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国内统一战线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2-12-12肖光荣彭佩文
肖光荣,彭佩文
(湖南师范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改天换地的实践道路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百年征程从筚路蓝缕到春华秋实,很重要的一方面在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地建立和巩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因而以统一战线视角观察中国政治发展成为重要研究心法。系统梳理近二十年统一战线相关文献发现,学者们主要从内涵外延、生成逻辑、发展历程、当代意义、优化理路等对这座学术富矿展开精细发掘,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一、统一战线的意蕴之思
本文拟讨论的统一战线专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而非泛指历史上或现实中出现的各类政治联盟或利益共同体。研究者力图从多重维度对统一战线相关概念进行开拓性阐释和适当延展,使统一战线的基本内涵更加立体饱满。
(一)术——工具维度
从工具维度观察统一战线是较为常见的做法,陈明明认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统一战线是直接作为政治斗争的策略,中心任务是通过对敌我友关系的处理,改变力量对比、赢得生存发展机会。(1)陈明明:《现代国家建设视域下统一战线的三重面相:策略、战略与治道》,《统一战线学研究》2019年第6期,第5页。随着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武装斗争的地位相应淡化,但统一战线仍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法宝。(2)蔡宇宏:《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法宝》,《江汉论坛》2009年第6期,第29页。常士訚认为,新时期统一战线不仅依然肩负着凝心聚力的使命任务,更逐渐成为推动现代化国家建设与发展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机制。(3)常士訚:《统一战线与党的建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法宝》,《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3期,第4页。
(二)势——系统维度
工具维度在现实中展开,赋予运转起来的统一战线以系统属性,从而使统一战线以特色共同体显形。林尚立强调统一战线内含一体多元结构,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4)林尚立:《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第1页。杨素群、惠敏认为空前的广泛性、巨大的包容性、鲜明的多样性和显著的社会性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共同体的独特气质。(5)杨素群、惠敏:《论统一战线在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19页。张艳娥论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呈现出以“阶级联合”为主到融入现代中国民族国家建构、以中华民族共同体为主的转变过程。(6)张艳娥:《在阶级联合与共同体之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双重属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第51页。林华山指出,当代中国与统一战线内源互构,统一战线横向构建领域共同体,纵向构建围绕中心任务的共同体,层次上构建从初级到高级的共同体。(7)林华山:《共同体视角下统一战线的战略功能与发展趋向》,《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6期,第26页。
(三)道——文化维度
有研究者注意到,统一战线不仅融会工具属性与系统属性,文化维度也构成了统一战线意蕴谱系的重要一极。肖存良认为,有必要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统一战线,而不能仅仅把它视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战略和策略。(8)肖存良:《大一统:中国统一战线的文化基础》,《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5期,第35页。赵宪军指出,统战文化是党在长期的统一战线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创新的宝贵经验。(9)赵宪军:《新形势下统战文化与文化统战探析》,《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56页。叶文龙认为,统战文化以“和”为旨归,是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新发展的重要成果。(10)叶文龙:《试论新时期统战文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24页。杜青林强调,统战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11)杜青林:《大力加强统战文化建设》,《求是》2012年第7期,第7页。根据从统一战线文化概念中萃取的“同心圆”理论,叶子鹏、徐皇冠认为,“同心圆”理论浓缩了中国共产党各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要义,兼具复构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使命。(12)叶子鹏、徐皇冠:《使命与复构:同心圆理论的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在场——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双重维度视角》,《理论导刊》2019年第9期,第59页。
