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加工论在药学研究生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中的应用

2022-12-12李丹康玉潘培辰侯廷军

药学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所学课程设计

李丹,康玉,潘培辰,侯廷军

浙江大学药学院 (杭州 310058)

1 课程开设基本情况

发表英文学术论文是进行研究成果展示和同行评议的最重要手段之一。如何将研究成果用符合科学规范的方式客观清晰地陈述出来,这与作者的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密切相关。近年来,许多高校研究生培养方案也越发注重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教学[1],将英文学术论文写作列为研究生必修课程。但是,研究生通常忙于课题研究,课程学习很容易流于形式。为了让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富有成效,教师在课程开设之初进行课程设计时就应该考虑以下几点:有效利用课堂时间;对英文学术论文不仅仅聚焦于写作,还应关注阅读和评议;让学生“痛并快乐”地学习,即不能出工不出力,要更多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药学研究生通常已经完成了大学本科的专业学习,具有完备的化学和生物学基础知识,但存在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个体差异”。而医药英文学术论文有其多年形成的规范,学生良好的英语水平实际上也不完全对等于其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能力。英文论文写作课程教师应着重于带领学生剖析英文学术论文,学习论文的结构与各章节的写作特点,让他们感受到英文学术论文之“节奏”与“美”,以期他们掌握英文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并产生对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内驱力,进而形成阅读、科研与写作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 信息加工论对课程设计的指导作用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通过科学方法研究教与学相互作用基本规律的科学[2]。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该学科提出了很多来源于实践,并且对实际教学有指导作用的理论和思想。其中,在现代教育心理学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学习的信息加工论”,在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设计时给笔者极大的启发,成为该课程设计的指导理论[3]。该理论分为2个部分,一个是加涅的学习的信息加工理论,另一个是认知负荷理论[2]。信息加工理论将学习分为8个阶段:动机阶段(期望)、领会阶段(注意:选择性知觉)、习得阶段(编码:储存登记)、保持阶段(记忆储存)、回忆阶段(提取)、概括阶段(迁移)、操作阶段(反应)、反馈阶段(强化)。它们反映了技能习得的一个较为普遍的规律。认知负荷是指一项具体任务的执行给个体认知系统所施加的负荷。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如果认知负荷超过了学生所具有的资源总量,就会造成认知负荷超载,影响学习效率。前者提示进行课程设计时可以遵循的习得规律,后者则提示教学形式要减小学生资源消耗。而对于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程来说,首先学生可以通过理论学习(教师授课)完成领会、习得和保持阶段的学习,然后通过实践完成回忆、概括和操作阶段的学习。

3 课程的设计和实施

课程设计的宗旨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学习和掌握英文学术论文的阅读和写作,从而促进科研活动的开展。在“学习的信息加工论”的指导下,笔者把学习的8个阶段基本都安排到了英文学术论文写作课上。

首先是沟通、讨论和动员(师生互动)。动机阶段是指学生被告知学习目标,形成对学习结果的期待。教师从了解学生选修这门课的动机开始,着重端正其学习态度,并通过对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方式的介绍激发其学习热情[4]。因为课程设计的理念是希望学生在一种相对放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和讨论,这一阶段的师生互动相当于学习预热。从连续基本满员的到课人数来看,预热相当成功。

其次是教师运用情景启发式讲解学术论文各章节。这一环节采用情景启发式教学,横跨领会、习得和保持3个学习阶段,主要由教师主导。这3个学习阶段主要是学生依据其动机和预期对外在信息进行选择,注意那些与学习目标有关的刺激,并对信息进行编码和存储,然后将已编码的信息存入记忆。选取的教材为华乐兹的《如何成为学术论文写作高手》(北京大学出版社)[5]。具体教学根据英文学术论文写作所涉及的各个步骤,分为“Writing the introduction”“Writing the methods section”“Writing the results section”“Writing the discussion section”“Revising”“Writing the abstract”“Citations”“Writing the cover letter to the editor”几个模块。可以看到,这一系列模块的编排顺序正是英文学术论文写作的一般流程。在进行模块的具体讲解时,教师运用情景启发式进行教学。每进入一个模块的学习,教师都会首先提出一系列跟该模块相关的问题,让学生以即将开展论文写作作者的身份,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将问题逐一解决。例如,在学习“Writing the introduction”时,“你所研究的领域有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这个问题很重要?”“有哪些问题是目前还不清楚,有待你进行深入研究的?”“你的研究工作是否与前人的研究相矛盾或是他们研究的进一步拓展?”“你提议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以解决问题?”等问题被逐一抛出,学生逐一学习和解决,其涉及写作内容、时态和语态等。学生跟着教师一起将写作流程分步走完,形成较强的代入感。

