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穴位,冬养脾胃

2022-12-11

祝您健康 2022年12期
关键词:脾经太白主治

萱 同

“秋冬养阴”“冬季养肾”大家较为熟悉,而冬季脾胃也是冬季养生的重要环节。冬季天地严寒,大家在饮食上多会选择热量较高、肥甘厚腻、辛温通阳的食材,这能够帮助大家有效御寒,但也给脾胃带来的较大的负担。尤其时逢年节,即将到来的元旦、春节都是阖家团圆、分享美食的幸福时光,总少不了鲍参翅肚、酱鸡腊肉,节后出现脾胃不适的人不在少数。还有很多人会在冬季进补,补药膏方大多滋腻碍胃,补益身体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增加脾胃负担,很多人在滋补的同时需要用药调理脾胃便是此缘故。

所以,养护脾胃也是冬养的重要方面。脾胃受饮食因素影响较大,一些能够健脾补气的食材如山药、大枣、芡实等,都能有不小的帮助。另外则需要注意饮食有节,避免过食肥甘厚腻、暴饮暴食。除了饮食调节、使用汤药,用上一些健脾暖胃的穴位不失为冬季养脾胃的便捷之法。

健脾暖胃取“药穴”——太白、足三里

● 功似山药太白穴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针灸学大家程莘农教授的学术思想中,药穴同源是重要的部分。程莘农院士曾将太白穴比作山药,意指太白穴调理脾胃的功效可以近似理解为山药的补气健脾作用。

太白穴位于足太阴脾经上,是脾之原穴,脾的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即在此处,按摩刺激太白穴能较好地充补脾经经气的不足,供养脾经的经气,起到健脾和胃、理气化湿之效,临床治疗脾虚疾病多会选用此穴。

【定位与取穴】在足内侧缘,当足大趾本节(第1 跖趾关节)后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取穴时找到足大趾与足掌构成的关节,在关节的后下方,足掌、足背交界线的位置能找到一个凹陷,按之有酸胀感,此处即为太白穴。

【功效与主治】健脾和胃、理气化湿。主治胃痛、腹胀、肠鸣、腹泻等脾胃病证,亦可用于无汗的热病治疗。

【按摩方法】以中等力度揉按,感到酸胀为宜,不宜用力过大。每日揉按2—3 次,每次3—5 分钟。脾虚的时候应该顺着脾经巡行的方向向足跟的方向推按,循经按摩。

● 功同白术足三里

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的下合穴。所谓下合穴,是指六腑之气下合于足三阳经的腧穴,均位于下肢,其中胃合于足三里穴,大肠合于上巨虚穴,小肠合于下巨虚穴。通过刺激这些下合穴,对于胃肠病证有很好的治疗效果。足三里穴对于脾胃病证如胃胀、胃痛、食欲下降等疗效显著。《四总穴歌》里记载“肚腹三里留”,是指凡是消化系统问题的病症都可以用足三里调理,有病治病,没病强身健体。程莘农院士将足三里比作中药白术,寓其补脾健脾效果甚佳、类似白术。

足三里也是养生要穴,医圣张仲景曾言:“若要安,三里常不干。”意思是对足三里常施加瘢痕灸来养生安体。

【定位与取穴】位于小腿前外侧,犊鼻穴下3 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取穴时找到外膝眼,向下量取3 寸(即除拇指外四指并拢的宽度),胫骨外一横指,可以摸到一个凹陷,按之酸胀即为此穴。也可以坐在凳子上,将小腿垂直悬挂,四指并拢,然后将食指近拇指的一侧缘靠近膝盖的凹陷处,小指的外侧缘与胫骨的交叉点,就是足三里,也就是离膝眼有四横指的距离摸到膝眼的凹陷处。

【功效与主治】健脾和胃、补益气血。现代常用于治疗急慢性胃肠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痢疾、阑尾炎、肠梗阻、肝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按摩方法】可以中等力度按压、旋转揉按、上下推按的方法按摩,每次5 分钟,一日3 次。亦可艾灸,可使用隔姜灸。

消食化积用对穴——脾俞、胃俞

脾俞与胃俞都是足太阳膀胱经上的穴位,均位于人体背部,是相应脏腑的“背俞穴”,即脏腑经气输注于后背的穴位。脾俞与胃俞正好对应脾胃,刺激这两个穴位有很好的消食化积作用。《针灸资生经》记载:“胃俞、脾俞,治腹痛不嗜食。”《针灸大成》记载:“食多身瘦,脾俞、胃俞。”国医大师吕景山根据古籍与临床经验总结有百余对“对穴”,脾俞与胃俞便是其中一组对穴。

