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药学学科建设背景下药理学教学改革新路径
2022-12-12邓丽娟陈敏锋齐琦张冬梅
邓丽娟,陈敏锋,齐琦,张冬梅*
1暨南大学药学院;2暨南大学中医学院;3暨南大学基础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 (广州 510632)
为适应中国创新药物研究“领跑”世界的格局发展,满足现代医药行业社会与市场对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紧迫需求,暨南大学药学学科聚焦国家战略,以立德树人、创新药物基础和应用研究、服务国家医药产业发展为核心,以“一流药学学科、一流药学专业”两个建设核心为驱动,以“思政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中外融合”五维一体深化药学专业建设新内涵,探索一条特色鲜明的一流药学人才培养新路径——“两核驱动、五维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解决本科教育难以适应药学行业高速发展的问题。
课程是本科教育的基石,而一流的本科教育又是“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内涵与核心任务[1]。因此,在“双一流”学科建设的背景下,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将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也是联系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其教学效果以及学生掌握的程度对后续课程学习和就业有重要影响。笔者分析课程的教学现状与问题,结合课程要求和学生培养需求,提出教育创新改革策略,充分利用学院科研优势和现代互联网教学优势,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习惯,改善药理学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助力本校“双一流”学科建设。
1 药理学教学现状分析
1.1 教学知识点增加,教学课时不够
目前,本校选用杨宝峰院士等主编的《药理学》(第9版)作为该课程的主讲教材,主要内容涉及药物结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不良反应等。随着培养计划的持续修订,课程的教学知识点增加,课时数则由54课时减少至36课时。因此,内容多、课时少这一现状迫使教师只能对某些内容做简要介绍。此外,部分学生对生理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解剖学等先修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固,导致学生跟不上课堂节奏,学习兴趣低,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明显不足。要在相对较少的课时内,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及时优化、重组教学内容。
1.2 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多数药理学课程依旧是传统教学方式,即教师在授课时按照书本上的药物结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以及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依次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艰涩,难以提起兴趣主动学习。学生对所学内容缺乏理解,对相关药物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和记忆,导致其无法将所学知识灵活地应用到临床病例中[2]。此外,目前药理学教学还存在下述问题:教材内容陈旧,教材中介绍的药物以经典药物为主,某些药物已经极少使用,甚至不再使用;教学体系不完整;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等。这在不同程度上也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甚至与药学临床应用脱节。因此,药理学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3 实验教学落后
在实验教学部分,多数学校是将实验目的、实验步骤等详细地写进了药理学实验指导书中,学生只需按部就班地进行实验,整个实验课中,学生并无自主思考的过程。同时,实验内容过于简单、实验设计过于陈旧,实验结果都已被反复验证。加之实验成绩占比较低,甚至不计入期末成绩,学生难免会懈怠。另外,许多学校实验室规模较小、实验设备简陋,功能单一,或者实验设备利用率低,这些都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3]。
1.4 考核方式单一
就目前来说,药理学的考核方式还是以试卷考试为主,这种方式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学生只需要在期末考试前对课本、PPT内容和课堂笔记进行突击记忆就可应付。从考核结果来看,学生虽然看似已完成了对课程的学习,但是缺乏对知识的系统性掌握,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无法真正地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实验能力。
2 将“思政铸魂”融入药理学课程,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药学人才
药学人才承担着药品研发、生产和监管责任,药学人才培养关乎健康中国建设,牵系民生工程。将思政教育融入药理学课程,是促进新时代药学专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也是高校药学专业“三全育人”的重要实践路径,更是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4]。暨南大学药学院秉承“思政铸魂”的教育理念,以立德树人为核心,通过修订药理学课程目标,构建资源丰富的药理学课程思政案例库,创新药理学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培养药理学教师思政能力,完善药理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等途径,打造“行走的药理学思政课堂”,将思政教育融入课堂和社会实践,学思践悟,涵养药学学生强烈的家国情怀、法制观念、职业素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等。
2.1 增强文化自信,融爱国主义教育于药理学教学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药理学家以国家发展及人民需求为己任,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积极探索,为我国的药理学科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药理学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大量的思政元素,可以构建丰富的药理学课程思政案例库,为教师深入研究与学习提供素材。例如,陈克辉教授在中医岳父的指引下首次研究麻黄碱的拟肾上腺作用;屠呦呦教授发现青蒿素在全球疟疾防治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邹冈和张昌绍联名首次定位吗啡作用部位,被国际药理学界誉为吗啡作用原理研究的“里程碑”等。除了药理学家的故事,还有很多我国医药学发展过程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这既是对中医药防治疾病的肯定,也是对我国优秀民族文化的肯定,更是爱国情怀及民族精神的体现。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通过对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从人类医药的起源,早期的医药文明,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变革及当代医学的特点、趋势与挑战等方面,融入思政元素,增进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主义情怀以及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精神在药学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2.2 提倡科学精神,将创新思想融入药理学教学