二、统一战线的生成逻辑
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1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68页。通过文献梳理,学界主要从理论、文化、实践等层面回溯统一战线的生成维度,即统一战线不是飞来峰,其诞生是历史与现实多重要素的合力助产。
(一)理论基础
学者们大都赞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关于无产阶级大联盟以及各阶级广泛联合的论述,认为它是统一战线的重要理论来源。李新芝、钟联国认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属性要求和特质体现,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也将同时继承马克思、恩格斯的统一战线战略策略思想。(14)李新芝、钟联国:《百年来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演进的历史逻辑论析》,《理论导刊》2021年第7期,第12页。路璐指出,列宁创制了统一战线术语,丰富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政治联盟的内涵。(15)路璐:《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概念的内涵及其演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8年第2期,第63页。鲁法芹、赵彩燕更是论证,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将统一战线上升到“国体”的高度。(16)鲁法芹、赵彩燕:《论作为国体的统一战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4年第1期,第34页。
(二)文化根基
现有文献表明,学界对统一战线与传统文化的契合展现出高度关注,不少研究者肯定了传统文化在统一战线中的深远影响。何虎生、赵文心认为,传统文化中的“和” “合”观念是建立和发展统一战线的重要依托。(17)何虎生、赵文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精髓要义:法宝、和合与平衡》,《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123页。从与历史惯性的耦合逻辑来看,商莹、蒋满娟指出,统一战线的文化基因内承于中华民族一贯倡导的大一统、天下为公、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丰厚理念遗产。(18)商莹、蒋满娟:《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5期,第135页。宋云高、梁琨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包含着丰富的统战意识,它既是统一战线的逻辑起点,又能对统一战线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19)宋云高、梁琨:《中国传统文化与统一战线的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5页。
(三)实践依据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肇始于波澜壮阔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必要性来看,是为了解放全人类因而必须联合党外力量的无产阶级政党使命召唤。(20)丁俊萍、颜苗苗:《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统一战线工作的历程和经验》,《江苏社会科学》2021年第3期,第11页。从可能性来看,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国情和革命与反革命力量对比做出的战略判断,是在分析、研判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利益诉求后的的斗争策略选择。(21)杨荣国、张新平: 《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的历史成就与基本经验》,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年第11期,第104页。如果说,必要性与可能性只是给定了初始条件,那么统一战线的生成必然性来自于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等伟大胜利的光辉实践。(22)高春月:《关于统一战线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考察》,《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第S1期,第264页。
三、统一战线的历程考察
统一战线是社会历史运动的产物,担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并构成社会历史总过程的一部分。关于统一战线运动的历史性考察,学者们给出了多样的研究视角与路径。
(一)对历史脉络的梳理
魏晓东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一个复杂而艰辛的历史进程,从领导权实现的程度论析,可以分为争取领导权、巩固领导权、完善领导权三个阶段。(23)魏晓东:《中国共产党领导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7年第1期,第99页。从自身成长周期来看,郝丽的分类较为典型,即百年来统一战线的历史演变可划分若干阶段: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统一战线、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改革开放以来至十八大的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十八大以来的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24)郝丽:《党的统一战线百年回顾:从历史逻辑到现实定位》,《学海》2021年第3期,第22页。从与此相应的使命目标视角出发,林华山、龚静阳提出统一战线发展的整体性逻辑包括:政治逻辑——服务党建国家、社会逻辑——增进人民团结、目标逻辑——致力民族复兴、价值逻辑——追求命运与共。(25)林华山、龚静阳:《建党百年统一战线发展逻辑:从“联盟之术”到“强国之道”》,《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第5页。肖存良则从政党、国家与社会相结合的视角出发,指出统一战线经历了社会革命的战略武器、现代国家建设的基础、现代化的推动力量等渐第转型。(26)肖存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1页。
