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下的印染服装碳足迹、水足迹的核算及碳市场的发展(续一)
2022-12-12陈荣圻
陈荣圻
5 碳市场的发展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21 年4 月22 日在40国领导人气候峰会上的讲话中承诺,力争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国将严控煤电项目,“十四五”时期严控煤炭消费增长,“十五五”时期消费量逐步减少。为此,政府除了大力开发可再生新能源,还将启动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
2021 年7 月16 日上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启动仪式以视频形式启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在北京主会场出席仪式,宣布全国碳市场上线交易正式启动;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上海分会场并讲话。要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作为以市场机制推动温室气体排放的重大制度创新,全国碳市场的启动交易必将为引导更多资源投向低碳发展领域提供有效途径,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首个交易日累计成交410 万t,金额超过2 亿元。由于首批交易企业的碳排放量达40 亿t CO2,中国碳市场开市便跃居全球最大。7 月16 日碳排放配额以48.00 元/t 开盘,下午收盘时为51.23 元/t,盘中一度触发涨停,全天涨幅6.8%。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华能集团、华电集团、电能集团等企业参与了首日交易。在首批参与交易的企业中,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超过了2 162家。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制定碳减排策略,未来单位产出能耗将不断降低。
从首日交易情况看,全国碳市场整体成交较为活跃,随着碳定价机制的不断完善,中国碳市场有望成为年交易额超过千亿元人民币的大市场。除电力行业外,全国碳市场将逐步扩大到更多的高排放行业。预计未来1~3 年,钢铁有色、石化、建材、造纸、电力和航空8大高能耗行业都将被纳入该市场。
首批被纳入的是电力行业,后续还将建材、石化、化工、钢铁等行业纳入其中。虽然石化行业现阶段还没有被正式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范围,但基础工作早已开始[27]。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已经委托石化联合会协助开展各项有关工作。
欧盟碳交易已发展了16 年,2005 年启动的欧盟碳市场是全球最早开启的碳市场,现在有30 个国家、1.2 万个企业和其他碳排放单位参与交易,控排量占欧盟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45%。
欧盟碳交易市场发展分为3 个阶段:第1 阶段(2005—2007 年)只覆盖来自发电厂和能源密集型工业的CO2排放,排放配额都是免费分配给企业;第2阶段(2008—2012年)为正式运行阶段,新增航空行业,免费排放配额比例削减至90%;第3 阶段(2013—2020年)为机制调整阶段,拍卖是配额分配的默认做法。
除中国外,目前全球已经实施或完成制定碳交易体系的国家和地区有新西兰、韩国、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华盛顿州等。
6 绿色低碳转型伴随的后遗症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随着太阳能、风能、氢能以及传统的核能、水能发电的发展,煤炭、天然气、石油将逐步退出市场,特别是2030—2060 年碳中和年代,将实现碳清零。燃油车将被充电车取代,清洁能源也将取代煤炭,碳排放量因而逐渐减少;改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后,发电机和工业锅炉设备等也将得到改造;家庭烹饪和烧制饮用水也都将改用电磁炉。但是高碳能源的逐步退出同样会影响下游工业生产,因为石油不光为燃油车提供汽油和柴油,石油精炼的某些馏分中还含有乙烯和丙烯,是合成环氧树脂和聚醚的原料。石油不仅加工生产汽油(包括车用和航空用),还可以生产烷烃、环烷烃和芳香烃,是下游多个行业所需的原料。我国是石油净进口国,但是近期不断传来好消息,例如最近发现大庆油田页岩油的储量达到12.86 亿t,此前新疆也发现了数十亿吨页岩油矿。为此有关部门将决定是否减少石油进口量,转而加速开采已勘探到的油矿。