脾俞善补脾阳、益营血,助运化、利水湿、敛脾精,胃俞则善于调中和胃、化湿消滞、扶中补虚,消胀除满。脾胃互为表里,脾气升胃气降,二穴相合,一纳一运,一升一降,按摩刺激此两穴可使脾胃升降协合、纳运如常、脾健胃和,饮食自倍、食积自消。

● 脾俞

【定位与取穴】脾俞在背部,当第11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取穴时取坐位,肩胛骨下角做一水平线,与脊柱相交处的椎体为第7 胸椎,向下数4 个椎体即为第11 胸椎。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便是本穴。或以被取穴者4 横指宽为3 寸,中点置于椎体中央,左右1.5寸处即为脾俞。

【功效与主治】健脾和胃、行气去胀。主治消化不良、腹胀、腹泻、呕吐、便秘、肥胖、内分泌紊乱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以中等力度反复点按穴位,随后按住穴位作顺时针转圈揉按,一次36 圈。每天按摩2—3 次。

● 胃俞

【定位与取穴】脾俞在背部,当第12 胸椎棘突下,旁开1.5 寸。取穴方法类似脾俞的取穴方法,找到第11 椎体后,向下多数1 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同脾俞方法找到棘突旁开1.5 寸处即为胃俞穴。

【功效与主治】理中降逆、健脾和胃、祛湿调中,消除体内积食。多用其治疗胃溃疡、胃炎、胰腺炎、肠炎、消化不良等。

【按摩方法】用拇指以中等力度反复点按穴位,随后按住穴位作顺时针转圈揉按,一次36 圈。每天按摩2—3 次。胃俞与脾俞垂直相邻,距离较近,也可以掌根同时压住这两个穴位,向脊柱外侧推按。如果感到胃中寒冷、难耐冷饮(食),可以艾灸胃俞与脾俞。

清泻胃火选“荥穴”——内庭、大都

冬季大家普遍喜食热性食材,尤其是火锅吃得多,也多食牛羊肉类,日常烹饪中也时不时会多用些葱姜蒜。如此饮食如果过度,或是本就属于热性体质,便有可能助生胃热、引动胃火。冬季本就天气严寒,寒气导致人体腠理紧闭,阳气被封闭在体内少有外泄,热上加热引起胃热不适的人并不罕见。这时,我们可以除了辨证后服用汤药外,也可使用一类“荥穴”来帮助脾胃泄火祛热。

荥穴是五输穴(每条经络上的五个特定穴位)之一,《难经》第六十八难记载:“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荥穴可以帮助人体缓解热证。内庭穴为足太阴脾经荥穴,大都穴为足阳明胃经荥穴,按摩这两个穴位可以帮助我们部分缓解胃热带来的不适。需注意,胃中寒冷、脾胃喜温喜暖、不喜冷食冷饮的脾胃虚寒者,不宜按摩这两个穴位。

● 内庭

【定位与取穴】在足背当,第2、3 足趾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取穴时找到第2、3 足趾,将两足趾并拢,脚趾缝尽处的陷凹中即为此穴。

【功效与主治】清胃泻火、理气止痛,是治疗胃火炽盛所致病症的重要穴位。主治发热,头痛,牙痛,鼻衄,咽喉肿痛,腹痛,腹胀,泄泻,痢疾,便秘,便血,瘾疹,足背肿痛等。

【按摩方法】找到穴位后,以手握脚便于使力,随后用大拇指以中等力度掐按内庭。每次掐按20—30 下,一天按摩2—3 次。

● 大都

【定位与取穴】位于足内侧缘,当足拇趾本节(第1 跖趾关节)前下方赤白肉际凹陷处。取正坐位垂足或者仰卧位,在足大趾与脚掌构成的关节,也就是第1 跖趾关节,在其前下方掌背交界线处,可以触及一个凹陷,就是大都穴。

【功效与主治】散发脾热。主治腹胀、呕吐、胃痛、泄泻、便秘、手足逆冷、热病无汗等,是临床治疗急慢性胃炎的常用穴。

【按摩方法】找到穴位后,以手指指尖点按,每次点按30—50 下,每天按摩1—2 次。

猜你喜欢

脾经太白主治
张唐法主任医师针药结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经验
紫瓯香茶醉太白——简谈“太白韵”紫砂壶的构造与文人风采
佛医方剂的品种、主治和用药特点
恐龙科普秀——太白华阳龙
太白实施党建工作项目化管理
李白与太白鸭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从“肺主治节”论治COPD肺血管重构
主治医的中国梦
浅析经方中厚朴的主治特点