(二)对关键人物的聚焦
学界主要围绕中共核心人物的悟思进行把握,重点关注领袖人物们的思想要义及价值贡献。从特定个人角度看,李伟认为,毛泽东创造性地提出并成功实践了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权、独立自主、求同存异、又联合又斗争、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等一系列战略策略。(27)李伟:《毛泽东的统一战线的成功实践和宝贵经验》,《政治学研究》2005年第3期,第21页。刘惠强调,毛泽东统战思想为国家的制度建设烙下了鲜明印记,而且对于新时期实现中国梦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28)刘惠:《毛泽东的统战思想及其对当前统战工作的启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年第3期,第34页。李小宁认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第一代领导集体创造性地解决了同盟军问题;争取最广泛的爱国主义大团结是邓小平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29)李小宁:《统一战线本质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第1期,第13页。此外,关于统战领域中其他重要人物如周恩来、李维汉、林伯渠的研究经久不衰,关于中共历代领导人统战思想的比较研究也日趋活跃,如莫志斌认为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与邓小平的统战思想并进一步创新了工作方法。(30)莫志斌:《习近平统战思想对毛泽东、邓小平统战思想的继承与创新发展》,《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年第1期,第22页。
(三)对成就经验的总结
总体来看,学界对统一战线的历史定位给予高度评价。如肖存良指出,统一战线始终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国家建设,在整个国家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31)肖存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百年发展历程:地位与作用》,《统一战线学研究》2021年第2期,第1页。张峰强调,百年来统一战线对于政权建设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政权具有统一战线性质,更在于统一战线对建立、巩固和完善人民政权起着争取人心、凝聚力量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作用。(32)张峰:《中国共产党百年政权建设中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4期,第5页。何虎生、赵文心也赞成这一观点,认为统一战线是党领导人民建构现代中国时所选择与践行的独特道路,“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亦可表述为“没有统一战线就没有新中国”。(33)何虎生、赵文心:《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精髓要义:法宝、和合与平衡》,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21年第1期,第123页。古语云“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周述杰、朱小宝认为,必须坚持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加强对统一战线史的梳理总结:一是要弘扬统一战线优良传统;二是要吸取统战工作经验教训;三是要传承统一战线职责使命。(34)周述杰、朱小宝:《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辩证思维向度》,《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年第4期,第14页。
四、统一战线的当代意义
(一)从知识体系来解读
统一战线的研究深度与知识生产的广度与厚度相关。从学科建设层面看,百年来统一战线的实践发展是本土化研究的优质场域,当前的实际需要也为统一战线学科建设提供了重大契机。(35)丁三青:《关于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再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7页。周述杰呼吁,加快学理化进程,以推动统战学学科建设,带动专业人才培养。(36)周述杰:《关于统战学学科体系建构的几点思考》,《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1期,第23页。杨君武以统战学、统战理论、统战研究等相关概念切题,对统战理论学科建设做了赓续探索。(37)杨君武:《统战理论学科建设若干相关概念辨析》,《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年第6期,第24页。从理论指导层面看,通过考察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互动,刘继华认为前者是后者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始于共同的理论原点,统一战线理论对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重要指导价值。(38)刘继华:《新时期统一战线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33页。从话语构建层面看,明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战话语体系建构的演进历程和内蕴的社会发展逻辑,是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题中应有之义。(39)张超、曹文宏:《中共统战话语体系的百年演进及其内在逻辑》, 《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5页。
