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区域医药产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022-07-09秦昆明董自波孙涛李海南马卫兴
秦昆明,董自波,孙涛,李海南,马卫兴
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 (连云港 222005)
生物医药行业是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以及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强,生物医药产业已成为近年来全球成长最好、发展最活跃的行业之一。随着《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的深入实施,生物医药行业将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人才资源是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引擎和支撑,也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各大医药企业大力引进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但人才的竞争不仅仅在于数量,更重要的在于质量。如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医药企业成长的迫切需求,更是高校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1]。
2017年,教育部《关于推动高校形成就业与招生计划人才培养联动机制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高等教育要主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切实提高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的适应度,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促进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需求相适应。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地处连云港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以培养应用型药学类专业人才为目标,通过坚持聚焦“三个面向”,推动实现“把学院建在园区,把专业设在产业,把课堂放在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梦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积累了一些经验。
1 面向行业,产教融合建设药学特色学科
近年来,我国生物医药产业规模持续增长,产业集聚化发展不断增强。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发布的《2019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评价及分析报告》显示:2018年,全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总产值约1.82万亿元,同比增长16.95%。经过数十年的模仿创新和产业升级,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处于新发展周期的起点,在政策、技术、人才和资金的共同作用下,将产生前所未有的产业动能,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加速发展,造就一批优秀的生物医药企业[2]。
为了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2017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改革药品医疗器械审评审批制度的意见》《关于加强和促进食品药品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意见》《“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等政策文件,大力支持创新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未来,随着创新药物品种的不断研发和产业化,医药企业对于各类药学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将会不断增加,主要包括工艺合成类人才、药物制剂类人才、药物分析类人才、生产管理类人才、质量管理类人才、药品注册类人才等[3]。
产教融合是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必由之路[4]。2019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提出,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在全国统筹开展产教融合型城市、行业、企业建设试点,引领新时代教育、人才、产业、经济变革的战略方向。由于生物医药行业实践性很强,大力发展产教融合,将行业发展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5]。
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顺应行业产业发展趋势,面向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需求,大力发展产教融合,重点建设药学特色学科(图1)。目前,学校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规划项目建设高校。药学学科入选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也是江苏省优势学科的主要支撑学科。学校拥有江苏省海洋药物活性分子筛选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海洋药用资源开发工程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2017年以来,药学院先后获得“药学”“中药学”“生物与医药”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与连云港贵科药业有限公司、江苏原创药物研发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企业研究生工作站;聘请鲁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康缘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的6位专家担任江苏省产业教授。在课程设置方面,课程组坚持产教融合教学模式,定期邀请企业技术专家进行授课,并联合编写了产教融合应用型专业教材,以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在实践教学方面,通过产教融合共建16家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在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获得更多实践机会,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坚持“项目和课程从生产一线中来,成果和人才到生产一线中去”的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了“以产兴教、以教促产”良性互动的产教融合长效机制。