另一个涉及国计民生大问题的是传统铁矿石(大多是氧化铁)。首先要在高温下用焦炭提炼为生铁,然后用高炉炼钢。而焦炭是由炼焦煤在焦炉中经过干馏转化而来,有3 种物态:(1)固体,即高炉炼钢用的焦炭;(2)气体,即过去的城市煤气;(3)液体,即煤焦油,含多种化学物质,包括苯系、萘系、蒽系物质以及苯酚、二甲苯系列化学品原料,用于制造染料、有机颜料、合成药品等。一旦高炉炼钢使用绿氢(使用可再生能源电力电解淡水而得,也用煤电或者天然气发电,其电解水得到蓝氢),将不再需要焦炭,那么煤焦油也将消失[28]。这些行业已有上百年的历史,都是重要的传统工业。
如果要在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也就是说在10年内,一些高碳能源仍然可以应用,比如2021 年秋冬季全球缺煤、缺天然气造成断电、限电,政府部门采取措施大力供应煤炭、进口天然气,以保证工业和居民用电。如果要在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高碳化石能源将逐步被可再生能源替代,但是石油、煤炭、天然气等高碳能源仍然可以根据需要而应用,所以除了大幅减排CO2外,还需要将一些CO2清除。
CO2清除是指从稀薄的空气中提取CO2,方法有2种:(1)提高大自然的CO2吸收率,恢复已经退化的森林,大规模植树造林。中国一直在建造“绿色长城”,该项目始于20 世纪70 年代末,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林项目。“三北防护林”由3 条新种植的森林带组成,总面积加起来和德国(35.65 万km2)一样大,这些森林绵延4 500 km,中国希望借此阻止沙漠扩张,减少沙尘暴,改善气候和土壤条件。3月12日是植树节,要动员众人种植树木,使森林逐步城市化,在城市内植树造林以建成绿色城市,最近政府又提出要在数年内建造5 个国家公园。世界上地域广阔的国家如美国(937 万km2)、俄罗斯(1 710 万km2)、印度(298 万km2)、巴西(851 万km2)都在大规模植树造林,并防止大量砍伐以及预防森林大火。此外,促进岩石和海洋吸收CO2也是人们热议的“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2)直接捕获CO2,利用化学反应生成CO2,然后将其回收用于工业用途,或者将其固定在多孔性岩层或海水中。这项专利技术从2020年的167项增加至2021年的203 项。其中中国占了164 项,美国18 项,英国仅2项,其他各国共19项。
再有一种是名为“生物能源与碳捕获和储存”(BECCS)的衍生方式。例如:如果将木材颗粒或者其他生物质转化为生物燃料,那么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CO2大致可以被抵消。10 多年前,IPCC 曾经将BECCS 写入气候模型,当时被认为是理论上最廉价的负排放形式,但此后没有发展。最近获悉,冰岛已经启用世界上最大的直接从空气中捕获CO2的装置,一年能提取4 000 t CO2,而目前全球每年的CO2排放量为400 亿t。假设从现在起开始使用该装置,到2050 年,仅直接从空气中捕获的CO2就能减少20 亿t左右。IPCC 如果应用这一方案,则可以在2100 年把气温从升高2.0 ℃调回到1.7 ℃,但依然无法达到《巴黎协定》所规定的1.5 ℃。
在2021 年10 月31 日英国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6 次缔约方大会(COP 26)前夕,中国发布了2 个文件:(1)10 月24 日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10月27日,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前一个文件指出,要处理好减污降碳和能源安全、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粮食安全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关系,有效应对绿色低碳转型可能伴随的经济、金融、社会风险,防止过度反应,确保安全降碳。文件对双碳目标提出了具体意见:到2025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20 年下降13.5%;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20 年下降18%;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24.1%,森林蓄积量达到180 亿m3;每年造林面积约120 km2。到2030 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大幅下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消费量比重达到25%左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 亿kW 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达到190 亿m3;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并实现稳中有降。到2060 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碳中和目标顺利实现。实际上化石能源消费还留有20%的余地。