(二)从国家治理来展开
政党政治的中国逻辑、当代中国国家建设的运行机制以及人民民主的内在要求等赋予统一战线以国家治理意蕴,使其成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40)雷振文、姚祥翔:《统一战线:国家治理意蕴的政治学分析》,《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40页。
民主发展视角。林尚立认为,在党领导国家的视角下,统一战线使中国共产党与人民民主之间有了更丰富的制度契合性,如统一战线是以实现各阶级联合统治的人民民主为重要初衷。(41)林尚立:《中国政党制度与国家建设》,《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第1页。与此论点相近,蔡宇宏认为统一战线的协商理念、组织形式和制度架构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与完善提供了丰富的政治与制度资源,在实践中具体表现为坚持共产党领导和人民主权原则。(42)蔡宇宏:《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生性要素》,《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7年第3期,第41页。根据政治过程理论,统一战线可以促进意见表达的全面性、保障信息传输的真实性,也可以通过协商程序的规范化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发展奠定基础。(43)于丹、杜美玲:《统一战线在优化政治过程中的作用》,《学术探索》2015年第10期,第16页。刘国普基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视角,认为统一战线融会政治吸纳、政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功能,为人民民主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实践路径和制度平台。(44)刘国普:《统一战线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探析——基于协商民主制度建设的视角》,《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5期,第42页。
社会整合视角。统战工作是为了壮大共同奋斗的力量,统一战线作为社会成员基于共同利益结成的联盟,能够凭借其整合吸纳功能化解利益冲突,并在提升人民幸福感的过程中提高国家治理绩效。(45)孙冲亚、何祥林:《国家治理现代化场域中的统一战线:功能、挑战及其进路》,《理论月刊》2021年第7期,第51页。统一战线践行以人为本,有凝心聚力的价值追求,不断运用求同存异、求同消异、求同求异等基本方式,坚持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弥合了社会分歧,激发了社会成员的热情和活力。(46)张献生:《求同存异 求同消异 求同求异——正确处理一致性和多样性关系的基本实践方式》,《统一战线学研究》2017年第2期,第33页。统一战线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互动成长的整合原则和多元化的社会相契合,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和“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在大统战理念下依托统战平台妥善处理相关问题并兼顾各方利益,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47)徐振华:《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挑战与功能重塑》,《领导科学》2020年第18期,第60页。
国家团结视角。统一战线工作领域中的五大关系都是国家建设中所必须面对的基本议题,巩固新时代的统一战线有利于协调好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新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48)杨卫敏:《新时代统一战线新型五大关系论》,《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5期,第33页。统一战线之中的团结与联合建立在平等、相互尊重和合作共赢的基础之上,统一战线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五种关系”的和谐,最大限度地统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指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奋斗方向。(49)阿力木·沙塔尔、胡弘弘:《“爱国统一战线”的规范意义及规范体系构建》,《社会主义研究》2019年第3期,第69页。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方面,提升统战工作的覆盖面和打捞能力,有助于形成理性包容、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助推建设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实现我国社会的长治久安。(50)王小鸿:《论新时代统战工作的原则》,《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年第2期,第8页。