最后是实践(师生互动)。①讲授内容与实际学术论文的对照。回忆阶段是学生根据线索对信息进行检索和回忆。而概括阶段是学生在变化的情境或现实中利用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概括和迁移。简而言之就是对所学知识的活学活用。为了较好地进行回忆阶段和概括阶段的学习,笔者让学生在事先各自准备的文献(提前1周通知)中对照寻找前面讲解和学习的关于各个章节的相应点,进一步强化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②Introduction要点标记、分组阐述和讨论。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而Introduction是整个英文学术论文中学生普遍反映最难写作的部分,教师选取这个部分进行重点剖析,再次进行回忆和概括阶段的学习。这个环节要求学生对文献的Introduction进行仔细研读,并按照所学到的该模块的写作特点,在所列举问题的指引下,对要点一一进行标记。然后进入操作阶段,即利用所学知识,进行各种形式的练习。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学生不仅能把Introduction的要点标记出来,还要能进行要点输出。因此,学生依照自愿组合的原则进行分组,然后在小组内部依次给组内成员传阅和讲解自己所研读文献的Introduction各个要点,教师巡场[6-7]。实际操作中,这个阶段更像是小型的“Journal club”。学生的讨论比较热烈,学习氛围较浓。③精读Results and Discussion并评价数据质量进行“拒稿”。Results and Discussion作为一篇学术论文的主要组成部分,教师将其列为课堂上的剖析重点。学生被要求对照所学,即Results and Discussion章节的写作内容和特点,对文献的这个部分进行精读,即再次进行回忆和概括阶段的学习,然后“拒稿”。“拒稿”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实现学术论文“评议”,让学生换一个角度,以“拒稿”为出发点,从评审人的视角去体会和学习英文学术论文中Results and Discussion章节的结构和特点[8-9],即操作阶段的学习。自主分组之后,学生依次向同组成员说明自己在文献该章节中发现的问题,并且不限于写作方面的问题。④英文学术论文框架写作和讲评。这个环节是对整个课程学习情况的检测,是回忆、概括和操作阶段的综合学习。考虑到参加课程学习的学生大多为研一新生,刚刚开始课题研究,教师只要求其完成一篇英文学术论文的框架写作。该框架写作的成品要求有完整的论文结构,其中Introduction应较为完整。为了节省课时,这个环节是安排在课外完成的。然后进入反馈阶段,以教师为主导对学生的英文学术论文框架进行逐个讲评。

4 课程的反馈、评价和分析

课程结束之后,笔者采用问卷星[10]发起了学习情况调查,问卷回收率为70%。调查结果显示,针对“课程采用了理论结合实际的方式,你觉得这种方式如何”“关于学术论文框架的写作练习和讲评,你觉得有收获吗?”“你觉得这个课的性价比(所学到的东西和所花费时间的比值)如何?”等问题,学生都给出了100%的肯定回答。此外,大部分学生(80%~90%)认为关于学术论文各个部分写作内容和特点的讲解是清晰和充分的。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他们的文献阅读能力提高了。绝大部分学生(近90%)在分组讨论学术论文Introduction的实践环节,能对应理论课所学顺利进行,而选择“不太能”的学生认为自己是因为专业英语词汇等限制,没有人选择“不能”。但是针对已发表论文的Results and Discussion进行数据质量评价并“拒稿”的实践环节,只有40%的学生能对应理论课所学顺利进行,选择“不太能”的学生认为主要原因是“专业知识不够”,其次是“论文本身比较完美,没有瑕疵”,只有1名学生认为是“理论课中相关介绍不够”,没有人选择“不能”。并且有学生提到,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今后他们发表研究成果做好了铺垫,而且让他们对自己研究生阶段所从事的课题进行了梳理和规划,对接下来的学习很有帮助。

但是,这一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些问题:①学生分组是按照自愿原则进行的,实际上过分民主会带来一些不利于教学的因素。如专业方向相差较大的学生在进行讨论时会有困难。另外,有些学生会扎堆,造成某些小组人数过多,而有些学生如果平时是独行侠,在入组时也会感到困难。②从已经发表的文章中找问题,对于研一新生来说好比“鸡蛋里面挑骨肉”,较为困难,这一点在调查数据上也有所显示。而在现场,教师也的确感受到氛围没有在讨论Introduction时热烈。③英文学术论文框架的作业是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的,虽然做了细节要求,但作业完成质量低于预期。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今后将做如下改进:①在教师的指导下自愿分组,要求每组4~5人,专业相近。②教师可以提前准备一些文献,或者让学生将各自准备的文献提前发给教师,这样教师可以预先做好更为充分的准备,以便于现场进行指导。这样做的另一个好处是,“与教师共享文献”会让学生对接下来的教学环节更加重视。③小组人数下降有利于控制讨论时间。节省的时间,教师可以让学生趁热打铁在课堂上完成作业,提高作业质量。另外,鉴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授课形式获得了学生的普遍认可,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可以考虑进一步深化这样的结合,比如将教学和实践穿插结合,根据英文学术论文各章节特点让“领会+习得+保持”与“回忆+概括”多次交叉进行。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所学课程设计
本期主要学术论文英文题目及摘要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沉睡数千年 一醒惊天下——三星堆考古启示下的儿童美术项目化课程设计
非所学
非所学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
提高复习教学的实效性
一道课本题 几点新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