需要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作为落脚点,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不断加强党员的党性锤炼,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党性修养。安徽红色文化与党员“四史”教育在机理上可以协调统一,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尤其是为党员“四史”教育提供实践支撑方面,安徽红色文化有着独特的优势。
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对推动社会变革和历史发展发挥着创造者的作用。安徽红色文化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群众既是安徽红色文化的实践主体,又是其动力来源,人民群众在安徽红色文化中有着接受者和创造者的双重身份。安徽红色文化之所以能成为党员“四史”教育的实践支撑,恰恰是因为安徽红色文化中包含着人民群众的创造智慧和力量,党员再把在安徽红色文化中感悟到的历史经验和智慧应用到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实现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党员“四史”教育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实践探索和实践检验中不断推深做实。此外,利用安徽红色文化打造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实践基地,能满足党员“四史”教育多场景的应用需求。党组织可以依托遍及安徽全省各地的红色革命遗址和纪念场馆,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些实践基地不仅可以在新时代继续发挥历史教育作用,成为党员了解历史、锻造党性修养的重要场所,而且他们在其中可以充当志愿者和讲解员等,更好地服务人民、奉献社会,将红色基因传承下去。当然,进入新时代,党员“四史”教育还必须牢牢守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由各地党组织动员和组织党员依托QQ、微信、微博、抖音、学习强国等网络新媒体,将安徽红色文化中的红色精神、革命事迹、人物风采、文物遗迹等互联网化,用喜闻乐见的方式,扩大其影响力。在这样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党员可以学习优良的革命传统,深化对党的性质宗旨的认识,锤炼党性修养,发扬革命精神,把握历史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