执政能力视角。刘延东较早关注到了统一战线与执政党建设的互动成长,从宏观层面来看,他认为中国共产党以巩固和壮大统一战线实现最广泛的大团结大联合,扩大了执政基础,丰富了执政资源,优化了执政环境。(51)刘延东:《发挥统一战线的优势和作用 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求是》2004年第22期,第3页。从夯实合法性基础来看,徐小明的观点颇具代表性,即统一战线求同存异的工作原则与共生共荣的内在精神是一致的,转型期的统一战线能够有效吸纳和统筹多元化的社会力量、利益诉求,保障党领导和执政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同与支持。(52)徐小明:《论当代中国统一战线的战略地位——兼论统一战线的社会整合功能》,《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203页。统一战线的民主监督虽构成了制约,但也是一种积极力量,有助于增强我党拒腐防变的能力,提升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的民主性、科学性、先进性,督促领导干部依法正确行使公共权力,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53)覃辉银:《统一战线与“四个全面”:战略的协调和拓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6页。
(三)从国际秩序来阐发
价值关切维度。一方面,从世界范围看,“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的成功,是中国理念、中国方案出场的自信依据;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正外部性”,表达了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关怀。(54)门洪华、李次园:《构建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思想与实践》,《社会科学》2021年第11期,第3页。无产阶级统一战线肩负着“人类解放”的历史诉求,统一战线从国家主体扩大到世界范围符合历史进步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展现了中国积极建设美好世界的崇高理想和增进人类社会福祉的价值取向。(55)黄延敏、祁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底蕴与时代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第111页。有学者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视阈探讨统一战线与国际舞台的耦合,认为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价值引领、以人类共同利益为坚实基础的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具有广阔的前景。(56)贺善侃:《人类命运共同体:新时代国际统一战线的宗旨、价值与载体》,《统一战线学研究》2018年第1期,第40页。
路径实现维度。从理念构思出发,张艳娥认为,要用马克思主义“阶级—共同体”思维架构引领统一战线建设,塑造将民族国家诉求与世界历史发展要求一体化的无产阶级“大统战”理念。(57)张艳娥:《在阶级联合与共同体之间——无产阶级统一战线的双重属性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山东社会科学》2019年第11期,第51页。从价值取向来看,必须坚持国内统战与国际和平相统一、和平发展与利益一体化相统一、合作共赢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统一、中国梦与世界梦相统一。(58)刘新庚、肖瑞建、刘邦捷:《论统一战线思想的历史变革与现代创新》,《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8期,第47页。从对策设计来看,一是要以外交战略大局为重;二是组织和开掘统战工作的国际社会资源;三是依托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优势发挥统一战线国际化的引领作用。(59)朱新光、张文潮:《中国统一战线的国际化路径》,《云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第29页。
对比观察维度。一方面,后发国家由于面临着国家转型、社会整合、经济发展、民主建设等压缩性现代化挑战,加之自身缺乏建构现代化民主所必需的同质性条件(60)杨光斌:《一些西式民主化转型国家困境的深层原因及启示》,《红旗文稿》2014年第13期,第14、15页。,套用西式民主化模板后反而转型困难,致使政治发展力低下,甚至沦为衰败国家。另一方面,西方竞争型政治屡屡走向极端,引发的深远影响广泛波及社会层面,加剧了社会对立与撕裂;政府、市场、社会中充斥着分化与对抗,并不断恶性循环(61)庞金友:《国家极化与当代欧美民主政治危机》,《政治学研究》2019年第3期,第53—55页。。在治乱对比视角下,作为中国特色道路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本身内蕴求同存异、凝聚共识、减少内耗的客观要求,在有序吸纳社会意志的同时又能妥善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以政治和谐助推社会和谐。(62)商莹、蒋满娟:《新时代统一战线思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社会科学家》2020年第5期,第135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追求政治稳定、执政有力、参与有序、社会和谐,既有利于塑造一种既讲民主又讲纪律、既活泼又严肃的政治氛围,又能以科学决策、连贯施策不断促进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63)殷啸虎:《统一战线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1期,第5页。
五、统一战线的优化理路
(一)谋势——统战视野新拓展
首先要树立全球眼光。中国的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我们必须把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统一战线的实施路径置放在世界视野中考量,以助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治理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64)林华山:《新时代统一战线使命任务:国家视野下的整体表述》,《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第56页。其次要顺应时代主流。在内外联动和相互依赖成为当今世界突出特征的当前,中国应凭借基于共建、共享和共赢目标的“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着力从价值、主体、载体、平台、沟通渠道和保障机制等方面探究构筑国际统一战线的新思路和新方法,以期形成助力于中国梦和世界梦实现并同频共振的联合力量。(65)亢升、范秀娟:《“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国际统战工作新进路》,《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6年第6期,第160页。再次要做强内部格局。林华山、罗振建认为,必须坚持巩固政治秩序、增强治理效能、优化社会结构、营造外部环境、建设话语体系的五位一体发展逻辑。(66)林华山、罗振建:《新型国家形态的独特道路——以统一战线为视角》,《理论与改革》2019年第6期,第14页。