中国生态环境部负责人在10 月27 日发布白皮书后称,COP 26 的首要任务还是要完成对《巴黎协定》实施细则的谈判,并期待各方相向而行,避免在原则已经达成一致的问题上,特别是在2021 年4 月承诺的目标上再出现倒退。10 月27 日发布的白皮书是中国自2011 年以来发布的第2 本气候白皮书,白皮书指出,中国基本上已扭转了CO2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2020 年中国碳排放强度比2015 年下降18.8%,超额完成了“十三五”(2016—2020 年)的约束性目标,比2005年下降48.4%。
中国还于2021 年7 月16 日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共计2 162家,覆盖约45亿t CO2排放量。
中国国务院于10 月26 日发布《2030 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重申了国家2025、2030 年气候目标。根据这个方案,到2030 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将从2020 年的不到16%提高到25%,目标是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量比2005 年下降65%以上,将要实现碳达峰的几个工业部门包括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和石化化工。中国将遏制高能耗、高排放项目的开发,同时严格控制2025 年的煤炭消费增长,并从2026年开始的5年内逐步减少。
7 COP 26
7.1 历史过程
1995 年在德国柏林进行的第一次气候大会是一次开创性的多边会议,会议通过了《柏林授权书》,大国认识到自己国家的化石燃料对全球变暖的重要影响,于是以开会谈判制定协议的方式确定减少碳排放的具体日期和具体约束力目标。1997 年在日本京都举行的气候峰会(COP 3)上,《京都议定书》诞生。这是一份历史性文件,工业化国家根据文件做出了减少碳排放的强制性承诺,承认富裕国家对气候危机负有最大责任。从1997 年的京都会议到2009 年的12 年内,谈判取得一定的进展,随后事态开始朝着促使各国建立减少排放的真正机制方向迅速发展。但是在2009 年,《京都议定书》已经过时,减排雄心需要壮大,到21 世纪中叶需要将CO2排放量减少50%,这是各国政府代表团于2009 年12 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办COP 15 前的目标,但是在COP 15 会议上,欧洲的反对使谈判停滞。欧洲第一次被孤立,这也意味着联合国缔约方会议的结束以及COP 15的惨败。
直到2015 年,停滞的局面才被打败,各方达成了新的协议,按照科学要求推进减排承诺,中国在COP 15 上的承诺目标(在2005 年的基础上减少碳排放40%~45%)早已实现。在2015 年12 月的COP 21 峰会上,有195 个缔约方在法国达成了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中国已于2016 年7 月加入)。在这次会议上,各国政府委托IPCC 编写了一份新的报告,以便能够清晰地规划路线图,使地球的升温幅度能够控制在1.5 ℃以内。该目标得到了近200 个国家的认可,最终达成了共识。
《巴黎协定》是在COP 15 的基础上诞生的,协议与其不具有约束力的性质形成鲜明对照,具体行动取决于当权政府的政策和意愿,唯一的约束点是控制在1.5 ℃以内的承诺和行动。《巴黎协定》要求各国政府定期向联合国报告减排计划。2030 年CO2排放量将增加30%;21 世纪末全球气温将上升2.7 ℃,而各国现在的意愿不足以缓解气候危机。
自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于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来,已经过去了近30 年,期间CO2的排放量一直在增长,气温不断升高,上升幅度越来越接近《巴黎协定》所规定的1.5 ℃“红线”。尽管因新冠病毒大流行导致的大量经济活动暂停使得2020 年全球碳排放量有所减少,但是经济恢复到正常状态后碳排放量又将重新上升。2015 年的《巴黎协定》规定,如果我们想要避免灾难性气候变化,就不能越过1.5 ℃这条红线。然而今天各国政府的承诺还不够,如果没有更多更具雄心的承诺,各国将无法实现目标。
7.2 会议召开
2021 年10 月31 日在英国格拉斯哥举行COP 26,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次关键性会议,全世界都带着希望和怀疑的眼光看待会议的举行。COP 26 的主席说:“本次大会仍然是实现1.5 ℃目标的最后希望,也是最好的希望”。目前,大约80%的国家已经承诺了实现碳中和的具体期限,比几年前要多得多。占温室气体排放量约80%的G20 国在这个问题上的立场尤为重要。英国首相约翰逊说:“如果格拉斯哥会议失败,那么整个事件都会失败,因此必须取得成功”。