药理学最主要的内容包括药物的疗效、作用机制、不良反应、适应证等,每一个知识点都是科研人员经过科学严谨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准备经典的药物发现过程的案例,引导学生思考。比如,教师在讲解神经药理部分时,可以引入我国神经药理学的奠基人——金国章院士,他开发出镇痛药延胡索乙素。在讲授胆碱受体激动药时,引入唐希灿教授开发的石杉碱甲(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其疗效优于美国FDA近年批准的治疗早老性痴呆新药他克林和多奈哌齐。此外,唐希灿教授团队还成功开发了5个新药。这些中国药理学家在创新药物的基础研究和新药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案例,可以被巧妙渗透到药理学相应章节中,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启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为学生今后的科研创新播下种子。
3 “双一流”药学学科建设背景下药理学教学改革新路径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多数以经典理论知识和实验相结合进行授课,由于药理学课程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课堂常常陷入“填鸭式”的教学局面。如何丰富课堂形式,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提升药理学教学质量,注重临床应用的实践性,已成为目前药理学教育的重要探索方向。“双一流”教育战略的推进为本科生课程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和教学理念,也为药理学的教学带来新的契机。教师应从多个环节完善创新药理学课程教学,走出当前药理学教学的困境。
3.1 融合多元化教学,丰富课堂形式
由于药理学课程比较特殊,加课时安排的限制,以往单纯的线下授课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药理学网络课程应运而生。现代化教育手段及网络化教学方式对大学生的药学教育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5]。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使用互联网教学工具,结合雨课堂、中国慕课、超星学习通、智慧树等网络教学平台与线下进行混合式授课,课前线上预习视频及问题讨论、课中发布随堂测试题考查、课后练习巩固[6]。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授课,通过讨论、测试等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强化过程性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亦有助于教师多维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解决难点问题。混合式教学整合了在线学习与传统课堂学习的双重优势和体验,可解决学习空间小、学习时间短、学习资源少等传统教学中无法克服的实际问题[7]。基于现有成熟的教学平台开展混合式教学设计,可实现在混合式理念下对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通过课外的教学平台,教师可设计问卷提前了解学习者的知识储备情况,帮助后期设计有针对性,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活动。
在引入线上平台教学的同时,教师要综合考虑学生学习上各方面的需求,要合理安排线上线下课程时间与内容,提高线上及线下教学效率[8]。融合多元教学模式,不仅需要现代科技手段,亦需要辅以丰富多样的课堂形式。例如,开展翻转课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化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分析,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和效果,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现阶段,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根植终生学习的理念也是“双一流”教学背景下教育的重点。在药理学的多元化教学中应当注重此方面的培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和积极性,培养医药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高效学习的能力。
3.2 以案例分析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改进
传统药理学授课注重经典药物教学,但药理学知识晦涩难记且易混淆,如何通过改进优化教学,增强学生药理学的思维,提高学生药理学整体水平,这是教学改进的关键任务。在学习解热镇痛药、镇痛药等章节内容时,学生常常难以区分急性锐痛和慢性钝痛以及头痛、胃疼、关节痛等不同疼痛该如何用药,教师可在多个章节讲授后再进行串讲。比如分享临床案例,学生就案例进行分析与讨论,提出用药计划,教师对讨论进行评价和指导,完善用药方案,教师课后根据本次内容进行课程小结。以案例分析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不仅可加强学生的药理学系统意识,将课本知识运用到临床实践当中,也可同时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
3.3 开展药理学前沿课堂
由于药理学的发展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关注药理学前沿进展的科学意识是重要任务。教师在讲授抗肿瘤药物、心血管系统药物等章节时,可邀请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或企业专家,开展别具一格的药理学前沿课堂,分享目前药理学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将新药研发过程中的实践经验有机融入本门课程理论教学中。学院开设“镜湖药学大讲堂”,聘请国内外药理学领域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等为本科生开设高水平药理学领域前沿知识讲座。为开拓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学院依托“111引智”创新计划、高端外专计划,柔性引进了国际药理学领域资深专家为本科生讲授药理学课程。前沿药理学内容的传授,可有效拓宽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认识到临床用药现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科研创新的激情与信心。
3.4 将科研成果融入教学课堂或实验项目