(二)明道——统战理念新飞跃
一是要坚定人民情怀。统一战线工作必须顺应主要矛盾的变化要求,从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入手,维护人民群众在治理进程中的根本利益,把协调和整合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价值指向。(67)尔肯江·吐拉洪:《把人民至上的崇高理念落实到统战工作实践中》,《红旗文稿》2020年第14期,第4页。二是要弘扬主流价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理顺统一战线各项关系,通过政治伦理宣传和教育,使统一战线始终不偏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68)杨晓光:《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统一战线构建》,《人民论坛》2014年第34期,第206页。三是要浸润文化内涵。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观念、现代方法和现代话语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重构,从而正确地把握继承、借鉴、吸纳与创新的关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展统一战线事业。(69)宋云高、梁琨:《中国传统文化与统一战线的关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第45页。四是彰显世界关切。陈翔认为,在强调多样性文化共生共荣“伦理共和”的指向下,树立伦理共和自信、构建伦理共和模式、形成伦理共和的中国特色是完善“大统战”格局的显途,进而使肩负“在一起”伦理启蒙的统战理念扩大到整个人类社会,重新定义人类和平、发展等共同价值。(70)陈翔:《伦理共和视角下爱国统一战线的国际话语体系构建》,《理论导刊》2020年第5期,第71页。
(三)优法——统战纲领新完善
在性质定位上,基于大团结大联合的本质要求,钱再见认为,统一战线所要解决的就是政治上的“人心”和治理中的“力量”问题,因此“凝聚人心”依然是新时代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要旨在于夯实共同的政治基础、凝聚最大的政治共识和巩固广泛的政治联盟。(71)钱再见:《“人心”与“力量”:统一战线的政治使命与治理功能——兼论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着力点》,《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第68页。在任务目标上,覃辉银强调,统一战线应该发挥自身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智力密集、联系广泛、协调利益等功能,更好地发挥服务“四个全面”的优势和功能。(72)覃辉银:《统一战线与“四个全面”:战略的协调和拓新》,《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6页。在根本原则上,必须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牢牢把握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这方面可从更新领导观念、完善领导机制、改进领导方法三个方面综合考虑。(73)魏晓东:《完善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之我见》,《学习论坛》2016年第7期,第12页。徐振华指出,要探索和总结规律、把握方向,以坚持政治领导形成共识,以照顾同盟者利益激发动能,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关系,实现统战工作新跨越。(74)徐振华:《新时代统一战线服务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多重挑战与功能重塑》,《领导科学》2020年第18期,第60页。
(四)强术——统战机制新作为
一是制度领域。包心鉴认为,统一战线既是一项重大政策措施,又是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加强和改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关键在于进一步提升新型政党制度的效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75)包心鉴:《开创新时代统战工作新局面的根本纲领——论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9年第1期,第3页。二是法治领域。赵玉增、陈洪宗认为,首先要确立基本的“法治理念”,同时还需要注意养成“四种意识”,即规则意识、程序意识、权利意识和转化意识,以提高统战工作的法治化水平。(76)赵玉增、陈洪宗:《运用法治思维和法律方法做好统战工作》,《新视野》2016年第5期,第87页。三是信息领域。丁忠毅、黄一鑫认为,新时代数字统战的意识和能力亟待提升,并给出了解答之策:加强各级统战部门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部门间网络统战协调联动机制、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搭建交互式网络统战工作平台。(77)丁忠毅、黄一鑫:《民族复兴进程中的统战治边方略》,《云南社会科学》2021年第2期,第109页。四是宣传领域。杨卫敏指出,新形势下加强统一战线宣传,要牢固树立“分众统战”“争取中间地带”和“善用新媒体”的理念,建立健全统一战线舆情响应、党外人士发声、网络界人士统战工作、有效组织保障等四项机制。(78)杨卫敏:《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宣传思想工作:机遇、挑战和对策》,《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第19页。