COP 26 必须成为排放量开始下降的标志,保持将全球平均气温升温幅度控制在1.5 ℃以内的有效性是这次会议的重点之一。如果现有的承诺得以兑现,虽然能够使气温升高约3.0 ℃,但这一结果仍然远高于安全水平。应该指出的是,一些化石燃料生产国抵制实现这一目标的努力。例如澳大利亚盛产煤炭和天然气,所以还没有做出承诺或确定经济去碳化的具体目标,而该国的CO2人均排放量却很高。
当前,主要国家按人均计算的CO2排放相关数据为:美国15.5 t、加拿大18.6 t、澳大利亚17.1 t、德国9.4 t、中国7.4 t、印度1.9 t、欧盟国家平均6.4 t,中国和印度人均排放量相对较少。在1992 年的COP 1 上,各国磋商达成的框架公约以及1997 年的《京都议定书》,中国和印度没有参与。与中国、印度等国没有承担义务的《京都议定书》不同,《巴黎协定》呼吁所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要做出贡献。西方发达国家同意进一步减排,但也要求淡化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原则。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分别在2020 年9 月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和2021 年4 月40 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承诺: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印度却拒绝承诺零排放目标。澳大利亚是中等发达国家,但并没有做出承诺或者确定去碳化的具体目标。至今已经有130 个国家承诺碳减排目标,还有60 余个国家尚未做出承诺,甚至还有一些化石燃料生产国抵制减排目标。2021 年11 月2 日,印度在大会上宣布于2070年前实现净零排放,但大会对此表示失望,因为印度是全世界第5大经济体,第3大碳排放国。
7.3 采取的措施
COP 26 要实现《巴黎协定》所确认的目标,必须强调一些措施:
(1)确定停止使用煤炭消费的最终期限,因为煤炭是能源生产中污染最为严重的化石燃料。但是印度已于2021 年10 月28 日公然表明,煤炭在印度发挥着最关键和不可缺失的作用,同时又批评盛产煤炭和天然气的澳大利亚所承诺的去碳化目标很靠后并且没有讲明具体日期。
(2)气候资金是COP 26 的核心议题,印度已经成为全球10 大经济体中唯一拒绝设定减排目标的国家。印度认为,气候变化问题是由美国、英国等富裕国家在20 世纪工业化过程中排放的数十亿吨温室气体造成的,他们理应出资协助发展中国家。
COP 26 主席于2021 年10 月25 日公布气候资金供应计划。根据该计划,发达国家承诺到2030 年实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 000 亿美元资金支持项目,这比此前的计划推迟了10 年。发达国家曾在2009 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承诺:到2020 年实现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 000 亿美元的目标。但是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2021年9月提出的一份报告显示,发达国家在2019 年共提供了800 亿美元,在2018 年共提供了780亿美元,低于其承诺目标。2015年《巴黎协定》重申了这一目标,但是发达国家至今仍然没有兑现。如果没有足够的融资,最贫穷的国家将无法实现能源转型。能源转型通常涉及向仍然无法获得电力供应的人们提供清洁能源。“气候融资”可能对COP 26及前一日的G20的成功至关重要。
(3)到21 世纪末停止森林砍伐,特别是正在被破坏的热带森林。如巴西的亚马逊热带雨林正在被砍伐,噬人的野火接踵而至,这是气候变暖造成的,大会对此做出批评。包括美国、中国、欧盟等世界重要经济体,也包括俄罗斯、巴西等森林资源丰富的国家及其他100 多个国家共同于2021 年11 月2 日宣布加入《关于森林和土地利用的格拉斯哥领导人宣言》,这是COP 26 世界领导人峰会达成的第一项重大协议。各方承诺到2030 年停止并逆转毁坏森林。在全球森林资源持续减少的背景下,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至今,中国森林蓄积量已经增加85亿m3,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快的国家,为全球贡献了1/4 的新增绿化面积。目前,世界每分钟约有27 个足球场面积大小的森林在消失。中国森林覆盖率从20 世纪80 年代的12%上升到现在的23%。政府已经将扩大造林面积作为其气候政策的一个支柱,中国许多地区明显比几十年前更绿了。
(4)减少CH4排放。CH4是一种排放量仅次于CO2的温室气体,主要存在于天然气中。天然气中含有85%CH4,9%CH3CH3,3%CH3CH2CH3和1%C4H10,燃烧后排放出来的都是CO2,排放之后的头20 年中产生的升温效力达到了CO2的80 倍以上,但是当前仍将天然气视作绿色燃料,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90 多个国家同意美国和欧盟(他们是天然气出产国和消费国)提出的倡议(2030 年前将CH4排放量在2020 年基础上减少30%),这对俄罗斯、澳大利亚和中东诸国是一大打击。21 世纪中叶以后,化石燃料将被可再生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氢能等替代。