传统的药理学教学内容以教材为基础,教师结合自身理解和认识,将专业基础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知识渗透的过程中,知识的新颖性、前沿性往往取决于授课教师的科研实践经验。科研成果往往是对基础知识的更新与应用,以此来反映专业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新颖性很强。目前,药理学授课教师队伍是一群富有创新活力和奉献精神的科研一线研究者,学院鼓励授课教师将其科研成果与教学内容互补,将科研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或学生实验项目,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同时,学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导师全程参与本科生的科研思维和创新实践的指导;动员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的“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和毕业设计等项目。学院建有教育部中药现代化与创新药物研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创新药物研究广东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广东省精准化学药物研究工程中心等1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开放上述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本科生创新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大限度发挥基地、设备等的作用,不仅有助于教师开展科研工作,也有助于教师丰富实践教学环节[10]。通过以上措施,将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引入教学环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研究性学习,以“分层次、多模块、内容衔接”的方式,全面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综合能力[9]。
3.5 以“药理学+X”模式为抓手,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
为适应中国创新药物研究“领跑”世界的格局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双一流”综合性大学的科研平台优势,以药理学为核心,强化“药理学-生物学”“药理学-临床医学”“药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融合,不再局限于基本的药理学知识,鼓励学生将药理学课程学习与本专业相关知识相结合,进行跨学科的创新学习,实现融会贯通,真正实现学有所用,这也是当下本科生药理学课程教学的目标之一。药理学教学应定位在一定的国际化视野高度上,将药理学的基础教育上升到本科生专业素养教育层面,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把药理学教学定位为培养“药学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有效推手之一。药理学课程教学在交叉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定位后,要多借鉴国内外兄弟院校的经验,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明确目标,让药理学成为本科生进行专业学习的有效助力,推进药理学教学与其他生物医药学科的教学齐头并进的发展。
3.6 丰富考核方式
药理学知识点多,以往的考核方式比较单一,多以卷面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卷面内容基本是名词解释、选择题、案例分析等。由于知识点繁多,学生经常出现考试前突击记忆,考试后知识点全忘记的现象。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药理学知识,应改变传统的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有机融合。终结性评价是以考核学生发展能力为指向的,既要考核基础知识,又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和高阶能力,以督促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学生才能更全面、更扎实地掌握药理学知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改善上述现象:教研组利用动画技术展示知识点具体内容;让学生组成小组,教师提供一些药理学的前沿基础理论,学生自行研究并进行汇报(展示形式不限,PPT、视频甚至表演均可)。这些措施可以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接触前沿理论,加强文献检索与总结的能力,促进学生团队协作能力的养成。
4 特色与创新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创新人才的主力军。这就要求高校应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储备的基础上,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共同发展。暨南大学药学学科入选教育部一流药学学科和一流药学本科专业。在学校“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面前,人才培养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核心任务。学院将在教育部“双万计划”“六卓越一拔尖”等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全力投入药学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中,结合学校特殊的办学使命和政治任务,创新性地提出“两核驱动、五维一体”的新药学人才培养模式:将思政元素与药理学教学内容有机融合,加强课程思政的建设和改革创新,进行思政铸魂,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药学专业人才;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注重药理学教学在个性化、信息化、多样化等方面的改革;将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科研平台应用于高质量的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达到“科教融合,科研育人”;以“药理学+X”模式为抓手,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培养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拔尖药学人才;改进考核方式,改革教学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总之,在“双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以药理学教学改革为例,在信息化背景下的髙校教学改革需要突破传统教学理念,改变被动的灌输模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不断地创新教学手段与方式,更新与完善教学内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内容,打破课程体系界限,融合不同学科内容,进一步深化髙校教学改革促进教学的有效性,助力学校高水平大学和“双一流”高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