(五)育器——统战主体新改进
统一战线的良好运转离不开完善的主体建设。在执政党视角下,一是需要担负起强化共同思想政治基础、凝聚国家治理价值共识的责任;二是要不断健全和提升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和促改革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79)王萌、柏维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机理分析》,《行政论坛》2021年第5期,第30页。参政党视角下,有四条路径说,即加强教育与研习、强化质量和特色、补足短板和弱项、深化学习和实践。(80)高拴平:《新时代参政党自身建设路径研究》,《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20年第1期,第76页。在党外干部视角下,陈剑认为,必须抓住机制构建综合施策,以大胆用人、精心育人、全面树人、合理选人为导向,完善党外干部选任、培养、监管、储备机制,打造满足新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党外干部队伍。(81)陈剑:《新时代党外干部队伍建设:价值意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理论导刊》2021年第5期,第35页。在学科建设视角下,首先要着眼于实践发展要求,不断创新性发展统一战线理论,实现统一战线的学理研究发展与政策实践落地的良性互动。(82)叶子鹏、黄甄铭:《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实践演进与历史规律——以党史为中心的考察》,《广西社会科学》2021年第4期,第45页。其次遵循事物发展规律,近、中、远三个目标逐步推进;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头努力。(83)贾小明:《统一战线理论学科化的目标与进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1期,第11页。再次推动相关体制机制建设,即加强学科“知识形态”的建构、整合学科建设力量、统筹安排学科建设任务。(84)张有明、张凤玲:《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创新》,《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年第4期,第30页。
六、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整体来看,近二十年国内围绕统一战线内涵定义、生成逻辑、发展历程、当代意义、优化理路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并形成了不少共识性观点,极大地丰富了统一战线的学术资源,且探索日益蓬勃发展。不过,现有研究仍存一些疏漏之处,需要从若干层面持续发力。
(一)研究局限
研究概念不明。有学者在研究统一战线相关概念时,会出现将战略策略与统战系统混淆或等同的现象。战略策略指涉工具属性;统战系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格局、一类结构,如共同体形态。与之对应的是一些研究者对自己的研究概念缺乏前提性反思,表现为笼统地将统一战线套用在各个领域,似乎统一战线是个万能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或者统一战线具有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这类思路特征揉进文章中时常以重复论证显现,如以“统一战线”推进统一战线的发展,类似一些人对“社会资本” “文化资本”等概念工具的滥用(这类理论的最大问题就是把社会结构彻底主观化了,然而社会结构对人的行为的影响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85)赵鼎新:《西方社会运动与革命理论发展之述评——站在中国的角度思考》,《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1期,第190页。)。统一战线同样具有工具价值且自身就是目的,当“统一战线”什么都能包含的时候,也就是对其解释力和说服力的伤害。
研究深度不够。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出台后,学界掀起了统战领域研究热潮,相关热点与体系初见规模。但与攀升的热度相比,创新度依然稀薄,研究视角的重复无疑加剧了这一现状。很多学术成果拥挤在对统一战线的文本解读、理论阐释与价值探讨,有说服力的少见,在诸文章中表现为只道其然却不论其所以然。例如,研究者大都津津乐道于统一战线的优势,但对这种优势如何具体转化为实际效能的研究覆盖不全、深度不够,前瞻性、预测性的研究成果极为稀缺。此外,在当前研究中,人们能够发现统一战线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并以此来强调要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逻辑来设计、安排统一战线的运行方式,却忽视了党的历史、国家制度以及中国深层次的传统因素、文化因子、社会结构对统一战线发展的内在规定性。
逻辑论证不足。共识是统一战线发起的逻辑起点,其一直影响着统一战线的走向,可以说是统一战线的根与魂。研究者肯认凝聚共识的重要性,并踊跃给出对策建议。但事实上,知识并不能直接推导出价值,承认共识与贯彻共识是两回事。从逻辑上来看,人们在心思上的相互理解并不能保证在心意上的相互接受(86)赵汀阳:《天下体系:世界制度哲学导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54页。,共识的存在只是作为可能性条件,从对共识的理解到积极主动接收共识的引领,在这之间存在一个必然性转换,忽视必要条件而直接从可能性跨越到必然性仅是研究者的一厢情愿,进而导致对策建议往往是空中楼阁,不接地气。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大力凝聚共识,扩大覆盖面,更要提升对共识的打捞能力,使思想力量转换为行动力量。可能性与必然性之间的连接点将是新的研究生长点。