2021 年11 月2 日,欧盟和美国共同宣布发起“全球甲烷减排承诺”,有将近100 个国家参与。中国、俄罗斯、印度、伊朗和澳大利亚没有加入,其中澳大利亚和俄罗斯具有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中国是净进口国。但是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已经明确提出要加大针对甲烷、全氟碳化物以及碳氢氟化物等其他温室气体排放的控制力度。
以上是各国在COP 26 上做出的一些承诺以及所达成的一些共识,但是某些国家仍然拒绝承诺碳中和目标,加上印度于2021 年11 月2 日宣布短期减排措施以及承诺到2070 年实现净零排放,因此国际能源署分析,气温升温幅度预测首次低于2.0 ℃,但是离1.5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7.4 中美团结协作
COP 26 非常关注中美的态度,这两个庞大的经济体能否团结协作将决定整个气候变化行动的未来,COP 26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美合作。
据统计,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向大气排放了约1.5 万亿t CO2,其中美国的排放量超过4 000 亿t,占比高达27%,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计算1850 年以来世界各国的人均累计排放量,美国至少是中国的8倍。美国要想领导全球气候治理,首先要做的是正视其历史排放责任,并以实际行动对深受气候变暖之害的发展中国家进行补偿。
但是美国完全视气候变化的国际规则为儿戏:克林顿政府曾签署了具有法律效力的《京都议定书》;但是2001 年小布什政府退出了《京都议定书》;2015 年12 月,COP 15 在各国的努力下达成《巴黎协定》;次年4 月,奥巴马政府代表美国签署协议;但是特朗普总统上台后又宣布退出;随着拜登总统入主白宫,美国政府又立刻要求加入《巴黎协定》,并于2021 年4 月召开40 国气候峰会。就《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而言,美国都没有如约兑现。COP 26 公布了最新的《巴黎协定》国际自主目标,提出到2030 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2005 年减少50%~52%,也就是要从2005 年的74.2 亿t 减少到2030 年的37.1 亿t,同时又提出到2035 年要实现100%的“零碳”电力。但是美国2019 年的CO2排放量比2007 年只减少了11 亿t左右,依此来看岂能达到峰会提出的目标?
关于2035 年实现“零碳”发电目标的可操作性,2019 年美国电力结构中尚有63%的电力源自化石能源。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被公认为世界各国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新能源,其发展目标也只是从2020 年的15%提升到2030年的25%。当前,在世界10大风能发电涡轮机生产企业中,中国占了7 个。中国正在建设一大批总规模近3 000 kW 的光伏项目,到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 亿kW。美国2021 年的承诺很亮眼,但是如何确保这些承诺的兑现存在普遍的国际质疑。众所周知,支持联合国气候行动的美国政府只有民主党,即使如此,民主党还存在内斗,这次拜登赴欧出席G20 和COP 26,但是临行之时,资金审批仍然未在国会通过。
在2020 年做出承诺的中国(2030 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是率先公布减排时间表的主要发展中经济体。从碳达峰到碳中和,欧盟将花费71 年、美国将花费43 年、日本将耗费37 年,中国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只有30 年。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对全球最高碳排放强度的降幅,用最短的时间从碳达峰到碳中和,充分体现了中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大国担当。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是实实在在的:在COP 26 召开前夕,已有2 个重要文件发布,分别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时间表。