2 面向区域,工学结合服务地方医药产业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空间布局完善,已呈现出集群化发展态势,形成了苏南、苏中、苏北三大生物医药板块,集聚产生了泰州、连云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六大产业园区。随着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江苏省已形成“四大医药板块”即苏南的苏锡常医药产业群、苏中的中国泰州医药城、南京“药谷”以及苏北的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基地。山东省生物医药和海洋药用资源开发产业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先后涌现出鲁南制药、齐鲁制药、新华制药等一大批全国知名医药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功能糖、氨基酸、透明质酸、复合酶制剂生产基地。
连云港市地处苏北和鲁南交界,作为全国医药创新高地,先后孵化了一大批原创药物研发成果。过去几年间,连云港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创新能力持续攀升,创新人才加快集聚,平台载体初具规模。2019年,中国10个自主知识产权新药中3个出自连云港;中国医药创新企业10强中,连云港恒瑞稳居首位,正大天晴、豪森分列第三、四名。这些成绩的背后,有强大的人才“引擎”作为支撑。生物医药产业是人才密集程度很高的产业,连云港市仅江苏海洋大学一所高校拥有比较完整的高层次药学人才培养体系。很多生物医药企业都面临着“找不到合适人才,也留不住人才”的窘境。如何面向区域产业发展,培养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应用型药学类人才,是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6]。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脉络,主动调整专业布局,确保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相适应,先后新增了“药物制剂”和“药物分析”专业,培养企业急需的专业人才。瞄准连云港市“建设国内一流、世界知名中华药港”的战略定位,主动对接园区,确立“工学结合”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图2),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核心,倒逼专业课程体系“应用型”改革,努力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7]。药学院联合连云港经开区管委会、行业骨干企业,共同推进实体化平台建设,在“中华药港”产业园区,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学院”,通过重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紧密贴合企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开展校企产学研深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以及人才技能培训等,学院探索推动“引企入教”“寓教于企”的改革与实践。
3 面向企业,校企联合培养创新应用人才
“中国医药创新看江苏,江苏医药创新看连云港”。连云港以港得名,因药而兴。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增加,已形成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小分子药物等六大特色产业。2019年,连云港市共有规模以上医药企业44家,其中医药制造企业37家,实现产值589.5亿元,同比增长13.8%;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企业7家,实现产值6.6亿元。恒瑞医药、豪森药业、正大天晴、康缘药业分别位列中国医药研发产品线最佳工业企业第一、二、四、八位。形成了化学药品原料药、化学药品制剂、中成药、生物药、卫生材料和医药用品、医疗器械、药用包装材料、中药饮片加工等八大产品群。
近年来,随着医药政策不断调整,行业竞争日趋加剧,医药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外部环境与挑战。医药企业的用人标准也不断提高,应聘者不仅要掌握药学专业知识,还要掌握其他相关专业知识;不仅要熟悉基础知识,也要熟悉最新的政策法规;不仅要了解基本理论,还要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仅要懂技术,还要懂市场和管理。因此,如何让学生在读书期间,具备更多企业需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是高校开展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8]。
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专业优势,与连云港本地医药企业在生产、研发等方面,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改革实践,主要开展了如下工作:①创新提出“3+1”订单式人才培养新模式。采取“三年在校学习、一年在企实习”的模式,学生到企业进行课程实训、岗位见习和生产实习,学习并掌握解决生产一线实际问题的本领[9]。2019年,药学院与恒瑞医药“3+1”人才培养项目入选中国高等教育博览会“校企合作双百计划”典型案例。②校企合作制定课程设置计划。通过组建学校、企业专家联合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将企业人才需求与课程设置直接挂钩,实现校企对人才的联合培养;课程组从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析,基于工作过程来设计课程,灵活调整课程体系;加强教学、实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项目,充分反应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③大力推动“双师型”队伍建设。学校选拔教师到企业见习和锻炼,使教师了解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掌握专业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同时,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或聘请其做兼职教师,通过现场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促进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的紧密结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0]。④积极推进校企科研合作。通过校企联合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向企业转化新技术、新产品;与企业合作开展课题研究,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课题,共建科研成果转化平台等。近三年来,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专家团队与豪森药业、贵科药业、杰瑞药业等企业合作,累计到账科研经费近千万元,获得部省级科技奖励3项;校企合作编写的《现代靶向药物》教材入选江苏省重点教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图3)。
4 结语
生物制药行业是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就人才培养要求而言,对实践能力和政策把握能力要求较高。因此,高校在培养应用型药学人才过程中,必须要有医药企业的参与,才能获得更好的人才培养效果[11]。江苏海洋大学药学院充分发挥地方产业优势,坚持聚焦“三个面向”,积极开展教学改革研究。通过与医药企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产学研合作,探索形成了“‘3+1’人才培养”“校地产业学院”等多种产教融合模式,解决了应用型药学类人才培养的难点和痛点。在教学改革研究过程中,笔者也发现,校企产教融合的机制还不够健全,配套政策还不够完善,合作模式还不够成熟[12],需要政府、企业和学校多方面继续不断探索完善,努力实现多方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