研究思路单一。一是辩证思维较少出场。统一战线是主客体互动发展的运动过程,目前学界更多的是关注到了作为主体的引导者——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作用,而对作为实践客体的统战对象的反作用关注度不够。二是整体思维依然缺席。统一战线是个好东西,但是学界热衷于论证统一战线的价值意义并给出一系列建设方略,却对统一战线开展成效的判定辨析不足,即什么样的统战工作称得上是达到理想标准、以什么具体指标来衡量统战工作绩效。三是边界思维有待提升。一方面,各部门各层次协同运作构建“大统战”格局的前景令人期待;另一方面,如何清晰界定“大统战”格局中各主体的权责边界,如何保证各部门在实际的统战工作中既不越位又不失位,这些都是研究者面临的紧迫问题。
研究手段不足。实证性方法运用、多学科交叉介入、比较分析研究等手段运用得较少。现有的研究成果对定量技术手段重视度不够,使得统一战线的实践价值缺乏数据支撑和实证分析,难以产生足够打动人的解释效力。统一战线囊括政党、民族、宗教、侨务等多学科,而目前学界对各学科相关研究成果的消化、汲取不够,往往各自为政,尚未形成遥相呼应、以点带面的整合效应,这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统一战线学知识体系的搭建。
(二)未来方向
第一,增强学理阐释。“统一战线”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特有的丰富性需要我们深入辨析与它相关的重要概念。例如,“统一战线”与“战略策略” “统一战线”与“共同体”、“统一战线”与“理念文化”等的关系问题。廓清这些问题的联系与区别,以推动对统一战线研究的清晰化、精深化。从发展历程来看,统一战线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景观。因此,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为指导,寻找历史基因,从学理上探讨统一战线形成条件中的历史文化内在规定性,而不是满足于纯粹罗列与统一战线契合的传统要素。另外,应以统一战线学科建设为契机,在加快提炼本土经验的基础上阐释统一战线的中国特色,研究构建一套统一战线治理效能的概念框架和评估系统,为中国自主话语权体系建设添砖加瓦。
第二,深化研究内容。要持续研究统一战线的历史过程,研究各历史阶段之间统一战线战略方针接续转承的逻辑关系,有必要澄明过往的历史为统一战线当前状态积蓄了哪些关键要素、孕育着何种发展趋势;顺而也可开展研究社会转型期不同社会思潮对统一战线的影响等。根据矛盾论,作为复杂大系统,统一战线在现实中展开必定有其矛盾运动,我们既要看到统战主体的能动性,又要重视客体对主体的反作用。例如,在新型政党制度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如何充分认识参政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党外人士怎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共的意志。另外,在解释统一战线在某一具体历史情境下为何成效显著时,要从整体上理顺各条线索的逻辑次序,说明各逻辑要素互动的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其关系。
第三,强调实践导向。哲学家们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8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9页。当前学界关于统一战线的研究议题多为宏观的概念性问题,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研究有待加强。习总书记在纪念建党百年讲话中强调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这就要求既上接天线,将统一战线置于治国理政大战略框架下从认知层面解构;又要下接地线从问题意识出发,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国家治理视域下,统一战线实际上构成了一个统一治理大系统,有必要通过对系统整个运作过程和各利益相关者之间互动的研究,提升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的适用度。对于一项新政策出台后,对统战领域到底产生了哪些影响,利益各方参与互动的逻辑如何呈现,政策效果如何,怎样持续对其优化等问题,未来研究可多从实然的角度探讨统一战线治理实践的具体实现形式与治理成效。另外,也可从“宏大叙事”转向“微观体验”,强化诸如基层统战平台民主治理的个案分析。
第四,增强哲学自觉。当前已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不同领导人的统一战线思想的哲学意蕴,也有人开始思考统一战线的伦理向度,这都是有意义的探索,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远远不够。“大统战”格局下开展统一战线研究,因为哲学论证不能缺席,哲学是关于事物本质和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层次。事实上,统一战线兼具工具性与价值性,是“硬件”与“软件”的结合;统一战线在现实中的展开也是一种辩证运动,因此哲学研究前景明朗。例如,运用社会基本矛盾分析法,深入理解构建“大统战”格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统一战线各种矛盾的产生、发展和解决;以系统思维把握统一战线领域内的重大关系;坚持唯物史观的人民立场,深刻领会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统一战线的价值追求。
第五,丰富研究方法。一是强化定量研究。长期以来,统一战线研究主要停留于经验总结或理论思辨层面的论述,但讲好中国故事也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统一战线是共产党人的社会学,注重调查研究是做好统战工作的重要原则,统战研究者也应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因此,未来可多开展田野调查,尝试从鲜活案例切入,对数据“深加工”,逐步构建系统规范的评价体系,突破以往固化在定性研究方面的不足。二是强化比较研究。对统一战线的研究既要有时间的承续性,也要有空间的并列性。换言之,统一战线研究可加强纵向的历史比较和横向的国别、地区比较,发掘具有镜鉴意义与启发价值的治理经验。三是强化交叉研究。提倡研究要勇敢“破圈”,加强学科之间的协同,跨学科、多种研究方法并用,推进学科视角的融合与研究范式的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