在COP 26 大会上,尽管中国决定加入在未来10年内停止砍伐森林的宣言,但是却拒绝签署减少甲烷排放的新协议,原因是中国将天然气(85%甲烷)作为绿色燃料用于工厂和居民。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只有美国的1/2 左右,历史排放量更是低得多。即使是现在,中国的碳排放趋势也可以反映出作为世界工厂保持产业链和供应链稳定的一面。与一些富裕国家不同,中国采取了持续性的气候行动,中国在COP 26 之前做出了重要承诺,并且规划了分阶段实现承诺的具体措施。
美国曾经摇摆不定,即使拜登总统即将重新致力于COP 26,也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021 年11月5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31.2 万亿美元的基本建设法案,但是1.85 万亿美元的气候变化和有关健康的法案被搁置,拜登总统的诺言恐将成为空头支票。
中美目前可以合作的点是共同发展世界碳市场,这也是中美气候代表目前谈判有可能达成共识的方面。
但是,就在COP 26 的最后2 天,美国和中国发布了《中美关于在21 世纪20 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以下简称《宣言》)。宣言指出,美国与中国打算将重点放在具体行动上,以实现《巴黎协定》设定的目标。双方计划通过各自在21 世纪20 年代的关键10 年采取加速行动,并在包括《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等在内的多边进程中开展合作以应对气候危机,进而能够避免灾难性影响。中美两国计划在2025 年通报2035 年国家自主贡献,还准备在COP 27 前在国家和次国家层面制定强化甲烷排放控制的额外措施。中国将制定一项甲烷国家行动计划,争取在21 世纪20 年代取得控制和降低甲烷排放的显著成效。该《宣言》是美国总统气候特使克里2 次访华与中国气候特使解振华面对面谈判和举行了30 场视频会议所达成的协议,双方都认识到目前的努力与《巴黎协定》目标之间还存在差距,因此全球两大经济体也是最大碳排放国必须承担责任,与其他各方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为全球气候谈判的最后2 天注入新的活力,《宣言》改变了格拉斯哥的谈判气氛。至于如何实现,全球正拭目以待。在未来10 年内,美国将有2 次大选,共和党至少赢得1 次的可能性很高,希望不要重演特朗普总统上台后立即退出《巴黎协定》的一幕,真正做到本届政府的承诺就是美国的永久承诺这一点。
不管如何发展,《宣言》将给COP 26 带来推动力,并促进各国在这个10年的减排行动。
7.5 气候资金
资金是全球气候变化谈判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发达国家早就承诺支付费用给发展中国家以帮助其应对气候变化。这一承诺对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至关重要。当时美国、欧洲等富裕国家同意在2020—2023 年(后因疫情改为2025 年)间每年提供1 000亿美元,但是至今发达国家仍然未能足额提供,缺额为200亿美元。
世界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和印度)希望寻求支持,请求富裕国家从2030 年起,每年提供至少1.3 万亿美元的气候融资。这些国家在提交给联合国的文件中说到,这笔资金的1/2 将用于资助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开发,另外的1/2 将用于保护这些国家免受全球变暖的影响。这是COP 26 大会上最有争议的谈判议题之一。
2021 年11 月2 日,有100 多个国家承诺减排甲烷,接下来就是煤炭。首先,中国在COP 26 召开之前就宣布停止新建境外煤电项目;COP 26 期间有3 种形式的国家在煤电项目上做出承诺:
23 个国家(包括印度尼西亚、越南、韩国、埃及、西班牙、尼泊尔、智利、乌克兰和波兰)新加入承诺不建设新的燃煤电厂,至此总共有40 多个国家做出承诺。其中波兰在2020 年的煤炭开采量占到欧盟的96%,煤炭消费量占到43%。
新加坡、爱沙尼亚等28 个国家致力于逐步从能源结构中消除煤炭发电。
由美国、哥斯达黎加、英国、葡萄牙等数十个国家初步达成承诺:到2022 年年底,终止对海外化石燃料项目的投资。
其实,与可再生能源相比,燃烧煤炭非常昂贵,因此人们投资煤电的兴趣越来越小,但是投资可再生能源需要大量资金。
要让全球升温幅度保持在1.5 ℃以内,人类总计还可以排放3 250 亿t CO2。按照目前的速度,这一“碳预算”将在8 年后耗尽。如果按照2.0 ℃的升温幅度计算,该预算能维持25 年左右,每一次额外排放都意味着全球变暖更加严重。
全球各国在2015 年通过《巴黎协定》期间承诺的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巨大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用一个因素来解释:经济。要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就必须改变电力系统,关闭煤电站,停止使用燃油车,发明新的钢铁、水泥生产工艺。
全世界试图回答2 个基本问题:(1)如何为生态转型融资?(2)谁掏钱?
一位在2008—2012 年间担任英国气候委员会主席,在气候变化战略方面为英国政府提供咨询的英国人阿代尔·特纳说:“实现全球变暖幅度限制在1.5 ℃这一目标的可能性为30%,到2050 年碳中和目标实现,气候转型,将对人们的生活水平或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产生零影响。”显然在经济上,人们不会因这一转型而蒙受损失。
要在2050 年实现碳中和,首先必须实现电力生产“绿色化”,包括发展风能、太阳能和核能核聚变;其次,必须“电气化”,汽车变为以电力驱动(电动车取代燃油车),推广电力供暖,钢铁生产行业开始使用电弧炉,制造生铁使用氢气等,有些重点行业还有待发明创造。
一开始,转型成本会很高,但从长远利益看可以省钱。比如风力涡轮机、太阳能电池板、氢能电解槽等一旦安装好,运行起来非常经济。因此,为了实现转型,全球面临的是一堵真正的投资墙,跨过以后才能期望从中受益。据国际能源署估计,仅从能源部门看,到2030 年,每年就需要4 万亿美元的投资,这相当于目前投向绿色能源资金的3 倍以上。经济学家一致认为,需要各国额外拿出GDP的2%~3%用于投资。
2010—2019 年,包括所有行业在内,全球在绿色能源领域的平均投资占GDP 的24.3%。全球投资的增长自然意味着资金流重新分配,进而形成降低消费的趋势。简单来说,即使到2050 年实现碳中和碳净零排放,气候转型一开始也会导致15 年内购买力下降,然后收益才会显现。
气候转型将导致经济组织发生同样深刻的变化,今后将关闭煤炉,减少对天然气和石油的开采,整个行业都将消失,并被绿色行业替代。到2050 年要实现碳中和,仅欧盟一地就需要每年花费近1 万亿欧元的投资,具体投资方向为碳密集型产业和技术,使之转向低碳活动。
谁来掏钱?只能一部分靠私营部门。如果希望转型,就必须建立温室气体排放收费制度。欧盟已经在这样做了,但仅限于能源生产、重工业和境内航空领域,这一行动的范围必须扩大到所有领域。欧盟目前的收费标准:能源9%、交通43%、建筑30%、基础设施14%、农业3%、工业1%。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想象经济增速会保持原样,可能不会衰减,但至少会放缓。
2008 年,世界银行发行了历史上最早的一批“绿色债券”,即支持那些有利于环境的项目的融资工具。在世界银行发行“绿色债券”的13 年后,“绿色金融”规模仍在扩大。根据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计算得出的数据,截至2020 年,发达国家(欧盟、美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归入“可持续”类别的资产已经达到35 万亿美元,相当于所有专业管理基金规模的36%。
2021 年11 月8 日,中国央行宣布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称金融机构发放碳减排贷款后可向央行申请资金支持。央行按照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期限为1 年,可展期2次。碳减排工具重点支持清洁能源、节能环保和碳减排技术3 个碳减排领域。具体而言,清洁能源领域主要包括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生物质能源利用、氢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海洋能利用、热泵、高效储能、智能电网、大型风电光伏源网、跨地区清洁电力输送系统、应急备用和调峰电源等。
央行推出针对低碳环保和碳减排技术的专项再贷款货币政策工具,规模达万亿元人民币,而且利率非常优惠,十分有利于发展新能源,加快碳减排进程。
7.6 全球升温1.5 ℃和2.0 ℃的区别
到目前为止,各国向联合国做出的气候承诺将会使全世界朝着升温2.7 ℃的方向迈进。国际能源署已于2021 年11 月4 日表示,各国在COP 26 峰会上宣布的新承诺如果得到落实,可能会让气温升温幅度控制在1.8 ℃以内。而这些承诺能否转化为实际行动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如果气温上升2.7 ℃,会在一年的时间中令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承受“不适宜居住的高温”。在那种情况下,极端天气将频繁出现,粮食安全性将下降。
在格拉斯哥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峰会上,各国领导人反复强调把全球升温幅度控制在1.5 ℃以内的必要性。2015 年达成的《巴黎协定》要求各国将全球平均气温的升温幅度控制在2.0 ℃以内,并尽量控制在1.5 ℃以内,如果跨过1.5 ℃,生态系统将受到更加严重的影响。要防止这种情况发生,就需要全球在2030 年将CO2排放量比2010 年减少近1/2,并在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参加COP 26 的科学家、金融家、谈判代表以及相关活动人士正在讨论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以及成本问题。
现状如何呢?全球气温已经比工业革命前升高了大约1.1 ℃。在过去40 年里,每一个10 年里的气温都比自1850年以来的任何一个10年要高。
IPCC 指出,在没有人类影响的气候条件下,极端高温天气每10 年才会发生一次;而在气温升高1.5 ℃时,极端高温天气每10 年会发生4.1 次;升温2.0 ℃时,极端高温天气每10 年会发生5.6 次;如果升温幅度达到4.0 ℃,这样的事件每10 年可能会发生9.4 次。变暖的大气也会承载更多水分,导致更极端的降雨,进而增加洪水风险。天气变暖还会加剧水分的蒸发,导致更严重的干旱。
1.5 ℃和2.0 ℃之间的差异对地球上的海洋和冰冻地区至关重要。如果气温仅上升1.5 ℃,人类有可能防止格陵兰岛和南极大部分冰盖崩塌,这有助于在21世纪末将海平面的上升幅度控制在几英尺(1英尺约合0.3 m)之内。如果升温幅度超过2.0 ℃,冰盖就可能崩塌,海平面则有可能上升多达10 m。到那时,太平洋岛国图瓦卢(仅次于瑙鲁的世界第二小岛国,陆地面积只有180 km2,由1 000 多个小岛组成)受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将面临消失的风险。不仅如此,经专家预测,到2030 年,全球6 大名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意大利的威尼斯、美国的新奥尔良、越南的胡志明市(原西贡)、印度的加尔各答和伊拉克的港口城市巴士林]也将被淹没。
如果气温上升1.5 ℃,至少会破坏70%的珊瑚礁,如果上升2.0 ℃,超过99%的珊瑚礁会消失。这将毁掉鱼类栖息地和依靠珊瑚礁生存的动物种群。
随着世界变暖,地球到达“临界点”后,会触发不可逆转的冲击或连锁反应:干旱、极端暴雨天气造成的洪水灾难、冰冻地区崩溃造成的海平面上升。如何保持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1.5 ℃以内刻不容缓,是COP 26各国谈判的重点,也是最后一次机会。
8 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艰难达成决议
经过2 年的准备和13 天的艰苦谈判,2021 年11月13 日晚,COP 26 在英国格拉斯哥闭幕。大会达成的决议具有历史性意义,大会公约措辞很平缓,不过同时也发出了积极的信号。
在会议闭幕前1 h,印度和中国提出将“逐步淘汰”煤炭改为“逐步减少”使用煤炭。这一举动得到了南非、玻利维亚和伊朗的支持,各国也同意这一修改。《巴黎协定》的197 个缔约国将加快努力,逐步减少煤炭发电。这是首次将化石燃料纳入缔约方大会文件,表明煤炭时代即将结束。
《格拉斯哥气候公约》还要求各国到2022 年年底时提高2030 年减排目标。各国在COP 26 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国家承诺和多边协议,包括中美、中欧气候协议,还包括停止砍伐森林和减少甲烷排放的协议,最终结果鼓舞人心:全球经济约90%为净零排放目标所覆盖,而一年前仅为30%。如果这些承诺都得到兑现,全球平均升温幅度可能控制在1.8 ℃以内,仍然高于为避免灾难性后果而需要的1.5 ℃。在COP 27上,各国的新承诺更具雄心:到2030 年将全球变暖控制在1.5 ℃以内,这样全世界需要每年减少近270 亿t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但是目前包括COP 26 在内的承诺仅大约实现了1/4。COP 26 通过的公约要求各国在2022 年的COP 27 上做出新承诺,而不是根据之前的时间表等到2025 年才做出新承诺,这是COP 26 达成的公约成果之一。
另一成果是经过多年酝酿,谈判代表终于取得了重大突破,达成了《巴黎协定》规则手册——这是一系列专业决策,所涉及主题包括各国如何报告减排目标实现进展,以及新的国际碳市场如何运转,这将为各国可以交易的碳减排量创建一个新市场。
谈判的最大症结之一就是气候资金问题。发达国家未能兑现承诺:在2020 年前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1 000 亿美元用于帮助其逐渐弃用化石燃料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这一承诺源于全球承认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量更多,因此负有更多扭转这一趋势的责任;而处于气候变化冲击前沿的发展中国家要求对承受的“损失和损害”有特别的资金支持。然而,援助的资金问题没有找到解决办法,会议上出现不满情绪,最终协议对此表示“深表遗憾”,并敦促发达国家尽快拿出资金。即使这样发展中国家仍然支持了协议,并寄希望于2022 年的气候大会能在这一问题上有所进展。
在格拉斯哥气候大会谈判进入胶着状态,大家都悲观的时候,中美发表的《中美关于在21 世纪20年代强化气候行动的格拉斯哥联合宣言》给大会注入了强大的正能量,为大会通过《格拉斯哥气候公约》做出巨大贡献。
(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